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剧帮 王军
编辑丨十一
自2018年6月起,编剧帮(bianjubang)已连续举办了六期影视项目策划与开发高级训练营。今年6月,第七期影视项目策划与开发高级训练营即将开课,汪海林、张冀、陈舒、四位编剧大咖担任导师。
《金粉世家》《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开盘》《夺宝》《缉毒精英》《缉毒先锋》《锻刀》等多部影视作品编剧王军是中广协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编剧工委成员,现任千骊影视艺术总监。在第六期训练营中,王军以《触不可及的戏剧思维》为主题与现场学员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与心得。
思维习惯造就的文体识别的误差
我们从小学开始写“因为所以”这种思维模式,通过讲述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这么一套语言习惯,而这套语言习惯直接干扰了你的思维习惯。
你以为自己阅读了很多小说,看了很多戏后写出来的就是文学词汇,大量使用的形容词,就是装饰,在戏剧中恰恰排斥所有的矫饰、所有的形容词、所有的偏正词组、所有的整句,也就是说跨入戏剧大门以前,必须要对你既有的思维模式进行一次打破,然后重新开发,开发的方式是用散文形式。
为什么要写散文?这里的散文其实就是高中时期的记叙文我们叫它散文,是用两三件事记一个人的一篇文章,里边暗含人物关系,要在润物细无声中解决你和另一个人的关系,在你着力写那个人的同时塑造的还有你自己。
我们还要求真情实感,最好是你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们要解决的是从自我体验到间接体验的能力。比如说我是一男的,但现在写一个明代的妓女,这要怎么写?这个时候你需要的不是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是需要靠你的阅读经验积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你才能去创作这样一个人物。我们首先要夯实这个思维习惯,这个思维习惯要求的是真情实感,这就是在文体识别里面的戏剧思维。
另外,观众是没有资格对剧本进行评判的,外行领导内行的事太多了。判断一个剧本的好坏,不是一个好恶、喜欢与否,需要的是一套专业的理论知识来作为像法律一样评判。同样,你这套体系的存在也是可以指导你的创作。斯泰恩在《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里面说:“任何艺术的进步都意味着对传统的反动,但是有一些规律是不可轻易撼动的。”比如毕加索,他后来有一些表现主义的绘画,可是你们看到过他为什么能画成那样你画不成那样?是因为毕加索之前接受了相当完整的古典主义的绘画教育,他的变异人体是来自于写实人体,这就是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可以叫基本规律,他可以对基本规律进行掌握和突破,就是反动,他有他的创作。
我们现在把什么当规律呢?在对戏剧知识无知的情况下,我们是把观众经验当规律,跟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基因都有关系。如果以观众的经验来对待专业的创作、专业的文学编辑,造成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评判一个剧本好坏,我们应该有一套专业标准,这套专业标准来自于你的学识,就是你的知识体系,我推荐戏剧体系。
我为什么要推荐戏剧体系?因为它完整。
专业术语中的两大构架
规定情境是什么?我通过我的所学,我对它进行了重新的表述。平面上看就是手机的Wi-Fi信号,立体地看,就是三组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就是Wi-Fi底下的小点。
Wi-Fi最外边这一环是社会、历史、现实,经常讲的生活质感,这些东西越饱满、越丰富,对我们建立规定情境会越完整,也就是对人物的作用越大。这一环中看似无关的那个彼时彼地彼刻发生的那件事是可能跟你的人物直接有关系的,会改造无数人的命运。
第二环是人物关系。所谓的建立人物关系是建立情感关系,不是建立矛盾、建立冲突,真正的解读是情感关系,我恨他、我爱他、我讨厌他、我厌恶他、我想接近他。
最里面一环是正在面对的事件,就出现了共时性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一组跟规定情境有血缘关系的两个词,这是一对孪生兄弟,就是“事实”和“事件”。
当一个人或物出现时,只改变了场上某个人的命运,我们称那个人和物为事实;当这个人和物出现的时候,改变了场上所有人物的命运,我们称之为事件。比如你一回家掉出来两张电影票,你媳妇问那个人是谁,它是一个物出现了,这个东西也叫事件或者叫事实,如果这两张票一掉,你媳妇跳楼了,这叫事件,改变场上所有人的命运,你和你老婆两个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为什么我说规定情境与事件和事实这两组关系如此紧密呢?对于戏剧来讲,还从来没有这么样紧密的关系的词。事件不可能摆脱掉规定情境单独存在,它要受规定情境的限制。
同样的,规定情境也必须要依托于事件存在,为什么?规定情境是一个相对静态的东西,因为规定情境在全剧里面不停地发生变化,它的运行轨迹和动力,推动它发展的东西就是事件,规定情境与事件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叫“投石入潭”,潭就是湖,一汪水,可能很大,事件和事实就是石头,你要写戏,你要写什么?你就是在写投石入潭,你抓起一块石头来,抓到一个事件扔到了这潭水里边,直到这个波澜慢慢地平复,炸的是各种人物关系,石头砸进去的潭是规定情境。“石头”越大,涟漪会越汹涌、越延宕,时间会越长。“石头”越小,波澜小,说明你震荡的人物关系不够。
假如说“我这个戏写到这儿了怎么就不好看了?怎么弄的?”只要改变人物关系都会好看,一个身份的颠覆,不光吓人一跳,后面会有变化。再比如,一部戏都写到六集了,在写第七集的时候,前面全部形成了规定情境的总核,现在缺一个事件,什么事件能激荡这个人物关系呢?要找那个事件,那个事件的依据是什么?在规定情境里面找,这些东西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立体地看,它是三个同心圆在转,还像原子的模型,中间看着在悬浮,其实不是,他是受外面三组的限制,靠一个磁场的限制。
对未来创作题材和完成作品趋势的看法
随着所有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拍摄经验的积累以及阅读量的增大,我们的审美已经提高了,已经知道什么叫好的戏,但是我们知道美剧非常火,当我们看到英剧的时候傻了,更好,它有哲学高度,因为莎士比亚传统,英剧对主题有深刻的认知和追求。
美剧可能很多时候还流于热闹、流于惊奇,或者说它更多释放的是影视剧两个属性,一个是艺术属性,一个是娱乐属性。同样是《纸牌屋》,在英剧系统里拍摄的成品与美剧比较,从观赏效果上讲永远是美剧厉害,包括所有的技术元素都特别棒,而英剧那个时候还显得稚嫩。所以我有一个判断,未来中国的网剧也好,电视剧也好,我认为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指导创作:
第一个是电影化的长篇叙事,这里面具有一定的诗意表达,有强烈的情绪,就是由情绪高潮连缀而成的长篇叙事。
第二,强情节下的人性裂变。日剧是我们所看到的最恬然从容的戏,它从来不忙忙叨叨的,不像美剧气势汹汹的。但是它有强烈的人性的释放,它是靠点送完成的,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组成完成的,也就是说塑造人物可能通过的是人物关系规定情境的变化和细节来完成的,日剧完成的是细节的东西。国内的影视作品现在在讲什么?我们只在说事,没有一个视点进到人的内心里面去,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作空间。我们应该早早地进入到启蒙时代,进入到对于人的终极关怀里边,一个人共时性地出现在那个环境里面,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善良是来自于天性的,这些可能是我们更要关注的东西,我认为如果技术完善了,我们未来的电影、电视剧和戏剧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电影化的长篇叙事和强情节下的人性裂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