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随着最后一辆甲壳虫开下生产线,这个陪伴了人们80多年的经典成为了历史。

墨西哥当地时间2019年7月10日,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个便宜的普埃布拉州。这里是大众汽车位于墨西哥的工厂,正在举行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下线。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为了向一款车型道别:随着最后一辆甲壳虫开下生产线,这个陪伴了人们80多年的经典成为了历史。

大众汽车北美CEO科特基奥说道,“很难想象没有了甲壳虫的大众品牌,不过这一天终究还是到了。”

从1938年甲壳虫的诞生之日起,甲壳虫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先有甲壳虫车型后有大众汽车公司成为那个时代的特例。80余年时间,甲壳虫车型发展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停产。甲壳虫车型以“平民车”起步,成为几代人的“情怀车”。

随着大众汽车进入转型期,大众要变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商,并正在加强电气化努力。大众甲壳虫将彻底停产,这也预示着大众汽车的一个阶段性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有人曾这样形容:“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德国提出要造人民的汽车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的德国,最终造成了1933年的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并且采用法西斯独裁统治加紧对外侵略来应对经济危机。

相比于德国的法西斯侵略,同样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美国选择的是罗斯福新政来应对。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福特汽车获得重生机会迎来再次复兴。众所周知,福特汽车自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福特汽车更是低价效率的代表。

与美国相比,德国是名正言顺的汽车源起之地,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虽说现代汽车诞生于德国,但对于当时的德国广大群众来说,汽车仍然是难以企及奢侈品。根据当时数据线显示,美国人平均五人一辆汽车,德国平均每五十人才是一辆汽车(1936年,美国汽车产量是445万辆,德国是30万辆),大多数德国职工们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

作为代表“德国人利益”的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后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个设想,要生产一种廉价的“大众汽车”,他甚至提出每一个德国人至少每一个德国职工都应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就像美国那样。因此,他下令德国汽车工业要为普通德国人生产出一种每辆只卖990马克的经济型汽车。大众汽车公司,因此而诞生。

希特勒手绘的原型图

1910年德国是第一个开车需要驾驶执照的国家,希特勒曾经也考过驾照但没有及格,上台后的希特勒虽然是无驾照状态,但是他本人是十分热爱汽车,其中的奔驰770K就是他喜欢的款式之一。除了热爱汽车这一爱好外,希特勒更擅长于绘画。希特勒亲手化了车子的原型,希望德国上上下下都能开得上这款车。这就是日后的“甲壳虫”原型。

保时捷公司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操刀设计

希特勒早在慕尼黑政变身陷囹圄之时,就提出兴建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并让汽车在德国民众中普及。上台后的希特勒更是雄心勃勃的开启国民车计划,其中上台仅仅11天,就亲自主持柏林汽车开幕仪仗式。

费迪南德·保时捷

此时,身为保时捷创始人的费迪南德·保时捷也觉察到了汽车发展新动向,并于1934年1月17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平民汽车的文章,意在打造价格低廉,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汽车,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这与希特勒竞选总理纲领中,提到的让每个德国家庭都拥有一辆轿车主张不谋而合。

1938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当天,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向希特勒演示“国民车”的模型

两人经过会面后,对国民汽车计划一拍即合,在费迪南德·保时捷亲笔画了11张“国民轿车”的草图,其中一张与日后的“甲壳虫”已非常相近,经过这次会面,希特勒对费迪南德·保时捷产生了绝对的信任。“国民轿车”的设计全权委托费迪南德·保时捷负责。

1936年10月12日,三辆大众VW-1型轿车如期交付。保时捷与德国汽车协会开始对样车进行重点测试,用最苛刻的条件,进行16万公里的试车,证明着自身的可靠性。当时的机械水平和材料水平完全不能和今日相提并论,这样的测试极大的证明着德国人的严谨。

为了表明这款车型的开发初衷,车型和公司都被命名为VW。“VW”也就是大众汽车公司的德文“Volks Wagenwerk”的简称,意为大众使用的汽车。当时代号为VW82的甲壳虫被命名为“Kraft durch Freude”,简称KdF快乐就是力量。同年,对大众汽车抱有极大热情的希特勒在法勒斯雷本为大众工厂奠下第一块基石,此后这里便发展成为我们熟知的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

1939年8月15日,第一辆量产KdF-Wagen正式驶下生产线。这款初代的甲壳虫广受赞誉和好评,其新车空载总重只有650千克,风冷发动机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自重,后期的维护维修也更加简洁,悬架方面采用了扭杆独立悬挂,车体非常灵活轻便。另外,第一代的甲壳虫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不到7升,极速可达100km/h,作为一辆上世纪40年代的国民汽车,这样的表现可谓非常出色。

带有讥讽的名字“甲壳虫”成正式命名

随着第一批“甲壳虫”开始下线,最开始这批车型并不是叫甲壳虫,也不叫“人民的汽车”。希特勒对这款车很上心,提出了叫“通过快乐车的力量”,众人也就只能服从元首的意愿了。

在希特勒的计划里,“通过快乐车的力量”的特点有两扇门,四个座位,前面两个座位是一对理想的德国雅利安、纯种金发白皮肤的爸爸妈妈坐的位置,他们该生一男一女,下一代的雅利安好宝宝,就坐在车的后座。这样设计,正符合希特勒理想中的人民车。

但在第二年,这款车在柏林汽车博览会上参展,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讥讽它是“BEETLE(甲壳虫)”,一些德国人甚至认为“甲壳虫”是一种蔑称,直到1967年这个名字才被德国人正式采用。

后来干脆德国也以Kafer(德语中的“甲虫”,与英语chafer同音)命名并上市,在其他国家例如法国,它被称为Coccinelle(法语中瓢虫的意思)。其中,甲壳虫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甲壳虫成流行文化载体

尽管甲壳虫汽车是20世纪30年代设计,但真正从1945年才开始大批量生产(二战期间,非军事量产被暂停)。1949年,甲壳虫来到美国,成为嬉皮士经常使用的实用交通工具的象征。

1955年8月5日,甲壳虫总产量达到100万辆,1967年甲壳虫产量达到1000万辆。在1968年的迪士尼电影“爱情虫”(The Love Bug)让这款车进一步受到欢迎,这部故事讲述的是一辆拥有自己头脑的大众汽车。因此甲壳虫也成了毯星。

1972年,甲壳虫车型终于超越福特T型车,荣获全球产销量冠军,1981年5月15日,第2000万辆甲壳虫在大众汽车公司位于墨西哥的Peubla工厂下线。

可以说,在上世纪60/70年代,甲壳虫汽车是反主流文化的象征,也是美国时代最畅销的进口产品。对于伍德斯托克一代来说,驾驶甲壳虫或大众面包车,是一种抗拒唯物主义的形式,以及美国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油消费者。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甲壳虫

从第一批甲壳虫汽车生产下线,一直持续到1974年6月,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本厂停止生产甲壳虫。8月,宣布停产VW 1303 A。1975年7月,VW 1303也停产了。直到1978年1月19日,德国本土生产的最后1辆甲壳虫汽车在Emden(埃姆登)下线。到此为止,德国本土共生产了1625.55万辆甲壳虫。但是,大众汽车海外的工厂产量正在迅速崛起。

1981年5月15日,第2000万辆甲壳虫汽车在大众汽车公司位于墨西哥的Peubla工厂下线。这不仅是一个新世界记录的诞生,也是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了庆祝这一伟大成就,大众推出了一款“SilverBug”珍藏版甲壳虫,献给那些一直追随着他们的粉丝。

1998年大众公司推出了全新打造的、更为现代的“新甲壳虫”,主要瞄准女性客户。新甲壳虫建在大众高尔夫底盘上,其外形设计仍颇具当年甲壳虫的风采,同时拥有靓丽的色彩和动感的线条,。

除了外形和仪表盘与从前相近,新款甲壳虫由以前的后轮驱动,改为了前轮驱动,发动机也由以前的风冷式改成了液冷式,安全设备新添了防抱死制动系统和侧面安全气囊。尽管相对于紧凑型车来说,甲壳虫价格略显昂贵,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车型本身,同时还有品牌传承多年的“甲壳虫文化”。

中国未能拯救甲壳虫市场低迷

1994年,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和展示会,当时作为概念车的“新甲壳虫”第一次拿到中国来展出。

2000年,新甲壳虫终于在中国国际车展上亮相。当时,新甲壳虫已经是一款高科技的个性化车型。用行业人士来说,新甲壳虫已经不是平民,而是个高价姑娘,跻身于高档轿车之列,要40万元以上才能买到手。2003年以后甲壳虫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当时中国开始以进口的方式大量消化产自墨西哥和巴西的第二代甲壳虫。

到了2011年大众汽车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了第三代甲壳虫,它不仅采用了涡轮增压(1.2T&1.4T&2.0T,部分1.4T为涡轮+机械增压),而且还推出了沙丘越野、R-Line以及红粉佳人等众多个性版本,当这一代甲壳虫销量在美国市场以30%左右的幅度下降时,却希望采用充满个性的特别款甲壳虫来打动中国消费者。

2017款甲壳虫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甲壳虫2016年全球销量2.5万辆,2017年全年销量在1万辆左右,而同级别的MINI销量达到了37万辆、奔驰smart达到了13.5万辆。中国利好的市场没有拯救甲壳虫衰微的发展势头。

大众I.D.概念车

虽然大众即将砍去甲壳虫,但它也能很快的找到小型车替代它。大众官方透露,停产甲壳虫之后大众研发部门将会把更多精力转移到 I.D. 系列的纯电动车型上,小而精悍的定义会在 I.D. 量产车型中被重新定义,而此前不会生产电动甲壳虫的消息也再次得到印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随着最后一辆甲壳虫开下生产线,这个陪伴了人们80多年的经典成为了历史。

墨西哥当地时间2019年7月10日,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聚集到了这个便宜的普埃布拉州。这里是大众汽车位于墨西哥的工厂,正在举行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下线。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为了向一款车型道别:随着最后一辆甲壳虫开下生产线,这个陪伴了人们80多年的经典成为了历史。

大众汽车北美CEO科特基奥说道,“很难想象没有了甲壳虫的大众品牌,不过这一天终究还是到了。”

从1938年甲壳虫的诞生之日起,甲壳虫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开启。先有甲壳虫车型后有大众汽车公司成为那个时代的特例。80余年时间,甲壳虫车型发展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停产。甲壳虫车型以“平民车”起步,成为几代人的“情怀车”。

随着大众汽车进入转型期,大众要变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商,并正在加强电气化努力。大众甲壳虫将彻底停产,这也预示着大众汽车的一个阶段性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有人曾这样形容:“一辆甲壳虫,半部大众史。”

德国提出要造人民的汽车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的德国,最终造成了1933年的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并且采用法西斯独裁统治加紧对外侵略来应对经济危机。

相比于德国的法西斯侵略,同样遭遇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美国选择的是罗斯福新政来应对。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福特汽车获得重生机会迎来再次复兴。众所周知,福特汽车自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福特汽车更是低价效率的代表。

与美国相比,德国是名正言顺的汽车源起之地,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虽说现代汽车诞生于德国,但对于当时的德国广大群众来说,汽车仍然是难以企及奢侈品。根据当时数据线显示,美国人平均五人一辆汽车,德国平均每五十人才是一辆汽车(1936年,美国汽车产量是445万辆,德国是30万辆),大多数德国职工们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交车。

作为代表“德国人利益”的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后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个设想,要生产一种廉价的“大众汽车”,他甚至提出每一个德国人至少每一个德国职工都应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就像美国那样。因此,他下令德国汽车工业要为普通德国人生产出一种每辆只卖990马克的经济型汽车。大众汽车公司,因此而诞生。

希特勒手绘的原型图

1910年德国是第一个开车需要驾驶执照的国家,希特勒曾经也考过驾照但没有及格,上台后的希特勒虽然是无驾照状态,但是他本人是十分热爱汽车,其中的奔驰770K就是他喜欢的款式之一。除了热爱汽车这一爱好外,希特勒更擅长于绘画。希特勒亲手化了车子的原型,希望德国上上下下都能开得上这款车。这就是日后的“甲壳虫”原型。

保时捷公司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操刀设计

希特勒早在慕尼黑政变身陷囹圄之时,就提出兴建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并让汽车在德国民众中普及。上台后的希特勒更是雄心勃勃的开启国民车计划,其中上台仅仅11天,就亲自主持柏林汽车开幕仪仗式。

费迪南德·保时捷

此时,身为保时捷创始人的费迪南德·保时捷也觉察到了汽车发展新动向,并于1934年1月17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平民汽车的文章,意在打造价格低廉,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汽车,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响应。这与希特勒竞选总理纲领中,提到的让每个德国家庭都拥有一辆轿车主张不谋而合。

1938年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当天,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向希特勒演示“国民车”的模型

两人经过会面后,对国民汽车计划一拍即合,在费迪南德·保时捷亲笔画了11张“国民轿车”的草图,其中一张与日后的“甲壳虫”已非常相近,经过这次会面,希特勒对费迪南德·保时捷产生了绝对的信任。“国民轿车”的设计全权委托费迪南德·保时捷负责。

1936年10月12日,三辆大众VW-1型轿车如期交付。保时捷与德国汽车协会开始对样车进行重点测试,用最苛刻的条件,进行16万公里的试车,证明着自身的可靠性。当时的机械水平和材料水平完全不能和今日相提并论,这样的测试极大的证明着德国人的严谨。

为了表明这款车型的开发初衷,车型和公司都被命名为VW。“VW”也就是大众汽车公司的德文“Volks Wagenwerk”的简称,意为大众使用的汽车。当时代号为VW82的甲壳虫被命名为“Kraft durch Freude”,简称KdF快乐就是力量。同年,对大众汽车抱有极大热情的希特勒在法勒斯雷本为大众工厂奠下第一块基石,此后这里便发展成为我们熟知的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

1939年8月15日,第一辆量产KdF-Wagen正式驶下生产线。这款初代的甲壳虫广受赞誉和好评,其新车空载总重只有650千克,风冷发动机的设计不仅降低了自重,后期的维护维修也更加简洁,悬架方面采用了扭杆独立悬挂,车体非常灵活轻便。另外,第一代的甲壳虫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不到7升,极速可达100km/h,作为一辆上世纪40年代的国民汽车,这样的表现可谓非常出色。

带有讥讽的名字“甲壳虫”成正式命名

随着第一批“甲壳虫”开始下线,最开始这批车型并不是叫甲壳虫,也不叫“人民的汽车”。希特勒对这款车很上心,提出了叫“通过快乐车的力量”,众人也就只能服从元首的意愿了。

在希特勒的计划里,“通过快乐车的力量”的特点有两扇门,四个座位,前面两个座位是一对理想的德国雅利安、纯种金发白皮肤的爸爸妈妈坐的位置,他们该生一男一女,下一代的雅利安好宝宝,就坐在车的后座。这样设计,正符合希特勒理想中的人民车。

但在第二年,这款车在柏林汽车博览会上参展,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讥讽它是“BEETLE(甲壳虫)”,一些德国人甚至认为“甲壳虫”是一种蔑称,直到1967年这个名字才被德国人正式采用。

后来干脆德国也以Kafer(德语中的“甲虫”,与英语chafer同音)命名并上市,在其他国家例如法国,它被称为Coccinelle(法语中瓢虫的意思)。其中,甲壳虫的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甲壳虫成流行文化载体

尽管甲壳虫汽车是20世纪30年代设计,但真正从1945年才开始大批量生产(二战期间,非军事量产被暂停)。1949年,甲壳虫来到美国,成为嬉皮士经常使用的实用交通工具的象征。

1955年8月5日,甲壳虫总产量达到100万辆,1967年甲壳虫产量达到1000万辆。在1968年的迪士尼电影“爱情虫”(The Love Bug)让这款车进一步受到欢迎,这部故事讲述的是一辆拥有自己头脑的大众汽车。因此甲壳虫也成了毯星。

1972年,甲壳虫车型终于超越福特T型车,荣获全球产销量冠军,1981年5月15日,第2000万辆甲壳虫在大众汽车公司位于墨西哥的Peubla工厂下线。

可以说,在上世纪60/70年代,甲壳虫汽车是反主流文化的象征,也是美国时代最畅销的进口产品。对于伍德斯托克一代来说,驾驶甲壳虫或大众面包车,是一种抗拒唯物主义的形式,以及美国大型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汽油消费者。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甲壳虫

从第一批甲壳虫汽车生产下线,一直持续到1974年6月,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本厂停止生产甲壳虫。8月,宣布停产VW 1303 A。1975年7月,VW 1303也停产了。直到1978年1月19日,德国本土生产的最后1辆甲壳虫汽车在Emden(埃姆登)下线。到此为止,德国本土共生产了1625.55万辆甲壳虫。但是,大众汽车海外的工厂产量正在迅速崛起。

1981年5月15日,第2000万辆甲壳虫汽车在大众汽车公司位于墨西哥的Peubla工厂下线。这不仅是一个新世界记录的诞生,也是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了庆祝这一伟大成就,大众推出了一款“SilverBug”珍藏版甲壳虫,献给那些一直追随着他们的粉丝。

1998年大众公司推出了全新打造的、更为现代的“新甲壳虫”,主要瞄准女性客户。新甲壳虫建在大众高尔夫底盘上,其外形设计仍颇具当年甲壳虫的风采,同时拥有靓丽的色彩和动感的线条,。

除了外形和仪表盘与从前相近,新款甲壳虫由以前的后轮驱动,改为了前轮驱动,发动机也由以前的风冷式改成了液冷式,安全设备新添了防抱死制动系统和侧面安全气囊。尽管相对于紧凑型车来说,甲壳虫价格略显昂贵,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车型本身,同时还有品牌传承多年的“甲壳虫文化”。

中国未能拯救甲壳虫市场低迷

1994年,中国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和展示会,当时作为概念车的“新甲壳虫”第一次拿到中国来展出。

2000年,新甲壳虫终于在中国国际车展上亮相。当时,新甲壳虫已经是一款高科技的个性化车型。用行业人士来说,新甲壳虫已经不是平民,而是个高价姑娘,跻身于高档轿车之列,要40万元以上才能买到手。2003年以后甲壳虫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当时中国开始以进口的方式大量消化产自墨西哥和巴西的第二代甲壳虫。

到了2011年大众汽车在上海车展全球首发了第三代甲壳虫,它不仅采用了涡轮增压(1.2T&1.4T&2.0T,部分1.4T为涡轮+机械增压),而且还推出了沙丘越野、R-Line以及红粉佳人等众多个性版本,当这一代甲壳虫销量在美国市场以30%左右的幅度下降时,却希望采用充满个性的特别款甲壳虫来打动中国消费者。

2017款甲壳虫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甲壳虫2016年全球销量2.5万辆,2017年全年销量在1万辆左右,而同级别的MINI销量达到了37万辆、奔驰smart达到了13.5万辆。中国利好的市场没有拯救甲壳虫衰微的发展势头。

大众I.D.概念车

虽然大众即将砍去甲壳虫,但它也能很快的找到小型车替代它。大众官方透露,停产甲壳虫之后大众研发部门将会把更多精力转移到 I.D. 系列的纯电动车型上,小而精悍的定义会在 I.D. 量产车型中被重新定义,而此前不会生产电动甲壳虫的消息也再次得到印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