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广网对话沈建光:中国经济为何总能“化险为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广网对话沈建光:中国经济为何总能“化险为夷”?

京东数字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中国领导人能够牢牢地抓住大方向,同时也不教条,就是我们说的实事求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下内容节选自4月29日经济之声首席记者冯雅和京东数字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栏目中的对话。

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决定了中国经济总能化险为夷

冯雅:您的新书《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在序言里盛赞了中国在过去十年弯道超车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是过去的成绩,莎士比亚有一句话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您怎么预判中国经济的未来?

沈建光:首先我认为,2019年比2018年要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2019年其实中国的外部环境会比2018年好,比如中美经贸关系可能会改善,经贸谈判应该有进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2018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其实都在收紧,但是2019年我认为会不一样。

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面,这次政府下了决心减税,增值税也下调,最大的制造业下调了3个百分点,力度比较大。而且对社保缴费,企业从20%降到了16%,又是几千亿元,增值税又是6000多亿元。而且我觉得做法也越来越高明,不是把钱都放到基建上面,这就是供给侧改革很重要的体现。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放宽,不再像以前把大量的钱投在基建上面,这种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决策层对今后10年经济的思考,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所以今后10年,没必要悲观,其实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潜力也非常大。

从全球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还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就是我们还在战略机遇期里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有些人比较悲观,因为他只看到中国的问题,如果跳出中国看全球,其实中国的问题比很多国家的问题要少。

冯雅:每隔一段时间,国外就会出现一个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声音,但是到最后,可能也让他们感到很吃惊,中国经济总能化险为夷,而且总是走向更好的发展。以您的分析和思考,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沈建光:我其实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因为我过去不管在欧洲央行工作的时候,还是在货币基金组织到投行的工作,面对的都是海外投资者、海外的政策制定者,越到后面很多海外的人就越感觉到,中国完全不像他们教科书讲的那样。教科书讲经济是有周期的,经济危机每隔10年要爆发一次。而且中国经济增长了40多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也没有特别大的波折。海外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不可思议。

为什么中国能避免国外的覆辙,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领导人能够牢牢地抓住大方向,同时也不教条,就是我们说的实事求是。中国的宏观政策非常灵活,比如去年上半年去杠杆、紧缩,但到下半年,发现可能有点做过头了,马上就转回来了,这种政策上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

冯雅: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化为危机方面,很有自己的智慧,也很有中国特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要去分析当前经济的近忧和远虑的话,我不知道您会怎么看?

沈建光:我觉得作为经济学家,有点忧患意识其实是好事情。我也觉得,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才使得中国经济就是没有爆发大的危机。

如果我们看近忧,就是我们的逆周期调控,我们在减税的同时,我们的基建也没有减少。很明显,这样我们的支出压力会不断地上升,那么财政赤字肯定会上升,我们怎么弥补这个财政缺口,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远虑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能不能进一步地以创新为驱动,而不是继续过去那样依靠第一个是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第二个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优势。现在如何把我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这其实也面临全球的竞争,包括5G、高科技企业面临国际上的挑战,这是主要的远虑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把尖端的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广网对话沈建光:中国经济为何总能“化险为夷”?

京东数字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中国领导人能够牢牢地抓住大方向,同时也不教条,就是我们说的实事求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下内容节选自4月29日经济之声首席记者冯雅和京东数字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栏目中的对话。

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决定了中国经济总能化险为夷

冯雅:您的新书《变革,新时期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在序言里盛赞了中国在过去十年弯道超车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是过去的成绩,莎士比亚有一句话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您怎么预判中国经济的未来?

沈建光:首先我认为,2019年比2018年要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2019年其实中国的外部环境会比2018年好,比如中美经贸关系可能会改善,经贸谈判应该有进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2018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其实都在收紧,但是2019年我认为会不一样。

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面,这次政府下了决心减税,增值税也下调,最大的制造业下调了3个百分点,力度比较大。而且对社保缴费,企业从20%降到了16%,又是几千亿元,增值税又是6000多亿元。而且我觉得做法也越来越高明,不是把钱都放到基建上面,这就是供给侧改革很重要的体现。以减税为主的财政政策放宽,不再像以前把大量的钱投在基建上面,这种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决策层对今后10年经济的思考,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所以今后10年,没必要悲观,其实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潜力也非常大。

从全球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还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就是我们还在战略机遇期里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有些人比较悲观,因为他只看到中国的问题,如果跳出中国看全球,其实中国的问题比很多国家的问题要少。

冯雅:每隔一段时间,国外就会出现一个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声音,但是到最后,可能也让他们感到很吃惊,中国经济总能化险为夷,而且总是走向更好的发展。以您的分析和思考,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沈建光:我其实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因为我过去不管在欧洲央行工作的时候,还是在货币基金组织到投行的工作,面对的都是海外投资者、海外的政策制定者,越到后面很多海外的人就越感觉到,中国完全不像他们教科书讲的那样。教科书讲经济是有周期的,经济危机每隔10年要爆发一次。而且中国经济增长了40多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也没有特别大的波折。海外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不可思议。

为什么中国能避免国外的覆辙,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领导人能够牢牢地抓住大方向,同时也不教条,就是我们说的实事求是。中国的宏观政策非常灵活,比如去年上半年去杠杆、紧缩,但到下半年,发现可能有点做过头了,马上就转回来了,这种政策上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中国经济的“近忧”和“远虑”

冯雅: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化为危机方面,很有自己的智慧,也很有中国特色,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要去分析当前经济的近忧和远虑的话,我不知道您会怎么看?

沈建光:我觉得作为经济学家,有点忧患意识其实是好事情。我也觉得,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中国领导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才使得中国经济就是没有爆发大的危机。

如果我们看近忧,就是我们的逆周期调控,我们在减税的同时,我们的基建也没有减少。很明显,这样我们的支出压力会不断地上升,那么财政赤字肯定会上升,我们怎么弥补这个财政缺口,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远虑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能不能进一步地以创新为驱动,而不是继续过去那样依靠第一个是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第二个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优势。现在如何把我们的知识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这其实也面临全球的竞争,包括5G、高科技企业面临国际上的挑战,这是主要的远虑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把尖端的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