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纪录片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纪录片呢?

面向大众的《行星》,再一次调动了“观星热”。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在我之上的灿烂星空,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话,足见其对每个人的触动。

星空,作为对宇宙真理的隐喻,不管是幼年时听过的牛郎织女银河相望,少年时对外星人的恐惧与好奇,或是成年后对探索天地、道法自然的渴求。我们对亿万星辰的好奇从未停止,但仿佛也很少真正靠近。特别是最近硬糖君在腾讯视频看了BBC的纪录片新作——《行星》,本以为科普水平还可以的硬糖君,不得不再一次承认自己的“半文盲”。

《行星》用拟人化的叙事,讲述了一出太阳系家族的爱恨情仇。45亿年前,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争夺家族C位。最初,每一颗类地行星都有孕育生命的潜质,但最后脱颖而出却只有地球。伴随着布莱恩教授妙趣横生的讲解,我们看到了类地行星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形成之前,星球都不存在,何有人类?那么,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自然也就很难知晓。科学纪录片《行星》却不仅让我们“知道”,更让我们“看到”。

水星是如何被剥离“外衣”的,金星是怎么急速升温的,火星上的水都消失去了哪里?所有这一切,都被《行星》用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了奇观化的视觉呈现。如梦如幻,逼近极致。无为有处,道生万物。如果说上帝创世用了七天,那么《行星》的太阳系惊鸿一瞥,只浓缩到了字字珠玑的五集之中。

由BBC Studios与NOVA及WGBH Boston联合摄制,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公共电视台以及企鹅影视联合出品的创新性科学类纪录片《行星》,于5月29日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每周三上午10点同步BBC更新。面向大众的《行星》,再一次调动了“观星热”。要是它早点问世,硬糖君重面当年高考选错的天体运行题,说不定能“逆天改命”。

行星的“前世今生”

客从何处来,星从何时生?在太阳诞生后的最初数百万年里,它的周围还没有行星出现,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水金地火,四颗行星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地球显得如此特别,是命中注定,还是一场巧合?

《行星》的首集“沐浴阳光,类地行星”,带领观众探寻地球赋予宇宙的意义。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大小适当,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这使它在数十亿年里,能够保持住大气层,进而保护了地球上赋予生命的海洋。

可当我们离开这颗蓝色星球,去探索其他姊妹行星时,却发现每颗类地行星似乎都曾有过酷似地球的环境。换言之,他们都曾有过生命诞生的机会。水星、金星和火星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本与生命阳差阳错的《恩仇录》。

水星是饱受摧残的小个头。数十亿年的光阴中,它始终承受着比其它所有行星更加狂暴的太阳炙烤。正午时,水星的地表温度高达430摄氏度。到了夜晚,因为它很小,本身又没有大气层,温度会骤降至零下170摄氏度。

金星是不折不扣的炼狱王子。直到上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仍在猜测,金星上存在生命并且有森林、河流和海洋。可1982年苏联的探测打破了幻想,金星根本不是水光潋滟的海洋世界。相反,它更像是人间地狱,生命在这里根本无法存活。

火星是沉睡的迷人公主。35亿年前,火星大气层中富含温室气体,河流在火星表面流淌了数亿年之久。但因为火星无法保持其大气层,火星上的水大都蒸发并逃逸到了太空中。只有少量的水,冰封在零星角落,诉说着逝去的爱。

土卫六则是最后的襁褓婴儿。55亿年后,太阳膨胀,土卫六大气层变暖。冰山将融化变矮,水冰会取代液态甲烷。到那时,连绵的群山化身汪洋,土卫六很可能会孕育出生命,并享受短暂的阳光。

《行星》的第二集“两颗姐妹行星,地球与火星”着重解释了“姐妹”的不同命运。数十亿年前,火星几乎与地球无异,那时火星上厚厚的大气层,为海洋的存在提供了保障。但如今,火星已死,而地球仍充满生机。

火星的失败源于“发动机”的停止。地球的外地核,螺旋转动就像一台发电机。发电机能产生磁场,对地球形成保护盾。火星也曾拥有遁甲。但在35-40亿年前,火星的发电机关闭了。

随着磁场的减弱,火星的大气开始被太阳风吹离。失去保护的海洋蒸发,地表结冰,火星的地貌完全改变。与此同时,地球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原始海藻开始中和海洋的酸度,富含氧气的大气让生命得以在海洋中进化,形成生机勃勃的世界。

夏虫不可语冰,我们有限的生命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旁观”一个行星的兴衰起落。人生百年,而一个星球的生命周期则是几十亿年。能够在《行星》的带领下,浮光掠影的穿梭在浩瀚的星海,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圈粉有道

从《纪实72小时》(中国版)到《风味人间》的网络走红,再到《王朝》等一系列纪录片的热度不减,纪录片在年轻受众群体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内容消费载体。

或许也正因如此,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纪录片再次成为行业焦点。纪录片的受众正从传统“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准、高年龄)拓展到年轻群体,纪录片也从文化消费“佐餐”变为“正餐”。

年轻群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浪潮中,面临诸多娱乐选择。但需要动脑子的纪录片一样可以成为“反智”时代的一股清流,《行星》的走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趣味吸引+情感化讲解,或许正是沟通纪录片与年轻观众的一道桥梁。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无依?《行星》用实景与特效的完美结合,直接扣问心灵,一下子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是了解太阳系的瞬息万变,地球的存在更显得弥足珍贵。

《行星》首先破除了观众的常见误区:人们很容易把宜居性当成各行星的永恒特征,或者说是决定性特征。但天体不是瑞士手表,这意味着以我们对行星位置的了解,任何不确定性,哪怕只是毫厘之差,都可能产生谬以千里的预测结果。

行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更和人间世有着隐微的联系。每一种可能,都让人心驰神往或黯然神伤。行星如此,起起落落的人生亦如此。《行星》展现火星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朽,并试着让观众去接纳“人类在太阳系可能孤独”的残酷可能。但如果我们有幸在太阳系发现第二种生命形式,又会证明生命起源存在必然性。

同时,《行星》指出了火星在未来可能发挥的现实意义。地下蕴藏丰富的冰冻水,还有矿物质(铁氧化物和碳氧化物),都是文明发展所需的要素。或许,这颗古老的红色星球,将成为人类走出地球实现星际漫游的第一步。

布莱恩教授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讲述方式,消解了天文学的准入门槛。他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在他的比喻下,火星是一本跨越数十亿年的故事书,木星是太阳系的毁灭杀手,木星是望而生畏的教父。未来的火星人将是人类的猜测,也相当前卫大胆。

《行星》的色彩调控尽显宇宙之美,背景音乐呈现严丝合缝的情绪变换,每一帧画面都恍如科幻大片质感。33位作曲家为《行星》配乐,观众的情绪就在恢弘大气或惆怅婉转的情绪里,随之跌宕起伏。

更难能可贵的是摄制组突破时空限制,在地球各处选择拍摄了一系列诡异奇特的地貌,匹配最酷似每个独特星球的环境,虚实结合成为一大看点。比如金星的场景,取景于兰萨罗特岛火山。其空旷无垠的特点,配上布莱恩教授的侃侃而谈相得益彰。

纪录片迎来好时代

行星诞生老去,宇宙恒定无常,这些都是“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的思考盲区。而当他们意识到宇宙之美,生命之妙,那种对纪录片的热爱也随之唤醒了。

6月11日,腾讯视频、企鹅影视在上海举办了主题为“远航”的年度发布会。会上,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马延琨在发言中表示:“《行星》是腾讯视频探索走到科学领域的纪录片,也是多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储备之一。”《行星》在豆瓣评分高达9.5,腾讯视频与BBC Studios的合作也让行业收获了纪录片跨国联合制作的经验。

其实一直以来,腾讯视频都是这样的“唤醒大师”。去年到今年,《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纪录片作品相继上线,不仅品位不俗,更是口碑爆表。原创系列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更开创了国产美食纪录片出海的先河,让行业看到了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的更多可能。

在2019腾讯视频价值营销峰会上,腾讯视频的“风味IP”也再度出征。《风味人间》第二季、《风味原产地·云南》等硬核美食纪录片惊艳亮相。《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总结道:“对于一个有梦想的纪录片平台来说,美食纪录片只是我们的一个部分。”

而腾讯视频新发布的纪录片片单,也确实彰显了这种泛纪录片战略的全新姿态:“风味IP”聚焦的是美食题材再创新的“新文化”;《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潮》《小孩的神秘生活》探索的是年轻世代的“新生活”;《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战国风云录》《敦煌:沙漠中的奇迹》找寻的是文化密码的“新视野”。

不仅如此,腾讯视频还将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通过《纪实72小时》(中国版)展现世间百态。与中国版第一季相比,《纪实72小时》第二季所有的摄影师由NHK摄影组进行培训,在拍摄过程中也有日方的飞行导演在现场指导。

从《地球脉动2》《蓝色星球2》《王朝》到《行星》,腾讯视频逐步参与到纪录片制作的上游。再加上此次配合《行星》上线的星空旅行季活动,这无疑是圈粉年轻人的新尝试。此次活动还为用户献上一大批如《火星时代2》《宇宙的奇迹》《行星旅行指南》等豆瓣高分佳作,参与完成星空旅行任务获得星空签证,还有机会赢取新西兰观星之旅,带领用户开启了一场星际之旅。

如何为科学类纪录片创造“年轻语境”?《行星》用娓娓道来的故事破解了行业迷局。它和中学教师做的事也许异曲同工——那就是在趣味和内容之间找到属于年轻人的“最大公约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纪录片呢?

面向大众的《行星》,再一次调动了“观星热”。

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在我之上的灿烂星空,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康德最常被引用的一段话,足见其对每个人的触动。

星空,作为对宇宙真理的隐喻,不管是幼年时听过的牛郎织女银河相望,少年时对外星人的恐惧与好奇,或是成年后对探索天地、道法自然的渴求。我们对亿万星辰的好奇从未停止,但仿佛也很少真正靠近。特别是最近硬糖君在腾讯视频看了BBC的纪录片新作——《行星》,本以为科普水平还可以的硬糖君,不得不再一次承认自己的“半文盲”。

《行星》用拟人化的叙事,讲述了一出太阳系家族的爱恨情仇。45亿年前,数十颗行星胚胎你推我搡,争夺家族C位。最初,每一颗类地行星都有孕育生命的潜质,但最后脱颖而出却只有地球。伴随着布莱恩教授妙趣横生的讲解,我们看到了类地行星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形成之前,星球都不存在,何有人类?那么,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自然也就很难知晓。科学纪录片《行星》却不仅让我们“知道”,更让我们“看到”。

水星是如何被剥离“外衣”的,金星是怎么急速升温的,火星上的水都消失去了哪里?所有这一切,都被《行星》用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了奇观化的视觉呈现。如梦如幻,逼近极致。无为有处,道生万物。如果说上帝创世用了七天,那么《行星》的太阳系惊鸿一瞥,只浓缩到了字字珠玑的五集之中。

由BBC Studios与NOVA及WGBH Boston联合摄制,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公共电视台以及企鹅影视联合出品的创新性科学类纪录片《行星》,于5月29日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每周三上午10点同步BBC更新。面向大众的《行星》,再一次调动了“观星热”。要是它早点问世,硬糖君重面当年高考选错的天体运行题,说不定能“逆天改命”。

行星的“前世今生”

客从何处来,星从何时生?在太阳诞生后的最初数百万年里,它的周围还没有行星出现,只有无尽的尘埃和气体。水金地火,四颗行星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地球显得如此特别,是命中注定,还是一场巧合?

《行星》的首集“沐浴阳光,类地行星”,带领观众探寻地球赋予宇宙的意义。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确实有其独特之处:大小适当,与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这使它在数十亿年里,能够保持住大气层,进而保护了地球上赋予生命的海洋。

可当我们离开这颗蓝色星球,去探索其他姊妹行星时,却发现每颗类地行星似乎都曾有过酷似地球的环境。换言之,他们都曾有过生命诞生的机会。水星、金星和火星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本与生命阳差阳错的《恩仇录》。

水星是饱受摧残的小个头。数十亿年的光阴中,它始终承受着比其它所有行星更加狂暴的太阳炙烤。正午时,水星的地表温度高达430摄氏度。到了夜晚,因为它很小,本身又没有大气层,温度会骤降至零下170摄氏度。

金星是不折不扣的炼狱王子。直到上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仍在猜测,金星上存在生命并且有森林、河流和海洋。可1982年苏联的探测打破了幻想,金星根本不是水光潋滟的海洋世界。相反,它更像是人间地狱,生命在这里根本无法存活。

火星是沉睡的迷人公主。35亿年前,火星大气层中富含温室气体,河流在火星表面流淌了数亿年之久。但因为火星无法保持其大气层,火星上的水大都蒸发并逃逸到了太空中。只有少量的水,冰封在零星角落,诉说着逝去的爱。

土卫六则是最后的襁褓婴儿。55亿年后,太阳膨胀,土卫六大气层变暖。冰山将融化变矮,水冰会取代液态甲烷。到那时,连绵的群山化身汪洋,土卫六很可能会孕育出生命,并享受短暂的阳光。

《行星》的第二集“两颗姐妹行星,地球与火星”着重解释了“姐妹”的不同命运。数十亿年前,火星几乎与地球无异,那时火星上厚厚的大气层,为海洋的存在提供了保障。但如今,火星已死,而地球仍充满生机。

火星的失败源于“发动机”的停止。地球的外地核,螺旋转动就像一台发电机。发电机能产生磁场,对地球形成保护盾。火星也曾拥有遁甲。但在35-40亿年前,火星的发电机关闭了。

随着磁场的减弱,火星的大气开始被太阳风吹离。失去保护的海洋蒸发,地表结冰,火星的地貌完全改变。与此同时,地球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原始海藻开始中和海洋的酸度,富含氧气的大气让生命得以在海洋中进化,形成生机勃勃的世界。

夏虫不可语冰,我们有限的生命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去“旁观”一个行星的兴衰起落。人生百年,而一个星球的生命周期则是几十亿年。能够在《行星》的带领下,浮光掠影的穿梭在浩瀚的星海,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圈粉有道

从《纪实72小时》(中国版)到《风味人间》的网络走红,再到《王朝》等一系列纪录片的热度不减,纪录片在年轻受众群体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内容消费载体。

或许也正因如此,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纪录片再次成为行业焦点。纪录片的受众正从传统“三高”(高收入、高文化水准、高年龄)拓展到年轻群体,纪录片也从文化消费“佐餐”变为“正餐”。

年轻群体在快速变动的社会浪潮中,面临诸多娱乐选择。但需要动脑子的纪录片一样可以成为“反智”时代的一股清流,《行星》的走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趣味吸引+情感化讲解,或许正是沟通纪录片与年轻观众的一道桥梁。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无依?《行星》用实景与特效的完美结合,直接扣问心灵,一下子就吸引了年轻观众。越是了解太阳系的瞬息万变,地球的存在更显得弥足珍贵。

《行星》首先破除了观众的常见误区:人们很容易把宜居性当成各行星的永恒特征,或者说是决定性特征。但天体不是瑞士手表,这意味着以我们对行星位置的了解,任何不确定性,哪怕只是毫厘之差,都可能产生谬以千里的预测结果。

行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更和人间世有着隐微的联系。每一种可能,都让人心驰神往或黯然神伤。行星如此,起起落落的人生亦如此。《行星》展现火星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衰朽,并试着让观众去接纳“人类在太阳系可能孤独”的残酷可能。但如果我们有幸在太阳系发现第二种生命形式,又会证明生命起源存在必然性。

同时,《行星》指出了火星在未来可能发挥的现实意义。地下蕴藏丰富的冰冻水,还有矿物质(铁氧化物和碳氧化物),都是文明发展所需的要素。或许,这颗古老的红色星球,将成为人类走出地球实现星际漫游的第一步。

布莱恩教授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讲述方式,消解了天文学的准入门槛。他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在他的比喻下,火星是一本跨越数十亿年的故事书,木星是太阳系的毁灭杀手,木星是望而生畏的教父。未来的火星人将是人类的猜测,也相当前卫大胆。

《行星》的色彩调控尽显宇宙之美,背景音乐呈现严丝合缝的情绪变换,每一帧画面都恍如科幻大片质感。33位作曲家为《行星》配乐,观众的情绪就在恢弘大气或惆怅婉转的情绪里,随之跌宕起伏。

更难能可贵的是摄制组突破时空限制,在地球各处选择拍摄了一系列诡异奇特的地貌,匹配最酷似每个独特星球的环境,虚实结合成为一大看点。比如金星的场景,取景于兰萨罗特岛火山。其空旷无垠的特点,配上布莱恩教授的侃侃而谈相得益彰。

纪录片迎来好时代

行星诞生老去,宇宙恒定无常,这些都是“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的思考盲区。而当他们意识到宇宙之美,生命之妙,那种对纪录片的热爱也随之唤醒了。

6月11日,腾讯视频、企鹅影视在上海举办了主题为“远航”的年度发布会。会上,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马延琨在发言中表示:“《行星》是腾讯视频探索走到科学领域的纪录片,也是多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储备之一。”《行星》在豆瓣评分高达9.5,腾讯视频与BBC Studios的合作也让行业收获了纪录片跨国联合制作的经验。

其实一直以来,腾讯视频都是这样的“唤醒大师”。去年到今年,《风味人间》《早餐中国》等纪录片作品相继上线,不仅品位不俗,更是口碑爆表。原创系列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潮汕》更开创了国产美食纪录片出海的先河,让行业看到了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的更多可能。

在2019腾讯视频价值营销峰会上,腾讯视频的“风味IP”也再度出征。《风味人间》第二季、《风味原产地·云南》等硬核美食纪录片惊艳亮相。《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总结道:“对于一个有梦想的纪录片平台来说,美食纪录片只是我们的一个部分。”

而腾讯视频新发布的纪录片片单,也确实彰显了这种泛纪录片战略的全新姿态:“风味IP”聚焦的是美食题材再创新的“新文化”;《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潮》《小孩的神秘生活》探索的是年轻世代的“新生活”;《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战国风云录》《敦煌:沙漠中的奇迹》找寻的是文化密码的“新视野”。

不仅如此,腾讯视频还将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通过《纪实72小时》(中国版)展现世间百态。与中国版第一季相比,《纪实72小时》第二季所有的摄影师由NHK摄影组进行培训,在拍摄过程中也有日方的飞行导演在现场指导。

从《地球脉动2》《蓝色星球2》《王朝》到《行星》,腾讯视频逐步参与到纪录片制作的上游。再加上此次配合《行星》上线的星空旅行季活动,这无疑是圈粉年轻人的新尝试。此次活动还为用户献上一大批如《火星时代2》《宇宙的奇迹》《行星旅行指南》等豆瓣高分佳作,参与完成星空旅行任务获得星空签证,还有机会赢取新西兰观星之旅,带领用户开启了一场星际之旅。

如何为科学类纪录片创造“年轻语境”?《行星》用娓娓道来的故事破解了行业迷局。它和中学教师做的事也许异曲同工——那就是在趣味和内容之间找到属于年轻人的“最大公约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