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熊猫: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动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熊猫: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动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熊猫吃竹子和人类吃素是一回事。

熊猫会寻找蛋白质含量高的竹子。图片来源:MIKE BLAKE, REUTERS

大熊猫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动物,但它却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Carnivora),此称谓之下的几乎所有动物——狗、 猫、鬣狗、鼬鼠、猫鼬、浣熊等等——都吃肉。然而大熊猫除了竹子之外几乎不吃别的,这使它成为了食草动物。

至少表面上看如此。

中国科学院的聂永刚和魏辅文多年来一直在追踪野生大熊猫,分析它们究竟吃哪些种类的竹子,并测定其咀嚼物中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熊猫的全竹餐里的营养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和典型的食肉目更为相似,与其它食草的哺乳动物则有所不同。“这很神奇,”魏辅文说,从营养上看,“竹子就跟某种肉差不多。”

换言之,“大熊猫的情况跟吃素的人是一回事,”佐治亚科技学院的西尔维亚·皮涅达-穆诺兹(Silvia Pineda-Munoz)说,“人类有很高的蛋白质需求,只吃蔬菜沙拉的话,人是活不下去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去吃豆腐、豆类、花生和其它基于植物的食品,以补充我们因不吃肉而无法获取的那部分蛋白质。归根结底,就营养成分而言,吃素和不吃素的人在饮食上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一点对一身黑白的中国大熊猫也成立。

此发现解释了一些熊猫在生物学上的耐人寻味之处。熊猫的祖先在200多万年以前将饮食习惯改为了吃素。当时,熊猫进化出了更强劲的下颌,以便嚼碎坚硬的、粗纤维的食物,而它的腕骨里也有一根变为了假指头,便于抓住竹子的主干。不过,在这些表面上的硬件变化之外,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保持为肉食类的样态。

食草类哺乳动物基本上都拥有宽大而曲折的肠道,以减缓食物的运动,让体内的细菌能有更多时间来消化其餐食。但大熊猫却有着与食肉动物无异的短小肠道。甚至于它的肠道微生物都与熊更为接近,而不是牛或者鹿之类的。聂永刚和魏辅文的研究对这一看似矛盾的属性组合提出了解释。大熊猫的排泄系统跟食草动物的相似度只有一半,因为它的饮食习惯从底子上讲是食肉类的。

在中国的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团队使用了追踪项圈来定位大熊猫,这里是世界上大熊猫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发现,大熊猫会在位于不同海拔的两片竹林之间迁徙很长的距离,以搜刮嫩芽和竹叶。每年熊猫都会按照这样的路线行进:低处的叶子、低处的嫩芽、高处的嫩芽、高处的叶子,如此循环往复。研究团队分析了多种咀嚼物后,认定熊猫的决策似乎很大程度上以摄入更多蛋白质为目的。它们总是会选择蛋白质最多、纤维最少的竹子种类和片区。

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保持为肉食类的样态

这种“挑食”意味着大熊猫至少有50%的能量都来源于蛋白质,仅有39%来自碳水化合物,另外13%则来自脂肪。这跟野猫和狼差不多,后者的半数能量也来自蛋白质。这种情况与其它食草类哺乳动物差别甚大,它们的能量里一般只有20%左右取自蛋白质。

研究团队也收集和分析了熊猫的粪便,结果大致一样。熊猫奶也是如此。从营养成分看,它不同于大多数食草动物的奶,而是与食肉动物的典型情况相近。

这表明从肉食向草食的转变对于远古的熊猫而言可能比我们以往所推测的要容易许多。它们只要选择那些蛋白质含量高的植物即可转为素食,而无需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如果你想要切换到某种特定的植物,竹子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植物蛋白水平不低,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加瑞特·孙(Garret Suen)说。

这些结论应当有助于反驳一种令人厌倦的神话,即熊猫是进化上的死尽头:慵懒、适应性差、饮食有缺陷、性冷淡,应放任其灭绝。这是无稽之谈。熊猫很好地适应了竹子这种数量极为丰富的食物来源——且它们尽了巨大而精微的努力来取得适当的营养平衡。

中国大片竹林被砍伐的现象,可能对熊猫寻找其所需的高蛋白食物的能力构成了一定干扰。人工繁殖的熊猫也可能没有以正确种类的竹子来喂养,以至于它们出了名地容易犯上消化问题。

先把熊猫放在一边,聂魏二人的研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动物的分类。如果食草和食肉之类的术语只被用来说明某个物种吃了些什么,而非其赖以获取能量的营养来源,那就可能产生误导。诸如杂食性(generalist)和专食性(specialist)这样的标签也有类似问题。前者意味着多面性,后者则意味着不灵活性。但杂食性的动物之所以会吃各种食物,可能只是因为它需要把营养水平维持在一个比较有限的边界之内。选择上的多面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种隐秘的、潜藏的不灵活性。

鉴于熊的饮食习惯尤其多样化,克莱姆森大学的萨曼莎·普莱斯(Samantha Price)试图探究其它种类的熊究竟需要怎样的营养水平。“印度懒熊主要吃昆虫;眼镜熊主要吃植物,尤其是凤梨科;马来熊既吃水果又吃昆虫;北极熊依赖于海里的哺乳动物;灰熊、美国黑熊和亚洲黑熊几乎什么都吃,水果、种子、叶子、昆虫和哺乳动物都在其中。”她说道。它们是大都与熊猫相似还是与熊猫相异?

即便在这些物种当中,表象也可能有欺骗性。美国的黑熊和棕熊“餐饮当中大概有80%都是植物”,皮涅达-穆诺兹说,“在夏天,它们会在为期数周的时间里多摄入一些动物蛋白,但总体而言它们属于食草类动物。动物的饮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Giant Panda Is a Closet Carnivo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熊猫: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动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熊猫吃竹子和人类吃素是一回事。

熊猫会寻找蛋白质含量高的竹子。图片来源:MIKE BLAKE, REUTERS

大熊猫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动物,但它却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Carnivora),此称谓之下的几乎所有动物——狗、 猫、鬣狗、鼬鼠、猫鼬、浣熊等等——都吃肉。然而大熊猫除了竹子之外几乎不吃别的,这使它成为了食草动物。

至少表面上看如此。

中国科学院的聂永刚和魏辅文多年来一直在追踪野生大熊猫,分析它们究竟吃哪些种类的竹子,并测定其咀嚼物中的化学成分。他们发现,熊猫的全竹餐里的营养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和典型的食肉目更为相似,与其它食草的哺乳动物则有所不同。“这很神奇,”魏辅文说,从营养上看,“竹子就跟某种肉差不多。”

换言之,“大熊猫的情况跟吃素的人是一回事,”佐治亚科技学院的西尔维亚·皮涅达-穆诺兹(Silvia Pineda-Munoz)说,“人类有很高的蛋白质需求,只吃蔬菜沙拉的话,人是活不下去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去吃豆腐、豆类、花生和其它基于植物的食品,以补充我们因不吃肉而无法获取的那部分蛋白质。归根结底,就营养成分而言,吃素和不吃素的人在饮食上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一点对一身黑白的中国大熊猫也成立。

此发现解释了一些熊猫在生物学上的耐人寻味之处。熊猫的祖先在200多万年以前将饮食习惯改为了吃素。当时,熊猫进化出了更强劲的下颌,以便嚼碎坚硬的、粗纤维的食物,而它的腕骨里也有一根变为了假指头,便于抓住竹子的主干。不过,在这些表面上的硬件变化之外,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保持为肉食类的样态。

食草类哺乳动物基本上都拥有宽大而曲折的肠道,以减缓食物的运动,让体内的细菌能有更多时间来消化其餐食。但大熊猫却有着与食肉动物无异的短小肠道。甚至于它的肠道微生物都与熊更为接近,而不是牛或者鹿之类的。聂永刚和魏辅文的研究对这一看似矛盾的属性组合提出了解释。大熊猫的排泄系统跟食草动物的相似度只有一半,因为它的饮食习惯从底子上讲是食肉类的。

在中国的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团队使用了追踪项圈来定位大熊猫,这里是世界上大熊猫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发现,大熊猫会在位于不同海拔的两片竹林之间迁徙很长的距离,以搜刮嫩芽和竹叶。每年熊猫都会按照这样的路线行进:低处的叶子、低处的嫩芽、高处的嫩芽、高处的叶子,如此循环往复。研究团队分析了多种咀嚼物后,认定熊猫的决策似乎很大程度上以摄入更多蛋白质为目的。它们总是会选择蛋白质最多、纤维最少的竹子种类和片区。

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保持为肉食类的样态

这种“挑食”意味着大熊猫至少有50%的能量都来源于蛋白质,仅有39%来自碳水化合物,另外13%则来自脂肪。这跟野猫和狼差不多,后者的半数能量也来自蛋白质。这种情况与其它食草类哺乳动物差别甚大,它们的能量里一般只有20%左右取自蛋白质。

研究团队也收集和分析了熊猫的粪便,结果大致一样。熊猫奶也是如此。从营养成分看,它不同于大多数食草动物的奶,而是与食肉动物的典型情况相近。

这表明从肉食向草食的转变对于远古的熊猫而言可能比我们以往所推测的要容易许多。它们只要选择那些蛋白质含量高的植物即可转为素食,而无需彻底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如果你想要切换到某种特定的植物,竹子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植物蛋白水平不低,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加瑞特·孙(Garret Suen)说。

这些结论应当有助于反驳一种令人厌倦的神话,即熊猫是进化上的死尽头:慵懒、适应性差、饮食有缺陷、性冷淡,应放任其灭绝。这是无稽之谈。熊猫很好地适应了竹子这种数量极为丰富的食物来源——且它们尽了巨大而精微的努力来取得适当的营养平衡。

中国大片竹林被砍伐的现象,可能对熊猫寻找其所需的高蛋白食物的能力构成了一定干扰。人工繁殖的熊猫也可能没有以正确种类的竹子来喂养,以至于它们出了名地容易犯上消化问题。

先把熊猫放在一边,聂魏二人的研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动物的分类。如果食草和食肉之类的术语只被用来说明某个物种吃了些什么,而非其赖以获取能量的营养来源,那就可能产生误导。诸如杂食性(generalist)和专食性(specialist)这样的标签也有类似问题。前者意味着多面性,后者则意味着不灵活性。但杂食性的动物之所以会吃各种食物,可能只是因为它需要把营养水平维持在一个比较有限的边界之内。选择上的多面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种隐秘的、潜藏的不灵活性。

鉴于熊的饮食习惯尤其多样化,克莱姆森大学的萨曼莎·普莱斯(Samantha Price)试图探究其它种类的熊究竟需要怎样的营养水平。“印度懒熊主要吃昆虫;眼镜熊主要吃植物,尤其是凤梨科;马来熊既吃水果又吃昆虫;北极熊依赖于海里的哺乳动物;灰熊、美国黑熊和亚洲黑熊几乎什么都吃,水果、种子、叶子、昆虫和哺乳动物都在其中。”她说道。它们是大都与熊猫相似还是与熊猫相异?

即便在这些物种当中,表象也可能有欺骗性。美国的黑熊和棕熊“餐饮当中大概有80%都是植物”,皮涅达-穆诺兹说,“在夏天,它们会在为期数周的时间里多摄入一些动物蛋白,但总体而言它们属于食草类动物。动物的饮食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翻译:林达)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大西洋月刊

原标题:The Giant Panda Is a Closet Carnivor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