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电视剧鹰眼
一部电视剧若被观众定义为“经典”,“耐播”是一个非常具有“权威性”的参考标准,寒暑假标配《还珠格格》、近日再次登陆卫视黄金剧场的《亮剑》、白天剧场反复轮播的《甄嬛传》等都是观众心中不灭的经典。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播放量以及热度值也被纳入剧集播出情况的指标,一部生命力顽强的作品不仅依靠多轮发行到电视台,也要参考其在视频平台展现出的“长尾效应”。
电视剧鹰眼(ID:TV-insight)以2017年1月至今首轮收官三个月(含第三个月)后仍占据在网播量/热度值月榜TOP20的剧目为研究对象,发现以下11部剧集在新剧频出的市场中依旧保持长尾输出: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共计7次上榜,直至今年1月仍在月榜TOP20之列,成为名副其实最具长尾效应的剧集,去年大爆的《延禧攻略》共计4次上榜,《微微一笑很倾城》和《我的前半生》均上榜三次。从时间上来看,长尾阵线最长的莫过于2012年首播的《甄嬛传》,直至2017年11月仍在榜单上,不仅高居单月网播量亚军席位,且距剧集首轮收官横跨5年半,这是其它剧目都不曾达到的成绩。
与电视平台相比,视频平台的剧集承载量更大,受众更加年轻化,竞争自然更加激烈,长尾剧集要具备哪些共通点?鹰眼从以上作品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台网剧 VS 网络剧:前者更具生命力,双平台共振效果显著
从上述11部剧集来看,除了《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部为首轮纯网播出,其他均为台网双平台播出,可见,即使网络剧已迈入精品化时代,台网同频共振所发挥出的能量依旧是网络剧无法比拟的。首先,在台网分流化的当下,台网剧拥有更广泛的受众,自然而然有了更强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其次,电视平台的二轮发行与多轮发行均是对视频平台的一次引流。
2. IP VS 原创:IP放大成长空间,越“经典”越“耐播”
11部长尾剧集中仅《延禧攻略》和《情满四合院》为原创剧本,其余均为IP剧,占比高达81.8%。IP剧伴随着原著的多次发行、剧集首播、输出视频平台、多次复播,其巨大的成长空间远远超过原创剧集,尤其是原著的人气让剧集有了与生俱来的粉丝基础,伴随后续的播出和宣传的不断发酵,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可以说“赢在了起跑线上”。
IP的质量也决定了剧集所展现的生命力,从数据来看,越“经典”的IP,其改编剧越“耐播”。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首次发行已是十年前,网络上线时间更早,这十余年已率先俘获了众多书粉;《微微一笑很倾城》首次连载于2008年,是言情大神顾漫继《何以笙箫默》后又一部经典之作;聚焦于传统文学,亦舒所著的《我的前半生》出版至今足足有37个年头。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历经长久的沉淀后进行影视化改编,观众对作品的期待也会随着时间为其“增值”。
3. 题材类型:古装剧表现强势,文化美学与爽感都是利器
从题材来看,古装剧占比高达63.6%,表现亮眼。鹰眼曾在《哪些古装剧受鼓励?》(点击标题查看)一问中指出,虽然“限古令”和与之相关的传言此起彼伏,但古装剧依旧是台网受众的心头好,在漫漫的国剧长河中也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古装”不是题材原罪,如何把握好创作红线才是关键。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即使部分古装剧因政策受限等不可抗拒因素无法首轮上台,但其展现出的长尾效应丝毫不亚于台网剧。而榜单中的古装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蕴含传统文化美学的作品,如《笑傲江湖》承载着中国武侠的魅力,即使多次翻拍,也不会抑制金庸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武侠情;《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均在剧中融入了中国古典神话元素,并实现出海,输出传统文化。
另一类则是爽感极高的宫斗剧,前有《甄嬛传》“一集一梗”,后有《延禧攻略》上演女主“升级打怪”,快节奏和全程高能的剧情让不少网友表示,这类剧集堪称“职场解压神器”。可见,观众在观剧的同时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宣泄出口,“生活必需品”的属性也成为古装剧长尾的推动力。
4. 长尾效应与高口碑成正比
长尾剧集的养成需集“天时地利人和”,高口碑不一定能延伸剧集的寿命,但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作品一定具有优质的故事,大众口碑是基础。据以上剧集豆瓣评分可以发现,6部剧集达到7分以上,数量过半。其中,《甄嬛传》评分高达9.0,这一成绩在有评分记录的所有国剧中都绝属翘楚;获奖无数,引行业内外广泛好评的《情满四合院》评分高达8.1;即使是近两年风险极高的古装剧,也不乏《香蜜沉沉烬如霜》《如懿传》《延禧攻略》这些超7.2分的作品。
5. 必不可少的话题度
从榜单上为数不多的都市剧来看,社会话题性至关重要。如《欢乐颂》通过五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年龄不同的五位女性,展现了都市职场图鉴。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的职场压力、情感困惑、家庭矛盾、现实焦虑都在剧中得到体现,直击女性痛点和共鸣,甚至引发广泛热议;另一部都市剧《我的前半生》同样从女性视角出发,将关注点放置在人过而立之年后由婚姻危机而在职场“二次成长”上,展现了当代女性的觉醒意识。
两部作品虽然故事不同,但都映射现实,展现了高压都市中的众生百态,对不同人群给予了人性关怀,剧中发生的一切都能引发社会共鸣。不仅如此,集中女性视角的叙事也激发了剧集受众主流——女性群体的二度消费能力。
除了具有社会话题性的主题,始终处于话题中心的演员对长尾剧集也有着反哺作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杨幂、赵又廷,《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杨洋、郑爽,《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邓伦、杨紫等自带流量的演员具有极强的市场号召力,甚至每逢新剧发布动态都能牵引以往剧集的点击量和热度,他们也因此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宣传。
6. 传统长剧集叙事更符合当下观众审美
根据计算发现,11部长尾剧集平均为57.9集,《如懿传》甚至高达87集,最少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也足有30集。这样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纵观荧屏经典剧目,87版《红楼梦》《还珠格格》《亮剑》等均在35集以上,不少剧目达到50集以上。
近两年,视频平台自制剧中不乏《法医秦明》《无证之罪》等高品质的短剧集,但此类剧集虽然获得了不俗的口碑和首轮网播量,能发酵出长尾效应的少之又少。问题关键在于,顺应国剧的创作手法,观众已经逐渐习惯于长叙事的表现形式,并且更愿意对这类剧集进行反复性观看。
除此之外,长剧集本身就拉长了收看时长,而且优质的长剧集剧情连贯,难以切割。对比小体量网剧,有限的叙事空间能承载的深度内容不足,大多为“快消品”,满足观众一次性爽感,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从剧情结构来看,一些悬疑剧的单元式叙事对剧情有明显的“切割”,观众大可选择其中某一段观赏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反复观看。
7. 定位精准,“小而美”也能有“长尾”
在古装剧和都市剧中,《微微一笑很倾城》也占据长尾榜单中的一席,且回流3次。无论是受众范围还是题材,亦或是剧集体量,该剧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之所以能让观众反复观看,在于其受众精准定位在年轻女性,虽然范围受限,但忠诚度很高。这也是为何剧集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但“小而美”青春剧总能以小博大,突出重围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与视频平台一直所说的“圈层”概念颇为相似,但就目前而言,圈层网剧还未出现一部长尾代表,从《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成功来看,演员的选择、IP的合理开发以及剧集整体品质均需要耐心打磨。
8. 系列剧连带效果助阵“长尾”
2017年11月,五年前热播的《甄嬛传》在网播市场突然急速回流,直冲当月网络点击量第二,紧随当时全网热播的电视剧《猎场》。多数长尾剧集即使回流也都盘踞在月榜10名开外,这样的情况实属少见。
鹰眼通过观察发现,2017年10月30日起,《甄嬛传》续作《如懿传》先后发布了21组主演朝服版剧照,这也是该剧杀青后第一次进行如此密集的宣传,让不少翘首以盼的观众激动不已。而这一大规模的宣传极有可能激发剧粉重温《甄嬛传》进行“预热”,导致该剧网播急速回流。
此外,《欢乐颂》也于2017年5月、6月重回网播量TOP20榜单,而这两个月正处于《欢乐颂2》的热播期。新剧在无形中带动老剧流量展现了IP的衍生力,而这也是长尾效应的一大支撑。
结语
在视频平台话语权逐渐提升后,观众对于优质剧集、耐播剧集和经典剧集的衡量标准不再局限于在电视平台的复播次数,其长尾流量也将纳入新的评估范围。如今,《延禧攻略》《如懿传》已经证明没有电视端的同频共振未必能阻碍剧集的长尾输出,真正能让观众多次观看的剧集终究还是要以品质取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