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记者手记】特蕾莎·梅的“布鲁塞尔时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记者手记】特蕾莎·梅的“布鲁塞尔时刻”

站在镜头前的时候,她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那似乎是政客职业训练的结果——哪怕她正面对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

4月10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特蕾莎·梅在欧盟领导人会议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磬 发自布鲁塞尔

“她在布鲁塞尔当然没什么朋友……但考虑到她的继任者有多疯狂,她大概还是会被想念的。”

收到这条WhatsApp信息时,我正在观看特蕾莎·梅卸任演讲的网络直播。盛夏7月的唐宁街十号,身着宝蓝色套裙、脚蹬豹纹高跟鞋的梅姨为自己的三年首相任期正式画上句号。

信息来自我在欧盟新闻中心结识的一位德国同行,“她”是指特蕾莎·梅。在距伦敦数百公里的布鲁塞尔,欧盟圈内也热议着这一权力交接。

拜脱欧所赐,梅姨大概是近年来跑布鲁塞尔最勤的英国首相。除了每季度一次的欧盟首脑峰会,还有数不清的因为脱欧而召开的紧急会议,不是谈判又遭遇了瓶颈,就是英国议会又否绝了协议。梅姨与欧委会主席容克的会面,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为了处理危机。

在担任驻布鲁塞尔记者的一年多里,我曾在各类会议上数次见过风暴中心的特蕾莎·梅。

近距离看到的梅姨,身型高挑,精神抖擞,眼窝深邃,站在镜头前的时候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那似乎是政客职业训练的结果——哪怕她正面对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

她对待记者十分友好。即使是在“客场”的布鲁塞尔,她也能记住不少记者的名字。欧盟峰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她往往会亲自选择回答哪些记者的提问,而欧洲政要的主流做法则是,让他们的新闻官来替自己选择。

2018年11月脱欧特别峰会后,特蕾莎·梅召开新闻发布会。摄 | 王磬

不过,布鲁塞尔记者圈也都心知肚明:被梅姨点中的记者,几乎都是在为英国主流媒体工作。这当然无可厚非——作为一名资深的政客,即使身在他国,她仍然最关心向本国民众传达信息。

对于视频记者来说,她属于那种“很有镜头感”的对象:语速流畅,废话不多,几乎每个问题都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回答;举止得体,讲话时连手势都寥寥可数,不会给摄像机造成什么困扰——不过,这也让她被对手攻击为:处事平庸、没有个性。

摄像机“喜欢”她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她紧跟潮流、极少重复的穿搭。梅姨素有“时尚达人”之名,即使是无聊的正装也能被她穿出花样。从朱红到豹纹,几乎没有她hold不住的,不过她最酷爱的似乎还是纯宝石蓝套裙——卸任演讲时,她也穿了宝蓝色。

细节处也常能望见她的时尚心思:搭一串考究的珍珠项链,或是在小西装内侧配一条典雅的丝巾,低调且华丽。无怪乎,当她卸任首相时,内阁成员集资给她的临别赠礼,是一条项链和一个手提包。

但这些都没能改变,她过去三年在布鲁塞尔“没朋友”的事实。毕竟她来布鲁塞尔,使命只有一个:跟欧盟谈“离婚”。

特蕾莎·梅所面临的布鲁塞尔,与她的所有前任都不同。对她之前的历任首相来说,“跟欧盟唱反调”是一种打法,目标其实是:通过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向欧盟索取更多的优惠。但到了梅姨这里,“若即若离”已经成为过去式,没有“即”只有“离”,一开始便是极具撕裂性的。

一个广为流传的消息是,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特蕾莎·梅,根本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但在法语主导的布鲁塞尔,她几乎没在任何公开场合说过法语,甚至都没有主动提起过。语言服务于社交的需求,但很明显,她没有任何“想交朋友”意思,情势没给她留下任何这样做的空间。她能做到的最好,也不过是避免鱼死网破。

梅姨在布鲁塞尔的尴尬处境也被添油加醋成各种样式的逸闻。“被排挤、被孤立、被羞辱”——《卫报》曾经这样总结梅姨跟布鲁塞尔打交道的经历。

有一次,2018年的秋季峰会期间,几个成员国的首脑在官方晚宴之后溜到城里泡吧,马克龙、默克尔都有加入,在街头被市民们认出来,发到了推特上。好事者一看,梅姨并未在列,竟拿到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质问:是不是跟德法有嫌隙,所以没被邀请去喝酒?

还有一次,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Instagram上发了一张他与梅姨的合照,照片里他正向梅姨递甜点,梅姨则礼貌地笑着。图斯克的本意或许是,展示两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脱欧谈判搁浅受到影响。但很快有人曝出,梅姨是个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任何甜食的后果都会很糟糕。

不过,似乎也不能责怪图斯克的“无知”。梅姨是出了名的不爱展现个人特质。公众或许会熟悉她的一些政策,但要了解她这个人“简直太难了”。这其实曾为她带来不少支持——理工科背景出身,办事缜密,忠诚可靠。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她卸任演讲时的那一抹泪,虽是情理之中,但仍感到意外。

不过,当她被推至镁光灯的最前线时,这种淡化个性的特质为她招致的更多是批评。在不列颠王国面临历史性分裂的关头,民众更期待的或许是一个富有“克里斯玛”(chrisma,人格魅力)的救星型领袖,而非一个脚踏实地的技术官僚。

我最后一次在布鲁塞尔见到梅姨是在今年5月底的一次特别峰会上。当时欧洲议会刚举行完大选,她也刚宣布将不日辞去首相一职。她照例在开场前走过理事会大厅的红毯,在英媒的摄像机前停下,开始回答记者提问。

只不过那天,她看上去似乎格外轻松,眼含笑意——一种即将卸下重负,终于不再紧绷的神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记者手记】特蕾莎·梅的“布鲁塞尔时刻”

站在镜头前的时候,她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那似乎是政客职业训练的结果——哪怕她正面对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

4月10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特蕾莎·梅在欧盟领导人会议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磬 发自布鲁塞尔

“她在布鲁塞尔当然没什么朋友……但考虑到她的继任者有多疯狂,她大概还是会被想念的。”

收到这条WhatsApp信息时,我正在观看特蕾莎·梅卸任演讲的网络直播。盛夏7月的唐宁街十号,身着宝蓝色套裙、脚蹬豹纹高跟鞋的梅姨为自己的三年首相任期正式画上句号。

信息来自我在欧盟新闻中心结识的一位德国同行,“她”是指特蕾莎·梅。在距伦敦数百公里的布鲁塞尔,欧盟圈内也热议着这一权力交接。

拜脱欧所赐,梅姨大概是近年来跑布鲁塞尔最勤的英国首相。除了每季度一次的欧盟首脑峰会,还有数不清的因为脱欧而召开的紧急会议,不是谈判又遭遇了瓶颈,就是英国议会又否绝了协议。梅姨与欧委会主席容克的会面,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为了处理危机。

在担任驻布鲁塞尔记者的一年多里,我曾在各类会议上数次见过风暴中心的特蕾莎·梅。

近距离看到的梅姨,身型高挑,精神抖擞,眼窝深邃,站在镜头前的时候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那似乎是政客职业训练的结果——哪怕她正面对的提问,一个比一个尖锐。

她对待记者十分友好。即使是在“客场”的布鲁塞尔,她也能记住不少记者的名字。欧盟峰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她往往会亲自选择回答哪些记者的提问,而欧洲政要的主流做法则是,让他们的新闻官来替自己选择。

2018年11月脱欧特别峰会后,特蕾莎·梅召开新闻发布会。摄 | 王磬

不过,布鲁塞尔记者圈也都心知肚明:被梅姨点中的记者,几乎都是在为英国主流媒体工作。这当然无可厚非——作为一名资深的政客,即使身在他国,她仍然最关心向本国民众传达信息。

对于视频记者来说,她属于那种“很有镜头感”的对象:语速流畅,废话不多,几乎每个问题都能在两分钟内完成回答;举止得体,讲话时连手势都寥寥可数,不会给摄像机造成什么困扰——不过,这也让她被对手攻击为:处事平庸、没有个性。

摄像机“喜欢”她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她紧跟潮流、极少重复的穿搭。梅姨素有“时尚达人”之名,即使是无聊的正装也能被她穿出花样。从朱红到豹纹,几乎没有她hold不住的,不过她最酷爱的似乎还是纯宝石蓝套裙——卸任演讲时,她也穿了宝蓝色。

细节处也常能望见她的时尚心思:搭一串考究的珍珠项链,或是在小西装内侧配一条典雅的丝巾,低调且华丽。无怪乎,当她卸任首相时,内阁成员集资给她的临别赠礼,是一条项链和一个手提包。

但这些都没能改变,她过去三年在布鲁塞尔“没朋友”的事实。毕竟她来布鲁塞尔,使命只有一个:跟欧盟谈“离婚”。

特蕾莎·梅所面临的布鲁塞尔,与她的所有前任都不同。对她之前的历任首相来说,“跟欧盟唱反调”是一种打法,目标其实是:通过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向欧盟索取更多的优惠。但到了梅姨这里,“若即若离”已经成为过去式,没有“即”只有“离”,一开始便是极具撕裂性的。

一个广为流传的消息是,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特蕾莎·梅,根本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但在法语主导的布鲁塞尔,她几乎没在任何公开场合说过法语,甚至都没有主动提起过。语言服务于社交的需求,但很明显,她没有任何“想交朋友”意思,情势没给她留下任何这样做的空间。她能做到的最好,也不过是避免鱼死网破。

梅姨在布鲁塞尔的尴尬处境也被添油加醋成各种样式的逸闻。“被排挤、被孤立、被羞辱”——《卫报》曾经这样总结梅姨跟布鲁塞尔打交道的经历。

有一次,2018年的秋季峰会期间,几个成员国的首脑在官方晚宴之后溜到城里泡吧,马克龙、默克尔都有加入,在街头被市民们认出来,发到了推特上。好事者一看,梅姨并未在列,竟拿到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质问:是不是跟德法有嫌隙,所以没被邀请去喝酒?

还有一次,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在Instagram上发了一张他与梅姨的合照,照片里他正向梅姨递甜点,梅姨则礼貌地笑着。图斯克的本意或许是,展示两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脱欧谈判搁浅受到影响。但很快有人曝出,梅姨是个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任何甜食的后果都会很糟糕。

不过,似乎也不能责怪图斯克的“无知”。梅姨是出了名的不爱展现个人特质。公众或许会熟悉她的一些政策,但要了解她这个人“简直太难了”。这其实曾为她带来不少支持——理工科背景出身,办事缜密,忠诚可靠。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她卸任演讲时的那一抹泪,虽是情理之中,但仍感到意外。

不过,当她被推至镁光灯的最前线时,这种淡化个性的特质为她招致的更多是批评。在不列颠王国面临历史性分裂的关头,民众更期待的或许是一个富有“克里斯玛”(chrisma,人格魅力)的救星型领袖,而非一个脚踏实地的技术官僚。

我最后一次在布鲁塞尔见到梅姨是在今年5月底的一次特别峰会上。当时欧洲议会刚举行完大选,她也刚宣布将不日辞去首相一职。她照例在开场前走过理事会大厅的红毯,在英媒的摄像机前停下,开始回答记者提问。

只不过那天,她看上去似乎格外轻松,眼含笑意——一种即将卸下重负,终于不再紧绷的神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