正在阅读:

恋爱综艺观察:喜欢你?我不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恋爱综艺观察:喜欢你?我不是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接连推出多档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如果女朋友被锁在密室里,想要救她,只能跟前女友结婚,怎么办?张绍刚数次“恐吓”抢答的王子异:“你真的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保准答案相当“油腻”:先和女朋友分手,然后她就成了“前女友”。这时候再结婚,解救她。这道送命题,难倒了一众嘉宾,顺带让爱奇艺正在热播的素人恋爱观察类综艺《喜欢你,我也是》上了热搜。

如果说明星真人秀更多是粉丝的自娱自乐,素人恋爱真人秀则都在致力于引发群众情感大讨论:“爱情要分先来后到吗”、“暗恋时期做过的傻事”、“你会找比自己大的人谈恋爱吗”、“恋爱中提升好感的细节”……

这样的话题,在微博、知乎、豆瓣以及一系列情感类公众号随处可见。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第四次单身潮正席卷而来。而雨后春笋般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其所能承担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为这一代年轻人补上恋爱这一堂人生课。

但是,这些号称折射年轻人社交和恋爱的综艺棱镜,真的“真实”吗?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接连推出多档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毫无疑问,这是专门为当下观众准备的。1.0的“相亲时代”,观众可在节目中进行人设对照;2.0的“观察时代”,你想要的一切恋爱场景,都被剧情化、浓缩化的放到面前。不过关于真实,或许还要再退后一步。

恋爱社交,星素结合

渴望真爱是永恒的话题,恋爱相亲类节目也同样是综艺市场的硬通货。此前腾讯视频的《心动的信号》落地在上海,这次爱奇艺的《喜欢你,我也是》则聚焦在北京,倒是让硬糖君平添几分亲切感。都市单身男女生活实态,让观众如同追看一部青春偶像剧,为素人们的恋爱选择“操碎了心”。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明星+素人”模式,应该说是政策规定下的“优秀八股”,比《极挑》之类户外竞技综艺的星素结合更顺当。

明星和素人之间完全没有接触,却合理的共存于节目中。8位素人男女同住一起成为室友,互相了解产生感情;而古力娜扎、沙溢、张绍刚、于朦胧、朱星杰、韩火火、周洁琼和王子异8位明星观察员,负责场外观察并推理素人的感情关系。

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星素结合”的尴尬感。此前也有真人秀让明星和素人相亲恋爱,但多数人认为明星和素人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关系。

纵观《喜欢你,我也是》的8位明星和8位素人,几乎是当下都市男女的微缩模型。

8位嘉宾的职业涵盖了运动员(董浩然)、平面模特(杨倩倩)、金融经理(黄甫昊)、投行经理(滕泽明)、建筑师(刘问)、财经主播(于超)、工程师(周海涛)、制片人(赵文竹)。

可以看出,节目十分在意素人的选择和搭配,嘉宾之间差异越大,覆盖面越广,越能让观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明星观察员中则包含了已婚主持人、已婚演员、未婚演员、男女偶像、时尚专家,年龄更有20岁的跨度。当张绍刚和沙溢谈及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王子异等人表示完全没听过。

每位明星观察员在推理感情线时,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沙溢是很神奇的存在,游走于“看他过来人的样子想喷他”和“看他挫败的样子就算了”之间;周洁琼完全是“脱节理论派”,张绍刚总结“纠结的时候,和她拧着来就是正确答案”;朱星杰和王子异,分别是高情商直男和蠢直的代表,一个一路开挂,一个屡猜屡错。

《喜欢你,我也是》以“难猜”为看点,没有事先配对,每期最后的信封去向,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当痴心董浩然没有收到杨倩倩的信,而女孩背着他给周海涛煮粥的时候,硬糖君的心情不亚于自家孩子失恋。

但是,随着内容不断展开,素人男女们的个性之鲜明,人设之刻意,感情变化之迅速,也难免让人怀疑这场“爱情实验”的客观性,特别是当这档综艺的制片人赵文竹都作为女四号登场的时候。

媒体报道

鲶鱼效应,放大人设

电视时代,相亲节目就是当之无愧的王牌。但这类综艺的本质极其粗暴:把鲜活的人分割成一条条指标,然后进行速配。再多戏剧冲突,都难以掩盖这种逻辑上的天然短板。其实,节目并没有让嘉宾们产生感情,而是借助话题来讲自己的恋爱观。

细节的记录和细微的观察,是恋爱观察类综艺在形貌上区别于相亲节目的特征。大到这些青年男女的选择和行动,小到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成为判断他们之间互动奥秘的密钥。一期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在过去的电视相亲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时间,男嘉宾都可以上10个了吧?

恋爱观察类节目,更像是一个“自由市场”。节目组都深谙“鲶鱼效应”,不定时投放新鲜的优质情敌,用素人之间复杂的心绪和捉摸不透的感情走向激起观众强烈的探究欲。

关于“恋爱分不分先来后到”的话题,不仅观察员们分成两派,群众论战也相当激烈。像硬糖君这种先入为主的,真觉得中途加入的素人嘉宾,有“横刀夺爱”的嫌疑。

但不管是买了版权的《心动的信号》,还是直接搬运的《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同质化的跟风后凸显了创新的萎缩。中韩两版节目中嘉宾人设、房间布局甚至是情节的相似,不免让观众心生抵触。不一样的素人+不一样的明星+一样的观察≠不一样的节目。

英国ITV的总监乌曼斯基曾强调:“观众并不喜欢看到节目受到剧本、制作人操控的痕迹,观众更希望看到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所要做的,是关注嘉宾的互动,通过镜头放大萌生的爱意”。

可平铺直叙地记录毕竟无聊,观众想要的是像《权力的游戏》那样的悬念和反转。为了展现“戏剧性”,导演们就开始“走捷径”。对参与者进行引导,或者使用各种剪辑手段,来放大他们性格中某一特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行为。

这也是观众总能轻易地给这些参与者“贴标签”,归纳出某种“人设”的原因。作女、御女、呆女一望而知,暖男、冷男、傻男一应俱全。甚至几段简单的约会,也风格化明显,有“校园青春风”(董浩然)、“喜剧冒险风”(黄甫昊)、“怀旧年代风”(滕泽明)、“文艺浪漫风”(周海涛)。

到底是张绍刚会总结,还是操纵典型的必然结果,答案显而易见。某些性格和人设被“放大”,某些矛盾和悬浮被“缩小”。最后观众以为自己主动在观察,实际上只是被动的在接受。

而从《心动的信号》的向天歌刘泽煊,到《恋梦空间》的林冠宇许冰晗,到《遇见你真好》的熊珍珍钟嘉骏,再到《喜欢你,我也是》的滕泽明刘问,硬糖君从刚开始粉CP的激动放肆,再到冷静克制,得出的“宝贵经验”是——不要对恋爱综艺投入太多感情,到最后CP翻船,情何以堪。

错觉现实,尴尬时刻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给人一种“人人都可以当偶像”的错觉,《心动的信号》和《喜欢你,我也是》给人一种“人人都可以成眷属”的误会。这就是美国电视评论家马文·基曼所批评的“增强现实”:操纵人设和剧本的后果,加深了一种虚假的现实感。

打着“恋爱指南”为名的观察类节目,实际上会让你“连北都找不到”。看起来经验满满的大叔嘉宾,不论是朱亚文还是沙溢,推理时沦为吐槽重灾区;分析起情感来头头是道的姜振宇、韩火火,经常会有猜错的“打脸时刻”;而衣着光鲜的高薪素人们,现实里似乎不缺恋爱对象。

就像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样,“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真人秀的制作也不过是遵循了娱乐工业的生产逻辑。他们太了解观众的窥探欲,我们以为的“戏剧性”,从主角身上找到的共鸣,所有的泪点和笑点,其实都是一早就可以设计好的。

节目本身不是参与者的真实流露,“真实”只是在既定的故事框架里的“即兴发挥”。恋爱观察类真人秀的诞生,是为了“闯入”别人的生活并在最私密和尴尬的时刻观察他们。但这种“闯入”不仅仅是一种窥探欲的满足,更多的是共情和代入,观众想通过看别人如何处理尴尬境地来自我学习。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正如社会学家库利所说,与其说真人秀的观众是在观察参与者,不如说他们是在透过他人的生活观察自己。当董浩然黯然神伤的时候,当刘问情无所归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欧美系的恋爱综艺“纸醉金迷爱豪宅”,亚洲系的却“有情水饱谈纯爱”。

美国的《单身汉》,游戏设定非常“不合常理”。每一季由制作方挑选1位单身汉,并为他挑选25位单身女性,让他在其中“选妃式”寻找真爱。如果国内照搬这个模式,第一期男嘉宾应该只能请王思聪了吧。

韩国的《心脏信号》(Heart Signal)和日本的《别被狼君所欺骗》则都热衷纯爱,折射的是东西方真人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既然只是一种“框定真实”,欧美系选择的是近乎狂妄的“真”,亚洲系却永困于委婉的“假”。但本质都是一脉相承——观众永远别想在荧幕上看到不失真的恋爱。

电视相亲时代,观众在“月老”的灯座上找到了情感投射。毕竟,人总有程度不一的权力渴望和控制欲,给年轻男女点鸳鸯谱,也算是其中一种;恋爱观察时代,观众在“侦探”的理论里嗅到恋爱的门道。现实单身solo一万年不要紧,好在,我在别人的爱情故事里,是个洞悉全局的赢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恋爱综艺观察:喜欢你?我不是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接连推出多档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如果女朋友被锁在密室里,想要救她,只能跟前女友结婚,怎么办?张绍刚数次“恐吓”抢答的王子异:“你真的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保准答案相当“油腻”:先和女朋友分手,然后她就成了“前女友”。这时候再结婚,解救她。这道送命题,难倒了一众嘉宾,顺带让爱奇艺正在热播的素人恋爱观察类综艺《喜欢你,我也是》上了热搜。

如果说明星真人秀更多是粉丝的自娱自乐,素人恋爱真人秀则都在致力于引发群众情感大讨论:“爱情要分先来后到吗”、“暗恋时期做过的傻事”、“你会找比自己大的人谈恋爱吗”、“恋爱中提升好感的细节”……

这样的话题,在微博、知乎、豆瓣以及一系列情感类公众号随处可见。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第四次单身潮正席卷而来。而雨后春笋般的恋爱观察类综艺,其所能承担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为这一代年轻人补上恋爱这一堂人生课。

但是,这些号称折射年轻人社交和恋爱的综艺棱镜,真的“真实”吗?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接连推出多档恋爱观察类综艺。《心动的信号》、《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让人眼花缭乱。

毫无疑问,这是专门为当下观众准备的。1.0的“相亲时代”,观众可在节目中进行人设对照;2.0的“观察时代”,你想要的一切恋爱场景,都被剧情化、浓缩化的放到面前。不过关于真实,或许还要再退后一步。

恋爱社交,星素结合

渴望真爱是永恒的话题,恋爱相亲类节目也同样是综艺市场的硬通货。此前腾讯视频的《心动的信号》落地在上海,这次爱奇艺的《喜欢你,我也是》则聚焦在北京,倒是让硬糖君平添几分亲切感。都市单身男女生活实态,让观众如同追看一部青春偶像剧,为素人们的恋爱选择“操碎了心”。

恋爱观察类综艺的“明星+素人”模式,应该说是政策规定下的“优秀八股”,比《极挑》之类户外竞技综艺的星素结合更顺当。

明星和素人之间完全没有接触,却合理的共存于节目中。8位素人男女同住一起成为室友,互相了解产生感情;而古力娜扎、沙溢、张绍刚、于朦胧、朱星杰、韩火火、周洁琼和王子异8位明星观察员,负责场外观察并推理素人的感情关系。

这就解决了长期以来“星素结合”的尴尬感。此前也有真人秀让明星和素人相亲恋爱,但多数人认为明星和素人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关系。

纵观《喜欢你,我也是》的8位明星和8位素人,几乎是当下都市男女的微缩模型。

8位嘉宾的职业涵盖了运动员(董浩然)、平面模特(杨倩倩)、金融经理(黄甫昊)、投行经理(滕泽明)、建筑师(刘问)、财经主播(于超)、工程师(周海涛)、制片人(赵文竹)。

可以看出,节目十分在意素人的选择和搭配,嘉宾之间差异越大,覆盖面越广,越能让观众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明星观察员中则包含了已婚主持人、已婚演员、未婚演员、男女偶像、时尚专家,年龄更有20岁的跨度。当张绍刚和沙溢谈及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王子异等人表示完全没听过。

每位明星观察员在推理感情线时,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沙溢是很神奇的存在,游走于“看他过来人的样子想喷他”和“看他挫败的样子就算了”之间;周洁琼完全是“脱节理论派”,张绍刚总结“纠结的时候,和她拧着来就是正确答案”;朱星杰和王子异,分别是高情商直男和蠢直的代表,一个一路开挂,一个屡猜屡错。

《喜欢你,我也是》以“难猜”为看点,没有事先配对,每期最后的信封去向,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当痴心董浩然没有收到杨倩倩的信,而女孩背着他给周海涛煮粥的时候,硬糖君的心情不亚于自家孩子失恋。

但是,随着内容不断展开,素人男女们的个性之鲜明,人设之刻意,感情变化之迅速,也难免让人怀疑这场“爱情实验”的客观性,特别是当这档综艺的制片人赵文竹都作为女四号登场的时候。

媒体报道

鲶鱼效应,放大人设

电视时代,相亲节目就是当之无愧的王牌。但这类综艺的本质极其粗暴:把鲜活的人分割成一条条指标,然后进行速配。再多戏剧冲突,都难以掩盖这种逻辑上的天然短板。其实,节目并没有让嘉宾们产生感情,而是借助话题来讲自己的恋爱观。

细节的记录和细微的观察,是恋爱观察类综艺在形貌上区别于相亲节目的特征。大到这些青年男女的选择和行动,小到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都成为判断他们之间互动奥秘的密钥。一期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在过去的电视相亲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时间,男嘉宾都可以上10个了吧?

恋爱观察类节目,更像是一个“自由市场”。节目组都深谙“鲶鱼效应”,不定时投放新鲜的优质情敌,用素人之间复杂的心绪和捉摸不透的感情走向激起观众强烈的探究欲。

关于“恋爱分不分先来后到”的话题,不仅观察员们分成两派,群众论战也相当激烈。像硬糖君这种先入为主的,真觉得中途加入的素人嘉宾,有“横刀夺爱”的嫌疑。

但不管是买了版权的《心动的信号》,还是直接搬运的《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喜欢你,我也是》,同质化的跟风后凸显了创新的萎缩。中韩两版节目中嘉宾人设、房间布局甚至是情节的相似,不免让观众心生抵触。不一样的素人+不一样的明星+一样的观察≠不一样的节目。

英国ITV的总监乌曼斯基曾强调:“观众并不喜欢看到节目受到剧本、制作人操控的痕迹,观众更希望看到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所要做的,是关注嘉宾的互动,通过镜头放大萌生的爱意”。

可平铺直叙地记录毕竟无聊,观众想要的是像《权力的游戏》那样的悬念和反转。为了展现“戏剧性”,导演们就开始“走捷径”。对参与者进行引导,或者使用各种剪辑手段,来放大他们性格中某一特质,从而增强他们的行为。

这也是观众总能轻易地给这些参与者“贴标签”,归纳出某种“人设”的原因。作女、御女、呆女一望而知,暖男、冷男、傻男一应俱全。甚至几段简单的约会,也风格化明显,有“校园青春风”(董浩然)、“喜剧冒险风”(黄甫昊)、“怀旧年代风”(滕泽明)、“文艺浪漫风”(周海涛)。

到底是张绍刚会总结,还是操纵典型的必然结果,答案显而易见。某些性格和人设被“放大”,某些矛盾和悬浮被“缩小”。最后观众以为自己主动在观察,实际上只是被动的在接受。

而从《心动的信号》的向天歌刘泽煊,到《恋梦空间》的林冠宇许冰晗,到《遇见你真好》的熊珍珍钟嘉骏,再到《喜欢你,我也是》的滕泽明刘问,硬糖君从刚开始粉CP的激动放肆,再到冷静克制,得出的“宝贵经验”是——不要对恋爱综艺投入太多感情,到最后CP翻船,情何以堪。

错觉现实,尴尬时刻

《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给人一种“人人都可以当偶像”的错觉,《心动的信号》和《喜欢你,我也是》给人一种“人人都可以成眷属”的误会。这就是美国电视评论家马文·基曼所批评的“增强现实”:操纵人设和剧本的后果,加深了一种虚假的现实感。

打着“恋爱指南”为名的观察类节目,实际上会让你“连北都找不到”。看起来经验满满的大叔嘉宾,不论是朱亚文还是沙溢,推理时沦为吐槽重灾区;分析起情感来头头是道的姜振宇、韩火火,经常会有猜错的“打脸时刻”;而衣着光鲜的高薪素人们,现实里似乎不缺恋爱对象。

就像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一样,“大众绝不是首要的,而是次要的;他们是被算计的对象”,真人秀的制作也不过是遵循了娱乐工业的生产逻辑。他们太了解观众的窥探欲,我们以为的“戏剧性”,从主角身上找到的共鸣,所有的泪点和笑点,其实都是一早就可以设计好的。

节目本身不是参与者的真实流露,“真实”只是在既定的故事框架里的“即兴发挥”。恋爱观察类真人秀的诞生,是为了“闯入”别人的生活并在最私密和尴尬的时刻观察他们。但这种“闯入”不仅仅是一种窥探欲的满足,更多的是共情和代入,观众想通过看别人如何处理尴尬境地来自我学习。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正如社会学家库利所说,与其说真人秀的观众是在观察参与者,不如说他们是在透过他人的生活观察自己。当董浩然黯然神伤的时候,当刘问情无所归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欧美系的恋爱综艺“纸醉金迷爱豪宅”,亚洲系的却“有情水饱谈纯爱”。

美国的《单身汉》,游戏设定非常“不合常理”。每一季由制作方挑选1位单身汉,并为他挑选25位单身女性,让他在其中“选妃式”寻找真爱。如果国内照搬这个模式,第一期男嘉宾应该只能请王思聪了吧。

韩国的《心脏信号》(Heart Signal)和日本的《别被狼君所欺骗》则都热衷纯爱,折射的是东西方真人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既然只是一种“框定真实”,欧美系选择的是近乎狂妄的“真”,亚洲系却永困于委婉的“假”。但本质都是一脉相承——观众永远别想在荧幕上看到不失真的恋爱。

电视相亲时代,观众在“月老”的灯座上找到了情感投射。毕竟,人总有程度不一的权力渴望和控制欲,给年轻男女点鸳鸯谱,也算是其中一种;恋爱观察时代,观众在“侦探”的理论里嗅到恋爱的门道。现实单身solo一万年不要紧,好在,我在别人的爱情故事里,是个洞悉全局的赢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