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这一代是如何在民间偏方中生存下来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这一代是如何在民间偏方中生存下来的?

和年轻人热爱转发转发锦鲤一样,对于偏方的追捧其实也是长辈们求得个心理安慰。

文|时尚先生fine

在小红书上收藏 7 天瘦 10 斤的攻略,在微博上给杨超越点赞,在朋友圈抱怨这个月又水逆了……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知不觉的对偏方、锦鲤、星座越来越迷信了。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情感的扭曲?本期走进科学将带你了解事情的真相:

其实这届年轻人,打小就开始迷信了。

我小时候有次咳嗽,吃了很长时间的药也没见好,外婆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偏方,说乌骨鸡能治咳嗽。然后呢,吃了两顿鸡,咳嗽没见好转也就罢了,还变本加厉,吃啥吐啥。

没办法,外婆就找了比偏方更偏的方:跳大神。

跳大神的奶奶是隔壁村的熟手,跳得也还行,倒是没有那些健身博主跳得好。

更重要的是,跳完了我还就真能吃东西了,吃的糖水泡馓子,挺好吃的。“真管用。”我当时想,年幼的心里埋下了迷信的种子,等着生根发芽。

结果,跳大神的前脚刚走,我后脚就吐了。

行吧。

过年回姥姥家吃饭,舅舅搭我的便车一起从城里回去。可能是副驾驶的豪华真皮座垫太舒服了吧,他竟然脱下了鞋子,惬意地把座位放平躺下了。

人是躺下去了,痛苦和折磨慢慢飘上来了......

忍住翻滚的晚饭到家后,我委婉地和他提了一嘴,舅舅也没抬头看我,坐下来幽幽地泡了一壶大红袍,正当我以为他是为了犒劳我,笑嘻嘻地举杯要接时,他竟然把所有茶水倒进了脚盆?!双脚接着便扎了进去。

姥姥刚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后摇摇头:哎,你这臭脚啊,一年要浪费多少茶叶。

不过回头想想,大红袍泡脚,也是很福建了。

小时候脑袋大,相对来说,脑袋上那几根稀疏的毛儿,就显得有点可怜。

爸妈既担心又矛盾。一方面,他们整天担忧我秃;另一方面,我每周六日的培训班和电子琴课,比现在工作可致秃多了。

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偏方,有一天我正在电子琴前悲怆地弹奏《悲怆》时,我爸神秘地拿回了一块儿泡好的生姜,吧唧一声摁在了我的头皮上。

我写了十年小学作文,用了无数次的陈旧比喻,终于在那一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脑袋嗡地一响”。整个头皮火辣辣地像要炸开,琴艺和尊严在同一时刻被丢出窗外。

我问,爸你干嘛。

爸答,帮你长点头发。

多年以后,这偏方除了让我头皮变得更敏感,一点儿作用都没起。

现在,我是一名程序员,长头发这事儿就更没希望了。

每个人生中,都有一种执念和信仰。

我亲爱的母亲的信仰,是马应龙。

吃完川菜?马应龙。吃完海底捞?马应龙。眼睛酸痛?马应龙。题目做不出来?太阳穴上涂点儿马应龙。觉睡不着?再抹点儿马应龙吧。涂什么香水?擦点儿马应龙就行。

这并不是因为她签了马应龙的终身代言(但她倒是买出了淘宝铂金会员),实在是因为,自从常年依赖痔疮膏的母亲大人,试用了马应龙的眼霜之后,母仪大悦,觉得马应龙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

这说明,痔疮是一种多么让人失去判断力的疾病啊。

前段时间为了美丽,打了耳洞。潮湿的气候很快让我感受到了发炎的苦楚。

回到家,给妈妈哭诉,话还没说完,耳洞里立马就多了两根茶叶棍儿。

???

人家都戴着 925、18K,到我这咋就成茶叶棍儿了?

“茶叶棍儿比再贵的金银都管用。”

半懵半信的我,戴着两根茶叶棍儿,直到耳洞感染闭合。

看起来,我不配拥有美丽。

当你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需要张嘴说话的时候,当你饥饿之极突然开始进食时… 你会发现,当你的嘴里突然尴尬不受控制的传出 “嗝” 的一声,至此便开始了不间断的打嗝。

此时,你妈一定会告诉你:

“赶紧喝一口水,分七口咽下去就好了。”

为什么要分七口喝,如果喝八口我还会继续打嗝吗?

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我决定向大家展示,到底喝几口可以停止打嗝。但是当好奇心来临的时候,我的 “嗝” 好像发现了什么,选择弃我而去。

为了研究的科学合理性,我听信了下一个偏方:偷吃东西会打嗝。然后,我养成了夜晚躺在床上打开一包薯片的恶习。我得到了偷吃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是,我真的打嗝了。

兴冲冲的我下床开始实验,然而发现喝六口喝八口都可以停止打嗝,(我很叛逆)都没任何问题。

在我小学的时候,总是生病,而且每次生病总是要发高烧,在退热药和药物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妈认为我被奇怪的东西缠上,并决定用中国民间传统的民俗土法“叫魂”,试图将我从病魔的困扰中拯救出来。

所谓的 “叫魂” 是指在一个小碗里放入一些小米,用纸或手绢盖住,把碗倒过来在头顶上转圈,碗正过来后会发现碗里的小米少了一块,即为 “叫魂” 成功,孩子就会慢慢清醒退烧。

这个方法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据说百试百灵。

灵不灵我不知道,但米确实少了一块。

但是我的病却没有好。

果然流感才是真神仙吧。

记得第一次下冰雹的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我还在好奇地探头探脑,我爸已经一个箭步冲进了厨房,拿出了菜刀和脸盆。

咋回事儿?这是要做油炸冰雹?

结果,我爸说是为了吓走龙王(掌管冰雹的神仙)。

龙王:???

紧接着,整个村里此起彼伏的敲脸盆的声音噼里啪啦响了起来,我爸敲脸盆的声音也里应外合地配合着外面的动静,越敲越响。冰雹的声音果然就小了很多。

当然,冰雹还在下,只是声音被压过去了。

下班后拖着疲倦的身子敲家门,给我开门的老妈脸上极其不均匀的分布着白色不明膏体。

咋的,这是什么剧情?是要 cos 日本女姬还是晚上老花眼了当粉底了?或者是新款面膜?

“哟,回来啦,你爸找了偏方说牙膏能去老年斑。“

“???我爸也参与了???“

“我今天看看效果咋样,完事给你姥姥姥爷也试试。”我妈满脸期待。

???我爸是什么邪教??真正的幕后推手??还试图通过我妈传播出去??

管不管用我有点忘了,反正我妈后来从网上批发了一箱牙膏,已经擦了很多双皮鞋了,还没用完......

我是不吃鱼的,因为鱼刺太麻烦了。

但我妈总逼我吃鱼,就是那种威逼利诱:“哎呀,你看这鱼多好吃,你尝一口”、“特地为你做的,别不识好歹”。

大概是我妈边说话边吃鱼,鱼刺觉得受到了侮辱,实在看不过去,就卡她嗓子了。

“你看看,说了别吃鱼。”我有些幸灾乐祸的给我妈拿了瓶醋。老方子里说,醋是可以化鱼刺的。

我妈拒绝了我的醋瓶子,大概是她有更老的方子吧。然后我就见她一脸严肃的把筷子倒过来,郑重其事的在桌上敲了三下。

声声有力,让人怀疑是靠声波把鱼刺给震掉的。

最后,鱼刺还真就没了。

虽然是去医院拔的。

小时候身体不好,加上流感流行,我妈妈总是如临大敌,搞来各种偏方试图增强我的体质。

有一次她把姜丝和萝卜皮放在一起煮了一大锅浓香扑鼻的,据说能 “防止感冒” 的药,我放学回来后,我妈异常热情地向我推荐,但真的实在是太难闻了,类似青菜汁 + 藿香正气水的组合。

我试图拒绝,但我妈不让,并不得不在我妈最后濒临翻脸的气场下,勉强喝了一大碗。

最后我到底有没有被流感击倒不记得,但我一定被萝卜皮击倒了。

后来,我妈也尝了一口,还没咽下去就吐了,剩下的一锅汤也全都倒了。

于是我成了我家唯一一个喝过这个 “偏方” 的人,从此之后半年我妈再没提过关于萝卜皮的任何话题。

和年轻人热爱转发转发锦鲤一样,对于偏方的追捧其实也是长辈们求得个心理安慰,他们未必觉得偏方真的会有效,但至少试试,万一瞎猫就碰着了死耗子,万一咱就成了那个万里挑一的幸存者…

长辈们这些有些迷信的行为活动,我们也不必如临大敌的去抗议去抵触(“砒霜治病” 这种另说),毕竟,我们转发锦鲤的时候,难道还真不知道锦鲤这东西,转起来是无效的么?

不过是最大限度地尝试一下。

和那些把生活的苦,赖给水逆的人一样,这大概都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这一代是如何在民间偏方中生存下来的?

和年轻人热爱转发转发锦鲤一样,对于偏方的追捧其实也是长辈们求得个心理安慰。

文|时尚先生fine

在小红书上收藏 7 天瘦 10 斤的攻略,在微博上给杨超越点赞,在朋友圈抱怨这个月又水逆了……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知不觉的对偏方、锦鲤、星座越来越迷信了。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情感的扭曲?本期走进科学将带你了解事情的真相:

其实这届年轻人,打小就开始迷信了。

我小时候有次咳嗽,吃了很长时间的药也没见好,外婆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偏方,说乌骨鸡能治咳嗽。然后呢,吃了两顿鸡,咳嗽没见好转也就罢了,还变本加厉,吃啥吐啥。

没办法,外婆就找了比偏方更偏的方:跳大神。

跳大神的奶奶是隔壁村的熟手,跳得也还行,倒是没有那些健身博主跳得好。

更重要的是,跳完了我还就真能吃东西了,吃的糖水泡馓子,挺好吃的。“真管用。”我当时想,年幼的心里埋下了迷信的种子,等着生根发芽。

结果,跳大神的前脚刚走,我后脚就吐了。

行吧。

过年回姥姥家吃饭,舅舅搭我的便车一起从城里回去。可能是副驾驶的豪华真皮座垫太舒服了吧,他竟然脱下了鞋子,惬意地把座位放平躺下了。

人是躺下去了,痛苦和折磨慢慢飘上来了......

忍住翻滚的晚饭到家后,我委婉地和他提了一嘴,舅舅也没抬头看我,坐下来幽幽地泡了一壶大红袍,正当我以为他是为了犒劳我,笑嘻嘻地举杯要接时,他竟然把所有茶水倒进了脚盆?!双脚接着便扎了进去。

姥姥刚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一幕后摇摇头:哎,你这臭脚啊,一年要浪费多少茶叶。

不过回头想想,大红袍泡脚,也是很福建了。

小时候脑袋大,相对来说,脑袋上那几根稀疏的毛儿,就显得有点可怜。

爸妈既担心又矛盾。一方面,他们整天担忧我秃;另一方面,我每周六日的培训班和电子琴课,比现在工作可致秃多了。

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偏方,有一天我正在电子琴前悲怆地弹奏《悲怆》时,我爸神秘地拿回了一块儿泡好的生姜,吧唧一声摁在了我的头皮上。

我写了十年小学作文,用了无数次的陈旧比喻,终于在那一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脑袋嗡地一响”。整个头皮火辣辣地像要炸开,琴艺和尊严在同一时刻被丢出窗外。

我问,爸你干嘛。

爸答,帮你长点头发。

多年以后,这偏方除了让我头皮变得更敏感,一点儿作用都没起。

现在,我是一名程序员,长头发这事儿就更没希望了。

每个人生中,都有一种执念和信仰。

我亲爱的母亲的信仰,是马应龙。

吃完川菜?马应龙。吃完海底捞?马应龙。眼睛酸痛?马应龙。题目做不出来?太阳穴上涂点儿马应龙。觉睡不着?再抹点儿马应龙吧。涂什么香水?擦点儿马应龙就行。

这并不是因为她签了马应龙的终身代言(但她倒是买出了淘宝铂金会员),实在是因为,自从常年依赖痔疮膏的母亲大人,试用了马应龙的眼霜之后,母仪大悦,觉得马应龙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

这说明,痔疮是一种多么让人失去判断力的疾病啊。

前段时间为了美丽,打了耳洞。潮湿的气候很快让我感受到了发炎的苦楚。

回到家,给妈妈哭诉,话还没说完,耳洞里立马就多了两根茶叶棍儿。

???

人家都戴着 925、18K,到我这咋就成茶叶棍儿了?

“茶叶棍儿比再贵的金银都管用。”

半懵半信的我,戴着两根茶叶棍儿,直到耳洞感染闭合。

看起来,我不配拥有美丽。

当你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突然需要张嘴说话的时候,当你饥饿之极突然开始进食时… 你会发现,当你的嘴里突然尴尬不受控制的传出 “嗝” 的一声,至此便开始了不间断的打嗝。

此时,你妈一定会告诉你:

“赶紧喝一口水,分七口咽下去就好了。”

为什么要分七口喝,如果喝八口我还会继续打嗝吗?

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我决定向大家展示,到底喝几口可以停止打嗝。但是当好奇心来临的时候,我的 “嗝” 好像发现了什么,选择弃我而去。

为了研究的科学合理性,我听信了下一个偏方:偷吃东西会打嗝。然后,我养成了夜晚躺在床上打开一包薯片的恶习。我得到了偷吃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是,我真的打嗝了。

兴冲冲的我下床开始实验,然而发现喝六口喝八口都可以停止打嗝,(我很叛逆)都没任何问题。

在我小学的时候,总是生病,而且每次生病总是要发高烧,在退热药和药物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我妈认为我被奇怪的东西缠上,并决定用中国民间传统的民俗土法“叫魂”,试图将我从病魔的困扰中拯救出来。

所谓的 “叫魂” 是指在一个小碗里放入一些小米,用纸或手绢盖住,把碗倒过来在头顶上转圈,碗正过来后会发现碗里的小米少了一块,即为 “叫魂” 成功,孩子就会慢慢清醒退烧。

这个方法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据说百试百灵。

灵不灵我不知道,但米确实少了一块。

但是我的病却没有好。

果然流感才是真神仙吧。

记得第一次下冰雹的时候,全家围坐在一起,我还在好奇地探头探脑,我爸已经一个箭步冲进了厨房,拿出了菜刀和脸盆。

咋回事儿?这是要做油炸冰雹?

结果,我爸说是为了吓走龙王(掌管冰雹的神仙)。

龙王:???

紧接着,整个村里此起彼伏的敲脸盆的声音噼里啪啦响了起来,我爸敲脸盆的声音也里应外合地配合着外面的动静,越敲越响。冰雹的声音果然就小了很多。

当然,冰雹还在下,只是声音被压过去了。

下班后拖着疲倦的身子敲家门,给我开门的老妈脸上极其不均匀的分布着白色不明膏体。

咋的,这是什么剧情?是要 cos 日本女姬还是晚上老花眼了当粉底了?或者是新款面膜?

“哟,回来啦,你爸找了偏方说牙膏能去老年斑。“

“???我爸也参与了???“

“我今天看看效果咋样,完事给你姥姥姥爷也试试。”我妈满脸期待。

???我爸是什么邪教??真正的幕后推手??还试图通过我妈传播出去??

管不管用我有点忘了,反正我妈后来从网上批发了一箱牙膏,已经擦了很多双皮鞋了,还没用完......

我是不吃鱼的,因为鱼刺太麻烦了。

但我妈总逼我吃鱼,就是那种威逼利诱:“哎呀,你看这鱼多好吃,你尝一口”、“特地为你做的,别不识好歹”。

大概是我妈边说话边吃鱼,鱼刺觉得受到了侮辱,实在看不过去,就卡她嗓子了。

“你看看,说了别吃鱼。”我有些幸灾乐祸的给我妈拿了瓶醋。老方子里说,醋是可以化鱼刺的。

我妈拒绝了我的醋瓶子,大概是她有更老的方子吧。然后我就见她一脸严肃的把筷子倒过来,郑重其事的在桌上敲了三下。

声声有力,让人怀疑是靠声波把鱼刺给震掉的。

最后,鱼刺还真就没了。

虽然是去医院拔的。

小时候身体不好,加上流感流行,我妈妈总是如临大敌,搞来各种偏方试图增强我的体质。

有一次她把姜丝和萝卜皮放在一起煮了一大锅浓香扑鼻的,据说能 “防止感冒” 的药,我放学回来后,我妈异常热情地向我推荐,但真的实在是太难闻了,类似青菜汁 + 藿香正气水的组合。

我试图拒绝,但我妈不让,并不得不在我妈最后濒临翻脸的气场下,勉强喝了一大碗。

最后我到底有没有被流感击倒不记得,但我一定被萝卜皮击倒了。

后来,我妈也尝了一口,还没咽下去就吐了,剩下的一锅汤也全都倒了。

于是我成了我家唯一一个喝过这个 “偏方” 的人,从此之后半年我妈再没提过关于萝卜皮的任何话题。

和年轻人热爱转发转发锦鲤一样,对于偏方的追捧其实也是长辈们求得个心理安慰,他们未必觉得偏方真的会有效,但至少试试,万一瞎猫就碰着了死耗子,万一咱就成了那个万里挑一的幸存者…

长辈们这些有些迷信的行为活动,我们也不必如临大敌的去抗议去抵触(“砒霜治病” 这种另说),毕竟,我们转发锦鲤的时候,难道还真不知道锦鲤这东西,转起来是无效的么?

不过是最大限度地尝试一下。

和那些把生活的苦,赖给水逆的人一样,这大概都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