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剧帮 竖
责编|随芳芳
电视剧《我的真朋友》即将收官,这部剧被称为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紧急播出,收视率一路走高,讨论量不断攀升。
近日,编剧梅英菊接受编剧帮(bianjubang)专访,她分享了《我的真朋友》的创作初衷、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播出后的反思。
找上来的“真朋友”
在网络上搜索梅英菊,几乎找不到任何与个人有关的资料,她没有百科词条,豆瓣的个人页面上只有职业那一栏写了“编剧”两个字,作品仅显示了《我的真朋友》这一部,大部分含有“梅英菊”这三个字的网页也都是《我的真朋友》的相关报道。
看起来在《我的真朋友》之前“查无此人”,其实梅英菊曾创作过多部热播电视剧,如《金玉良缘》《偏偏喜欢你》《抓住彩虹的男人》《花谢花飞花满天》《出线了,初恋》等。她坦言,“也曾有关心我的朋友劝我建个百度百科,说编剧还是需要一些曝光度的,因为懒,我一直拖延至今也未动手。现在信息那么发达,这个圈里谁要是想找到一个人,即使没有百度百科,也总有办法找到。再说对于编剧来讲,一年手上有一到两个好的项目在写,就够了,贪多嚼不烂。”
编剧帮:在《我的真朋友》这部剧中,有很多买房卖房很现实的故事,你是怎么收集和筛选素材的,什么样的素材适合放进剧本里?
梅英菊:一些素材的来源得益于我前些年做过《法制进行时》和《经济与法周末版》的编导,其中有一些与房子有关的话题,或者是法律点,让我在创作《我的真朋友》的时候有共鸣。然后我再去针对这个话题或者法律点进行戏剧化的处理。
比如说“六人购房团”的故事,其实在北、上、广等大都市,由于房价高,六个钱包凑一个房子这种事很普遍,会让观众有共鸣。好多年前我做《法治进行时》知道了这个法律点,一个房本上是可以写多个名字的,还可以在房本上标注每个人的出资比例,每个出资人都受法律的保护。创作《我的真朋友》的时候,我就觉得围绕这个点可以生发出很多的故事,比如说年轻的小夫妻、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一起铆足了劲儿,欢天喜地买一个房子,那么当这个房子需要卖的时候,大家因为利益不一致,必然产生分歧,最后要怎么达成共识与合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线。之后就是设计情节点和桥段,比如婆婆因为做新房开荒不慎摔伤,需要住ICU病房,身为人子肯定是要卖掉房子救母亲的命,儿媳因为怀孕想给新生命一个属于自己的屋檐不用再四处搬家,不想卖房,大家产生矛盾。最后婆婆留下遗嘱说房子一定不能卖,人老了会走,是自然规律,但是不能什么也不给儿女留下,总要给儿孙留一个家。儿媳知道婆婆的留言后,深受感动,同意卖房救婆婆。这几个大的情节点想通了,这个故事也就成了。
将话题点戏剧化处理变成戏,变成故事,要按照生活逻辑和人性逻辑,要符合我们身边某一个或某一类有血有肉的人,与他们有共鸣有共情。再比如店长曾慧敏被骗钱的故事,可能很多观众会问,那么聪明、坚强的人,碰到感情问题怎么会这么傻?其实我在做法制节目的时候,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在《我的真朋友》里,将这一类的故事浓缩成一个经典的故事来表现,想探讨的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婚恋的影响;城市里一部分大龄单身女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碰到的困境和无奈,以及她们坚强高傲背后的孤单寂寞冷的内心世界等等很现实的话题。
半步的创新,就算冒险也值得
最近几年的影视行业,经历过被资本追逐的繁花似锦,也经历过繁华过后的冷静与震荡。每个影视公司都希望做出一、两部爆款剧,每个编剧都渴望着一战成名。可是爆款剧到底在哪里?一战成名真的存在吗?爆款剧和一战成名背后的秘密又是什么?
梅英菊觉得,与其苦苦追求所谓的爆款剧,不如在每部作品里追求比别人多半步的探索和创新。对于一个编剧来讲,一战成名背后,其实都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无论是自己,还是别的编剧,写的故事能做成剧,如果还能被人说这剧不错,都是源于不断的积累和笔耕不辍的努力。
编剧帮:有网友调侃说《我的真朋友》的三位主角的设置是“偶像剧标配”,对于人物设置,你是怎么考虑的?
梅英菊:我们当时给这部剧定义的类型是都市话题剧,不是偶像剧。所以抛开那些客户买房卖房的单元故事要承担的话题功能。三位主角要承担的话题功能,我也是有非常清晰的设置的。比如在程真真这个人物身上,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二十五岁左右的女孩,面对爱情和婚姻时的状态,以及在婚姻和事业有冲突的时候,要如何取舍。当少女时代的暗恋和现实中的恋人重合之后,她爱的是想象中爱情的完美样子,还是眼前这个有优点缺点,有原生家庭伤痛,也会被亲情和琐事牵绊的活生生的人?她是要回归家庭把自己打造成井然喜欢的,未来婆婆喜欢的完美太太、完美儿媳,还是要做一个追求自己的梦想,有自己喜欢的事业的闪闪发亮的程真真?
其实我在剧中讨论的这些话题,正是二十五岁左右的女孩可能会碰到的很现实的问题,当她们谈婚论嫁的时候,要考虑和正在经历的问题。作为话题剧的写法,就是要面对这些,比如说双方家长的见面,与未来婆婆的相处,买房子,装修,婚后对于生儿育女、职业如何规划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是偶像剧就是另一种写法了,会更唯美,更梦幻,没有这么多的柴米油盐,一地鸡毛。在其它热播的话题剧中有讨论育儿的,丧偶式婚姻,女人产后抑郁症,婆媳不合的,丈夫出轨的等等。而《我的真朋友》中我想探讨的,是年龄阶段更往前一点的女性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在别的电视剧中,别人没有探讨过的。这就是之前我提到的比别人多半步的探索和创新,也是我理解的生活的样子,一切都好,不缺烦恼。
到我这个年龄,我身边同龄的朋友,有的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嫁人了,在家做贤妻良母,生活就是围着孩子和老公转,回过头来再想去工作,发现自己已经跟社会完全脱节了。她们去看当初大家起点差不多,现在事业有成的朋友,也是有羡慕,有后悔,有不甘心的。而有的朋友呢,是把心思都扑在了事业上,做到了高管,或者说在专业领域已经做到了顶尖,但是错过了婚姻、家庭或者是错过了生育的最好年龄,她们再回头看那些家庭美满,儿女绕膝的朋友,可能也会有失落,有后悔。每个人的选择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好与坏,《我的真朋友》探讨的意义在于,在二十几岁要做选择的时候,提前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事,而不是糊涂地、懵懂地、盲从地就活到了三四十岁。
编剧帮:这部剧以主角成长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很多故事,有点像单元剧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于主线和支线的平衡您是怎么把握的?
梅英菊:这个形式也是我想做的尝试和探索。开始写作之前,用这样的结构难点在哪里,我是很清楚的,写不好就容易主线和单元故事两层皮。一个难点是,单元故事作用不到三个主角身上,来有效地推动他们的事业和情感发展。另一个难点是每个单元故事的比重,写简单了怕流于简单粗暴,写复杂了又怕喧宾夺主。《我的真朋友》的分集,被我自己前后推翻三遍,反复地去找这个结构,花了很大的力气把它做得起承转合,相对舒服、并且在戏剧功能上有效。其实我可以用很省劲的写法,就是写一个简单的线性故事。对于一个科班出身,对戏剧理论很熟的编剧,写一个强情节,高密度冲突,所谓的将人性写到极至的,每集三小吵一大吵的剧,其实比这个简单省力得多。
虽然反复找结构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个努力是值得的。现在的结构我觉得是一个相对优的结构:故事一开始是真真和小邵卖井然家的房子,把井然家的房子作为一个大的案例来卖三番儿,在这个大事件里完成人物关系的搭建和整个故事的建置。接着是真真代表公司去意大利劝井然回国发展,在这个大事件中完成三个人情感关系的发展。然后井然回国后,再买房子又是一个大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将情感线推向高潮。找到这个大结构,我觉得整个故事就豁然开朗了。
编剧帮:《我的真朋友》收官在即,作为编剧有没有边看播出,边做一些复盘的工作,总结一下经验?
梅英菊:无论我哪一个作品播出,我都会很认真地看,反复地看,总结不足,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包括评论、弹幕等我都会很认真的去看。《我的真朋友》我觉得是这样,既然半步的创新和探索是我想做的,那我也愿意承担创新和探索带来的风险。我觉得这个冒险是值得的。比如说《我的真朋友》的定位是都市话题剧,不是偶像剧,那话题上的讨论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依然会很坚定这个初衷。
再比如说形式上的创新和尝试,不一定完美,但是我尽力了,就不后悔。这也是我不愿意花时间去建百度百科,却很愿意花时间接受这个采访的原因,探讨创作和反思创作是我很愿意花时间做的事,谢谢编剧帮。
创作之路不是一朝一夕,一城一池的事,道阻且长,任重路远,我会一直坚持善的表达,广结善的缘分,然后在创作技巧、知识储备和能力上不断地对自己有所要求,争取在创作上更加地成熟和完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