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进入“后工业”时代,上海下一步发展靠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进入“后工业”时代,上海下一步发展靠什么?

要保持经济增速,无外乎是两条相辅相成的思路:一是从现有体制机制里挖潜力,二是夯实未来经济增长基础,也就是打造适应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陈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 

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GDP同比增长5.9%。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个数字?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

首先,按人均GDP标准,上海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样的人均GDP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很难实现。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上海2018年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是全国人均GDP水平的两倍以上。按照中高等发达国家的GDP增速,5.9%已是一个非常炫目的数字。比如,与上海人均GDP相仿的捷克共和国在2018年GDP增长率只有2.89%。

其次,上海先于全国,已进入深度经济转型期。与发达国家类似,目前的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备,传统制造业早已达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些产业转移向内地乃至海外。与此同时,上海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9.1%。从GDP的构成来看,全国平均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还不到55%,而上海的比重已接近75%,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看齐。由此可见,上海早已告别了传统的重投资、大建设、规模生产的粗放型经增长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辅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 “后工业”模式。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上海比之前更加整洁、宜居和便利。

再次,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已深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上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上海带来了更大的外部风险。

虽然上海先于中国其他城市告别了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时代,但也不能对5.9%的增速掉以轻心。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我国要想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门槛,就必须继续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要保持经济可持续中高速增长,无外乎是两条相辅相成的思路:一是从现有体制机制里挖潜力,二是夯实未来经济增长基础,也就是打造适应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不言而喻,高科技行业和高端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应该说,上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在全国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上海建立全球科创中心的雄心而言,人才聚集的程度和来源的广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功的一大特点就是来自五湖四海操着普通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那么现在立足全球的上海也需要吸引来自五大洲四大洋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才。

以人为本,可以从国内国际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入手,如工作许可、税收、医保、教育、住房等,切实培育起招鸾引凤的梧桐树林。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开放与辐射程度。市场开放有赖于打破无形的区域和行业准入壁垒,形成充分竞争的供给与需求;而市场辐射则有赖于与区外通力合作,形成便捷的(远程)服务、统一的服务体系以及公平享受服务的制度保障。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无疑是上海现代服务业拓展辐射能力的试金石。

总之,对于经济增长数据不必过分解读,但是它可以提醒我们反思经济增长存在的长期性问题。上海应以立足全球,不断突破自我,引领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健康增长的势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进入“后工业”时代,上海下一步发展靠什么?

要保持经济增速,无外乎是两条相辅相成的思路:一是从现有体制机制里挖潜力,二是夯实未来经济增长基础,也就是打造适应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陈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 

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GDP同比增长5.9%。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个数字?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

首先,按人均GDP标准,上海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样的人均GDP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很难实现。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上海2018年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是全国人均GDP水平的两倍以上。按照中高等发达国家的GDP增速,5.9%已是一个非常炫目的数字。比如,与上海人均GDP相仿的捷克共和国在2018年GDP增长率只有2.89%。

其次,上海先于全国,已进入深度经济转型期。与发达国家类似,目前的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备,传统制造业早已达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些产业转移向内地乃至海外。与此同时,上海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9.1%。从GDP的构成来看,全国平均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还不到55%,而上海的比重已接近75%,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看齐。由此可见,上海早已告别了传统的重投资、大建设、规模生产的粗放型经增长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辅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 “后工业”模式。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上海比之前更加整洁、宜居和便利。

再次,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最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已深深嵌入了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上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上海带来了更大的外部风险。

虽然上海先于中国其他城市告别了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时代,但也不能对5.9%的增速掉以轻心。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我国要想成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门槛,就必须继续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要保持经济可持续中高速增长,无外乎是两条相辅相成的思路:一是从现有体制机制里挖潜力,二是夯实未来经济增长基础,也就是打造适应高科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不言而喻,高科技行业和高端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应该说,上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在全国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相对于上海建立全球科创中心的雄心而言,人才聚集的程度和来源的广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成功的一大特点就是来自五湖四海操着普通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那么现在立足全球的上海也需要吸引来自五大洲四大洋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才。

以人为本,可以从国内国际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入手,如工作许可、税收、医保、教育、住房等,切实培育起招鸾引凤的梧桐树林。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开放与辐射程度。市场开放有赖于打破无形的区域和行业准入壁垒,形成充分竞争的供给与需求;而市场辐射则有赖于与区外通力合作,形成便捷的(远程)服务、统一的服务体系以及公平享受服务的制度保障。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无疑是上海现代服务业拓展辐射能力的试金石。

总之,对于经济增长数据不必过分解读,但是它可以提醒我们反思经济增长存在的长期性问题。上海应以立足全球,不断突破自我,引领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健康增长的势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