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亿级韩国初代单品牌店关门,为打造全新自救指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亿级韩国初代单品牌店关门,为打造全新自救指南

开创韩国单品牌店热潮的谜尚,选择的这条革新之路能带领损失惨重的K-Beauty重新崛起吗?

文|聚美丽

编辑|木头

作为韩国单品牌店的鼻祖,谜尚的母公司ABLE C&C株式会社曾是韩国三大化妆品集团之一,并且在成功打造出谜尚后,掀起了长达近10余年的单品牌店热潮。就从去年开始,ABLE C&C开始通过陆续收购中小人气品牌,来扩张自己的品牌线。

曾经由ABLE C&C以高性价比和贴合潮流的产品为亮点的谜尚单品牌店,在出世后,一度以出色的业绩成为了韩国甚至中国市场讨论的中心。

而就在最近,ABLE C&C在韩国市场线下渠道巨大变动影响下,经过近6个月时间对谜尚店铺的改造,推出了旗下首家集合店nunc。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将陆续推出线上店铺,并在多个城市开设线下店铺。

nunc将摒弃将公司自有品牌集合在一起销售的模式,ABLE C&C表示,nunc将被打造成集合经典品牌到潮流品牌,以及新锐品牌等等在一家的Road Shop。另外,nunc将成为最快为消费者带来新品的店铺。

作为曾引领了单品牌店模式成为韩国品牌特征之一的谜尚,也自此摆脱单品牌店为主的线下销售模式,加入了挑战当下占据线下渠道主流的集合店的行列。

这样的变革主要是因为,当下在韩国市场中,不少韩国企业亏损巨大,再加上市场中中低价化妆品层出不穷,线上和免税店渠道的扩大,使得未来得及迅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单品牌店渠道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H&B店的出世对于单品牌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的一击,不少品牌公司为拯救销量开始减少线下卖场,Nature Republic等品牌都在推进线上事业的同时,缩减了线下卖场的规模。

实际上,自2016年单品牌店“称霸”韩国线下渠道后,在2017年就已经因发展受挫而出现了危机论,市场萎缩程度达到顶点。在去年,整个品牌店的销售额相比2017年减少了15%。从2016年增长到5643家后,到2017年减少到了5515家,而2018年预计将减少到5200家左右。

而以2018年第三季度的销售数据为代表,不少单品牌店代表都经历了接连的业绩打击。ABLE C&C营业损失当季高达13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848万元),并在当期转盈为亏。

而其他单品牌店情况也相似,在去年第三季度,Tony Moly营业损失就达到了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6万元),持续了从2017年开始的亏损趋势。而拥有It’s Skin(伊思)的It’S HANBUL(韩佛)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相比2017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6.5%和73.8%,达到46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6亿元)和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08万元)。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伊蒂之屋在去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47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2亿元),相比2017年同期减少了23%,而营业亏损也高达9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70万元)。

单品牌店的改革迫在眉睫

“探索革新方法是当下大多数单品牌店的唯一出路。”韩国业界人士表示。

不少以曾经以单品牌店为荣的企业表示,关闭单品牌店并不是单纯为减少业绩恶化带来的影响,而是为了顺应当下的潮流,改变流通渠道而做出的选择。

当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拥有”,不少化妆品通过转移到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产品的渠道中,以获得更高的认知度。

打造多元化店铺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和谜尚一样,Aritaum的改造就是爱茉莉太平洋为顺应韩国化妆品市场趋势,而在去年9月首次推出的综合卖场。Aritaum抛弃了集团自有品牌集合店的模式,而接受其他公司品牌的入驻。

主要因为此前的模式和单品牌店渠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爱茉莉太平洋会长徐庆培强调:“在全渠道发展迅速的时代,丰富顾客体验是线下渠道发展的关键。”

满足消费者对于体验型多功能卖场的需求。成为了Aritaum转型的主要目的。爱茉莉太平洋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已经有美迪惠尔等48家公司的品牌在Aritaum中上架。

除了爱茉莉太平洋以外,它的老对手LG生活健康,也将曾经以单品牌店模式运营的菲诗小铺,转换成为了多品牌店Nature Collection。虽然Nature Collection目前还没有开始接收其他公司品牌,但业界人士曾预测,LG生活健康未来会开始上架一些外来品牌,因为这样才是顺势而为的。

另外,随着思亲肤的出售结束,这个曾经引起单品牌店热潮的公司,在接下来将进入高强度的结构调整。对于思亲肤的改革,以及是否会顺势以多品牌店的形式回归,韩国业界都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

在韩国市场中,以Aritaum、Nature Collection等化妆品公司开设的Road Shop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并且将与H&B店展开竞争。虽然H&B店仍然是线下渠道中人气最高的,但在各类渠道不断创新下,化妆品线下卖场也逐渐多元化。

目前韩国除了人气最高的Olive Young、LOHBs等H&B店,以及像乐天、新世界等拥有大商场资源的企业也推出了自有集合店,乐天的lalavla和新世界的CHICOR等等都通过打破此前的品牌店模式,以新样貌吸引当下消费者。

国内单品牌店生存之道

而在韩国,针对单品牌店被挤下“神坛”的现状,蜜思肤创始人郑久炎就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表示:“不仅是谜尚这次的革新,在韩国市场中单品牌店向集合店转换的情况,其实和该市场的大环境变动密切相关。而为了吸引客流,他们的革新情有可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品牌店是有'寿命'的。”

曾经的人气店铺虽将在不断革新下,而以全新样貌为消费者带来迎合他们需求的店铺体验。但包括悦诗风吟、菲诗小铺在内,并不将店铺全数改革,不少品牌仍在寻求单品牌店的生存之道。毕竟此前在包括谜尚、悦诗风吟等品牌,都以真实的销售数据证明,开单品牌店远远比综合店毛利空间大。

也是这样的影响,单品牌店模式被不少中国品牌接受并效仿。此前,聚美丽也曾对国内市场中越来越多品牌试水单品牌店销售进行分析报道,详情请查看《人人都爱单品牌店》。

在国内,单品牌店渠道一直是不少品牌觊觎的“一块肥肉”。在去年,像片仔癀化妆品、玛丽黛佳、环亚等公司都欲开发单品牌店,而玛丽黛佳也为此专门设立相关部门,而环亚则除了为法兰琳卡、美肤宝等设立单品牌店以外,还开设了名为“喵吧”的单企业多品牌集合店。

而瑷荟妆园创始人之一的古诗旺就曾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说道:“尽管不能保证未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但是我们相信单品牌体验店是未来创业的新趋势。”

而作为国内单品牌店运营的经验人士,郑久炎就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表示:“相比2、3年前大家一拥而上开设单品牌店的情况,从今年各品牌的渠道布局来看,国内单品牌店发展正在慢慢回归理性,这对于单品牌店模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同样以单品牌店起家的植物医生,其创始人解勇对单品牌店的未来十分看好,他曾表示:只有化妆品单品牌店,才能成就中国最伟大的品牌。

虽然单品牌店的发展在国内已经被品牌广泛认同,但相比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单品牌店的运营,国内的单品牌店模式确实还需要继续探索。

国内行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相对于国外单品牌店和其他行业单品牌店,国内的美妆单品牌店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韩国及欧美国家的单品牌店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品牌力与商场谈判能力之上,而中国品牌在这两者能力缺失的情况下是贸然选择模仿国外模式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

与韩国拥有强品牌凝聚力的单品牌店不同,现如今占据大部分中国的单品牌店市场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本土大牌。但这些品牌的成功与它们给予顾客特色的体验相关,“建立体验+强有力的美导服务培训的模式,是中国目前的单品牌店较为成功的品牌核心能力。”国内行业人士介绍道。

将线下渠道的优势融入单品牌店中,无论是售前体验还是寄存式体验的策略,包括蜜思肤,也在这样迅速变动的市场中拥有自己的“死忠粉”。这也是在中国不少新单品牌店不再一味模仿韩国,而以自己特色赢得了消费者支持的原因。

单品牌店的改革并不难,把握住当下消费者需求,打动能带动销量的年轻消费者,是无论韩国品牌还是中国品牌,结合消费趋势、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迎来消费者的“光临”。

消息来源| cosinkore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亿级韩国初代单品牌店关门,为打造全新自救指南

开创韩国单品牌店热潮的谜尚,选择的这条革新之路能带领损失惨重的K-Beauty重新崛起吗?

文|聚美丽

编辑|木头

作为韩国单品牌店的鼻祖,谜尚的母公司ABLE C&C株式会社曾是韩国三大化妆品集团之一,并且在成功打造出谜尚后,掀起了长达近10余年的单品牌店热潮。就从去年开始,ABLE C&C开始通过陆续收购中小人气品牌,来扩张自己的品牌线。

曾经由ABLE C&C以高性价比和贴合潮流的产品为亮点的谜尚单品牌店,在出世后,一度以出色的业绩成为了韩国甚至中国市场讨论的中心。

而就在最近,ABLE C&C在韩国市场线下渠道巨大变动影响下,经过近6个月时间对谜尚店铺的改造,推出了旗下首家集合店nunc。并且,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将陆续推出线上店铺,并在多个城市开设线下店铺。

nunc将摒弃将公司自有品牌集合在一起销售的模式,ABLE C&C表示,nunc将被打造成集合经典品牌到潮流品牌,以及新锐品牌等等在一家的Road Shop。另外,nunc将成为最快为消费者带来新品的店铺。

作为曾引领了单品牌店模式成为韩国品牌特征之一的谜尚,也自此摆脱单品牌店为主的线下销售模式,加入了挑战当下占据线下渠道主流的集合店的行列。

这样的变革主要是因为,当下在韩国市场中,不少韩国企业亏损巨大,再加上市场中中低价化妆品层出不穷,线上和免税店渠道的扩大,使得未来得及迅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单品牌店渠道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H&B店的出世对于单品牌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的一击,不少品牌公司为拯救销量开始减少线下卖场,Nature Republic等品牌都在推进线上事业的同时,缩减了线下卖场的规模。

实际上,自2016年单品牌店“称霸”韩国线下渠道后,在2017年就已经因发展受挫而出现了危机论,市场萎缩程度达到顶点。在去年,整个品牌店的销售额相比2017年减少了15%。从2016年增长到5643家后,到2017年减少到了5515家,而2018年预计将减少到5200家左右。

而以2018年第三季度的销售数据为代表,不少单品牌店代表都经历了接连的业绩打击。ABLE C&C营业损失当季高达13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848万元),并在当期转盈为亏。

而其他单品牌店情况也相似,在去年第三季度,Tony Moly营业损失就达到了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6万元),持续了从2017年开始的亏损趋势。而拥有It’s Skin(伊思)的It’S HANBUL(韩佛)公司在去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和营业利润相比2017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6.5%和73.8%,达到46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6亿元)和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08万元)。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的伊蒂之屋在去年第三季度销售额为47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2亿元),相比2017年同期减少了23%,而营业亏损也高达9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70万元)。

单品牌店的改革迫在眉睫

“探索革新方法是当下大多数单品牌店的唯一出路。”韩国业界人士表示。

不少以曾经以单品牌店为荣的企业表示,关闭单品牌店并不是单纯为减少业绩恶化带来的影响,而是为了顺应当下的潮流,改变流通渠道而做出的选择。

当下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拥有”,不少化妆品通过转移到可以体验到更多不同产品的渠道中,以获得更高的认知度。

打造多元化店铺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和谜尚一样,Aritaum的改造就是爱茉莉太平洋为顺应韩国化妆品市场趋势,而在去年9月首次推出的综合卖场。Aritaum抛弃了集团自有品牌集合店的模式,而接受其他公司品牌的入驻。

主要因为此前的模式和单品牌店渠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爱茉莉太平洋会长徐庆培强调:“在全渠道发展迅速的时代,丰富顾客体验是线下渠道发展的关键。”

满足消费者对于体验型多功能卖场的需求。成为了Aritaum转型的主要目的。爱茉莉太平洋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已经有美迪惠尔等48家公司的品牌在Aritaum中上架。

除了爱茉莉太平洋以外,它的老对手LG生活健康,也将曾经以单品牌店模式运营的菲诗小铺,转换成为了多品牌店Nature Collection。虽然Nature Collection目前还没有开始接收其他公司品牌,但业界人士曾预测,LG生活健康未来会开始上架一些外来品牌,因为这样才是顺势而为的。

另外,随着思亲肤的出售结束,这个曾经引起单品牌店热潮的公司,在接下来将进入高强度的结构调整。对于思亲肤的改革,以及是否会顺势以多品牌店的形式回归,韩国业界都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

在韩国市场中,以Aritaum、Nature Collection等化妆品公司开设的Road Shop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并且将与H&B店展开竞争。虽然H&B店仍然是线下渠道中人气最高的,但在各类渠道不断创新下,化妆品线下卖场也逐渐多元化。

目前韩国除了人气最高的Olive Young、LOHBs等H&B店,以及像乐天、新世界等拥有大商场资源的企业也推出了自有集合店,乐天的lalavla和新世界的CHICOR等等都通过打破此前的品牌店模式,以新样貌吸引当下消费者。

国内单品牌店生存之道

而在韩国,针对单品牌店被挤下“神坛”的现状,蜜思肤创始人郑久炎就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表示:“不仅是谜尚这次的革新,在韩国市场中单品牌店向集合店转换的情况,其实和该市场的大环境变动密切相关。而为了吸引客流,他们的革新情有可原,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品牌店是有'寿命'的。”

曾经的人气店铺虽将在不断革新下,而以全新样貌为消费者带来迎合他们需求的店铺体验。但包括悦诗风吟、菲诗小铺在内,并不将店铺全数改革,不少品牌仍在寻求单品牌店的生存之道。毕竟此前在包括谜尚、悦诗风吟等品牌,都以真实的销售数据证明,开单品牌店远远比综合店毛利空间大。

也是这样的影响,单品牌店模式被不少中国品牌接受并效仿。此前,聚美丽也曾对国内市场中越来越多品牌试水单品牌店销售进行分析报道,详情请查看《人人都爱单品牌店》。

在国内,单品牌店渠道一直是不少品牌觊觎的“一块肥肉”。在去年,像片仔癀化妆品、玛丽黛佳、环亚等公司都欲开发单品牌店,而玛丽黛佳也为此专门设立相关部门,而环亚则除了为法兰琳卡、美肤宝等设立单品牌店以外,还开设了名为“喵吧”的单企业多品牌集合店。

而瑷荟妆园创始人之一的古诗旺就曾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说道:“尽管不能保证未来一定会发展得很好,但是我们相信单品牌体验店是未来创业的新趋势。”

而作为国内单品牌店运营的经验人士,郑久炎就在接受聚美丽采访时表示:“相比2、3年前大家一拥而上开设单品牌店的情况,从今年各品牌的渠道布局来看,国内单品牌店发展正在慢慢回归理性,这对于单品牌店模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同样以单品牌店起家的植物医生,其创始人解勇对单品牌店的未来十分看好,他曾表示:只有化妆品单品牌店,才能成就中国最伟大的品牌。

虽然单品牌店的发展在国内已经被品牌广泛认同,但相比韩国以及欧美国家单品牌店的运营,国内的单品牌店模式确实还需要继续探索。

国内行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相对于国外单品牌店和其他行业单品牌店,国内的美妆单品牌店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韩国及欧美国家的单品牌店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品牌力与商场谈判能力之上,而中国品牌在这两者能力缺失的情况下是贸然选择模仿国外模式是很容易走入误区的。”

与韩国拥有强品牌凝聚力的单品牌店不同,现如今占据大部分中国的单品牌店市场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本土大牌。但这些品牌的成功与它们给予顾客特色的体验相关,“建立体验+强有力的美导服务培训的模式,是中国目前的单品牌店较为成功的品牌核心能力。”国内行业人士介绍道。

将线下渠道的优势融入单品牌店中,无论是售前体验还是寄存式体验的策略,包括蜜思肤,也在这样迅速变动的市场中拥有自己的“死忠粉”。这也是在中国不少新单品牌店不再一味模仿韩国,而以自己特色赢得了消费者支持的原因。

单品牌店的改革并不难,把握住当下消费者需求,打动能带动销量的年轻消费者,是无论韩国品牌还是中国品牌,结合消费趋势、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迎来消费者的“光临”。

消息来源| cosinkorea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