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傅东育、侯鸿亮、刘家成、王劲松、赵东苓谈现实主义创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傅东育、侯鸿亮、刘家成、王劲松、赵东苓谈现实主义创作

现实题材是写当下的生活,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注入历史题材中。

文丨编剧帮 皮卡兵

责编 |十一

近两年来,国内电视剧频频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大量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涌现出来,然而优质作品寥寥,有些电视剧作品虽定义为现实主义题材,却悬浮于现实生活之上,缺少“现实感”,使观众难以相信。现实主义被热议,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重点。

在6月12日上午举办的“时代的脉搏·现实的镜像——电视剧创作谈”主题论坛中,《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总裁侯鸿亮 ,《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演员王劲松,《红高粱》《因法之名》编剧赵东苓等就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方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区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

在现实主义成为热潮后,“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两个词成为讨论度最高的关键词,两者的异同、边界在哪里?编剧赵冬苓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现实题材是写当下的生活,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注入历史题材中。

《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个世纪,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共鸣。导演刘家成同样认为现实题材未必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要观照现实,尊重生活逻辑,即使是讲过去的故事,也能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有引领、有启发。

在反映时代特征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制片人侯鸿亮进一步指出,现实题材并不是对现实简单的呈现,而是需要把现实的一些困境做出解答。“要朝着能量的方向,除了完成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述人物之外,要带给大家什么?”

导演傅东育则提出“批判现实主义”,他认为展现现实中的问题和困境,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如何解决问题,“让明天更美好”,这才是作品最后的目的。在他看来,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审美”还是“审丑”,都取决于创作者的自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尺度。

赵冬苓补充道,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监管标准并非是创作者面前最大的障碍,创作者也不应以其作为借口,去逃避对深层社会问题的挖掘。她以《因法之名》为例,“相关机构是能看出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作品的,”赵冬苓说,“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想要在作品中做出你自己对现实的阐述,大家都是能看出来的。”

现实主义如何“去伪存真”?

谈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五位嘉宾都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刘家成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观众更多的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观看电视剧。这就要求创作要从个体出发,通过个体来展现群体和关注社会。他强调创作者深入生活时不要用审视的眼光,而要身处其中,“我并不喜欢创作者说自己去‘体验民情’,我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的生活、感触,都是最真实的。”

侯鸿亮表示,真实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大江大河》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标准就是“真实”二字。尤其在平衡戏剧冲突和现实情况时,侯鸿亮告诉编剧团队,或者从原著中找,或者通过采访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工人。所有的戏剧都是建立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如果与事实不符,那么宁肯不要。“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相信,人物、时间、情节、道具,所有的投入都应为“真实”而服务。

在处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真实性时,剧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下足功夫。傅东育表示,创作所呈现的真实不仅依靠人物本身的内涵,也体现在演员的表现,演员的塑造真实与否,则决定是否能够让观众追随。

演员王劲松指出,要演出真实,演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角色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这既是演员专业态度的体现,也是演员所谓“个性化”的展现。他举例道,“一个唐朝的戏里,出现了一个宋朝的道具。递到你手里,你作为演员,要是用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王劲松提到自己去年完成的作品,剧里涉及到宋朝茶盏的道具,为保证真实性,他自己准备了符合故事背景的道具。

赵冬苓就编剧创作技巧给出建议,主要人物典型化,次要人物类型化。要人物身上常常会聚集了从不同原型人物上收集到的典型性格或事件,因此,写透人物的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此相比,次要人物承担的戏剧任务相对更少,因此,在塑造次要人物上,编剧可以更放开一些,活灵活现地描写人物的个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傅东育、侯鸿亮、刘家成、王劲松、赵东苓谈现实主义创作

现实题材是写当下的生活,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注入历史题材中。

文丨编剧帮 皮卡兵

责编 |十一

近两年来,国内电视剧频频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大量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涌现出来,然而优质作品寥寥,有些电视剧作品虽定义为现实主义题材,却悬浮于现实生活之上,缺少“现实感”,使观众难以相信。现实主义被热议,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重点。

在6月12日上午举办的“时代的脉搏·现实的镜像——电视剧创作谈”主题论坛中,《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总裁侯鸿亮 ,《正阳门下小女人》导演刘家成,演员王劲松,《红高粱》《因法之名》编剧赵东苓等就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方向、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区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

在现实主义成为热潮后,“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两个词成为讨论度最高的关键词,两者的异同、边界在哪里?编剧赵冬苓对两个概念进行区分:现实题材是写当下的生活,现实主义要能够传达时代精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表达创造者审美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也可以注入历史题材中。

《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个世纪,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共鸣。导演刘家成同样认为现实题材未必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要观照现实,尊重生活逻辑,即使是讲过去的故事,也能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有引领、有启发。

在反映时代特征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制片人侯鸿亮进一步指出,现实题材并不是对现实简单的呈现,而是需要把现实的一些困境做出解答。“要朝着能量的方向,除了完成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述人物之外,要带给大家什么?”

导演傅东育则提出“批判现实主义”,他认为展现现实中的问题和困境,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如何解决问题,“让明天更美好”,这才是作品最后的目的。在他看来,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审美”还是“审丑”,都取决于创作者的自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尺度。

赵冬苓补充道,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监管标准并非是创作者面前最大的障碍,创作者也不应以其作为借口,去逃避对深层社会问题的挖掘。她以《因法之名》为例,“相关机构是能看出你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你的作品的,”赵冬苓说,“只要你有积极的心态,想要在作品中做出你自己对现实的阐述,大家都是能看出来的。”

现实主义如何“去伪存真”?

谈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五位嘉宾都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刘家成认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观众更多的以一种“沉浸式”的方式观看电视剧。这就要求创作要从个体出发,通过个体来展现群体和关注社会。他强调创作者深入生活时不要用审视的眼光,而要身处其中,“我并不喜欢创作者说自己去‘体验民情’,我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我的生活、感触,都是最真实的。”

侯鸿亮表示,真实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大江大河》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标准就是“真实”二字。尤其在平衡戏剧冲突和现实情况时,侯鸿亮告诉编剧团队,或者从原著中找,或者通过采访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工人。所有的戏剧都是建立在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如果与事实不符,那么宁肯不要。“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相信,人物、时间、情节、道具,所有的投入都应为“真实”而服务。

在处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真实性时,剧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下足功夫。傅东育表示,创作所呈现的真实不仅依靠人物本身的内涵,也体现在演员的表现,演员的塑造真实与否,则决定是否能够让观众追随。

演员王劲松指出,要演出真实,演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角色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这既是演员专业态度的体现,也是演员所谓“个性化”的展现。他举例道,“一个唐朝的戏里,出现了一个宋朝的道具。递到你手里,你作为演员,要是用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王劲松提到自己去年完成的作品,剧里涉及到宋朝茶盏的道具,为保证真实性,他自己准备了符合故事背景的道具。

赵冬苓就编剧创作技巧给出建议,主要人物典型化,次要人物类型化。要人物身上常常会聚集了从不同原型人物上收集到的典型性格或事件,因此,写透人物的成长十分重要。而与此相比,次要人物承担的戏剧任务相对更少,因此,在塑造次要人物上,编剧可以更放开一些,活灵活现地描写人物的个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