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座网红打不到卡的酒店,全球只有50位客人住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座网红打不到卡的酒店,全球只有50位客人住过

酒店到了一定级别,所谓的差距也就只有网红才会大惊小怪地去强调了。

文|时尚先生Esquire

有一个人,他住腻了酒店。

每当有人在朋友圈晒酒店照片,他就会打个哈欠,“好无聊啊……”

然后把腰闪了。

因为有太多人晒酒店了,所以他有习惯性的腰疼。

他还有严重的失眠症。

他躺在酒店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就像是在用身体熨床单。

因为睡不好觉,他的心情变得很差。

每当听到别人说笑话,他就会打一个哈欠,“好无聊啊……”

然后又把腰闪了。

他的腰疼病又加重了。

但实际上,他自己就是一位酒店编辑,每天都要在名为“网红旅游打卡指南”的专栏里为人们提供酒店打卡的信息。只不过他说话时的语气有点丧。

比如,

《如何从6个角度有品味地介绍希尔顿巴黎歌剧院大饭店》

1.这家有500间客房的酒店是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比埃菲尔铁塔落成晚几周时间;

2.走进酒店,上台阶,进到Le Grand Salon(大号沙龙的意思),一定要拍下正在里面吃下午茶的客人和头顶上两盏巨型吊灯,它们是这家酒店率先在巴黎使用电力照明的证明;

3.说到下午茶时一定要说你是从历史悠久但锐意进取的巴黎歌剧院溜达回来的(国航飞机上有一部同名法语纪录片专讲此事,有中文字幕),然后不经意地说下其他(高端)酒店的下午茶,以彰显见识和品味;

4.你无意中发现,其实这家酒店当年叫终点站大饭店(Grand Hotel Terminous!),当年是旁边巴黎火车站的附属建筑。酒店门厅顶上的“HT”装饰印证了你的这一发现(多亏你的法语好!)。

5.以酒店房间为背景,拍一张对面麦当劳所在建筑的照片,问粉丝“你们知道这个挤在两个建筑物之间的小楼是什么风格吗?”然后让他们给你打赏收听答案;

6.好奇的你不小心在酒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个玻璃盒子,那里面是一个乐高积木花10个月“建造”的酒店模型。你仔细数了下,发现一共用了13万块乐高!

比如,

《如何用9张照片打卡凡尔赛宫旁边的华尔道夫店》

1.酒店门外林荫道:务必站在路中间拍,强调安静悠闲,尽量赶走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包括拄着拐杖走路慢吞吞的老太太;

2.酒店入口铁栅栏门和酒店门外被裁剪成方形的两排树:出入酒店的汽车会掀起石子路上的尘土,所以务必要等尘土落下——吃土是网红的职业修养;

3.吃下午茶的长廊——别忘了我之前在巴黎歌剧院大饭店提到的对比对比对比!

4.务必以看房型为借口去下酒店顶层的露台套房(就手拍张远处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和皇家教堂的照片)以及更华丽的凡尔赛套房(拍照重点:一进门的跑步机。建议提前换上运动鞋,露出小腿,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滴汗)。看似不经意地提下凡尔赛套房的房价是5000欧元/晚,而你住的标间在旺季的价格要3000欧元,并强调下此时巴黎正在举办的世界级的活动,比如航展车展时装周……

5.酒店楼下和娇兰合作的spa是女性博主必须签到之处。自拍,露出浴袍和胸口;

6.酒店的Clemenceau厅(搞不好也需要智慧混入):1919年5月7日,当时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就是在这里口授了《凡尔赛协议》的内容。墙上的字说的就是这些;

7.从高处拍下周围绿树成荫的环境和栅栏外悠闲吃草的羊。“哎呀好可爱,真想去抱抱他们。但我实在太忙,还好给正在关注我的好几万网友们直播……”

8.酒店的游泳池:自拍的位置最好是蓝色的池水中金碧辉煌有些夸张的logo处;

9.用餐时要点一瓶酒店自己酒庄出品的2012年份特里阿农葡萄酒,并且要强调这叫“house wine”以及你喜欢尝试house wine的习惯……

最近,“网红旅游打卡指南”推出了它最短的一篇文章《如何去华尔道夫和阿斯顿马丁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搭建的帐篷酒店打卡?》:“不用去了。这家全球只有50位客人住过的酒店已经消失了。”

但这位编辑却在自己小号上发了好几个帖子。

6月14日:《这座全球只有50人住过的酒店,只营业了3天》

5月底,华尔道夫在勒芒赛道附近搭起了46顶帐篷。这座全球只有50人住过的酒店,只营业3天,比赛结束后,一切就都无影无踪。

拿着阿斯顿马丁logo的软牛皮夹和一个只够充满一部手机的充电宝,我拖着行李走在草地上。这还是头一次。

我的“房间号”是24。

拉上吱吱作响的3条拉锁,这座帐篷就是我的世界了。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没有电源,只有中间柱子上缠着一串太阳能小彩灯——晚上的时候服务员会过来“敲门”帮我“开灯”,非常有仪式感……帐篷酒店的设施不错,地毯上铺着两张羊皮,被子上盖着淡蓝色毛毯,床够软被子够厚,浴袍又软又厚,洗漱用品一应俱全,感觉自己是刚从骆驼上下来、屁股还热乎乎的土匪,正打算在一杯用薄荷叶和骆驼粪沏的茶后打开卫星电话:“抱歉,你儿子的赎金一分钱也不能少……”

这辈子住过不少酒店,但这座帐篷酒店最为独特。它的环境也与众不同:远处树上总有一只鸟在不满意地叫着,一头不知身在何处的驴偶尔会因为不耐烦吼它两下,不到一米外的草地里,一只虫子清脆地唱歌……这么好的小夜曲三重奏,你在别的酒店肯定听不到。毕竟,再好的酒店也不会让你带着蛐蛐笼子入住,更别说再牵上一头驴、肩膀上还站着一只坏脾气的怪鸟。

6月14日:《第六感》

住在帐篷里,各种新鲜感觉纷纷涌来。刚入住时是各种担心,比如是否会有虫子在我睡着时从耳朵钻进大脑吃掉脑细胞,然后我正准备打急救电话时却发现手机没电了。

后来慢慢又有了新的:比如兴奋(“老板您想啊,一个能听见驴叫的地方信号能好吗……你说什么?我听不见……”)、放纵(终于可以在草地上尿尿了!)、不安(要不要在离开的时候把毯子顺走?光拿毯子不拿羊皮合适吗?)、返璞归真(小时候摔的第一个狗啃屎就是在有着这样熟悉味道的草地上啊)……

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些感觉,在常规的酒店里永远也感受不到。

6月15日:《今夜和衣而卧》

下午3点比赛开始,天特别冷。11点多回到露营地,三个充电宝都没电了,我浑身颤栗着来到唯一的充电区——酒吧附近的调音台旁边,但只抢到了两个USB口。然后我去酒吧问一口英音的服务员“你们有烈酒吗?”他说只有Jonny Walker。“我要两份。”他又问我:“加冰吗?”我翻了翻白眼儿。

陆续有人从赛道上回来,围坐在火堆旁取暖。来自新西兰的大爷说,他每年都会去内蒙古和广西去给当地的眼科大夫做培训。我说,您是好人,然后起身又倒了一杯威士忌。电视上,两辆赛车撞在了一起,安全车出动了。我两口喝光了杯里的酒,趁着热乎劲儿匆忙离开,忘了向那位大爷表示敬意。

帐篷里比外面还冷,我决定和衣而卧。赛车依然在轰鸣,赛车手们还要飞驰17个小时。同行的人说吵,我却感觉格外踏实。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醒了,发现昨天的两个充电宝一个不翼而飞,一个被调包了,只有一格电。

6点40分,轰鸣声突然变低沉了。我心里一紧,估计又出事故了。6分钟后,轰鸣声再次响起,比赛继续。我翻个身,用被子盖住冰凉的耳朵,没一会儿又睡着了。对于那些热爱赛道胜过热爱大理石加热卫生间地面的人来说,还有比这里更好的酒店吗?

6月16日:《斗富》

虽然酒店的卫生间和浴室是临时搭建的公用设施,但却干净整洁。男士们共用3个淋浴间和3个卫生间,淋浴水又足又热,侧面还有四个蒸汽浴专用的喷头,淋浴间上面还有扬声器,早上会播放音乐。

其他设施?

让我来数数啊:可以调制三种特制Gin Tonic的酒吧,从伦敦请来的米其林餐厅大厨,现场乐队演出,Spa按摩,直升飞机巡游……实在不行,我还可以站起身指着远处的赛道和天上硕大的圆月说:这都是!

6月18日:《向法国人致敬》

1906年,法国人在勒芒举办了第一场法国大奖赛。2天的时间,760公里的疯狂追逐。在纷飞的碎石、刺眼的柏油蒸气和炎热的天气中,人类拥有了一场伟大的仪式——F1大奖赛。

二战之后,英国人为汽车赛事贡献了伟大的车手和伟大的车队,以及最终让F1变得无趣的埃克尔斯通和商业化。相反,法国虽然在二战后失去了主导地位和曾经的辉煌,但却用自己的方法维系着汽车赛事最原始的味道——像法语一样令人痛苦,也像法语一样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当F1变得还不如一部电影长的时候,勒芒却依然还是在坚持24个小时、5000公里的疯狂。过时顽固缺心眼儿,但却坚守着汽车赛事的核心本质:人和机器的较量、人和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你不想看到机器人踢足球、如果你不想让篮球成为电子游戏、如果你不想看一场人人的发型都不会有一丝改变的冰球比赛,你就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向法国人说:请收下我的敬意,尽管它是中文的。

6月17日:《真正好的酒店,能激发出美好的想法》

(又名:好酒店和好棺材)

酒店到了一定级别,所谓的差距也就只有网红才会大惊小怪地去强调了。

我不知道卫生间墙上包没包皮革对大小便有多大影响,也不在意浴缸是大理石、花岗岩还是木头做的,是方的、圆的还是长圆的,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好的隔音、热而充足的热水、舒服的床和被褥、24小时都能安静工作的空调、能够加热的卫生间地面和镜子、看上去不丑陋的设计、不撒谎的服务员以及最重要的——足够多、离床足够近的插座才是核心。

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睡过去之后,那些看似华丽的装饰就都失去意义。

因此,豪华酒店的发展必然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让你闭上眼睛躺在里面时更安详舒适——就像装饰可以越来越豪华的棺材一样;一个是创造各种出位的能够激发出美好、积极想法的体验。

出位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给大脑创造一个久违的过山车般刺激的新环境。

不过,这也不是最终的目的。

最终的目的是,我们的生活太平凡太无聊太可怜了,该让大脑活动活动、思考出些新想法了。

据说这之后,这位编辑的心情好多了。

因为,他意识到:如果酒店一成不变,可以改变自己。

于是他把自己的专栏的名字改为:“如何在好酒店里不好好睡觉”。

据说,还有人看到他背着一个帐篷住进了某家酒店……

本文为《时尚先生》杂志社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座网红打不到卡的酒店,全球只有50位客人住过

酒店到了一定级别,所谓的差距也就只有网红才会大惊小怪地去强调了。

文|时尚先生Esquire

有一个人,他住腻了酒店。

每当有人在朋友圈晒酒店照片,他就会打个哈欠,“好无聊啊……”

然后把腰闪了。

因为有太多人晒酒店了,所以他有习惯性的腰疼。

他还有严重的失眠症。

他躺在酒店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就像是在用身体熨床单。

因为睡不好觉,他的心情变得很差。

每当听到别人说笑话,他就会打一个哈欠,“好无聊啊……”

然后又把腰闪了。

他的腰疼病又加重了。

但实际上,他自己就是一位酒店编辑,每天都要在名为“网红旅游打卡指南”的专栏里为人们提供酒店打卡的信息。只不过他说话时的语气有点丧。

比如,

《如何从6个角度有品味地介绍希尔顿巴黎歌剧院大饭店》

1.这家有500间客房的酒店是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而建,比埃菲尔铁塔落成晚几周时间;

2.走进酒店,上台阶,进到Le Grand Salon(大号沙龙的意思),一定要拍下正在里面吃下午茶的客人和头顶上两盏巨型吊灯,它们是这家酒店率先在巴黎使用电力照明的证明;

3.说到下午茶时一定要说你是从历史悠久但锐意进取的巴黎歌剧院溜达回来的(国航飞机上有一部同名法语纪录片专讲此事,有中文字幕),然后不经意地说下其他(高端)酒店的下午茶,以彰显见识和品味;

4.你无意中发现,其实这家酒店当年叫终点站大饭店(Grand Hotel Terminous!),当年是旁边巴黎火车站的附属建筑。酒店门厅顶上的“HT”装饰印证了你的这一发现(多亏你的法语好!)。

5.以酒店房间为背景,拍一张对面麦当劳所在建筑的照片,问粉丝“你们知道这个挤在两个建筑物之间的小楼是什么风格吗?”然后让他们给你打赏收听答案;

6.好奇的你不小心在酒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个玻璃盒子,那里面是一个乐高积木花10个月“建造”的酒店模型。你仔细数了下,发现一共用了13万块乐高!

比如,

《如何用9张照片打卡凡尔赛宫旁边的华尔道夫店》

1.酒店门外林荫道:务必站在路中间拍,强调安静悠闲,尽量赶走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个人,包括拄着拐杖走路慢吞吞的老太太;

2.酒店入口铁栅栏门和酒店门外被裁剪成方形的两排树:出入酒店的汽车会掀起石子路上的尘土,所以务必要等尘土落下——吃土是网红的职业修养;

3.吃下午茶的长廊——别忘了我之前在巴黎歌剧院大饭店提到的对比对比对比!

4.务必以看房型为借口去下酒店顶层的露台套房(就手拍张远处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和皇家教堂的照片)以及更华丽的凡尔赛套房(拍照重点:一进门的跑步机。建议提前换上运动鞋,露出小腿,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滴汗)。看似不经意地提下凡尔赛套房的房价是5000欧元/晚,而你住的标间在旺季的价格要3000欧元,并强调下此时巴黎正在举办的世界级的活动,比如航展车展时装周……

5.酒店楼下和娇兰合作的spa是女性博主必须签到之处。自拍,露出浴袍和胸口;

6.酒店的Clemenceau厅(搞不好也需要智慧混入):1919年5月7日,当时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就是在这里口授了《凡尔赛协议》的内容。墙上的字说的就是这些;

7.从高处拍下周围绿树成荫的环境和栅栏外悠闲吃草的羊。“哎呀好可爱,真想去抱抱他们。但我实在太忙,还好给正在关注我的好几万网友们直播……”

8.酒店的游泳池:自拍的位置最好是蓝色的池水中金碧辉煌有些夸张的logo处;

9.用餐时要点一瓶酒店自己酒庄出品的2012年份特里阿农葡萄酒,并且要强调这叫“house wine”以及你喜欢尝试house wine的习惯……

最近,“网红旅游打卡指南”推出了它最短的一篇文章《如何去华尔道夫和阿斯顿马丁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搭建的帐篷酒店打卡?》:“不用去了。这家全球只有50位客人住过的酒店已经消失了。”

但这位编辑却在自己小号上发了好几个帖子。

6月14日:《这座全球只有50人住过的酒店,只营业了3天》

5月底,华尔道夫在勒芒赛道附近搭起了46顶帐篷。这座全球只有50人住过的酒店,只营业3天,比赛结束后,一切就都无影无踪。

拿着阿斯顿马丁logo的软牛皮夹和一个只够充满一部手机的充电宝,我拖着行李走在草地上。这还是头一次。

我的“房间号”是24。

拉上吱吱作响的3条拉锁,这座帐篷就是我的世界了。没有空调,没有卫生间,没有电源,只有中间柱子上缠着一串太阳能小彩灯——晚上的时候服务员会过来“敲门”帮我“开灯”,非常有仪式感……帐篷酒店的设施不错,地毯上铺着两张羊皮,被子上盖着淡蓝色毛毯,床够软被子够厚,浴袍又软又厚,洗漱用品一应俱全,感觉自己是刚从骆驼上下来、屁股还热乎乎的土匪,正打算在一杯用薄荷叶和骆驼粪沏的茶后打开卫星电话:“抱歉,你儿子的赎金一分钱也不能少……”

这辈子住过不少酒店,但这座帐篷酒店最为独特。它的环境也与众不同:远处树上总有一只鸟在不满意地叫着,一头不知身在何处的驴偶尔会因为不耐烦吼它两下,不到一米外的草地里,一只虫子清脆地唱歌……这么好的小夜曲三重奏,你在别的酒店肯定听不到。毕竟,再好的酒店也不会让你带着蛐蛐笼子入住,更别说再牵上一头驴、肩膀上还站着一只坏脾气的怪鸟。

6月14日:《第六感》

住在帐篷里,各种新鲜感觉纷纷涌来。刚入住时是各种担心,比如是否会有虫子在我睡着时从耳朵钻进大脑吃掉脑细胞,然后我正准备打急救电话时却发现手机没电了。

后来慢慢又有了新的:比如兴奋(“老板您想啊,一个能听见驴叫的地方信号能好吗……你说什么?我听不见……”)、放纵(终于可以在草地上尿尿了!)、不安(要不要在离开的时候把毯子顺走?光拿毯子不拿羊皮合适吗?)、返璞归真(小时候摔的第一个狗啃屎就是在有着这样熟悉味道的草地上啊)……

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些感觉,在常规的酒店里永远也感受不到。

6月15日:《今夜和衣而卧》

下午3点比赛开始,天特别冷。11点多回到露营地,三个充电宝都没电了,我浑身颤栗着来到唯一的充电区——酒吧附近的调音台旁边,但只抢到了两个USB口。然后我去酒吧问一口英音的服务员“你们有烈酒吗?”他说只有Jonny Walker。“我要两份。”他又问我:“加冰吗?”我翻了翻白眼儿。

陆续有人从赛道上回来,围坐在火堆旁取暖。来自新西兰的大爷说,他每年都会去内蒙古和广西去给当地的眼科大夫做培训。我说,您是好人,然后起身又倒了一杯威士忌。电视上,两辆赛车撞在了一起,安全车出动了。我两口喝光了杯里的酒,趁着热乎劲儿匆忙离开,忘了向那位大爷表示敬意。

帐篷里比外面还冷,我决定和衣而卧。赛车依然在轰鸣,赛车手们还要飞驰17个小时。同行的人说吵,我却感觉格外踏实。

第二天早上不到六点醒了,发现昨天的两个充电宝一个不翼而飞,一个被调包了,只有一格电。

6点40分,轰鸣声突然变低沉了。我心里一紧,估计又出事故了。6分钟后,轰鸣声再次响起,比赛继续。我翻个身,用被子盖住冰凉的耳朵,没一会儿又睡着了。对于那些热爱赛道胜过热爱大理石加热卫生间地面的人来说,还有比这里更好的酒店吗?

6月16日:《斗富》

虽然酒店的卫生间和浴室是临时搭建的公用设施,但却干净整洁。男士们共用3个淋浴间和3个卫生间,淋浴水又足又热,侧面还有四个蒸汽浴专用的喷头,淋浴间上面还有扬声器,早上会播放音乐。

其他设施?

让我来数数啊:可以调制三种特制Gin Tonic的酒吧,从伦敦请来的米其林餐厅大厨,现场乐队演出,Spa按摩,直升飞机巡游……实在不行,我还可以站起身指着远处的赛道和天上硕大的圆月说:这都是!

6月18日:《向法国人致敬》

1906年,法国人在勒芒举办了第一场法国大奖赛。2天的时间,760公里的疯狂追逐。在纷飞的碎石、刺眼的柏油蒸气和炎热的天气中,人类拥有了一场伟大的仪式——F1大奖赛。

二战之后,英国人为汽车赛事贡献了伟大的车手和伟大的车队,以及最终让F1变得无趣的埃克尔斯通和商业化。相反,法国虽然在二战后失去了主导地位和曾经的辉煌,但却用自己的方法维系着汽车赛事最原始的味道——像法语一样令人痛苦,也像法语一样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当F1变得还不如一部电影长的时候,勒芒却依然还是在坚持24个小时、5000公里的疯狂。过时顽固缺心眼儿,但却坚守着汽车赛事的核心本质:人和机器的较量、人和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你不想看到机器人踢足球、如果你不想让篮球成为电子游戏、如果你不想看一场人人的发型都不会有一丝改变的冰球比赛,你就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向法国人说:请收下我的敬意,尽管它是中文的。

6月17日:《真正好的酒店,能激发出美好的想法》

(又名:好酒店和好棺材)

酒店到了一定级别,所谓的差距也就只有网红才会大惊小怪地去强调了。

我不知道卫生间墙上包没包皮革对大小便有多大影响,也不在意浴缸是大理石、花岗岩还是木头做的,是方的、圆的还是长圆的,是三条腿还是四条腿。好的隔音、热而充足的热水、舒服的床和被褥、24小时都能安静工作的空调、能够加热的卫生间地面和镜子、看上去不丑陋的设计、不撒谎的服务员以及最重要的——足够多、离床足够近的插座才是核心。

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睡过去之后,那些看似华丽的装饰就都失去意义。

因此,豪华酒店的发展必然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让你闭上眼睛躺在里面时更安详舒适——就像装饰可以越来越豪华的棺材一样;一个是创造各种出位的能够激发出美好、积极想法的体验。

出位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给大脑创造一个久违的过山车般刺激的新环境。

不过,这也不是最终的目的。

最终的目的是,我们的生活太平凡太无聊太可怜了,该让大脑活动活动、思考出些新想法了。

据说这之后,这位编辑的心情好多了。

因为,他意识到:如果酒店一成不变,可以改变自己。

于是他把自己的专栏的名字改为:“如何在好酒店里不好好睡觉”。

据说,还有人看到他背着一个帐篷住进了某家酒店……

本文为《时尚先生》杂志社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