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权力的游戏》最终季和王源抽烟事件。
《权力的游戏》完结:神剧是如何烂尾的?
5月20日,全球剧迷翘首以盼的《权力的游戏》(下称《权游》)最终季最终集上映,剧中人物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然而大多数观众并不满意。在IMDB上,最后一集的评分仅为4.5,创了该剧集的新低,百万美国观众在Change网站上发起请愿要求重拍最后一季。对于这部延续了8年、平均分有9.4、获奖频频的史诗级作品来说,这可谓是一个令人心酸的结局。
剧情的崩塌与该剧制片人兼编剧David Benioff和D.B.Weiss直接相关。由于《权游》第八季的剧情已经超越了作者乔治·R·R·马丁的原著进度,剧组需要根据小说前情(和马丁的提示)自行设计结局。据了解,第八季的最后四集剧本由Benioff和Weiss两人合力撰写。客观而言,我们能看到《权游》电视剧都是因为这两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然而在他们的操刀之下,《权游》烂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权游》为什么会烂尾?公众号“虹膜”刊文讨论了这个问题。文章作者“人骨收集者”指出,《权游》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每个出场人物都有丰满的成长曲线,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诸多线索草灰蛇线,一旦安排不好,就会在结尾时顾此失彼,甚至全线崩溃。
《权游》最终季崩坏就是因为人物的成长曲线背离了逻辑,让人物的行事与以往出现了极大反差。以“小恶魔”提列昂·兰尼斯特为例:作为一个出生时害死母亲、体型异常、被父亲厌恶、遭手足排挤的角色,他有着异于常人的生存欲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被网友认为是一个有智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但当他追随龙妈回到七大王国时,面对自己的姐姐瑟曦,他逐渐变成了一个主合派,直到大战前夕,还妄想双方能够和平解决争端,完全颠覆了他此前的智者形象。
正如《权游》的副标题“冰与火之歌”所暗示的,整部剧其实讲述的是史塔克家族(冰)与坦格利安家族(火)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他们的归家之旅。两大家族存在一种呼应对照的关系,但在最终季中,编剧们选择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闭环叙事方式,让龙妈和琼·斯诺相爱,又安排了一个“爱上仇人”的狗血剧情,即彼此相爱的两人都是王位的合法竞争者,这让本来在异鬼兵临城下时被迫同仇敌忾的两大家族产生了新的隔阂。另外,剧中对于超自然力量(龙妈的三条龙)的过分渲染弱化了“权力的游戏”中的权谋,从而导致故事前后失衡,权力斗争变成了单纯的武力比拼。
北卡罗来纳大学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学院副教授Zepnep Tufekci在Scientific American刊文认为,《权游》最终季出现诸多剧情漏洞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剧集脱离原著后,实际上是更改了叙事方式,从社会性的、机制性的叙事方式转变为心理、个人化的叙事方式,而这也是好莱坞和绝大多数影视剧讲述故事的方式。
在马丁的原著中,他强调人物是如何根据大环境的限制调整自身立场和意愿,并不断进化的。在这种叙事模式里,个人的主观意愿不是最重要的,TA与环境的互动才是。Tufekci指出,主角频频领便当是《权游》的特色,也是社会性叙事的标志,“一部经常杀死主要角色的剧代表着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即一个单独的有魅力且/或有能力的个体,尽管TA有其内在动力,但无法肩负全部剧情解释的重担。”
在社会性叙事中,人物有自己的故事和主体性,但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周围发生的事件影响塑造的。角色行为的动机来自外在力量,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内在。这种内在故事、欲望、人物心理与外在压力、机制、惯例、事件之间的张力是《权游》引人入胜的根本原因,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让我们意识到在善恶之间有诸多的灰色地带。
在最终季中,一个简单的事实点名了叙事方式的更迭:主角没有那么容易领便当了。这是因为编剧把推动剧情的重任放在了人物身上,抛弃了社会性。在这种叙事中,观众喜爱的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会看到艾莉亚·史塔克杀死夜王这样近乎奇迹的剧情。“在整整七季里,这部剧将重点放在了社会面向,即兵戈相向的敌对势力将如何应对一个外来威胁。然而,用匕首杀死了一个在整部剧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制约力量之后,Benioff和Weiss接着又转向摧毁剧中的其他社会制约力量——通过权力腐败的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两大女王的对决迅速崩坏,龙妈从一个理想主义者沦为一个滥杀无辜的疯子,并最终被所爱之人杀死。
整体而言,龙妈这一角色的刻画集中反映了编剧在社会性叙事上的不足。播客“小声喧哗”在一期讨论“女性政治家在维斯特洛”的节目中指出,政体改革迭代的前提是经济关系的变革。龙妈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在废除奴隶制之后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制度和经济体系,让旧时代的奴隶主和奴隶都能够维持生计。然而在《权游》中,对这一问题完全没有深入讨论。
瑟曦与龙妈之间的对决本来可以在武力比拼的层次之上更加深入。就执政风格而言,两人可谓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瑟曦逐渐从只会运用暴力威慑成长为懂得意识形态动员重要性的成熟政治家,与此同时,龙妈作为一个革命者亦需要动员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新时代有上升空间的人。于是,君临之战的一个重要面向就是意识形态之战——龙妈带来了一种非常新颖有趣的意识形态,但当首都人民没有奴隶制的切身之痛,甚至本身就是奴隶制的受益者时,他们会如何看待龙妈,以及她倡导的这套新的社会制度?
如果剧中能够呈现这一点,神剧或许也不会这般烂尾了。
王源抽烟事件:为何偶像抽烟就是“人设崩塌”?
5月21日,网络爆料称艺人王源近日在北京工体一家日料餐厅与友人聚餐时吸烟,涉嫌违反《北京市控烟吸烟条例》,此事引发热议。王源随后在微博上就此事公开道歉,称“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接受处罚。”作为知名男子演唱组合TFBOYS的三位成员之一,王源是国内人气最高的偶像之一,他在去年11月刚满18岁。王源抽烟事件一经曝出,舆论哗然,这位一直以年轻阳光正能量优质偶像面目示人的艺人因为一支烟,导致了娱乐圈的又一个“人设崩塌”。
在公众号“Vista看天下”刊载的《明星吸烟垮掉简史》一文中,作者贾小凡指出,近年来几乎每一个被拍到吸烟的明星都会经历一波负面风评,无论室内室外,无论男女,这反映了社会大环境对吸烟这一行为越来越严苛的控制以及人们对此越来越消极负面的评价。这是社会进步和公众理念的结果,而在人们意识到抽烟有害之前,抽烟曾经是中性的,甚至是魅力和独特气质的象征。
抽烟曾经拥有的正面象征意义与影视作品的塑造不无关系。有研究发现,1927年至1951年间,好莱坞电影公司和明星都曾经和烟草公司有过秘密交易,通过在电影中给烟草打隐性广告,帮助烟草公司在社会中培养吸烟的风气,扩大销量。在演员的演绎下,抽烟让男性显得不羁又有味道,让女性显得神秘又迷人,可以说明星的示范效应极大地形塑了大众对烟草的认知。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无烟电影:从证据到行动》指出,随着对烟草广告的限制日趋严格,电影成为不受限制地向青少年展示吸烟影像的最后渠道之一。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电影吸烟镜头将诱使约600万美国儿童吸烟,而若将有吸烟镜头的电影定为“限制级”,能避免100万现在的儿童日后因吸烟而死亡。
在中国,控制烟草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自1993年开始监测热播国产影视剧中出现的烟草镜头,如今还会每年评选烟草镜头最多的“脏烟灰缸奖”。2014年,“史上最严禁烟令”出台,规定影视作品中若出现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烟等画面,制作单位将面临最高达3万元的处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众对吸烟的认知也在慢慢变化。而人们对吸烟明星的反感——特别是那些备受瞩目的、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偶像明星——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话说回来,吸烟虽然有害且越来越令人反感,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更多只是一种个人癖好而非私德有亏,为何此次王源被曝吸烟就会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反弹,甚至被认为是“人设崩塌”呢?公众号“明星资本论”刊文《王源是如何失去“抽烟自由”的?》指出,同普通明星相比,少年出道的王源多年来打造优质少年偶像的形象,且得到大量官媒背书,因此背负了青少年教育教化的政治任务。这样一位面向未成年人的正能量偶像抽烟不符合共青团“五讲四美三热爱”中讲道德讲文明的内核,“并不单单是偶像失格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广受认可的教育代表的形象倒塌。”
事实上,自从2016年第一次参与央视春晚起,TFBOYS三人就成为00后代表,被推上了国民榜样的高位:“以这样的少年偶像来表达政治诉求,对青少年做价值观上的引导,是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于是,三人逐渐被打造为教育符号和传播介质,顺带镀上政治光环——“他们是被官方偏爱的下一代”。
TFBOYS享受了正能量国民偶像的红利,但也要为此承担比其他明星更重的政治教化任务,而在三位年轻艺人尚未转型成功、未拥有过硬的个人作品的时候,大众对他们的理解和期待往往也是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出发的,这亦加强了他们维护个人形象,特别是道德品质和模范作用的要求。这导致的负面效应就是,偶像一旦做出与个人形象不符的举动,就会立刻面临舆论反噬——但讽刺的是,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完美无瑕,出现“错误”是迟早的。文章认为,这是这些具备政治教化任务的少年偶像的悲哀。经过王源事件后,TFBOYS的另外两位成员王俊凯和易烊千玺势必也将更加战战兢兢,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场合。
王源抽烟事件也再度提醒我们,娱乐圈的泛政治化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明星“人设崩塌”(仅2019年就有吴秀波、翟天临、张丹峰、许志安、赵立新等人)一方面是公众执行舆论监督职能揭开娱乐圈黑幕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混淆公私领域、侵犯他人隐私、肆意进行“道德审判”的危险信号。公众号“新周刊”指出,名人的人设和他们的真实个性是存在距离的,因为它只是片面特质的适度夸大。所谓的人设包装,其实是指挖掘人物特质,因此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只是真实个体的一个面向而已。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基于社交礼仪和不同场合的需要,真实的自我都是有不同面向的。人前人后言行举止不同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明星来说,在私人领域也并没有义务去维护公众眼中的完美形象,深究明星的一举一动,从中搜索“人设崩塌”证据的行为也并不可取。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