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探墨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335.3 x 213.4 公分(2014年中国香港佳士得秋拍 成交价:3.1亿港元)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沾染了无数岁月的痕迹,
但依旧色彩鲜明,似乎灵魂从来都那样纯洁,
构图繁序相间、线条精准流畅,
红绿之间的对比强烈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契合,
这件艺术品有着说不尽的魅力。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局部 335.3 x 213.4 公分(2014年中国香港佳士得秋拍 成交价:3.1亿港元)
它于20世纪40年代之时辗转流入西方,在1977年首现伦敦佳士得拍卖现场,以7000英镑的成交价被一位印度收藏家拍下。
尔后,于1994年以10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被易手。
而等到它再次露面,是在2002年的中国香港佳士得拍卖会,当时的成交价超过3000万港元。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局部 335.3 x 213.4 公分(2014年中国香港佳士得秋拍 成交价:3.1亿港元)
辗转直到2014年,中国香港佳士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这件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唐卡,获得来自拍场内外的争相竞投,在历时22分钟的激烈角逐后,终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先生以3.1亿港元的天价纳入收藏,这件被称为“唐卡之王”的拍品,创下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国际拍卖的最高价。
▲吉祥天母西藏,H 45 78 x W 27 x D 14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阎魔护法蒙古,H 30 78 x W 23 18 x D 78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民俗生活等诸多领域,故又被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而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藏族的独特艺术,文化的奇葩
▲约1270年,藏中,帕莫竹巴12 58 x 10 18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15世纪初,西藏,Two Sakya-pa Patriarchs84 x 78.2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关于唐卡的起源,众说纷纭,唯能得知其历史悠久,从公元7世纪起已有文字记载,而距今已有1300多年。
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
而在地域上,其形成了众多派别,其中有着四大主流画派即卫藏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勉唐画派、康巴地区(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噶玛噶孜画派、安多地区(青海地区)的热贡画派和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青直画派。
▲16世纪,西藏,Mahakala as Panjaranatha158.8 x 121.9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最初的唐卡,多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后来,从五世达赖起,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
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成立了“拉日白吉社”,这一如同官方性质的画院。而这直接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发展。自此,唐卡绘制也逐渐出现了许多流派。
▲17世纪早期,藏中,密集不动金刚30 x 23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约17世纪,尼泊尔,Vaishravana and Vasudhara10.3 x 16.2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约17世纪,蒙古,67 x 4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7世纪下半叶,西藏,The Sixth Dharma (Religious) King of Shambhala80.9 x 43.3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事实上,唐卡有三大主要产地:中国西藏、中国青海、尼泊尔,含多个画派。
宗教本质、传承性、制作工艺都有着其独特性,中国的西藏和青海仅仅是目前唐卡的产地之一,但它们并不能称作是唐卡的诞生地,尼泊尔才是孕育唐卡的地方,这跟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有某种千丝万缕难以名状的联系。
除了尼泊尔、中国西藏、中国青海之外,目前依然有绘制唐卡传统的还有不丹、印度、以及斯里兰卡等。
民国 布地西藏佛像画 22.5x16cm(现藏于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18世纪,藏东,日光菩萨H 38 38 in. x W 19 12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18世纪,西藏,Two Arhats63.5 x 45.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繁复的绘制,精巧的工艺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制作一幅唐卡耗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18世纪,北京,Standing Shakyamuni Buddha75 x 49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8-19世纪,西藏,Shakyamuni and Scenes of His Life158 x 7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8世纪,藏中,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 (1617-1682)26 18 x 16 58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清乾隆(1736-1795),罗侯罗尊者53 x 32 12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唐卡笔触细腻、线条精妙、很多环节需要画师一笔呵成、不能修改,这就体现了其严谨性与一丝不苟。
▲19世纪,北京,sGral-na dKar-po128.6 x 53.3 cm(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19世纪,西藏,苯教战神49 58 x 30 18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19世纪,西藏二十一度母(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19世纪,西藏,皈依境H 64 12 x W 40 18 x D 12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20世纪早期,西藏,六道轮回65 38 x 39 34 in(现藏于美国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信仰的载体,收藏渐入佳境
2006年唐卡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众多信徒珍视和膜拜的同时,也逐渐为人所知,其潜在的无穷艺术价值,渐渐明晰,而人们对唐卡的收藏热情也在逐渐升温。
这种渐已形成的收藏新门类,正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们所喜爱。
▲《六臂马哈嘎啦》(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萨迦五祖》(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释迦牟尼》(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随着唐卡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逐渐被艺术收藏者和爱好者所挖掘,拍卖公司逐渐推出唐卡拍卖专场,人们对唐卡的关注越来越多。
而在艺术市场上出现的唐卡种类繁多、流派各异、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也逐渐体现着不一的收藏价值。
▲明永乐 缂丝释迦牟尼佛坐像唐卡 30.5×32.4(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成交价:414.52万元)
▲清初 御製缂丝六臂大黑天唐卡 78 x 38 cm(2017年佳士得香港春拍成交价:486万港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每轴唐卡画似乎在描绘一个完整的故事,代表着一种信仰的高度与神圣,虽然其内容多是围绕佛像与经变故事中深邃的哲理,但这种用规整严密的图符造型信息达到传播教化众生的目的,逐渐为世人所发掘,因此,唐卡的收藏价值与日俱增。
2010-2017年唐卡拍卖成交部分记录
2018年唐卡拍卖成交部分记录
唐卡的收藏,实则属于小众范畴,多是因为其收藏难度较高,鉴别难度较大,投资门槛较高。
唐卡的鉴别技术手段相对匮乏,多是以“眼学”为主,而唐卡的收藏不仅仅看其表面便下论断,其中往往有着万千的学问。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唐卡逐渐在拍卖场上亮相,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信仰的载体,相信唐卡在往后,会显露出更多的价值。
▲18世纪 无量寿佛金卡 长50.5cm;宽74cm (2017年中贸圣佳春拍成交价:97.75万元)
▲明晚期 堆绫绣释迦牟尼唐卡 71.5×50.5cm (2017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拍成交价:460万元)
▲清康熙 准提佛母高213cm;宽102cm(2017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拍成交价:138万元)
唐卡,就像是一种笔尖上的修行,
用其永恒而规则的条例,
规范着画面的空间格局,
也正是如此,
唐卡中所蕴含的不变中又万变的艺术灵魂,
才为人所逐渐敬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