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劳动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致命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劳动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致命伤”

重视劳动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美育、体育和劳育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同。

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朝清

责编|马蓉蓉

据媒体报道,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小学生因觉得“丢脸”在学校里从来没跟清洁工妈妈打招呼;青年学生超前消费又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当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不愿意让孩子们吃苦受累、害怕孩子们受到伤害成为家长们一种普遍的心态;即使在乡村,许多农家子弟也没有干过多少农活和家务劳动。在校园里,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也导致劳动教育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地带。

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给他们的精神补“钙”,增强孩子们分工协作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品格。尽管如此,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对劳动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傲慢与偏见——自己培养的孩子们将来是要依靠知识和技能生存的“劳心者治人”,而不是“劳力者治于人”,只要孩子们能够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人上人”的生活,缺乏劳动意愿和能力也无关紧要。

那种认为“劳心者”高人一等、“劳力者”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将不同的职业进行三六九等的区分,利用自上而下的歧视来建构满足感与成就感;对劳动的轻慢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歧视,让那些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不少人看来,那些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普通劳动者,没有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是不值得羡慕甚至需要被厌弃、鄙薄的人生。

著名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社会评价单一化和社会认同扭曲化,让普通劳动者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敬畏;在捷径心态的裹挟下,一些人产生了“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急功近利,渴望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将普通劳动者当成“没有本事”“混得不好”的无能者和失败者,让他们承受着形形色色的污名化,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以财富论英雄”和“以身份判高低”,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让劳动教育在价值排序中被置放到末端位置。

不论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送快递”,还是“不努力学习未来就去扫大街”,抑或“不学习将来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教育分层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为了激励和鞭策学生们“争上游”,一些家长和老师用矮化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无形之中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不尊重劳动、不敬畏普通劳动者的种子。

“出身于独生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长成于网络世界”的“00后”,拥有父辈们难以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只重视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却忽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会导致一些少年儿童出现“物质丰盈,精神苍白”的致命伤。

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希望之灯的“燃灯者”,不仅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也要帮助他们培育健全的人格和阳光、明朗的心态。即使为了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时候劳动教育不得不让位于学业,教师们却不能因此否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重视劳动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美育、体育和劳育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同。尽管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却会对学生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老师们而言,转变育人观念、重塑和更新价值排序,在劳动教育上多投入一些心思和精力,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对于家长而言,重视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也有助于磨砺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劳动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致命伤”

重视劳动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美育、体育和劳育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同。

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朝清

责编|马蓉蓉

据媒体报道,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小学生因觉得“丢脸”在学校里从来没跟清洁工妈妈打招呼;青年学生超前消费又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当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不愿意让孩子们吃苦受累、害怕孩子们受到伤害成为家长们一种普遍的心态;即使在乡村,许多农家子弟也没有干过多少农活和家务劳动。在校园里,缺乏足够的价值认同,也导致劳动教育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地带。

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给他们的精神补“钙”,增强孩子们分工协作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品格。尽管如此,不少家长和老师却对劳动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傲慢与偏见——自己培养的孩子们将来是要依靠知识和技能生存的“劳心者治人”,而不是“劳力者治于人”,只要孩子们能够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人上人”的生活,缺乏劳动意愿和能力也无关紧要。

那种认为“劳心者”高人一等、“劳力者”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将不同的职业进行三六九等的区分,利用自上而下的歧视来建构满足感与成就感;对劳动的轻慢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歧视,让那些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不少人看来,那些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普通劳动者,没有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是不值得羡慕甚至需要被厌弃、鄙薄的人生。

著名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社会评价单一化和社会认同扭曲化,让普通劳动者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敬畏;在捷径心态的裹挟下,一些人产生了“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错乱,急功近利,渴望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将普通劳动者当成“没有本事”“混得不好”的无能者和失败者,让他们承受着形形色色的污名化,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以财富论英雄”和“以身份判高低”,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让劳动教育在价值排序中被置放到末端位置。

不论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送快递”,还是“不努力学习未来就去扫大街”,抑或“不学习将来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教育分层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为了激励和鞭策学生们“争上游”,一些家长和老师用矮化劳动、歧视普通劳动者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无形之中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不尊重劳动、不敬畏普通劳动者的种子。

“出身于独生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长成于网络世界”的“00后”,拥有父辈们难以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只重视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却忽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会导致一些少年儿童出现“物质丰盈,精神苍白”的致命伤。

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希望之灯的“燃灯者”,不仅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也要帮助他们培育健全的人格和阳光、明朗的心态。即使为了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时候劳动教育不得不让位于学业,教师们却不能因此否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重视劳动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基础上,美育、体育和劳育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同。尽管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却会对学生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老师们而言,转变育人观念、重塑和更新价值排序,在劳动教育上多投入一些心思和精力,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对于家长而言,重视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生活技能,也有助于磨砺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强大。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