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教育题材电视剧:社会热点的文化映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教育题材电视剧:社会热点的文化映射

2019年暑期档一改去年《香蜜沉沉烬如霜》、《延禧攻略》等古装言情电视剧盘踞主流收视的情形,教育题材电视剧拔得头筹,牢牢占据了收视版面。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2019年暑期档一改去年《香蜜沉沉烬如霜》、《延禧攻略》等古装言情电视剧盘踞主流收视的情形,教育题材电视剧拔得头筹,牢牢占据了收视版面。7月1日,聚焦高考问题的电视剧《少年派》收官,以平均收视率1.39成为2019年上半年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以留学为话题的《带着爸爸去留学》紧随其后,以2.2亿播放量夺得电视剧网络播放量第二名,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双台联播,分别以0.65和0.56的收视率成为当天电视剧收视的第八名和第十三名。

《少年派》 来源:豆瓣

区别于传统的都市爱情剧与家庭情景剧,教育题材电视剧是近年来兴起的,关注青少年成长、试图反映当代青少年学习与生活价值观,并能对社会教育意识起到一定积极引导作用的电视剧作品。①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根据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趋势,从大众心理角度深析此类电视剧获得社会的认可,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动因。

以多样化视角书写社会主流关注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研究显示,2006-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意愿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速由2006-2010年间的1.9%迅速提升至2010-2016年间的13.5%。此外,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每年总支出的5%左右,是美国平均家庭支出中教育占比(2.1%左右)的2倍。“教育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话题自然成为观众生活中讨论的焦点。作为社会生活在文化上的映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的集中出现也是趋势之下的必然。

教育题材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教育意识的转变,早期作品《家有儿女》以前沿、开放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动了部分观众对“早恋”、“重组家庭”等问题看法的转变。反映现实的现象级影视作品《虎妈猫爸》,在紧贴社会趋势表现“母爱异化”、“学区房”等问题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教育领域的思考。

《家有儿女》 来源:豆瓣

作为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影视作品,社会家庭状况的变化给教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更多切入点:《虎妈猫爸》聚焦小学教育和学区房问题,而《小别离》聚焦初中教育和出国留学;《少年派》则以高考与职业为导向,表现亲子对于职业的理解差异;《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孩子的独立性与父母陪伴形成的冲突正符合了中国社会当下的现实情况,讨论也因此更加深入和广泛。

剧情话题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在新媒体文化的裹挟下,“向上流动”已经成为了压在大众心中的一座大山。这一论调带来的心理暗示让各个“阶层”开始不安地寻求“更上一层楼”的通道,而最容易“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教育。“剧场效应”绑架了想要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每一个人,如果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观众为了看清表演被迫也要站起来,最终整个剧院都会站立着、甚至为了不被挡住而不得不努力踮起脚才能看戏。在中国教育中沉浮的家长和孩子们,被迫顺应这一趋势,开始争夺教育资源,在”争夺“过程中爆发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能够让身不由己的观众感同身受。这种焦虑从教育题材电视剧中可见一二:《少年派》中钱三一的妈妈咄咄逼人,在发现儿子有早恋兆头时不惜用言语中伤林妙妙,搬开儿子的“绊脚石”,而林妙妙的妈妈同样全心全意扑在女儿的教育上,为了高考不惜一切代价;《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黄诚栋躲在路上、学校草丛里“保护”儿子,担心儿子的安全;刘若瑜曾经是著名脑外科医生,但是为了给孩子陪读,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程。每一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倾尽全力,但是这种教育能否得到预期中的回报却都未知。

寻求焦虑释放的家长

百度指数显示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年龄偏大,30~49岁为主要观看人群,正是为人父母群体,在现实中,父母尽可能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并期求相应的回报。但教育成果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不可预测的。中国父母的焦虑来源于教育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再高的社会教育回报率,也不意味着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能够得到超高的回报。而表现了这一焦虑的教育题材电视剧能让家长们感同身受,从而成为其忠实的观众。教育题材电视剧则向父母展示了不同家庭所遇到的问题和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给这些对未来充满担忧的父母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带着爸爸去留学》的片尾,有剧中演员进行的留学相关知识科普彩蛋,这其中包括中国领事馆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小费文化、搭车文化等,这些彩蛋获得了较高评价,虽然有人戏称这是展现剧组的“求胜欲”,但对于即将送儿女出国留学的父母来说,这样的实用性知识恰好迎合了他们想要更多了解留学生活的心态。教育题材电视剧不仅输出着新的教育观念和亲子关系模式,还为面临“中年危机”的父母们提供了一种现实观照,用贴心为父母缓解焦虑。

《带着爸爸去留学》 来源:豆瓣

渴望自我治愈的年轻人

教育题材电视剧也给了年轻人们一个回顾自身经历、治愈伤口的机会。社交媒体对家庭教育类电视剧情节的讨论,常常有网友说“这就是我妈”或者是吐槽剧中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显然,年轻人在看剧的时候将自己自然代入孩子这一角色,并寻找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子。这是年轻人们借剧情抒发以往亲子间纠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年轻人寻找同类,共同治愈的反映。《少年派》播出期间,在微博频繁引发热议。热搜除了对电视剧情的分析,网友还将讨论延伸至社会话题,将电视情节与自身经历比较,思考每一个人成长的异同。在剧中,林妙妙因为父亲从事丧葬行业而爆发激烈冲突,甚至指着父亲鼻子逼他换行。对于这一幕,年轻的观众们也有所反思:有人回忆起年轻时虚荣心作祟,隐瞒父母职业的愧疚;有人分享成长中的心理转变;也有人讲述最终如何与自己达成和解。

《少年派》热点话题 来源:《少年派》官方微博

大量与剧情产生共情的观众保证了该剧的火热,因此《少年派》即使在后期被批评人设崩塌、剧情走向奇怪的情况下,依然牢牢稳坐暑期档微博剧集榜第一宝座。

结语

高热度电视剧呈现出社会主流阶层最关注的话题,也映射了社会的发展状况。韩国、日本近年的影视剧作品也关注教育相关问题:去年年底在韩国成为社会讨论焦点的韩剧《天空之城》,聚焦上层人群的教育现状,展示了上流阶层母亲们为了培养子女进行的明争暗斗;以深刻揭示社会残酷著称的日剧,更是从社会(《女王的教室》、《3年B组金八老师》等)到家庭(《坡道上的家》),都对教育压力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教育在当下的社会中具有很高国民度,或将成为我国电视剧产业中极具潜力的类型之一。但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随着这一类型的火爆,各种现实教育问题纷纷被搬上荧幕,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屈定琴.教育题材电视剧发展题材探析.[A].文化论坛.2014(4):333-33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教育题材电视剧:社会热点的文化映射

2019年暑期档一改去年《香蜜沉沉烬如霜》、《延禧攻略》等古装言情电视剧盘踞主流收视的情形,教育题材电视剧拔得头筹,牢牢占据了收视版面。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2019年暑期档一改去年《香蜜沉沉烬如霜》、《延禧攻略》等古装言情电视剧盘踞主流收视的情形,教育题材电视剧拔得头筹,牢牢占据了收视版面。7月1日,聚焦高考问题的电视剧《少年派》收官,以平均收视率1.39成为2019年上半年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以留学为话题的《带着爸爸去留学》紧随其后,以2.2亿播放量夺得电视剧网络播放量第二名,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双台联播,分别以0.65和0.56的收视率成为当天电视剧收视的第八名和第十三名。

《少年派》 来源:豆瓣

区别于传统的都市爱情剧与家庭情景剧,教育题材电视剧是近年来兴起的,关注青少年成长、试图反映当代青少年学习与生活价值观,并能对社会教育意识起到一定积极引导作用的电视剧作品。①今天,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根据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趋势,从大众心理角度深析此类电视剧获得社会的认可,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动因。

以多样化视角书写社会主流关注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研究显示,2006-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意愿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速由2006-2010年间的1.9%迅速提升至2010-2016年间的13.5%。此外,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每年总支出的5%左右,是美国平均家庭支出中教育占比(2.1%左右)的2倍。“教育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话题自然成为观众生活中讨论的焦点。作为社会生活在文化上的映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的集中出现也是趋势之下的必然。

教育题材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教育意识的转变,早期作品《家有儿女》以前沿、开放的家庭教育理念推动了部分观众对“早恋”、“重组家庭”等问题看法的转变。反映现实的现象级影视作品《虎妈猫爸》,在紧贴社会趋势表现“母爱异化”、“学区房”等问题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对教育领域的思考。

《家有儿女》 来源:豆瓣

作为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影视作品,社会家庭状况的变化给教育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更多切入点:《虎妈猫爸》聚焦小学教育和学区房问题,而《小别离》聚焦初中教育和出国留学;《少年派》则以高考与职业为导向,表现亲子对于职业的理解差异;《带着爸爸去留学》中孩子的独立性与父母陪伴形成的冲突正符合了中国社会当下的现实情况,讨论也因此更加深入和广泛。

剧情话题满足受众心理需求

在新媒体文化的裹挟下,“向上流动”已经成为了压在大众心中的一座大山。这一论调带来的心理暗示让各个“阶层”开始不安地寻求“更上一层楼”的通道,而最容易“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教育。“剧场效应”绑架了想要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每一个人,如果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面的观众为了看清表演被迫也要站起来,最终整个剧院都会站立着、甚至为了不被挡住而不得不努力踮起脚才能看戏。在中国教育中沉浮的家长和孩子们,被迫顺应这一趋势,开始争夺教育资源,在”争夺“过程中爆发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能够让身不由己的观众感同身受。这种焦虑从教育题材电视剧中可见一二:《少年派》中钱三一的妈妈咄咄逼人,在发现儿子有早恋兆头时不惜用言语中伤林妙妙,搬开儿子的“绊脚石”,而林妙妙的妈妈同样全心全意扑在女儿的教育上,为了高考不惜一切代价;《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黄诚栋躲在路上、学校草丛里“保护”儿子,担心儿子的安全;刘若瑜曾经是著名脑外科医生,但是为了给孩子陪读,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前程。每一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倾尽全力,但是这种教育能否得到预期中的回报却都未知。

寻求焦虑释放的家长

百度指数显示教育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年龄偏大,30~49岁为主要观看人群,正是为人父母群体,在现实中,父母尽可能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并期求相应的回报。但教育成果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不可预测的。中国父母的焦虑来源于教育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再高的社会教育回报率,也不意味着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能够得到超高的回报。而表现了这一焦虑的教育题材电视剧能让家长们感同身受,从而成为其忠实的观众。教育题材电视剧则向父母展示了不同家庭所遇到的问题和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给这些对未来充满担忧的父母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带着爸爸去留学》的片尾,有剧中演员进行的留学相关知识科普彩蛋,这其中包括中国领事馆对于海外华人的重要性、小费文化、搭车文化等,这些彩蛋获得了较高评价,虽然有人戏称这是展现剧组的“求胜欲”,但对于即将送儿女出国留学的父母来说,这样的实用性知识恰好迎合了他们想要更多了解留学生活的心态。教育题材电视剧不仅输出着新的教育观念和亲子关系模式,还为面临“中年危机”的父母们提供了一种现实观照,用贴心为父母缓解焦虑。

《带着爸爸去留学》 来源:豆瓣

渴望自我治愈的年轻人

教育题材电视剧也给了年轻人们一个回顾自身经历、治愈伤口的机会。社交媒体对家庭教育类电视剧情节的讨论,常常有网友说“这就是我妈”或者是吐槽剧中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显然,年轻人在看剧的时候将自己自然代入孩子这一角色,并寻找自身成长经历的影子。这是年轻人们借剧情抒发以往亲子间纠结的一种方式,也是年轻人寻找同类,共同治愈的反映。《少年派》播出期间,在微博频繁引发热议。热搜除了对电视剧情的分析,网友还将讨论延伸至社会话题,将电视情节与自身经历比较,思考每一个人成长的异同。在剧中,林妙妙因为父亲从事丧葬行业而爆发激烈冲突,甚至指着父亲鼻子逼他换行。对于这一幕,年轻的观众们也有所反思:有人回忆起年轻时虚荣心作祟,隐瞒父母职业的愧疚;有人分享成长中的心理转变;也有人讲述最终如何与自己达成和解。

《少年派》热点话题 来源:《少年派》官方微博

大量与剧情产生共情的观众保证了该剧的火热,因此《少年派》即使在后期被批评人设崩塌、剧情走向奇怪的情况下,依然牢牢稳坐暑期档微博剧集榜第一宝座。

结语

高热度电视剧呈现出社会主流阶层最关注的话题,也映射了社会的发展状况。韩国、日本近年的影视剧作品也关注教育相关问题:去年年底在韩国成为社会讨论焦点的韩剧《天空之城》,聚焦上层人群的教育现状,展示了上流阶层母亲们为了培养子女进行的明争暗斗;以深刻揭示社会残酷著称的日剧,更是从社会(《女王的教室》、《3年B组金八老师》等)到家庭(《坡道上的家》),都对教育压力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教育在当下的社会中具有很高国民度,或将成为我国电视剧产业中极具潜力的类型之一。但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随着这一类型的火爆,各种现实教育问题纷纷被搬上荧幕,如何寻找新的突破口成为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屈定琴.教育题材电视剧发展题材探析.[A].文化论坛.2014(4):333-33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