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的米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的米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稻米是如何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

文|地球知识局 常教员

 编辑|生菜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车没有油就走不了,人不吃饭就活不了

但是在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没有油可能就没饭吃

(图片来自wikipedia@Warren K. Leffler)

而在形形色色的粮食中,唯有米,用自己饱满的身躯喂养了全世界60%人口。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人离不开米,日本人和东南亚人也离不开米。

东亚和南亚生活着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口

如果没有稻米,养活这样巨量的人口是不可能的

围绕稻米,各国各地的人们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美食,没有稻米也就没有这些精彩多样的文明。远到俄罗斯大地、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稻米也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然啦,米也是有很多很多种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Earth100)

如果你也想知道稻米是如何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就不得不看最近央视推出的优质纪录片系列《稻米之路》。

就是这部了(图片来自douban.com)

目前公认最早的稻米,是在中国湖南发现,也许未来考古学家还能发现更古老的稻米化石,但长江流域及其南方是稻米祖先的源头,应该可以确认。

不过稻米要得到大规模人类种植,那是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宁绍平原上的先民,是第一批人工栽培水稻的人类。这是中国南方先民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也在先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让中国人成为了世界上对大米最感兴趣的人群之一。

江南适合稻米种植

不过历史早期这里的土地开发难度也较大

不过原产于南方湿润肥沃地区的稻米,要真正登堂入室成为国民级的主食,还有很多路要走。如何与那些分布在中国北方、西北、西南的原生食物争夺生存空间,甚至翻山跨海,把种子远播到海外其他文明圈里,是这部纪录片的重头戏。

现代人甚至可以在寒冷严酷的三江平原建立农场

并成为重要的大米产区

这在稻米传播早期显然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这也是为什么它叫做《稻米之路》。这条路,稻米走了几千年,所到之处文明开花结果,留下了无数可供后人凭吊的遗迹。

向北,稻米首先遇到了黄河流域小米的阻截。对于中原和山西的先民来说,原产于中国北方的小米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成谷也快,更不太需要人类照顾,是很好的作物。今天山西汾城的老西们,仍然热衷于用小米酿醋,这是一种先祖饮食习惯的遗存。

但从唐朝开始,中国南方广大的土地得到了开发,稻米随着运输船进入了北方,统治者也希望能在北方种植这种产量极高的作物。大米才终于在北方有了一席之地。而今天,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甚至已经把种稻的习惯带到了寒冷的俄罗斯土地上,让稻米一路向北突进到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

水稻的普及成为农业王朝在中世纪最重要的增长点

宋朝的人口大爆炸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向西,稻米最大的对手有两个:不适宜的土地和西方舶来的小麦。中国西北方干旱贫瘠,不适合水稻发育,从新月沃地传出的小麦,则在石磨发明之后变成了征服西北人的精美面食。水稻看来在这里多少有些缺乏后劲。

虽然也是天府之国

但关中并没成为关键的稻米产区

其农业条件其实是逐步恶化的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可正是因为稻米稀有,才让西北人民对大米有了一种执念。新疆最引人入胜的主食,就是手抓饭,这是过去新疆主人待客的最高礼仪。这种食物继续向西,还出现在了阿富汗、伊朗等国。而伴随着丝绸之路,稻米的种子也来到了意大利、西班牙,让烩饭在面包盛行的欧洲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阿富汗国菜...

(图片来自wikipedia@Jost Wagner)

向东,水稻飘洋过海,进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直接引发了日本的人口爆炸,帮助日本人开创了弥生时代。日本人对稻米的敬意,已经从那个时代开始深深刻印进了他们的文化基因,米饭、寿司、米酒,构成了日本最为人所知的饮食世界。

照看得干干净净

(图片来自wikipedia@BrianAdler)

为了纪念米饭对日本文明的帮助,日本社会总是不忘在传统祭礼上让水稻刷刷存在感。日本相扑的竞技场——土俵,是用稻草围成的。而最强大的相扑力士,也要与“稻神”进行虚拟竞技,最终“输给”神明,祈求来年的稻米丰收。

渔业传统与稻米传统的结合..

(图片来自wikipedia@Nandaro)

向南,水稻则重塑了西南山区和中南半岛的文明形态。侗族和傣族先民带着稻种进入了深山,这是他们能找到的能量密度最高的作物,即使在水土条件不好的云贵山区,他们也要勉力开垦梯田,并把米粒做成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糍粑,庆祝一年的丰收。

在泰国,农民们则不急不徐地随手将稻种撒进水田,然后也不事照料,凭天吃饭地等待稻米发芽抽穗。风调雨顺的东南亚从来不需要农民们操心,随手种下的稻种,虽然生长慢,却也积累了丰富的风味物质,自带茉莉花香,为泰国创造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隔着屏幕,我们就能闻到从《稻米之路》镜头里溢出的浓浓稻香。

天下无人不知稻米,无人不为米香而陶醉。

我很欣赏这部纪录片,因为它从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稻米,做了很多难得的创新。

第一个维度是空间上的。

和一般的国产纪录片只专注国内情况不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组从2015年开机之后,带着沉重的设备和精心编写的剧本,辗转世界各地,采访那些与稻米生活在一起的人。

纪录片中除中国大陆之外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俄罗斯、泰国、日本、意大利等等,取材非常丰富,把稻米的传播放在了一个世界史视角下来凝视,足以开拓我们的眼界。

当然,在内陆部分,他们深入浙江农村、云南山区、西北绿洲、东北黑土地,更是展开了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稻米画卷。

第二个维度是时间上的。

和一般的食物类纪录片只能关注当下的市井生活不同,这部带有科学性质的纪录片,邀请了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加盟,走访了各地的考古现场、博物馆、种子库,把人类驯化稻米这数千年的历史重新作了梳理,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深度。

第三个维度是观看体验上的。

和传统的纪录片以时间流驱动,逐渐变成流水账不同,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上做了很多创新。每一集,都会在片头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假设,然后带着观众抽丝剥茧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即使是对农业历史不熟悉的观众,也不会在看片的时候犯困,一集一集地跟着镜头走向事实的真相。

这是农业历史科普纪录片里非常罕见的手法,对于普及这段波澜壮阔的农业史、文明史、世界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就去搜索《稻米之路》,一起来收看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吧,你会从中收获很多。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wikipedia@IRRI Images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的米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稻米是如何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

文|地球知识局 常教员

 编辑|生菜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车没有油就走不了,人不吃饭就活不了

但是在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没有油可能就没饭吃

(图片来自wikipedia@Warren K. Leffler)

而在形形色色的粮食中,唯有米,用自己饱满的身躯喂养了全世界60%人口。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人离不开米,日本人和东南亚人也离不开米。

东亚和南亚生活着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口

如果没有稻米,养活这样巨量的人口是不可能的

围绕稻米,各国各地的人们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美食,没有稻米也就没有这些精彩多样的文明。远到俄罗斯大地、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稻米也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然啦,米也是有很多很多种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Earth100)

如果你也想知道稻米是如何如此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就不得不看最近央视推出的优质纪录片系列《稻米之路》。

就是这部了(图片来自douban.com)

目前公认最早的稻米,是在中国湖南发现,也许未来考古学家还能发现更古老的稻米化石,但长江流域及其南方是稻米祖先的源头,应该可以确认。

不过稻米要得到大规模人类种植,那是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宁绍平原上的先民,是第一批人工栽培水稻的人类。这是中国南方先民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也在先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让中国人成为了世界上对大米最感兴趣的人群之一。

江南适合稻米种植

不过历史早期这里的土地开发难度也较大

不过原产于南方湿润肥沃地区的稻米,要真正登堂入室成为国民级的主食,还有很多路要走。如何与那些分布在中国北方、西北、西南的原生食物争夺生存空间,甚至翻山跨海,把种子远播到海外其他文明圈里,是这部纪录片的重头戏。

现代人甚至可以在寒冷严酷的三江平原建立农场

并成为重要的大米产区

这在稻米传播早期显然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这也是为什么它叫做《稻米之路》。这条路,稻米走了几千年,所到之处文明开花结果,留下了无数可供后人凭吊的遗迹。

向北,稻米首先遇到了黄河流域小米的阻截。对于中原和山西的先民来说,原产于中国北方的小米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成谷也快,更不太需要人类照顾,是很好的作物。今天山西汾城的老西们,仍然热衷于用小米酿醋,这是一种先祖饮食习惯的遗存。

但从唐朝开始,中国南方广大的土地得到了开发,稻米随着运输船进入了北方,统治者也希望能在北方种植这种产量极高的作物。大米才终于在北方有了一席之地。而今天,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甚至已经把种稻的习惯带到了寒冷的俄罗斯土地上,让稻米一路向北突进到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

水稻的普及成为农业王朝在中世纪最重要的增长点

宋朝的人口大爆炸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向西,稻米最大的对手有两个:不适宜的土地和西方舶来的小麦。中国西北方干旱贫瘠,不适合水稻发育,从新月沃地传出的小麦,则在石磨发明之后变成了征服西北人的精美面食。水稻看来在这里多少有些缺乏后劲。

虽然也是天府之国

但关中并没成为关键的稻米产区

其农业条件其实是逐步恶化的

(图像来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可正是因为稻米稀有,才让西北人民对大米有了一种执念。新疆最引人入胜的主食,就是手抓饭,这是过去新疆主人待客的最高礼仪。这种食物继续向西,还出现在了阿富汗、伊朗等国。而伴随着丝绸之路,稻米的种子也来到了意大利、西班牙,让烩饭在面包盛行的欧洲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阿富汗国菜...

(图片来自wikipedia@Jost Wagner)

向东,水稻飘洋过海,进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直接引发了日本的人口爆炸,帮助日本人开创了弥生时代。日本人对稻米的敬意,已经从那个时代开始深深刻印进了他们的文化基因,米饭、寿司、米酒,构成了日本最为人所知的饮食世界。

照看得干干净净

(图片来自wikipedia@BrianAdler)

为了纪念米饭对日本文明的帮助,日本社会总是不忘在传统祭礼上让水稻刷刷存在感。日本相扑的竞技场——土俵,是用稻草围成的。而最强大的相扑力士,也要与“稻神”进行虚拟竞技,最终“输给”神明,祈求来年的稻米丰收。

渔业传统与稻米传统的结合..

(图片来自wikipedia@Nandaro)

向南,水稻则重塑了西南山区和中南半岛的文明形态。侗族和傣族先民带着稻种进入了深山,这是他们能找到的能量密度最高的作物,即使在水土条件不好的云贵山区,他们也要勉力开垦梯田,并把米粒做成大人孩子都爱吃的糍粑,庆祝一年的丰收。

在泰国,农民们则不急不徐地随手将稻种撒进水田,然后也不事照料,凭天吃饭地等待稻米发芽抽穗。风调雨顺的东南亚从来不需要农民们操心,随手种下的稻种,虽然生长慢,却也积累了丰富的风味物质,自带茉莉花香,为泰国创造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隔着屏幕,我们就能闻到从《稻米之路》镜头里溢出的浓浓稻香。

天下无人不知稻米,无人不为米香而陶醉。

我很欣赏这部纪录片,因为它从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稻米,做了很多难得的创新。

第一个维度是空间上的。

和一般的国产纪录片只专注国内情况不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组从2015年开机之后,带着沉重的设备和精心编写的剧本,辗转世界各地,采访那些与稻米生活在一起的人。

纪录片中除中国大陆之外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俄罗斯、泰国、日本、意大利等等,取材非常丰富,把稻米的传播放在了一个世界史视角下来凝视,足以开拓我们的眼界。

当然,在内陆部分,他们深入浙江农村、云南山区、西北绿洲、东北黑土地,更是展开了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稻米画卷。

第二个维度是时间上的。

和一般的食物类纪录片只能关注当下的市井生活不同,这部带有科学性质的纪录片,邀请了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加盟,走访了各地的考古现场、博物馆、种子库,把人类驯化稻米这数千年的历史重新作了梳理,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深度。

第三个维度是观看体验上的。

和传统的纪录片以时间流驱动,逐渐变成流水账不同,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法上做了很多创新。每一集,都会在片头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假设,然后带着观众抽丝剥茧地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即使是对农业历史不熟悉的观众,也不会在看片的时候犯困,一集一集地跟着镜头走向事实的真相。

这是农业历史科普纪录片里非常罕见的手法,对于普及这段波澜壮阔的农业史、文明史、世界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在就去搜索《稻米之路》,一起来收看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吧,你会从中收获很多。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wikipedia@IRRI Images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