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个夏天,乐队拓宽赛道之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个夏天,乐队拓宽赛道之战

《乐队的夏天》最大的意义,是帮乐队们开辟了新的试验田;与此同时,米未一直持续的综N代迭代创新也有了阶段性的实证。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10年前,笔者突然进入到一个对生存和死亡都觉得很困惑的阶段,偶然听到My Chemical Romance的《The Black Parade》,歌词里写满“we’re all gonna die”“full of lies”,听到的意思却是坚持下去,精神不死,什么都无法伤害我们。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取所需。所以音乐,可能有人取其整体,有人只取词意,有人取其旋律,有人只取节奏——都不过是被触动时的那个因素。

所以,有没有可能只是恰好发现,和不曾发现的区别?

一个契机,一个开关,一次流动

在马东看来,潮流是无法设计的,对潮流过早的预测往往都会被“打脸”。

不过当暗流已经涌动时,敏锐的嗅觉,配合精准的打开方式,却有可能成就一个真正的风向。

今夏在爱奇艺播出的《乐队的夏天》,有着这样一个开头:米未的联合创始人、CCO牟頔面试一个95后女孩时,女孩提出了自己关于工作安排的一些特殊需求——周末两天不加班,1年只工作11个月。这在历来只有公司向应聘者要求996的帝都,确实是一个挺另类的事情。女孩解释说因为自己需要参加乐队排练。

牟頔饶有兴致地跟女孩继续问了很多乐队方面的事情,回到办公室,就拉上团队聊这个方向能不能做点东西。这一聊,发现大家都是对乐队感兴趣,私下会去Live House和音乐节的人;再聊下去,大家都感觉乐队里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很有意思,肯定能有化学反应。

就是这样,真相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或者有时候是顿悟,人们可能只需要这么一个小开关。

《乐队的夏天》同样也是一个开关,引出的是关于乐队发展走向的一次尝试。

围绕着节目,包括一直以来围绕着乐队的发展,一个老问题时常出现:小众是否要去迎合大众,艺术是否要商业化。包括许多专业人士和老乐迷在内的群体认为,如果大众化了,就一点都不“摇滚”了。

人们对摇滚的传统印象是叛逆,愤怒。但反叛并不是摇滚的精神,真正的摇滚精神是勇敢和真实的表达,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国外国内,这一精神都是脱胎于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巨变下人们的精神迷茫。在过往几十年间,摇滚的勇敢真实表达,与尚有许多固化禁忌的社会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显得反叛和小众”。

而近十年,社会文化主体越来越包容开放,再加上互联网这个工具,大众在多数时候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各种事件、现象的思考和表达。自由真实表达,已然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需求和常规行为。

摇滚“小众”定位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再了。

摇滚乐及乐队的群体和个体发展,面临的将不再是受众基础问题,而是在多元化的表达时代里,在多种个性化细分文化并存的时代环境里,怎样以其中一个分支的身份触达大众?是否还能保持住独特的存在感?还能不能始终输出先锋性的思想共鸣?

以及,既然受众群体可以更大,要不要做好商业化来优化生存状态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的夏天》,不是一场将小众引向大众的宣传秀,而是打破固化、促进流动的一次尝试——既是打破乐队圈子对自身的刻板思考和对受众的刻板认知,也是打破未接触过摇滚的人群对乐队的刻板印象及对自身欣赏力的刻板理解;同时让双方互相发现对方的热情和共鸣。

曾完整经历了20年社会文化变化的老炮们对于这件事价值的洞察可能更清晰。

当制作团队只是拿着初步的想法跑去昆明音乐节现场,第一次去邀请痛仰时,主唱高虎就觉得这个团队做的这件事很有意思;隔了一段时间,高虎通过经纪人告诉节目组,痛仰决定来参加,“因为你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这件事不能没有痛仰,我们必须在,因为我们得去当那个‘桥’,我们来了,对年轻乐队会是一个更好的激励,会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

乐队魅力的最好打开方式

《乐队的夏天》最大的意义,是帮乐队们开辟了新的试验田。那么对于米未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地挖掘和释放这件事中的魅力,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摇滚音乐在表达上的魅力,感受到乐队中人与人关系的吸引力。为此,米未的制作团队做了几个方面的特殊设计。

  • 流程走向:强赛制激发乐队抓住观众

参加节目的乐队中有不少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一些乐队组队年头也已经很久,大多不是“小白”,但是制作团队没有采用乐队们所习惯的表演形式,而是采取了激烈残酷的竞赛形式,并请乐迷来给乐队打分排位。

担任总制片人的牟頔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制作方的想法:一个好看的综艺节目,要有起承转合,有人物、情节、故事、悬念,才能勾住观众;而比赛,对于乐队和观众来说都是最能识别的形式,强赛制能够激发乐队的创作能量和全情投入,起承转合的进程和紧张感更能抓住观众。

当然对于个性极强的乐队来说,初次了解到这种赛制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制作团队的工作人员告诉黑白文娱,第一次跟反光镜谈时,乐队派了鼓手叶景滢过来,他就有很多质疑,为什么他们这把年纪还要来参加比赛。制作团队就反复地沟通,这个节目是想让乐队这个品类被大众看到,存在改善行业生存状态的可能性,因此比赛不是为了让乐队难堪,而是希望紧紧吸引住观众,带着观众一起进入状态等等。

“他们也是很简单的,虽然很有个性,看上去谁都不服的样子,但实际上是很讲道理的,他听进去了就会慢慢接受。”

  • 情感走向:非典型团体关系中的自生看点

马东说,“我们做乐队是‘队’大于‘乐’的,我们当然也展示音乐,但是我们愿意通过音乐去反映人的情感”。

因为制作团队在选题立项阶段就敏锐地判断出其中人与人关系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不用设置戏剧冲突,不用设计人物关系和状态,随着内容的进程,不同乐队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乐队内部的关系,乐队之间的异与同,就自然涌现出了很多编剧都无法预料的看点。观众在其中,既能看到可共情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能看到不曾了解的非典型的团体关系。

当然在比赛进程中,主题和互动上也体现了一些很好的有意识的理念设计。比如近期广受关注的“理想世界”主题,谈到这个话题,人们往往就会有很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失落,伤痛与疗愈。

于是现场,海龟乐队分享了因个人发展、对音乐灰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吉他手黄巍曾离开十年,后又最终回归的故事。主唱李红旗至今分享时依然是有微微哽咽,他说他们的乐队早已经历过“不知应往哪儿走”这一阶段;他说他们都是很要面子的人,但他主动放下了面子去把黄巍找了回来。

人们总是希望看到大团圆结局,可是刚看到海龟的大团圆,转身马上又得知盘尼西林的吉他手马上要离开的消息。

因为面临共同的状态,有着共通的不易,不需要设计,喜悲情感互相碰撞了出来。

  • 气氛走向:尽可能还原音乐节现场舞台气氛

不少传统的摇滚乐迷都是从音乐节和Live House上培养起来的,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那种情绪宣泄的快感,迅速入坑,而往往是深入之后才会被其中的精神所征服。

在牟頔看来,现实中音乐节的乐队表演现场,台上乐队成员之间是有情绪传递的,那个情绪传递会迅速地击中台下的观众。因为现场的情绪共振太强烈,所以自然而然会靠一些很夸张的动作去宣泄和表达,比如pogo,比如跳水,这就是乐队现场的魅力所在。

制作团队希望将这种现实共振带到节目现场,反复研究琢磨,决定从所有细节着手。比如在舞台与观众距离和舞台的高度上做了更科学的设计,让真正的乐迷可以环绕在台前,并且台上台下伸手就能够触到彼此,能看清彼此的脸和表情,能形成即时反馈,这样去激发现场观众和乐队彼此的兴奋状态。

在录制上,导演则要求镜头里永远能带到观众的手,机位要在人群中,甚至有一些真实的遮挡,以及适度的颤抖、混乱感,这些瑕疵能让屏幕前的人真正处于现场观众的视角,能读到镜头里的人和他有一样的情绪,才会被感染。

米未的第N代综艺创新

截至节目第九期播出,《乐队的夏天》豆瓣评分突破8.7分,共收获全网热搜162个,其中微博热搜46个。微信指数峰值突破161万,微博指数峰值突破540万,百度指数峰值突破84.5万,数次登上百度综艺排行榜第一名,头条指数峰值突破155万。抖音共发布199条节目相关视频,总播放量破1.9亿次。

《乐队的夏天》无疑成为了今年的现象级综艺。这为乐队拓宽赛道的尝试开了个好头,而对于制作方米未而言,他们一直持续的综N代迭代创新也终于有了阶段性的实证。

在成功的《奇葩说》之后,在同样成功的《乐队的夏天》之前,中间有着水花不大的《黑白星球》等节目。而无论输出形式是“说”,还是变为“唱”,无论火还是不火,米未综艺节目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内涵始终坚持实现圈层连接和价值传递,尊重每个普通人的独特性,包容文化和思维的多样性,一方面让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可输出可释放的空间,另一方面更让大众获得可了解这世界多元存在、多样可能的渠道。

不同于部分业内人士对于“形式”的固化看法,马东对于“娱乐”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因此他和米未才会始终以综艺形式承载思辨功用——以“有趣”为手段,输出不同观点,引发大众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文化其实就是过去相对固化的地域里人们娱乐的一种时间沉淀。因此娱乐这个词在我心里,并不处于鄙视链下端,它恰恰是一个接通大众的最重要的方式,或者说它是一个最大公约数。”马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文里用了娱乐这个词,其实就特别容易把它叫做低娱乐、泛娱乐或者说过度娱乐化,但是冷静地面对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承认,这是大家的共同需求,且这个需求既不低,也不高,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你既不可回避,也不必过分苛责。所以今天任何一个内容,通过娱乐走向大众,这是必然的。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其他任何的通道和形式,都会使你的传输效率降低,你不通过娱乐走向大众,你还怎么走向大众。”

当然,对于娱乐或综艺形式的精准采用,核心还是要基于内容上的“正”,内容制作者对于内容立意、基调要有精准的把控意识和较强的把控能力,否则,就真会成为过度娱乐。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无需质疑,米未在综艺制作上已经非常成熟,更重要的是,已经验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辨综艺”模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个夏天,乐队拓宽赛道之战

《乐队的夏天》最大的意义,是帮乐队们开辟了新的试验田;与此同时,米未一直持续的综N代迭代创新也有了阶段性的实证。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10年前,笔者突然进入到一个对生存和死亡都觉得很困惑的阶段,偶然听到My Chemical Romance的《The Black Parade》,歌词里写满“we’re all gonna die”“full of lies”,听到的意思却是坚持下去,精神不死,什么都无法伤害我们。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取所需。所以音乐,可能有人取其整体,有人只取词意,有人取其旋律,有人只取节奏——都不过是被触动时的那个因素。

所以,有没有可能只是恰好发现,和不曾发现的区别?

一个契机,一个开关,一次流动

在马东看来,潮流是无法设计的,对潮流过早的预测往往都会被“打脸”。

不过当暗流已经涌动时,敏锐的嗅觉,配合精准的打开方式,却有可能成就一个真正的风向。

今夏在爱奇艺播出的《乐队的夏天》,有着这样一个开头:米未的联合创始人、CCO牟頔面试一个95后女孩时,女孩提出了自己关于工作安排的一些特殊需求——周末两天不加班,1年只工作11个月。这在历来只有公司向应聘者要求996的帝都,确实是一个挺另类的事情。女孩解释说因为自己需要参加乐队排练。

牟頔饶有兴致地跟女孩继续问了很多乐队方面的事情,回到办公室,就拉上团队聊这个方向能不能做点东西。这一聊,发现大家都是对乐队感兴趣,私下会去Live House和音乐节的人;再聊下去,大家都感觉乐队里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很有意思,肯定能有化学反应。

就是这样,真相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或者有时候是顿悟,人们可能只需要这么一个小开关。

《乐队的夏天》同样也是一个开关,引出的是关于乐队发展走向的一次尝试。

围绕着节目,包括一直以来围绕着乐队的发展,一个老问题时常出现:小众是否要去迎合大众,艺术是否要商业化。包括许多专业人士和老乐迷在内的群体认为,如果大众化了,就一点都不“摇滚”了。

人们对摇滚的传统印象是叛逆,愤怒。但反叛并不是摇滚的精神,真正的摇滚精神是勇敢和真实的表达,积极向上的态度。无论国外国内,这一精神都是脱胎于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巨变下人们的精神迷茫。在过往几十年间,摇滚的勇敢真实表达,与尚有许多固化禁忌的社会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显得反叛和小众”。

而近十年,社会文化主体越来越包容开放,再加上互联网这个工具,大众在多数时候都可以自由地参与各种事件、现象的思考和表达。自由真实表达,已然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需求和常规行为。

摇滚“小众”定位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再了。

摇滚乐及乐队的群体和个体发展,面临的将不再是受众基础问题,而是在多元化的表达时代里,在多种个性化细分文化并存的时代环境里,怎样以其中一个分支的身份触达大众?是否还能保持住独特的存在感?还能不能始终输出先锋性的思想共鸣?

以及,既然受众群体可以更大,要不要做好商业化来优化生存状态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的夏天》,不是一场将小众引向大众的宣传秀,而是打破固化、促进流动的一次尝试——既是打破乐队圈子对自身的刻板思考和对受众的刻板认知,也是打破未接触过摇滚的人群对乐队的刻板印象及对自身欣赏力的刻板理解;同时让双方互相发现对方的热情和共鸣。

曾完整经历了20年社会文化变化的老炮们对于这件事价值的洞察可能更清晰。

当制作团队只是拿着初步的想法跑去昆明音乐节现场,第一次去邀请痛仰时,主唱高虎就觉得这个团队做的这件事很有意思;隔了一段时间,高虎通过经纪人告诉节目组,痛仰决定来参加,“因为你们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这件事不能没有痛仰,我们必须在,因为我们得去当那个‘桥’,我们来了,对年轻乐队会是一个更好的激励,会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

乐队魅力的最好打开方式

《乐队的夏天》最大的意义,是帮乐队们开辟了新的试验田。那么对于米未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彻底地挖掘和释放这件事中的魅力,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摇滚音乐在表达上的魅力,感受到乐队中人与人关系的吸引力。为此,米未的制作团队做了几个方面的特殊设计。

  • 流程走向:强赛制激发乐队抓住观众

参加节目的乐队中有不少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一些乐队组队年头也已经很久,大多不是“小白”,但是制作团队没有采用乐队们所习惯的表演形式,而是采取了激烈残酷的竞赛形式,并请乐迷来给乐队打分排位。

担任总制片人的牟頔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制作方的想法:一个好看的综艺节目,要有起承转合,有人物、情节、故事、悬念,才能勾住观众;而比赛,对于乐队和观众来说都是最能识别的形式,强赛制能够激发乐队的创作能量和全情投入,起承转合的进程和紧张感更能抓住观众。

当然对于个性极强的乐队来说,初次了解到这种赛制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制作团队的工作人员告诉黑白文娱,第一次跟反光镜谈时,乐队派了鼓手叶景滢过来,他就有很多质疑,为什么他们这把年纪还要来参加比赛。制作团队就反复地沟通,这个节目是想让乐队这个品类被大众看到,存在改善行业生存状态的可能性,因此比赛不是为了让乐队难堪,而是希望紧紧吸引住观众,带着观众一起进入状态等等。

“他们也是很简单的,虽然很有个性,看上去谁都不服的样子,但实际上是很讲道理的,他听进去了就会慢慢接受。”

  • 情感走向:非典型团体关系中的自生看点

马东说,“我们做乐队是‘队’大于‘乐’的,我们当然也展示音乐,但是我们愿意通过音乐去反映人的情感”。

因为制作团队在选题立项阶段就敏锐地判断出其中人与人关系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不用设置戏剧冲突,不用设计人物关系和状态,随着内容的进程,不同乐队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乐队内部的关系,乐队之间的异与同,就自然涌现出了很多编剧都无法预料的看点。观众在其中,既能看到可共情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也能看到不曾了解的非典型的团体关系。

当然在比赛进程中,主题和互动上也体现了一些很好的有意识的理念设计。比如近期广受关注的“理想世界”主题,谈到这个话题,人们往往就会有很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失落,伤痛与疗愈。

于是现场,海龟乐队分享了因个人发展、对音乐灰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吉他手黄巍曾离开十年,后又最终回归的故事。主唱李红旗至今分享时依然是有微微哽咽,他说他们的乐队早已经历过“不知应往哪儿走”这一阶段;他说他们都是很要面子的人,但他主动放下了面子去把黄巍找了回来。

人们总是希望看到大团圆结局,可是刚看到海龟的大团圆,转身马上又得知盘尼西林的吉他手马上要离开的消息。

因为面临共同的状态,有着共通的不易,不需要设计,喜悲情感互相碰撞了出来。

  • 气氛走向:尽可能还原音乐节现场舞台气氛

不少传统的摇滚乐迷都是从音乐节和Live House上培养起来的,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那种情绪宣泄的快感,迅速入坑,而往往是深入之后才会被其中的精神所征服。

在牟頔看来,现实中音乐节的乐队表演现场,台上乐队成员之间是有情绪传递的,那个情绪传递会迅速地击中台下的观众。因为现场的情绪共振太强烈,所以自然而然会靠一些很夸张的动作去宣泄和表达,比如pogo,比如跳水,这就是乐队现场的魅力所在。

制作团队希望将这种现实共振带到节目现场,反复研究琢磨,决定从所有细节着手。比如在舞台与观众距离和舞台的高度上做了更科学的设计,让真正的乐迷可以环绕在台前,并且台上台下伸手就能够触到彼此,能看清彼此的脸和表情,能形成即时反馈,这样去激发现场观众和乐队彼此的兴奋状态。

在录制上,导演则要求镜头里永远能带到观众的手,机位要在人群中,甚至有一些真实的遮挡,以及适度的颤抖、混乱感,这些瑕疵能让屏幕前的人真正处于现场观众的视角,能读到镜头里的人和他有一样的情绪,才会被感染。

米未的第N代综艺创新

截至节目第九期播出,《乐队的夏天》豆瓣评分突破8.7分,共收获全网热搜162个,其中微博热搜46个。微信指数峰值突破161万,微博指数峰值突破540万,百度指数峰值突破84.5万,数次登上百度综艺排行榜第一名,头条指数峰值突破155万。抖音共发布199条节目相关视频,总播放量破1.9亿次。

《乐队的夏天》无疑成为了今年的现象级综艺。这为乐队拓宽赛道的尝试开了个好头,而对于制作方米未而言,他们一直持续的综N代迭代创新也终于有了阶段性的实证。

在成功的《奇葩说》之后,在同样成功的《乐队的夏天》之前,中间有着水花不大的《黑白星球》等节目。而无论输出形式是“说”,还是变为“唱”,无论火还是不火,米未综艺节目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内涵始终坚持实现圈层连接和价值传递,尊重每个普通人的独特性,包容文化和思维的多样性,一方面让独特性和多样性有可输出可释放的空间,另一方面更让大众获得可了解这世界多元存在、多样可能的渠道。

不同于部分业内人士对于“形式”的固化看法,马东对于“娱乐”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因此他和米未才会始终以综艺形式承载思辨功用——以“有趣”为手段,输出不同观点,引发大众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文化其实就是过去相对固化的地域里人们娱乐的一种时间沉淀。因此娱乐这个词在我心里,并不处于鄙视链下端,它恰恰是一个接通大众的最重要的方式,或者说它是一个最大公约数。”马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文里用了娱乐这个词,其实就特别容易把它叫做低娱乐、泛娱乐或者说过度娱乐化,但是冷静地面对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承认,这是大家的共同需求,且这个需求既不低,也不高,它是一个客观存在,你既不可回避,也不必过分苛责。所以今天任何一个内容,通过娱乐走向大众,这是必然的。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其他任何的通道和形式,都会使你的传输效率降低,你不通过娱乐走向大众,你还怎么走向大众。”

当然,对于娱乐或综艺形式的精准采用,核心还是要基于内容上的“正”,内容制作者对于内容立意、基调要有精准的把控意识和较强的把控能力,否则,就真会成为过度娱乐。

从《奇葩说》到《乐队的夏天》,无需质疑,米未在综艺制作上已经非常成熟,更重要的是,已经验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辨综艺”模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