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育论场 吾 易
编辑 | 陈某凡
“老年大学让我感觉开启了第二人生。”在上海交大老年大学就读的王老先生这么评价他的老年大学生活。
时代日新月异,老年人已逐渐摆脱传统印象中腐朽刻板的形象。日本畅销书《低欲望社会》里提到,“现在的日本是年轻人的欲望在不断萎缩,但活力满满的老年人在引人注目。”尽管中国与日本的国情不可一概而论,但书中所描述的现象似乎也正在中国悄然发生。
01、退休后的新支点
高龄者健康且充满活力正在成为一个社会大趋势。医疗水平发展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让那些步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老态龙钟,而是健康且充满朝气。
到此时,退休后的老年人们终于有了大把空闲时间,为了寻求新的生活支点,他们热衷于且不得不开发新的乐趣。有的老年人无法适应退休生活而选择重新回归职场,有的早年因为工作而放弃了心中所好,如今也正是一个好机会足以重拾梦想,有的甚至还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新的技能。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9.5%,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16.2%,届时,中国将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的增多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在这些人当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尤其是身处一二线城市的老年人,有文化,有阅历,视野开阔。步入老年阶段的他们以往所积累下的资产充足且稳定,这一点便使得他们在老年生活中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享受,并愿意为此进行消费。这一逐渐壮大的群体,无疑让老年文娱产业成为了新的风口,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例如近年来愈发火热的老年大学,一度出现“一座难求”的景象,入学名额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大学课程,对这些高龄学员而言,所需要的并非某种技能的学习或工作能力的提升,而是会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也因此,课程设置上主要为音乐、书法、舞蹈、英语、计算机、医学保健、摄影、烹饪等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年大学作为一种老年文化娱乐,体现了现代养老的新追求。
02、老年人的“再社会化”
高龄不代表失去了可能性,追逐潮流让老年人们有了新的生命力。他们像讨厌孤独一样排斥着滞后感,努力在晚年朝气不衰。一个“混迹”老年大学多年的老人总结说:“只有不放弃自己,时代才不会放弃你。”
老年大学也是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帮助他们增强在新时代下的适应能力,在退休后重新找到现代社会的归属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老年大学,会更容易理解老年教育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对于社会发展,小至对家庭第三代的教育都会产生极大的正面引导作用。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同样承担着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代际之间和谐共处上是共通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认为老年教育是一种战略性养老,“未来老年人将成为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创新创造的源泉。那些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老年人掌握新的技术、技能,使那些身体健康并有重新就业愿望的老年人获得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条件,将是老年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参考其他国家的年龄阶段划分习惯,国际上的专家学者普遍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年龄期:
“第一年龄”是人开始社会化和接受教育的阶段;
“第二年龄”是立业、成家、养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阶段;
“第三年龄”是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又有足够时间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第四年龄”才是生活不能自理、依赖他人照料、逐渐走向死亡的阶段。
而我们常说的65岁退休期,身体还很硬朗的老年人是划分在“第三年龄”段的。从上面的划分可以看出,第三年龄段是人生的巅峰期,而中国却早早的把步入65岁的人群划入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群,这也是在民众普遍意识上急需调整的地方。
03、渐成刚需和亟待完善的老年教育市场
老年教育作为养老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就提出要“建立全国老年教育公共平台,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举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办法。”
这并不是中央第一次发布老年教育相关的纲领性政策文件,近年来,在中央紧锣密鼓的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老年教育政策文件也紧随而出。这些规划条例的出台把老年教育推向了聚光灯下,引发了一波老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热潮。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 亿,占到总人口的17.3%;而老年教育服务并没有跟上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应设置的老年学校4.9万个,在校学习人员的名额只能满足704万老年人的上学需求。
老年大学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目前老年教育以政府供给为主,然而尽管国家鼓励相关行业机构和高校开办老年教育,但老年教育事业的探索实践明显滞后。
也不乏民间资本参与老年教育事业,但这个领域还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具体的市场准入规则,加之作为新兴产业,相关创业企业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发展远谈不上规范,相关监管体制的缺失也让许多“三无老年大学”趁机得以滋长。伴随而来的,就是老年人对民间机构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公办机构资源又过于紧张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也因此,相对资质完善的老年大学形成了扎堆的状况。
除了地区性不平衡以外,老年大学还存在缺乏相对统一的教学与教材体系、缺乏优秀师资和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当前老年大学课程仍然以休闲娱乐为主,虽说这一定位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老年学校终归不是老年娱乐中心,形成科学统一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终身教育,这些都是目前教育体制还有民众意识都需要亟待改善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
2、《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
3、《倪闽景:把老年教育作为主动养老方式具有战略意义》,人民政协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