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三声 查沁君
6月16日上午,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开幕论坛“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光影七十年 共筑强国梦”正式启动。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阿里大文娱轮值总裁、优酷总裁、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等列席论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导演胡雪桦受邀担任主持,与与会嘉宾一起,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探讨中国电影“强国梦”的当下与未来。
以下为嘉宾演讲内容摘要(以姓氏首字母英文排序):程武:从9亿到600亿,电影市场的增长动力是观众对优秀内容的持续渴求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
从2003年到2018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从9亿增长到600亿,其中最核心的动力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每一位观众对优秀影视内容的持续渴求,14亿电影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秀影片的追求是支撑整个电影行业创作的最原始的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不管是过去的文学、电视、电影,都跟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3D,到最近我们谈的4K,腾讯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也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把看电影的可选择性、便利性、以及看电影评论的可能性,都交到了每个用户的手里。
我现在感同身受最深的一点是票务平台,以前买电影票要走到电影院,还不能选座。今天大家在APP里选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一分钟就可以解决。这都是互联网行业和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也是对电影行业最明显的革命性变革,是中国电影行业走在世界前列的代表。
此外,收视端也发生了变化。将来在移动影院和虚拟影院也有更多的选择,我们相信将来科技的变化在创作端也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变化和选择。
腾讯影业成立三年多,目前还是电影行业的新兵。我们希望能够跟腾讯集团一起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的当代故事,帮助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走出去。
从成立一开始,我们的理念就是“不孤立做影视”,基于腾讯整个集团战略,打造优势影视内容的开放性平台。无论是和业内传统影视公司,还是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腾讯影业都秉持着开放共赢的心态。
一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的能力,出品代表腾讯影业理念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同行业优秀的影视公司和合作伙伴一起打磨,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反映当下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基于中国老百姓对影视文化的需求,我们给自己设定6个文化系列:我们希望能够打造时代旋律、传承和代表中国文化的东方故事、鼓励和激励年轻人的青春能量和次元破壁,我们也希望能够加强国际探索,用国际化的语言和国际的同僚进行交流,然后用国际的技术和工业体系助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樊路远:真正的工业化是电影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阿里大文娱轮值总裁、优酷总裁、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
阿里是一家平台公司,最重要的是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到今天我们完成了未来的战略:健康和快乐。所以阿里影业一直遵守的就是优质的内容加新基础设施。新技术未来给电影行业会带来非常大的变革,比如5G。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还是电影本身的内容。
根据阿里影业既定的新基础设施加优质内容双轮驱动的战略。阿里影业一方面会作为联合出品方参与部分重点献礼片项目,同时也会着重于发挥基础设施的优势,帮助和支持项目出品方进行献礼片的宣传、发行。
今年70周年,阿里影业也参与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其实不是阿里影业主出品的,比如说于冬在电影行业做了二十年,他们内容的沉淀和积累不是一天、两天了。我们是跟着这些在内容创作非常有经验,而且对整个电影把握非常强的公司,来帮助和支持他们做好电影的发行和宣传业务。
工业化是中国未来跟好莱坞一起成为全球文化产业输出者非常重要的目标。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后期制作有多么精良,场面有多宏伟,我觉得真正的工业化是电影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何提升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是要在所谓的最坏的时候打牢基础,等到明年、后年整个市场回暖的时候,大家就都有机会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我们要对中国的大势有信心,任何的东西都要对大势有信心,后面才会对市场有影响。
电影产业目前已进入亟需沉淀的阶段,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基础,具备持续超越地优势,但在内容品质层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作品、能够体现现代主义题材是其中一个机会。
江平:票房不是我们的追求,而质量才是我们的目标,爱祖国是我们的理想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
从1993年10月7日第一届电影节开幕,一直到现在,今年是七十周年华诞,中影也准备了一些作品给母亲献礼。除了年初的《流浪地球》、《新喜剧之王》,我们也参与了《上海堡垒》、《急先锋》这些作品的创作、策划和投入。
此外,还有回顾革命历史的“大题材”作品,比如《百万雄师》,以及与八一制片厂团队联合创作的《太阳升起的时刻》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影片虽然旨在反映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但视角都是从革命历史中的小人物,小事件着手切入。
历史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新中国的电影有过几次高潮,我们经常把1959年作为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1979年作为第二次高潮,以及后来的1999年,今年又是一个二十年,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作品?是求那么多的数量摆在那儿,或者把票房做得多高,还是拿出其他的作品,能够证实“电影是电影”,因为现在很多“电影不是电影”,“电影不是电影”是一句大白话,这是电影人最不愿意说的,还是要凭良心做电影。
今天我们说超过美国,美国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超过的。即使是我们数量和票房超过了,但是我们究竟怎么样提高我们的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电影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所以在1959年4月,周恩来同志作为国务院总理,他在医院住院,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那时候离共和国十周年献礼,只有五六个月的时间,他说不要去限制所谓的献礼片题材,要在这些年里拍出来的电影和准备的作品当中,挑人民群众真正喜欢的,能够流传下来,起码让若干年后的老百姓一提还知道的电影来献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1959年的18部献礼片,直到今天依然是灿烂辉煌、光彩夺目、姹紫嫣红。上影当年5部献礼片,题材当中居然有《林则徐》,有30年代表现国歌的作品《聂耳》,还有《宝莲灯》,还有美术片的《大闹天宫》,还有表现上海里弄生活的《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就是给人民群众献礼,这就是给共和国献礼。
真正的好电影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技术精良,真正要做到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是不容易的。这是全体电影人的责任,我觉得票房不是我们的追求,而质量才是我们的目标,爱祖国是我们的理想。
任仲伦:从数量时代进入质量时代,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追求上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仲伦
我是2003年到上影的,那一年全国票房是9亿,十几年整整增加了600亿。所以在600亿的时代,中国电影的以后如何发展?前几年因为中国电影票房的迅速增长给我们带来了“冲动”,这些“冲动”使得我们在思考中国电影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思考我们的理想,主要是怎么在不超过五年时间超过美国。
在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比较健康的状态中,我们慢慢觉悟到,实际上我们不急于要在哪个时间点上超过美国,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打法、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的道路。
这是2018年给整个电影行业的冷静思考。我个人觉得去年影片总的数量达到1084部,这是必要的。6万多块银幕没有一定总量的影片去支撑,这也是不小的问题。在银幕数量扩张、单银幕产出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还需要创造更多的影片去繁荣这个市场。
其次,我们既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更应该花时间去打造一些精品力作,真正能够让观众喜欢,真正能够产生应有的影响力。
我原来在大学里边研究电影,发现整个新中国电影七十年,有几个年份在电影史上记载的东西都是很充沛的。我在想如果以后电影史学家研究我们这十年的电影,真正愿意被记载的,真正能够被记载的是哪些影片?除了票房记录以外,我们是不是提供了一些有思想力量、有艺术力量的影片,能够为后人在观看的时候,能够看到那个年代我们艺术家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制造。
我相信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座所有企业的领军人物在思考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跨入2019年和未来几年当中大家都会关注的问题,从数量时代进入质量时代,从追求高票房的目标变成高品质的时代。美国他们也怀念他们的80年代,世界电影前100部影片作品,像《教父》这样的影片始终位于前列。
中国电影各种类型都在不断地成熟,并且随着电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场对需求的决策和选择的影响,电影产业整体性发展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稳定发展的阶段,也是思考中国电影的正确发展路径、树立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时机,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追求上,追求精品、追求中国特色的风格。
王长田:重振士气与信心重建,是解决行业核心问题的关键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
如果我们以五年的区间来看中国电影的进步,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五年之前哪一个影片能把故事讲圆了,票房就不是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影片都能做到,整体品质在全面提升。不管是观众满意度,还是网站评分都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类型获得大大的拓展,科幻片、当代奇幻、战争、英雄,真实事件改编这些热门的类型,五年前都是没有的,或者说是非常少见的。
过去几年,中国电影人才成长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其他国家几十年成长的速度。比如过去一年能够看到好的剧本大概是五六个,但是现在一两个月就能够看到非常高水准的剧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可以自主研发题材、买版权、创作剧本的时候,从市场选择合适的导演,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这几个方面的进步,都为中国电影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信心和士气受挫,整个行业从公司到演员受到的打击,仍然没有扭转,现在面临重塑形象的问题。我们需要时间、方法和作品进行扭转。
此外还需重建信心。一个是中国观众的信心,观众要意识到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意识到中国电影行业仍然能够做出非常好的产品。另一个是资本的信心。对目前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应该多拍一些影片,通过市场的机制进行淘汰,我觉得这可能是好的方式。因为只有足够多的影片,才能够进行更多的探索,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提升人才成长速度,而这里边需要资本的支持。
这些才是目前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至于电影工业标准的建立,可以通过正常市场的竞争得到解决,而且解决的速度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比如说电影品质的提高和工业制作水平的提高,我认为别人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可能最多十年就走完了。
于冬:未来的竞争是两个一百亿美元市场的竞争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
2018年是中国电影获得类型突破、美学突破,社会影响力巨大的一年,一批优秀国产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绩,而且在社会影响力上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从年初的春节档的几部大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到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到国庆档的《无双》,这一批优秀国产影片挑起了大梁,为市场贡献了63%的占比。
2019年对于每家电影公司来讲都是困难重重的,市场方向、题材、演员选择都需要进行调整,可以说是一次洗牌阶段。我们今天坐在这儿大家谈论我们的发展,实际上我们需要信心,需要给行业鼓劲。“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是李总理讲的,600亿票房平均到每一天是1.68亿,今年将近40天左右平均票房在三四千万。今年的观影人次如果要提升,还需要一大批优秀各类型的影片。
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市场的竞争,更是一次长期战略。中国电影市场已近100亿美元了,其中近50%是美国电影。所以未来好莱坞的制片策略、长期战略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竞争。现在大部分的美国电影基本上是同步公映,这对中国电影公司的压力和竞争是巨大的,我们已经被纳入全球化的竞争。
所以未来中国电影公司和头部内容公司,更多需要把市场放眼于世界。中国电影如果要进入到商业院线发行,尤其进入欧美英语市场,这是一个漫长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有策略,返销中国的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我曾经多次提到过二月春节档全球同步的概念,连续五年来中国最成熟的档期是春节档的打造,每年春节档都是在座各家电影公司拿出最强电影作品同台竞争的时候,而这个时候全球的2月份,好莱坞都不是最大档期。我们已经连续三年2月档期是全球第一,斩获100亿人民币票房,去年2月单月都成为全球第一。如果单月100亿票房,2月一个月创造了全年的20%。所以要打造春节档的同时,实际上要逐步把目光瞄准世界市场。
电影局目前在进行普天同映计划,国内十多个城市已经连续做了数年,我希望借助春节档的全球同步,能够渗透到全球主要国家的首都,从十几个城市扩张到五十个城市,再到一百个城市、两百个城市。可以通过当地的发行商、使馆的外宣帮助、销售市场的努力共同推广。首先打通春节档全球普天同庆的华人市场,联络好各家公司的买家、发行商、影院,做到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中国电影。
未来的竞争是两个一百亿美元市场的竞争,是两个电影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曾茂军:开放是我们最大的机遇,在引进国外影片的同时,国产电影也需要更多的走出去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
我从两方面来分析2018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机遇和挑战。其中的个别问题就是,早年资本的过度化把一些问题放大了。
而更多是机遇。2002年中国启动院线制改革以后,中国保持了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目前已升至高位,未来不太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增长了。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取得高位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开放。
这几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除了美国影片以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影片在中国不断地突破票房的天花板,所以开放是我们最大的机遇,在引进国外影片的同时,国产电影也需要更多的走出去。
第二点,中国电影一定要建立工业化、系列化生产。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系列化尝试,比如《唐人街探案》系列,《唐人街探案1》和《唐人街探案2》已经上映,现在正在拍摄《唐人街探案3》,将在今年的春节档上映。
我们并购了美国的传奇,打造了怪兽系列,如《哥斯拉》;青春题材的电影也在规划中,如去年暑期档的黑马《快把我哥带走》,我们正在拍摄《快把我哥带走》青春系列的后续两部;还有鬼吹灯系列,今年年内会开机《寻龙诀2》。除了要做系列片以外,我们还有主旋律、正能量题材的打造。改革开放七十年里边其中有100部电视剧有5部重点剧目就是万达打造的。
第三点,行业越来越规范。电影行业本身靠两个大的驱动,过去几十年电影靠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电影票房的增长,从胶片机到数字机等等各种格式,在这个方面万达在进行尝试。万达影城超过350块IMAX电影,高格式的影院有500多个各种特色的厅。另外一个角度,中国电影是靠观众驱动的,观众需要的是多类型的电影,所以我们希望除了一些主旋律、正能量、大题材的电影以外,更多的电影应该是交给市场去判断。
《绝杀慕尼黑》有几句台词我觉得非常热血,希望和大家共勉。第一个是“此刻我们需要一场胜利”,第二句话“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王者”,第三句话“活着就有希望”,第四句话“别人都不相信你能赢,但是我们相信”,中国电影相信,相信我们今后一定能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