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漫画如何开辟新世界:从大英博物馆的漫画大展谈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漫画如何开辟新世界:从大英博物馆的漫画大展谈起

人们常常误认为漫画只是一种绘画流派,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大友克洋执导的电影版《阿基拉》剧照。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日本的台风季从6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日本这个国家,一年不发生至少三次6级地震都不正常,人们早已习惯了灾难,一点小风雨根本不会让他们感到恐慌。然而,在台风最猛烈的阶段,每年约有26只这种无形的哥斯拉在日本列岛肆虐。在受灾最严重的的南部地区,渔民通常都将自己的财产置于妻子的名下,仿佛他们随时会死在海上。如果你生活在西太平洋的岛屿上,就尽量不要去招惹台风。

但有一种状况例外。如果你是我十岁的哥哥,而新一期的《周刊少年JUMP》在邻村三公里外的一家书店上架了,那就顾不得台风了。广岛海岸边的大崎岛上,我和哥哥躺在祖父母家楼上的房间里,雨水拍打着屋顶,那是1991年8月。我们被困在室内,等待台风过去,因此急需分散注意力。但是电视并没有用,风暴就像是满月一样,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狂热——尤其是我们这样本来就狂躁的城市小孩,以往在岛上过暑假时我们会释放所有的精力去海滩边疯玩,那里还有17世纪江户时代的房屋。这些屋子是如何留存到今天的,这一直是个谜,因为我们躺在房间里都能看到暴风骤雨夹杂着瓦片飞过窗前。

《爱丽丝》,星野之宣,1985年。

哥哥提出一个主意,他说我们需要的是漫画,最新一期的漫画。德弘正也的恶搞漫画《秀逗泰山》,森田真法的少年犯罪拳击热血漫画《铁拳对钢拳》,最重要的是,还有动作奇幻类漫画的开山之作《七龙珠》,所有这些漫画的最新章节都能在《JUMP》中读到。这本漫画连载杂志跟圣经差不多厚,创刊于1968年,作为周刊出版,最高发行量超过650万册。我们在伦敦生活了五年,因此对英文更加熟稔,在日语世界里基本算是半个文盲,阅读母语我们最多只能读懂漫画书。但是在1991年的那个台风日,我们心里想的并不是要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字,我们只是想解开上一周的未完待续。所有连载系列的结尾都设置得扣人心弦,甚至吊胃口到令人恼火,《七龙珠》里的英雄和企图征服宇宙的外星人弗利萨之间的战斗正进行到一半。

哥哥连外套也没穿就溜到暴风雨中去了,大人们都没注意到他,他步履艰难地向村里的书店走去。我一点不担心,那时我才八岁,相信哥哥坚不可摧。可现在,我已经快40岁了,我的孩子也是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小男孩,一想到这个孩子穿着T恤和短裤勇敢地走进一场可能致命的风暴,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而这一切居然是为了一本漫画书。我努力地回想,为什么那时想要买到最新一期《JUMP》的愿望是那么迫切?而漫画到底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大英博物馆试图用一个大型的展览来做出回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场馆里展出如此现代而直白的商业艺术着实有些诡异,策展人也并没有忽视这一个问题,他们将河锅晓斋1880年的浮世绘名作《新富座妖怪引幕》与20世纪中期水木茂的怪兽漫画放在了一起。整个展览出现了多幅17至19世纪的传统浮世绘木版画,仿佛就是想把浮世绘长久以来在艺术世界累积的盛名借给后辈用一用。此外,展览海报的设计也是死气沉沉,就是从时下大热的冒险漫画《黄金神威》中随便选了一张图放到了纯黑的背景上。很明显,这是一个严肃、成熟的展览,面向的是严肃、成熟的观众。

《波族传奇》,萩尾望都,连载于1972至1976年。

我认为这是一种耻辱。“Manga(漫画)”一词现在被用来表示所有种类的日本漫画,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字面意思是“不受约束的图像”。但我在这次展览中几乎感受不到这种“不受约束”的狂野——它就像是一艘诺亚方舟,从每种类型和每个时期的作品中选取几件样本凑到一起。如果你追求的是学术上的严谨,这倒不失为一个值得钦佩的项目,但我怀疑现代的展会观众能否接受如此守旧又缺乏想象力的展出方式,尤其是这个展览分明又挑选了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主题。通过墙上的介绍卡和几乎没有什么关联的浮世绘艺术讲述漫画的重要性,其实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漫画本身的生命力。

漫画其实是一种十分盛行的艺术媒介。仅在日本,如今就有超过五千名漫画家在竞争《JUMP》等漫画杂志的版面,2016年,漫画行业的总收入达到了24亿英镑。虽然漫画在西方只属于特定的亚文化群体(主要是极客),但是在东亚,漫画却是一种泛文化现象: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喜欢在上班路上看小黄片的商人,每个人都在看漫画。 所以,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关于极端情况的争议,比如上世纪80年代臭名昭著的强奸漫画《暴汉》,漫画的主人公伸张正义的方式是“插入阴茎,惩罚恶行”,但是这种个例并不具有代表意义。漫画是一个足够宽广的教堂,可以容纳暴汉,也能拥抱可爱的森林生物龙猫。人们常常误认为漫画只是一种绘画流派,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走进东京街头一家普通的漫画书店,你可以找到单亲妈妈或单亲爸爸漫画、工艺美术漫画、食谱漫画、残疾漫画、历史漫画、高考漫画和同性恋漫画,还有动作漫画(如《七龙珠》)和科幻恐怖漫画(《进击的巨人》),尽管如此,漫画给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仍然很难摆脱。对我来说,少女漫和少年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我不相信有人会把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梦》(讲述了一只有点傻气、会时间旅行的机器猫的故事)和大友克洋豪放暴力的反乌托邦漫画《阿基拉》弄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漫画世界里,同样的比喻和风格会反复出现。对比手冢治虫的《蓝宝石王子》(上世纪50年代的连载漫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拥有男孩之心的公主,名为蓝宝石)与竹宫惠子70年代的科幻经典《奔向地球》,仔细看看两部作品的人物面部,你会发现二者在五官比例和头发的绘制方面极为一致——尽管这两部漫画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

在媒体的报道中,常常有外行把这种一致性解释为缺乏想象力或独创性。例如《卫报》评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一篇文章,作者乔纳森·琼斯抱怨称,此次展出的武士漫——井上雄彦《浪客行》的图像看起来“太眼熟了”。这就有点偏离重点了。日本人一直认为漫画是集体创作的,在这样一种集体主义文化中,只要能够获取更大的成就,你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别人来开始自己的创作——直接挪用也是可以的。实际上,漫画产业对于直接仿抄一直秉持着积极鼓励的态度,畅销的漫画期刊,例如面向女孩的《RIRON》和面向男孩的《JUMP》,都会举办比赛让粉丝来画出漫画中受欢迎的角色,并且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如何完美地模仿自己最喜欢的漫画。部分获奖者甚至还会成为漫画家的学徒,自己执笔成为漫画行业的实践者。

京都市交通局地铁宣传海报上的图像

这种行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漫画中的共享视觉语言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大英博物馆的展览为河野史代的《吉加城:漫符图谱》提供了一段延伸墙,这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通用的视觉主题,这些图案早已贯穿整个漫画艺术:人物头部的汗珠代表努力,凸起的青筋表达着愤怒。其中一些符号是由漫画先驱手冢先生发明的,还有的则是出自更近代的艺术家例如樱桃子,但是普通读者并不一定知道或者特别关心它们的起源。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一旦被证明有效,就会成为通用的符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眼熟的”元素并不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辅助画面的表达。

另一个关于漫画的误解就是漫画中的人物都睁着一双大大的圆眼睛,而这种形象早已被媒体认定为是西方概念的核心。日本半数的整形手术都在眼睑部位,许多人认为漫画中的眼睛代表着对西式特征的渴望,而这一点似乎也被日本漫画中常见的金发和白皙皮肤所证实。

然而,从东方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解读既误解了漫画,也误读了日本。我认为,更准确地说,这些特征是日本人狂热地进行文化挪用的表现。90年代标志性动漫《美少女战士》的主人公月野兔也是蓝眼睛金发,但是日本人会完全把她当做本国人,从来没有人对她的种族认同产生过疑惑。20世纪40年代,手冢先生借用了迪士尼人物圆圆的眼睛来增加人物的表现力,后来的几代日本漫画家也大量地借鉴了西方形象、西方时尚、西方电影和西方漫画。

《大都会》

安倍晋三政府受到英国“酷不列颠”计划的启发,也开启了一项软实力计划,并于几年前发表了《酷日本立国宣言》,在其中自夸道:“日本是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灵活地引进国外的文化产品,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原创文化。”换句话说:你的就是我的。不论是汽车、乡土爵士还是漫画,日本人都称其为“原创文化”。这种后现代的日本化概念几乎无所不包,即便是你的发型也难以幸免。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日本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漫画。通过模仿、改编,然后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日本人已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19世纪末,英国艺术家查尔斯·威格曼在日本首次普及了现代卡通,当地人将其与本土的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最初的漫画。随后,该艺术形式又不断贪婪地吸收任何对它有所裨益的东西,直到它进化成今天这样强大的媒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漫画能在日本以外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这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媒介,它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让读者投入感情,不论是用狂野的动作场面,还是用安静悲伤的故事,甚至是用满口屎屁尿的笑话。

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和哥哥在1991年的台风日那天对漫画是如此的渴望。是的,看漫画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个日本人,因为我们就像岛上的其他孩子一样,正在等着看邪恶的弗利萨会不会彻底征服地球。但是漫画本身并没有唤起我们作为日本人的身份认同,因为漫画语言是世界性的。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哥哥在暴风雨中回来了。他说由于天气不好,书店已经关门了。

本文作者Yo Zushi是《新政治家》特约撰稿人,曾发行专辑《It Never Entered My Mind》。

文中的所有图片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

(翻译:都述文)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How manga opened up new worlds

最新更新时间:07/11 09: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漫画如何开辟新世界:从大英博物馆的漫画大展谈起

人们常常误认为漫画只是一种绘画流派,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大友克洋执导的电影版《阿基拉》剧照。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日本的台风季从6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日本这个国家,一年不发生至少三次6级地震都不正常,人们早已习惯了灾难,一点小风雨根本不会让他们感到恐慌。然而,在台风最猛烈的阶段,每年约有26只这种无形的哥斯拉在日本列岛肆虐。在受灾最严重的的南部地区,渔民通常都将自己的财产置于妻子的名下,仿佛他们随时会死在海上。如果你生活在西太平洋的岛屿上,就尽量不要去招惹台风。

但有一种状况例外。如果你是我十岁的哥哥,而新一期的《周刊少年JUMP》在邻村三公里外的一家书店上架了,那就顾不得台风了。广岛海岸边的大崎岛上,我和哥哥躺在祖父母家楼上的房间里,雨水拍打着屋顶,那是1991年8月。我们被困在室内,等待台风过去,因此急需分散注意力。但是电视并没有用,风暴就像是满月一样,能够唤醒孩子内心的狂热——尤其是我们这样本来就狂躁的城市小孩,以往在岛上过暑假时我们会释放所有的精力去海滩边疯玩,那里还有17世纪江户时代的房屋。这些屋子是如何留存到今天的,这一直是个谜,因为我们躺在房间里都能看到暴风骤雨夹杂着瓦片飞过窗前。

《爱丽丝》,星野之宣,1985年。

哥哥提出一个主意,他说我们需要的是漫画,最新一期的漫画。德弘正也的恶搞漫画《秀逗泰山》,森田真法的少年犯罪拳击热血漫画《铁拳对钢拳》,最重要的是,还有动作奇幻类漫画的开山之作《七龙珠》,所有这些漫画的最新章节都能在《JUMP》中读到。这本漫画连载杂志跟圣经差不多厚,创刊于1968年,作为周刊出版,最高发行量超过650万册。我们在伦敦生活了五年,因此对英文更加熟稔,在日语世界里基本算是半个文盲,阅读母语我们最多只能读懂漫画书。但是在1991年的那个台风日,我们心里想的并不是要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字,我们只是想解开上一周的未完待续。所有连载系列的结尾都设置得扣人心弦,甚至吊胃口到令人恼火,《七龙珠》里的英雄和企图征服宇宙的外星人弗利萨之间的战斗正进行到一半。

哥哥连外套也没穿就溜到暴风雨中去了,大人们都没注意到他,他步履艰难地向村里的书店走去。我一点不担心,那时我才八岁,相信哥哥坚不可摧。可现在,我已经快40岁了,我的孩子也是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小男孩,一想到这个孩子穿着T恤和短裤勇敢地走进一场可能致命的风暴,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而这一切居然是为了一本漫画书。我努力地回想,为什么那时想要买到最新一期《JUMP》的愿望是那么迫切?而漫画到底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大英博物馆试图用一个大型的展览来做出回答。在这样一个严肃的场馆里展出如此现代而直白的商业艺术着实有些诡异,策展人也并没有忽视这一个问题,他们将河锅晓斋1880年的浮世绘名作《新富座妖怪引幕》与20世纪中期水木茂的怪兽漫画放在了一起。整个展览出现了多幅17至19世纪的传统浮世绘木版画,仿佛就是想把浮世绘长久以来在艺术世界累积的盛名借给后辈用一用。此外,展览海报的设计也是死气沉沉,就是从时下大热的冒险漫画《黄金神威》中随便选了一张图放到了纯黑的背景上。很明显,这是一个严肃、成熟的展览,面向的是严肃、成熟的观众。

《波族传奇》,萩尾望都,连载于1972至1976年。

我认为这是一种耻辱。“Manga(漫画)”一词现在被用来表示所有种类的日本漫画,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字面意思是“不受约束的图像”。但我在这次展览中几乎感受不到这种“不受约束”的狂野——它就像是一艘诺亚方舟,从每种类型和每个时期的作品中选取几件样本凑到一起。如果你追求的是学术上的严谨,这倒不失为一个值得钦佩的项目,但我怀疑现代的展会观众能否接受如此守旧又缺乏想象力的展出方式,尤其是这个展览分明又挑选了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主题。通过墙上的介绍卡和几乎没有什么关联的浮世绘艺术讲述漫画的重要性,其实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漫画本身的生命力。

漫画其实是一种十分盛行的艺术媒介。仅在日本,如今就有超过五千名漫画家在竞争《JUMP》等漫画杂志的版面,2016年,漫画行业的总收入达到了24亿英镑。虽然漫画在西方只属于特定的亚文化群体(主要是极客),但是在东亚,漫画却是一种泛文化现象: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喜欢在上班路上看小黄片的商人,每个人都在看漫画。 所以,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关于极端情况的争议,比如上世纪80年代臭名昭著的强奸漫画《暴汉》,漫画的主人公伸张正义的方式是“插入阴茎,惩罚恶行”,但是这种个例并不具有代表意义。漫画是一个足够宽广的教堂,可以容纳暴汉,也能拥抱可爱的森林生物龙猫。人们常常误认为漫画只是一种绘画流派,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走进东京街头一家普通的漫画书店,你可以找到单亲妈妈或单亲爸爸漫画、工艺美术漫画、食谱漫画、残疾漫画、历史漫画、高考漫画和同性恋漫画,还有动作漫画(如《七龙珠》)和科幻恐怖漫画(《进击的巨人》),尽管如此,漫画给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仍然很难摆脱。对我来说,少女漫和少年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我不相信有人会把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梦》(讲述了一只有点傻气、会时间旅行的机器猫的故事)和大友克洋豪放暴力的反乌托邦漫画《阿基拉》弄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漫画世界里,同样的比喻和风格会反复出现。对比手冢治虫的《蓝宝石王子》(上世纪50年代的连载漫画,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拥有男孩之心的公主,名为蓝宝石)与竹宫惠子70年代的科幻经典《奔向地球》,仔细看看两部作品的人物面部,你会发现二者在五官比例和头发的绘制方面极为一致——尽管这两部漫画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

在媒体的报道中,常常有外行把这种一致性解释为缺乏想象力或独创性。例如《卫报》评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一篇文章,作者乔纳森·琼斯抱怨称,此次展出的武士漫——井上雄彦《浪客行》的图像看起来“太眼熟了”。这就有点偏离重点了。日本人一直认为漫画是集体创作的,在这样一种集体主义文化中,只要能够获取更大的成就,你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别人来开始自己的创作——直接挪用也是可以的。实际上,漫画产业对于直接仿抄一直秉持着积极鼓励的态度,畅销的漫画期刊,例如面向女孩的《RIRON》和面向男孩的《JUMP》,都会举办比赛让粉丝来画出漫画中受欢迎的角色,并且给予反馈,告诉他们如何完美地模仿自己最喜欢的漫画。部分获奖者甚至还会成为漫画家的学徒,自己执笔成为漫画行业的实践者。

京都市交通局地铁宣传海报上的图像

这种行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漫画中的共享视觉语言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大英博物馆的展览为河野史代的《吉加城:漫符图谱》提供了一段延伸墙,这幅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通用的视觉主题,这些图案早已贯穿整个漫画艺术:人物头部的汗珠代表努力,凸起的青筋表达着愤怒。其中一些符号是由漫画先驱手冢先生发明的,还有的则是出自更近代的艺术家例如樱桃子,但是普通读者并不一定知道或者特别关心它们的起源。重要的是,这些元素一旦被证明有效,就会成为通用的符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眼熟的”元素并不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反而是在辅助画面的表达。

另一个关于漫画的误解就是漫画中的人物都睁着一双大大的圆眼睛,而这种形象早已被媒体认定为是西方概念的核心。日本半数的整形手术都在眼睑部位,许多人认为漫画中的眼睛代表着对西式特征的渴望,而这一点似乎也被日本漫画中常见的金发和白皙皮肤所证实。

然而,从东方人的角度来看,这种解读既误解了漫画,也误读了日本。我认为,更准确地说,这些特征是日本人狂热地进行文化挪用的表现。90年代标志性动漫《美少女战士》的主人公月野兔也是蓝眼睛金发,但是日本人会完全把她当做本国人,从来没有人对她的种族认同产生过疑惑。20世纪40年代,手冢先生借用了迪士尼人物圆圆的眼睛来增加人物的表现力,后来的几代日本漫画家也大量地借鉴了西方形象、西方时尚、西方电影和西方漫画。

《大都会》

安倍晋三政府受到英国“酷不列颠”计划的启发,也开启了一项软实力计划,并于几年前发表了《酷日本立国宣言》,在其中自夸道:“日本是一个创新型国家,我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灵活地引进国外的文化产品,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原创文化。”换句话说:你的就是我的。不论是汽车、乡土爵士还是漫画,日本人都称其为“原创文化”。这种后现代的日本化概念几乎无所不包,即便是你的发型也难以幸免。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日本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漫画。通过模仿、改编,然后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日本人已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19世纪末,英国艺术家查尔斯·威格曼在日本首次普及了现代卡通,当地人将其与本土的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最初的漫画。随后,该艺术形式又不断贪婪地吸收任何对它有所裨益的东西,直到它进化成今天这样强大的媒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漫画能在日本以外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这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媒介,它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让读者投入感情,不论是用狂野的动作场面,还是用安静悲伤的故事,甚至是用满口屎屁尿的笑话。

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和哥哥在1991年的台风日那天对漫画是如此的渴望。是的,看漫画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个日本人,因为我们就像岛上的其他孩子一样,正在等着看邪恶的弗利萨会不会彻底征服地球。但是漫画本身并没有唤起我们作为日本人的身份认同,因为漫画语言是世界性的。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哥哥在暴风雨中回来了。他说由于天气不好,书店已经关门了。

本文作者Yo Zushi是《新政治家》特约撰稿人,曾发行专辑《It Never Entered My Mind》。

文中的所有图片均来源于大英博物馆。

(翻译:都述文)

来源:新政治家

原标题:How manga opened up new worlds

最新更新时间:07/11 09: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