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正确答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正确答案”

本周关键词:作家访谈、都市成年人生活困境、理论小说、乌托邦、权贵、电影美术、艺术史、反物质……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最后的访谈”系列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等著  普照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作家访谈类书籍,其中最为知名的当数《巴黎评论》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还推出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以及《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上海译文出版社也于近日推出了村上春树的长篇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日前中信大方也推出了一批作家访谈类书籍,国内有界面文化采写的《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海外作家领域则推出了“最后的访谈”系列。

关于作家,钱锺书的名言是“你既然认识了蛋,何必去认识生蛋的母鸡呢”。但是,是什么驱动了作家写作,他们如何踏上写作之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如何,作家持有怎样的文学观点,又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这些讨论也都十分有趣,值得一读。“最后的访谈”系列第一辑一共六册,收录了包括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内的六位20世纪文学大师生前所接受的《巴黎评论》《时尚先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著名媒体的访谈。跟随这些访谈走入他们创作的灵感与辛苦、生活的琐碎与感慨,有着与阅读其文学作品不一样的乐趣。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

叶扬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6

叶扬在十几年前以笔名独眼出道,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比如,单身》,随后相继推出过《胖子》《通俗爱情》《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等作品。今年,她以本名叶扬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收录的作品有入围“匿名作家计划”前三甲的《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也有她参加豆瓣征文大赛的作品《林中巨船》。她曾在接受界面文化访谈时提到,“如果有一种小说叫丧小说,那可能是我的小说。”《请勿离开车祸现场》也是一部“当代都市成年人的生活困境案例大全”,其中有带有实验意味的家庭关系,有反击家暴的一家人,有前夫与前妻之间的互相惦念,也有私生子与生父多年后的彼此谅解……在她的笔下,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正确答案。

叶扬喜欢给故事里的人设置障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逃避或者应付。在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新书沙龙上,叶扬说自己特别喜欢写那些“看起来还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特别强烈的不幸,但是内心又感到不快乐,这些不快乐又很难通过技巧和经济方面的一些东西来克服”的人们。她过去喜欢写一些和爱与不爱有关的小说,但是《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本集子里大部分的小说并不是在讨论爱或不爱,而是探讨大家怎么生活下去,如何看待家庭和幸福等主题。对于她来说,这是年龄渐长带来的转变。

《我爱迪克》

[美]克丽丝·克劳斯 著  李同洲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9-6

《我爱迪克》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电影制片人、艺术家克丽丝·克劳斯。在这本小说中,39岁的实验电影制作人克丽丝·克劳斯和56岁的丈夫西尔维尔同朋友迪克一起吃饭,克丽丝感受到迪克和自己频繁的眼神交汇,加上这之后的一些小事,克丽丝意识到了迪克对自己的吸引力。而她的丈夫、一位“教授普鲁斯特的欧洲知识分子”非常善于分析爱情的细枝末节,同意了克丽丝对所发生之事的解读。于是,西尔维尔和克丽丝开始谈论迪克,并开始合作给迪克写信。西尔维尔以“夏尔·包法利”来称呼自己,他写信告诉迪克,当迪克在日常中不知所措地挣扎时,克丽丝和西尔维尔已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真正强大的情欲整全性的象征”。随后,这对夫妇还以信件试图诱惑迪克加入他们的爱情艺术项目……在本书出版之后,读者一度热衷于讨论迪克的人物原型——据《纽约》杂志曝光,迪克就是英国学者迪克·赫布迪奇,传言还称赫布迪奇曾千方百计想要阻挠《我爱迪克》的出版。

《我爱迪克》不仅仅是一个单恋故事。西尔维尔指出,克劳斯的作品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一种介于文化批评和虚构作品之间的文体”,克劳斯自己将其称为“孤独女孩现象学”。美国学者、文化理论学家琼·霍金斯将这本书叫做“理论小说”——理论成为了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其中有包括关于德勒兹、鲍德里亚的讨论,有对克尔凯郭尔“第三次跳跃”的思考,有不断涌现的文学典故,语言和文本进行着“有如病毒般自我蚕食、自我游戏”。因此,不论是对这场爱情游戏还是对文化评论感兴趣的读者,或许都会在小说中找到阅读的趣味。

《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

[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  梁本彬 王社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7

乌托邦是人类描绘出的美好社会的蓝图,对乌托邦的渴求贯穿了半部人类史。一般来说,乌托邦试图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并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之上建构理想社群的形式。实际上,乌托邦的讨论不仅仅局限在社会理论当中,也体现在城市规划当中。例如,现代城市规划的雏形《明日的田园城市》就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设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城市。

在《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一书中,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从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等12位思想家的文学与政治学著作出发,讨论了文艺复兴、工业化、工业组织国有化等对乌托邦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讨论了现代乌托邦——庄园和焦煤镇——及其是如何按照其自身形象来塑造世界的。作者认为,城市就是乌托邦在尘世的体现。本书在1922年首版,是芒福德的成名作,由作家房龙作序推荐,已被译为多种语言,但中文版至今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推出。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英]欧文·琼斯 著  林永亮 高连甲 译
麦读MyRead·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6

“财富是种罪恶,贫穷是种惩罚,但是上帝显然不愿意把罪与罚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犯罪,另一个人遭受惩罚。世界就是这样组成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这样写道。罪与罚的分离不仅发生在以色列,也发生在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评论员、政治活动家欧文·琼斯指出,“权贵”正在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操纵国家机器,把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媒体来进行舆论的控制,让人们把对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归咎于移民、失业人士和对依赖社会福利的底层人士。

《权贵》不是历史、纪实或者社会学著作,而是一本“政论”,是欧文·琼斯针对英国当下政治问题发表的见解,是对损害多数人利益、巩固少数人利益的政治、公司、经济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在他的笔下,“权贵”(the establishment)是一群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从中赚取大量利益的群体。在本书中出场的“权贵”不仅包括政客,也包括银行家、媒体巨头等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权贵”人际网络。

《因为我有生活:电影美术师杨占家从艺录》

杨占家 口述/绘、李青菜 整理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7

上世纪40年代,天津农村男孩杨占家喜欢画画,但家里穷,他拿白灰块为笔,以墙面和地面为布,自学画画。到了初中,村里有了美术老师,他才开始接触素描。随后,他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在那以后,杨占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四十多年参与制作了四十多部作品,古装如1992年的《霸王别姬》、1999年的《卧虎藏龙》,现代故事如《唐山大地震》,甚至还有科幻作品《木乃伊3》……他一直活跃在电影美术设计的前线。去年,后浪推出了《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这部作品集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教学临摹范本。今年,后浪又推出了杨占家的图文口述史《因为我有生活》,再现杨占家从农村男孩成为国宝级电影美术大师的从艺过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王的盛宴》和电视剧《甄嬛传》的影视美术指导陈浩忠是杨占家的学生。在本书序言中,陈浩忠提出,杨占家对中国电影美术界最大的贡献,是把建筑美术的制图方法、理念以及美学观念植入到了电影美术设计之中,塑造了电影美术设计的规范和准则。他的“建筑制图法”逐渐地代替了之前广泛采用的米格纸制图方法,直至今日,业内依然使用这种方法,只不过用电脑代替了手绘。书中还有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共近百幅,不仅展示了杨占家的个人从业经历,更为读者呈现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和行业变迁。

《艺术创世记》

[英]奈杰尔·斯皮维 著  盛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本书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古典艺术与考古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曾经担任BBC纪录片《艺术创世纪》的主持人。他在专门给中国读者撰写的中文版序言说,由于他的学术背景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即西方的经典文化——因此本书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书提到的艺术和艺术家都能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不过,斯皮维的初衷也不是想要写一本囊括全球万象的百科全书。本书以人类最早的象征符号为起点,力图探索世界各地的表达传统。在作者眼中,不同的文化虽然拥有不同的图像历史,可是其中的发展规律却暗合。本书没有偏重记录具体史实,没有谈到《蒙娜丽莎》,连米开朗琪罗也只是寥寥数语带过,更没有谈到“主义”“现代性”等大词,而是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探讨了艺术起源的秘密,是一本以艺术为切口的人类发展史,被称为“艺术版的《人类简史》”。

《镜中的宇宙:消失的粒子与幸存的世界》

[日]村山齐 著  逸宁 译
图灵新知·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6

镜中的宇宙存在吗?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曾提出反物质理论,他认为大爆炸发生时产生了大致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大部分湮灭了。可是,在宇宙的某处是否存在着反物质构成的“镜中的宇宙”,在那里一切都是反的吗?

本书作者村山齐2000年开始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他也是东京大学卡弗里数学物理联合宇宙研究机构(IPMU)的第一代所长,长期致力于研究超对称性理论、中微子、初期宇宙、粒子加速器实验的现象论等。作为一名学者,他也积极投身于科普活动,不仅开设了市民讲座,还曾经在Coursera上讲授人气课程“从大爆炸到暗能量”。在本书中,他主要谈论的是“我们为何存在于宇宙”的问题,探讨了“腼腆的中微子”“基本粒子的世界”“奇异的中微子世界”“极轻的中微子之谜”“中微子是淘气鬼?”“希格斯玻色子的真相”“我们为何存于宇宙”等主题,从物质世界出发,带领读者探索中微子、反物质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正确答案”

本周关键词:作家访谈、都市成年人生活困境、理论小说、乌托邦、权贵、电影美术、艺术史、反物质……

撰文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最后的访谈”系列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等著  普照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作家访谈类书籍,其中最为知名的当数《巴黎评论》系列。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还推出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以及《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上海译文出版社也于近日推出了村上春树的长篇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日前中信大方也推出了一批作家访谈类书籍,国内有界面文化采写的《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海外作家领域则推出了“最后的访谈”系列。

关于作家,钱锺书的名言是“你既然认识了蛋,何必去认识生蛋的母鸡呢”。但是,是什么驱动了作家写作,他们如何踏上写作之路,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如何,作家持有怎样的文学观点,又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这些讨论也都十分有趣,值得一读。“最后的访谈”系列第一辑一共六册,收录了包括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内的六位20世纪文学大师生前所接受的《巴黎评论》《时尚先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著名媒体的访谈。跟随这些访谈走入他们创作的灵感与辛苦、生活的琐碎与感慨,有着与阅读其文学作品不一样的乐趣。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

叶扬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6

叶扬在十几年前以笔名独眼出道,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比如,单身》,随后相继推出过《胖子》《通俗爱情》《在无尽无序的汪洋里,紧挨着你》等作品。今年,她以本名叶扬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收录的作品有入围“匿名作家计划”前三甲的《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也有她参加豆瓣征文大赛的作品《林中巨船》。她曾在接受界面文化访谈时提到,“如果有一种小说叫丧小说,那可能是我的小说。”《请勿离开车祸现场》也是一部“当代都市成年人的生活困境案例大全”,其中有带有实验意味的家庭关系,有反击家暴的一家人,有前夫与前妻之间的互相惦念,也有私生子与生父多年后的彼此谅解……在她的笔下,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正确答案。

叶扬喜欢给故事里的人设置障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逃避或者应付。在今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新书沙龙上,叶扬说自己特别喜欢写那些“看起来还好,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特别强烈的不幸,但是内心又感到不快乐,这些不快乐又很难通过技巧和经济方面的一些东西来克服”的人们。她过去喜欢写一些和爱与不爱有关的小说,但是《请勿离开车祸现场》这本集子里大部分的小说并不是在讨论爱或不爱,而是探讨大家怎么生活下去,如何看待家庭和幸福等主题。对于她来说,这是年龄渐长带来的转变。

《我爱迪克》

[美]克丽丝·克劳斯 著  李同洲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9-6

《我爱迪克》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电影制片人、艺术家克丽丝·克劳斯。在这本小说中,39岁的实验电影制作人克丽丝·克劳斯和56岁的丈夫西尔维尔同朋友迪克一起吃饭,克丽丝感受到迪克和自己频繁的眼神交汇,加上这之后的一些小事,克丽丝意识到了迪克对自己的吸引力。而她的丈夫、一位“教授普鲁斯特的欧洲知识分子”非常善于分析爱情的细枝末节,同意了克丽丝对所发生之事的解读。于是,西尔维尔和克丽丝开始谈论迪克,并开始合作给迪克写信。西尔维尔以“夏尔·包法利”来称呼自己,他写信告诉迪克,当迪克在日常中不知所措地挣扎时,克丽丝和西尔维尔已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真正强大的情欲整全性的象征”。随后,这对夫妇还以信件试图诱惑迪克加入他们的爱情艺术项目……在本书出版之后,读者一度热衷于讨论迪克的人物原型——据《纽约》杂志曝光,迪克就是英国学者迪克·赫布迪奇,传言还称赫布迪奇曾千方百计想要阻挠《我爱迪克》的出版。

《我爱迪克》不仅仅是一个单恋故事。西尔维尔指出,克劳斯的作品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一种介于文化批评和虚构作品之间的文体”,克劳斯自己将其称为“孤独女孩现象学”。美国学者、文化理论学家琼·霍金斯将这本书叫做“理论小说”——理论成为了小说“情节”的组成部分,其中有包括关于德勒兹、鲍德里亚的讨论,有对克尔凯郭尔“第三次跳跃”的思考,有不断涌现的文学典故,语言和文本进行着“有如病毒般自我蚕食、自我游戏”。因此,不论是对这场爱情游戏还是对文化评论感兴趣的读者,或许都会在小说中找到阅读的趣味。

《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

[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  梁本彬 王社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7

乌托邦是人类描绘出的美好社会的蓝图,对乌托邦的渴求贯穿了半部人类史。一般来说,乌托邦试图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并在这样的概念基础之上建构理想社群的形式。实际上,乌托邦的讨论不仅仅局限在社会理论当中,也体现在城市规划当中。例如,现代城市规划的雏形《明日的田园城市》就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设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城市。

在《乌托邦的故事:半部人类史》一书中,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从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等12位思想家的文学与政治学著作出发,讨论了文艺复兴、工业化、工业组织国有化等对乌托邦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讨论了现代乌托邦——庄园和焦煤镇——及其是如何按照其自身形象来塑造世界的。作者认为,城市就是乌托邦在尘世的体现。本书在1922年首版,是芒福德的成名作,由作家房龙作序推荐,已被译为多种语言,但中文版至今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推出。

《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

[英]欧文·琼斯 著  林永亮 高连甲 译
麦读MyRead·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6

“财富是种罪恶,贫穷是种惩罚,但是上帝显然不愿意把罪与罚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犯罪,另一个人遭受惩罚。世界就是这样组成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这样写道。罪与罚的分离不仅发生在以色列,也发生在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评论员、政治活动家欧文·琼斯指出,“权贵”正在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操纵国家机器,把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媒体来进行舆论的控制,让人们把对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归咎于移民、失业人士和对依赖社会福利的底层人士。

《权贵》不是历史、纪实或者社会学著作,而是一本“政论”,是欧文·琼斯针对英国当下政治问题发表的见解,是对损害多数人利益、巩固少数人利益的政治、公司、经济制度的系统性批判。在他的笔下,“权贵”(the establishment)是一群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从中赚取大量利益的群体。在本书中出场的“权贵”不仅包括政客,也包括银行家、媒体巨头等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权贵”人际网络。

《因为我有生活:电影美术师杨占家从艺录》

杨占家 口述/绘、李青菜 整理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7

上世纪40年代,天津农村男孩杨占家喜欢画画,但家里穷,他拿白灰块为笔,以墙面和地面为布,自学画画。到了初中,村里有了美术老师,他才开始接触素描。随后,他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在那以后,杨占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四十多年参与制作了四十多部作品,古装如1992年的《霸王别姬》、1999年的《卧虎藏龙》,现代故事如《唐山大地震》,甚至还有科幻作品《木乃伊3》……他一直活跃在电影美术设计的前线。去年,后浪推出了《杨占家电影美术设计作品集》,这部作品集成为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教学临摹范本。今年,后浪又推出了杨占家的图文口述史《因为我有生活》,再现杨占家从农村男孩成为国宝级电影美术大师的从艺过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王的盛宴》和电视剧《甄嬛传》的影视美术指导陈浩忠是杨占家的学生。在本书序言中,陈浩忠提出,杨占家对中国电影美术界最大的贡献,是把建筑美术的制图方法、理念以及美学观念植入到了电影美术设计之中,塑造了电影美术设计的规范和准则。他的“建筑制图法”逐渐地代替了之前广泛采用的米格纸制图方法,直至今日,业内依然使用这种方法,只不过用电脑代替了手绘。书中还有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共近百幅,不仅展示了杨占家的个人从业经历,更为读者呈现了半个世纪的社会和行业变迁。

《艺术创世记》

[英]奈杰尔·斯皮维 著  盛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本书作者、英国剑桥大学古典艺术与考古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曾经担任BBC纪录片《艺术创世纪》的主持人。他在专门给中国读者撰写的中文版序言说,由于他的学术背景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即西方的经典文化——因此本书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本书提到的艺术和艺术家都能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不过,斯皮维的初衷也不是想要写一本囊括全球万象的百科全书。本书以人类最早的象征符号为起点,力图探索世界各地的表达传统。在作者眼中,不同的文化虽然拥有不同的图像历史,可是其中的发展规律却暗合。本书没有偏重记录具体史实,没有谈到《蒙娜丽莎》,连米开朗琪罗也只是寥寥数语带过,更没有谈到“主义”“现代性”等大词,而是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探讨了艺术起源的秘密,是一本以艺术为切口的人类发展史,被称为“艺术版的《人类简史》”。

《镜中的宇宙:消失的粒子与幸存的世界》

[日]村山齐 著  逸宁 译
图灵新知·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6

镜中的宇宙存在吗?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曾提出反物质理论,他认为大爆炸发生时产生了大致相等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大部分湮灭了。可是,在宇宙的某处是否存在着反物质构成的“镜中的宇宙”,在那里一切都是反的吗?

本书作者村山齐2000年开始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他也是东京大学卡弗里数学物理联合宇宙研究机构(IPMU)的第一代所长,长期致力于研究超对称性理论、中微子、初期宇宙、粒子加速器实验的现象论等。作为一名学者,他也积极投身于科普活动,不仅开设了市民讲座,还曾经在Coursera上讲授人气课程“从大爆炸到暗能量”。在本书中,他主要谈论的是“我们为何存在于宇宙”的问题,探讨了“腼腆的中微子”“基本粒子的世界”“奇异的中微子世界”“极轻的中微子之谜”“中微子是淘气鬼?”“希格斯玻色子的真相”“我们为何存于宇宙”等主题,从物质世界出发,带领读者探索中微子、反物质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