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陈哲艺:你对角色老实吗?你对剧情老实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陈哲艺:你对角色老实吗?你对剧情老实吗?

“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今年的FIRST影展主竞赛单元评委席中,除了主席刁亦男,陈哲艺是唯一的导演。

FIRST创始人李子为这样形容道:“不夸张地说,除了两位外籍评审,其余几位评委都不是很儒雅。”为了评选今年的片子,评委们进行了漫长而激烈的讨论。其中“刁亦男拍桌子,秦昊离席6次,陈哲艺忍住不上厕所,赵非快把凳子坐倒了”。

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分标准。而对于陈哲艺来说,他的标准是“Truth”。

“Truth”翻译成中文是真相,但陈哲艺把它理解为“老实”。这种老实在于创作者对角色和剧情的老实,不会为了达成某种效果,或者给观众惊吓而瞎编瞎扯。

本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终审评委,右三为陈哲艺。摄影:戴天文

陈哲艺是新加坡著名导演和编剧,曾位列《综艺》杂志推选的“年度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位导演”。他很年轻,今年只有35岁,但已经是时下华语电影青年一代中风头最劲的一位。

从21岁起,他就多次受到戛纳的青睐——首部短片《G-23》入选戛纳电影节“世界电影展映”项目,自编自导的短片《阿嬷》获得第60届戛纳最佳短片特别提及奖,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获得第66届戛纳金摄影机奖。同年,《爸妈不在家》也为他赢得金马最佳新导演的奖项。

尽管作品在东西方影坛皆备受瞩目,但陈哲艺并不高产,也极少在公众场合出现。他的作品多为短片,长片仅有三部,其中包括监制的《再见,在也不见》。这部三段式电影由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联合执导,曾于2016年5月13日在中国上映。他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以新加坡雨季为背景,光是剧本就写了三年,目前还在后期制作中。

陈哲艺曾凭借《爸妈不在家》获得金马奖,图源:视觉中国

谈及自身进度缓慢的创作模式,陈哲艺向界面文娱解释道,与传统编剧先写大纲,再写梗概,最后投入剧本的创作方式相比,他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不懂得写大纲,我也不懂得写梗概,我是直接去写剧本的。”

在创作《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时,他很清楚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但故事发生的起承转合并不连贯。因此,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中间的“洞”,即理清角色的心路历程、了解角色做事的动机,他把这种行为形容为自己“跟角色、剧本、剧情的一种碰撞跟抗斗”。这种抗斗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精炼的剧本,其中的内容和剪辑完成的作品基本一模一样。

《爸妈不在家》工作照

作为一名新加坡籍的导演,陈哲艺也与界面文娱讨论起2018年的好莱坞爆款《摘金奇缘》。该片的男主角杨尼克是新加坡大家族的继承人,影片也在新加坡大量取景。但提起这部片子,陈哲艺却表示:“很气,超级无敌气。”

他认为,新加坡很难等到这样的机会,可以通过大投资的好莱坞电影介绍给世界。但令人失望的是,《摘金奇缘》呈现的完全是一个不诚恳的、凭空想象的新加坡。他在其中看不到自己的国家、家乡,以及自己熟悉的家庭面貌、社会面貌。

“可能今年破了十亿、二十亿,可是那又怎样呢?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也没有人会提起这个东西。”陈哲艺表示,他更愿意拍有真情实感以及长寿市场的作品。“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陈哲艺(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文娱对话陈哲艺

界面文娱:其实我们自从在戛纳看到您的《爸妈不在家》之后,就没有看到您在公众范围内出现了,这段时间您在做什么?

陈哲艺:一直在创作。(界面文娱:是《热带雨》?)也不单单是《热带雨》。我在英国有好几个片子在推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改编自一个英国小说,也弄了大概五年的时间。《热带雨》剧本写了三年。我通常发展一个项目都需要把它做到满意才去拍,因为如果剧本没有说服我,我其实很难把它捕捉下来。

《热带雨》

界面文娱:我们也挺好奇的,如果您只是写一个剧本,几万字其实很快就写完了,关键是怎么改这个剧本。这个剧本您最开始写出来以后,哪几个点让您觉得不太满意?

陈哲艺:你知道很多人都是先有大纲,然后再有一个长一点的大概十页、十五页的梗概,接下来再投入剧本。我的创作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不懂得写大纲,我也不懂得写梗概,我是直接去写剧本的。

但是不管是《爸妈不在家》还是新片《热带雨》,我都很清楚故事的开始和故事的结束,里面会有一些影像冲进我的脑海里。但是我的片子不是连贯的,可能有头也写了尾,然而中间有好几场戏有很多洞。所以我的创作过程就是怎么去补这些洞,怎么去理清楚角色的心路历程,怎么去了解这个角色做事的动机。所以改剧本就变成我跟角色、剧本、剧情的一种碰撞跟抗斗。

我写剧本或者拍片时,我常常会问自己Truth。Truth翻译成中文叫真相,但是我觉得可能应该用老实。你对角色老不老实,你对剧情老不老实,或者你只是在那边瞎扯瞎编。你知道吗,有的人为了某种效果,或者为了给观众一个惊吓,会让角色做一个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做的事情。但是对我来讲这个东西很重要,这个所谓的Truth是我在创作里非常坚守的一种原则。

所以不是说我写了第一稿然后怎么去修,因为我不是那样的编剧。我最近在英国接了另外一个小说改编的工作,故事发生在上海二战时期,是一个四集的迷你剧,英国很流行这种四集电视剧。我发现写这种剧本好难,因为我不是逻辑性很强的编剧,不是前面有头然后起承转合什么都非常的清楚,我需要慢慢用情绪和情感把这个东西挖出来。所以电视台或者公司会一直催我剧本好了没有,我说你要等,轮廓已经出来了,但是有些东西和细节我很难写出来。

《爸妈不在家》剧照

界面文娱:那您在看其他的片子时,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吗?

陈哲艺:我看其他片子时对剧本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我的创作感觉没有一个很连贯的逻辑,有些天马行空,但是我很要求剧本的完成度。所以你看,其实我的剧本都是非常的扎实,我记得一个中国(资方)在看《热带雨》的剧本时,就说这个剧本非常的完整。(界面文娱:就是不需要改,可以直接拍了。)对,然后也非常的简约。你不会感觉说有任何的场次是很拖的,真的是点到为止。他看到剪辑完的作品时,说完全就跟剧本一模一样。所以虽然我的创作方式没有那样的系统化,但是我对剧本还是要求一种精准、精练。

其实不止是剧本,甚至现场(也是精炼的)。有时现场摄影师会说想再拍一个特写,我说我又不是拍电视剧,我干嘛要拍来拍去。这场戏两个镜头就对了,只要把这个镜头给拍好,抓到这个镜头的灵魂还有情绪就对了。

界面文娱:您今年看了这些片子,您觉得哪几部比较好?

陈哲艺:我个人其实蛮欣赏一些片子的,可能有一两部纪录片打动了我。其中一个纪录片我很喜欢,叫《看海》。你应该去看一下,我真的蛮意外的,因为我刚才讲到精准,纪录片通常是非常不精准的,但是它每个镜头都感觉刚好捕捉到美和生活的张力,剪辑、叙述、摄影都非常的精准。

《看海》剧照

另外一个片子我也挺喜欢的,甚至还看了两次。虽然我清楚地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觉得这是蛮了不起的一部片子,叫《春江水暖》。

它让我联想到了侯导的《悲情城市》,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把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社会拍下来,然后连春夏秋冬也拍完了。我真的觉得蛮了不起的,挺不错的。

界面文娱:现在很多片子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讲的都是跟自己的成长、生活的小镇相关的。

陈哲艺:我觉得不是说现在的片子都是以现实主义题材为背景。如果你去看大影展,包括FIRST得奖片、最佳处女作、最佳新导演的作品,通常都是很个人的。因为你没有那样一个背景,或者说没有社会、政治对人文上的沉淀,可能你五十岁的时候才有那个东西。

所以你去拍另外一个议题,或者说另外一个跟你没有那么相关的题材,可能是更容易进入和上手的。因为你对情感、人文、历史这些东西,已经有了自己的经历,或者通过看电影、看书累积了知识。所以很多时候年轻导演想要拍大的东西,或者说想拍一个三十年代的作品,我都会质疑,他真的拍得出来那个时代吗?为什么不要从最小的,你知道、明白、了解的环境、情感、背景开始拍呢?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说好的作品都很写实、很个人,而是说你在那个年龄段,哪怕你四十岁才开始拍你的第一部电影,哪怕你刚刚十八岁像泽维尔·多兰一样,拿出的作品都是很个人的。

你看多兰第一部电影就是拍他妈妈的,我在戛纳拿了金摄影机奖的《爸妈不在家》也是非常个人的作品。反而你会觉得说,那些非常花俏、啰里八嗦,或者很做作的作品,通常就是一直在秀,耍镜头、耍帅,但是其实它没有厚度,也没有根。

泽维尔·多兰,《我杀了我妈妈》

界面文娱:今年这些青年导演关注的东西,和您当年关注的东西在主题上会有什么区别吗?

陈哲艺:我觉得很难去做一个比较,因为我毕竟是在新加坡长大的。我所谓的新马一代面对的是综合式的华人文化,在普通的交流中会残杂一些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福建话、海南话。(南下)的华人、当地的原住民和印度人共同居住在这里,形成综合化的文化。

它有华人文化的传统,因为已经失去太多了,所以我觉得新加坡特别是南方人一直想要捍卫跟保卫传统,所以保留了很多非常传统的节日。包括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年初一会给爸爸妈妈下跪、敬茶、拜年。但它又吸取了英国殖民地的西方文化,以及其他种族的一些文化。所以我的成长背景跟中国大陆长大的导演是不同的,《春江水暖》这样的片子我拍不出来。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但是我不是在水边长大的,我跟河没有那样的一种情感,而且这个情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暗藏在你的DNA中的东西,这个是我没有的。

《春江水暖》工作照

所以我觉得很难去做一个比较。但是我看到了好的作品,看到大家对现今社会的诚恳观察,对历史、家庭、城市、乡村的情怀。我常常跟新导演说,你有把情感拍出来吗?因为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很在意画面,很在意表演。但是现在我随便用iPhone拍一个视频,很难拍出很差的画质,随便放一个滤镜它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说拍“美”这个东西,根本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你这个所谓很美的一个镜头是不是有情感,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才是加分的,才是电影的价值。所以不管是我的作品,或者我看类型片、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我都会看这个片子有没有打动我,不是说洒狗血然后让我哭,而是这个片子的情感。

界面文娱:我感觉其实您应该是受台湾导演的影响比较多,台湾新浪潮那一批导演。

陈哲艺:也有,我非常喜欢侯导,杨德昌导演,很多人就说我就是现代版的杨德昌。但是坦白讲,我是新加坡长大的,我的背景文化又不属于两岸三地大中华长大的小孩,我是从小就讲英语的,所以你会看到我表达自己或者说我回答问题,有时候我的用词会不同,因为我是用英语去思考的。

《悲情城市》,侯孝贤

所以有时候会有人说我讲话太坦白、直接,没有任何的婉转和保留,是因为其实我就是以外国人的思考逻辑去想东西。然后我在新加坡念了电影学校,后来我深造又去英国,我和我太太已经在英国住了十二年了。

可能明年就会有一部英语片开拍,是纯英国片。所以我的电影风格其实是东方与西方的合体,你说我是杨德昌,或者说我完全是杨德昌的传承,也不是。因为我是在国外上的电影学校,受到了国外的电影教育。

界面文娱:其实我们很少看到讲述新加坡本土的一个电影,现在新加坡的创作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陈哲艺:其实还是有的,比如说去年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拿了大奖的《幻土》。只是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小岛国,人口只有五百万,和中国几十亿人口比起来真的是太小了。我们出产的片子,最高记录可能一年就二十部,产量小可能十部。二十部里面有一半是喜剧,五部是惊悚片、动作片、类型片,我可能有两部、三部。去国外参展还有一部或者两部,所以本来片子就不多。

《幻土》

但是因为我定居在英国,我跟美国、英国业界有很多接触,所以我也有很多机会拍英语片和好莱坞片。另外我也会中文,我可以来大陆发展,不一定说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新加坡拍。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继续创作一些新加坡的故事,我不会放弃这些东西。哪怕没有大陆观众想要看新加坡的故事,也没有国外观众对新加坡的故事感兴趣,除非它拿了一个很大的国际奖。如果我不去说新加坡的故事,不去说我看到的、我体会过的、我观察的,或者我难过、生气的,就没有人会去说了,因为我们加起来就那么几个电影人。

界面文娱:现在影响最大的还是《摘金奇缘》(又名:《疯狂的亚洲富豪》)

陈哲艺:对,但那不是新加坡电影,完全就是美国人拍的。基本上所有人讲的不是英式口音就是美国口音,我看不到任何新加坡的人是这个样子的。同样的虽然它拍的是亚洲人,但是亚洲人有所谓的共鸣吗?也没有嘛。

界面文娱:您看到这部作品,包括你身边的一些新加坡导演看到时是什么反应?

陈哲艺:我会很气,超级无敌气。我们新加坡那么小的国家,是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呈现给全球观众的。特别它还是那么大预算的好莱坞电影,有机会可以推广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呈现的是一个不诚恳的、凭空想象的新加坡。所以我会觉得那不是我的国家,不是我的家乡,不是我认识的家庭面貌、社会面貌。

《摘金奇缘》

我会觉得它(《摘金奇缘》)是不老实的。如果它是一个纯美国片,我没有意见。因为美国一年拍一千部两千部,光是喜剧就有好几百部,拍坏了可以有其他的电影把真实的面貌找回来。但是新加坡没有,新加坡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才会有那样一个大银幕(的机会),把新加坡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以我是蛮生气的。

当然它是一个商品,是商业操作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不管是这些公司,或者这些电影人,他们是非常不老实的。他本身也不是亚洲人,他可能觉得他拍的是非常诚恳的,因为他本身的DNA(基因)就是ABC(美国出生的华人)的DNA,他就是美国华侨。可能他的思想逻辑比我还西化一百倍,因为我的片子、情绪和价值观还是非常的儒家和传统的。

界面文娱:你会考虑在未来会拍一些商业片吗?

陈哲艺:我不知道商业片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小偷家族》是商业片吗?可能它在国际上的票房,或者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超越了很多特地定制的商业类型片,但是那你说商业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只要把好的作品拍出来,只要有把情感拍出来,它会找到它的观众。可能不是大商业,只是小商业、小众,但是它还是会有它的观众和价值。而且它的观众可能不是那一年的观众,而是会有一种永垂不朽的能量或者价值。

《小偷家族》

比如说你拍了一个商业片,可能今年破了十亿、二十亿,可是那又怎样呢?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也没有人会提起这个东西。但是最好的华语作品,不管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侯导的《悲情城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张艺谋早期的作品,一百年后还是会有它的观众,还是会有人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他们捕捉了那个层面和年代的中国,以及那个年代电影人最关心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商业,其实不应该短视地去看。比如说《小偷家族》,比如说在韩国和法国大卖的《寄生虫》。它甚至在越南也已经冲到了历史韩国片最高票房的成绩。但是越南的观众其实只看商业片,为什么突然转看文艺片呢?我就是想说只要片子好,其实它是有所谓的观众和市场的。当然可能不是最大的市场,但是它的市场可能不限于一年、一个月、一周,或者那几天,它的市场可能是一百年、两百年。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陈哲艺:你对角色老实吗?你对剧情老实吗?

“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图源:视觉中国

在今年的FIRST影展主竞赛单元评委席中,除了主席刁亦男,陈哲艺是唯一的导演。

FIRST创始人李子为这样形容道:“不夸张地说,除了两位外籍评审,其余几位评委都不是很儒雅。”为了评选今年的片子,评委们进行了漫长而激烈的讨论。其中“刁亦男拍桌子,秦昊离席6次,陈哲艺忍住不上厕所,赵非快把凳子坐倒了”。

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分标准。而对于陈哲艺来说,他的标准是“Truth”。

“Truth”翻译成中文是真相,但陈哲艺把它理解为“老实”。这种老实在于创作者对角色和剧情的老实,不会为了达成某种效果,或者给观众惊吓而瞎编瞎扯。

本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终审评委,右三为陈哲艺。摄影:戴天文

陈哲艺是新加坡著名导演和编剧,曾位列《综艺》杂志推选的“年度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位导演”。他很年轻,今年只有35岁,但已经是时下华语电影青年一代中风头最劲的一位。

从21岁起,他就多次受到戛纳的青睐——首部短片《G-23》入选戛纳电影节“世界电影展映”项目,自编自导的短片《阿嬷》获得第60届戛纳最佳短片特别提及奖,首部长片《爸妈不在家》获得第66届戛纳金摄影机奖。同年,《爸妈不在家》也为他赢得金马最佳新导演的奖项。

尽管作品在东西方影坛皆备受瞩目,但陈哲艺并不高产,也极少在公众场合出现。他的作品多为短片,长片仅有三部,其中包括监制的《再见,在也不见》。这部三段式电影由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联合执导,曾于2016年5月13日在中国上映。他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以新加坡雨季为背景,光是剧本就写了三年,目前还在后期制作中。

陈哲艺曾凭借《爸妈不在家》获得金马奖,图源:视觉中国

谈及自身进度缓慢的创作模式,陈哲艺向界面文娱解释道,与传统编剧先写大纲,再写梗概,最后投入剧本的创作方式相比,他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不懂得写大纲,我也不懂得写梗概,我是直接去写剧本的。”

在创作《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时,他很清楚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但故事发生的起承转合并不连贯。因此,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中间的“洞”,即理清角色的心路历程、了解角色做事的动机,他把这种行为形容为自己“跟角色、剧本、剧情的一种碰撞跟抗斗”。这种抗斗的结果是一份完整、精炼的剧本,其中的内容和剪辑完成的作品基本一模一样。

《爸妈不在家》工作照

作为一名新加坡籍的导演,陈哲艺也与界面文娱讨论起2018年的好莱坞爆款《摘金奇缘》。该片的男主角杨尼克是新加坡大家族的继承人,影片也在新加坡大量取景。但提起这部片子,陈哲艺却表示:“很气,超级无敌气。”

他认为,新加坡很难等到这样的机会,可以通过大投资的好莱坞电影介绍给世界。但令人失望的是,《摘金奇缘》呈现的完全是一个不诚恳的、凭空想象的新加坡。他在其中看不到自己的国家、家乡,以及自己熟悉的家庭面貌、社会面貌。

“可能今年破了十亿、二十亿,可是那又怎样呢?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也没有人会提起这个东西。”陈哲艺表示,他更愿意拍有真情实感以及长寿市场的作品。“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陈哲艺(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文娱对话陈哲艺

界面文娱:其实我们自从在戛纳看到您的《爸妈不在家》之后,就没有看到您在公众范围内出现了,这段时间您在做什么?

陈哲艺:一直在创作。(界面文娱:是《热带雨》?)也不单单是《热带雨》。我在英国有好几个片子在推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改编自一个英国小说,也弄了大概五年的时间。《热带雨》剧本写了三年。我通常发展一个项目都需要把它做到满意才去拍,因为如果剧本没有说服我,我其实很难把它捕捉下来。

《热带雨》

界面文娱:我们也挺好奇的,如果您只是写一个剧本,几万字其实很快就写完了,关键是怎么改这个剧本。这个剧本您最开始写出来以后,哪几个点让您觉得不太满意?

陈哲艺:你知道很多人都是先有大纲,然后再有一个长一点的大概十页、十五页的梗概,接下来再投入剧本。我的创作方式不是这样的,我不懂得写大纲,我也不懂得写梗概,我是直接去写剧本的。

但是不管是《爸妈不在家》还是新片《热带雨》,我都很清楚故事的开始和故事的结束,里面会有一些影像冲进我的脑海里。但是我的片子不是连贯的,可能有头也写了尾,然而中间有好几场戏有很多洞。所以我的创作过程就是怎么去补这些洞,怎么去理清楚角色的心路历程,怎么去了解这个角色做事的动机。所以改剧本就变成我跟角色、剧本、剧情的一种碰撞跟抗斗。

我写剧本或者拍片时,我常常会问自己Truth。Truth翻译成中文叫真相,但是我觉得可能应该用老实。你对角色老不老实,你对剧情老不老实,或者你只是在那边瞎扯瞎编。你知道吗,有的人为了某种效果,或者为了给观众一个惊吓,会让角色做一个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做的事情。但是对我来讲这个东西很重要,这个所谓的Truth是我在创作里非常坚守的一种原则。

所以不是说我写了第一稿然后怎么去修,因为我不是那样的编剧。我最近在英国接了另外一个小说改编的工作,故事发生在上海二战时期,是一个四集的迷你剧,英国很流行这种四集电视剧。我发现写这种剧本好难,因为我不是逻辑性很强的编剧,不是前面有头然后起承转合什么都非常的清楚,我需要慢慢用情绪和情感把这个东西挖出来。所以电视台或者公司会一直催我剧本好了没有,我说你要等,轮廓已经出来了,但是有些东西和细节我很难写出来。

《爸妈不在家》剧照

界面文娱:那您在看其他的片子时,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吗?

陈哲艺:我看其他片子时对剧本的要求非常高。虽然我的创作感觉没有一个很连贯的逻辑,有些天马行空,但是我很要求剧本的完成度。所以你看,其实我的剧本都是非常的扎实,我记得一个中国(资方)在看《热带雨》的剧本时,就说这个剧本非常的完整。(界面文娱:就是不需要改,可以直接拍了。)对,然后也非常的简约。你不会感觉说有任何的场次是很拖的,真的是点到为止。他看到剪辑完的作品时,说完全就跟剧本一模一样。所以虽然我的创作方式没有那样的系统化,但是我对剧本还是要求一种精准、精练。

其实不止是剧本,甚至现场(也是精炼的)。有时现场摄影师会说想再拍一个特写,我说我又不是拍电视剧,我干嘛要拍来拍去。这场戏两个镜头就对了,只要把这个镜头给拍好,抓到这个镜头的灵魂还有情绪就对了。

界面文娱:您今年看了这些片子,您觉得哪几部比较好?

陈哲艺:我个人其实蛮欣赏一些片子的,可能有一两部纪录片打动了我。其中一个纪录片我很喜欢,叫《看海》。你应该去看一下,我真的蛮意外的,因为我刚才讲到精准,纪录片通常是非常不精准的,但是它每个镜头都感觉刚好捕捉到美和生活的张力,剪辑、叙述、摄影都非常的精准。

《看海》剧照

另外一个片子我也挺喜欢的,甚至还看了两次。虽然我清楚地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觉得这是蛮了不起的一部片子,叫《春江水暖》。

它让我联想到了侯导的《悲情城市》,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把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社会拍下来,然后连春夏秋冬也拍完了。我真的觉得蛮了不起的,挺不错的。

界面文娱:现在很多片子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讲的都是跟自己的成长、生活的小镇相关的。

陈哲艺:我觉得不是说现在的片子都是以现实主义题材为背景。如果你去看大影展,包括FIRST得奖片、最佳处女作、最佳新导演的作品,通常都是很个人的。因为你没有那样一个背景,或者说没有社会、政治对人文上的沉淀,可能你五十岁的时候才有那个东西。

所以你去拍另外一个议题,或者说另外一个跟你没有那么相关的题材,可能是更容易进入和上手的。因为你对情感、人文、历史这些东西,已经有了自己的经历,或者通过看电影、看书累积了知识。所以很多时候年轻导演想要拍大的东西,或者说想拍一个三十年代的作品,我都会质疑,他真的拍得出来那个时代吗?为什么不要从最小的,你知道、明白、了解的环境、情感、背景开始拍呢?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说好的作品都很写实、很个人,而是说你在那个年龄段,哪怕你四十岁才开始拍你的第一部电影,哪怕你刚刚十八岁像泽维尔·多兰一样,拿出的作品都是很个人的。

你看多兰第一部电影就是拍他妈妈的,我在戛纳拿了金摄影机奖的《爸妈不在家》也是非常个人的作品。反而你会觉得说,那些非常花俏、啰里八嗦,或者很做作的作品,通常就是一直在秀,耍镜头、耍帅,但是其实它没有厚度,也没有根。

泽维尔·多兰,《我杀了我妈妈》

界面文娱:今年这些青年导演关注的东西,和您当年关注的东西在主题上会有什么区别吗?

陈哲艺:我觉得很难去做一个比较,因为我毕竟是在新加坡长大的。我所谓的新马一代面对的是综合式的华人文化,在普通的交流中会残杂一些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福建话、海南话。(南下)的华人、当地的原住民和印度人共同居住在这里,形成综合化的文化。

它有华人文化的传统,因为已经失去太多了,所以我觉得新加坡特别是南方人一直想要捍卫跟保卫传统,所以保留了很多非常传统的节日。包括在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年初一会给爸爸妈妈下跪、敬茶、拜年。但它又吸取了英国殖民地的西方文化,以及其他种族的一些文化。所以我的成长背景跟中国大陆长大的导演是不同的,《春江水暖》这样的片子我拍不出来。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但是我不是在水边长大的,我跟河没有那样的一种情感,而且这个情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暗藏在你的DNA中的东西,这个是我没有的。

《春江水暖》工作照

所以我觉得很难去做一个比较。但是我看到了好的作品,看到大家对现今社会的诚恳观察,对历史、家庭、城市、乡村的情怀。我常常跟新导演说,你有把情感拍出来吗?因为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很在意画面,很在意表演。但是现在我随便用iPhone拍一个视频,很难拍出很差的画质,随便放一个滤镜它就很好看了。

所以我说拍“美”这个东西,根本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你这个所谓很美的一个镜头是不是有情感,这个东西对我来讲才是加分的,才是电影的价值。所以不管是我的作品,或者我看类型片、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我都会看这个片子有没有打动我,不是说洒狗血然后让我哭,而是这个片子的情感。

界面文娱:我感觉其实您应该是受台湾导演的影响比较多,台湾新浪潮那一批导演。

陈哲艺:也有,我非常喜欢侯导,杨德昌导演,很多人就说我就是现代版的杨德昌。但是坦白讲,我是新加坡长大的,我的背景文化又不属于两岸三地大中华长大的小孩,我是从小就讲英语的,所以你会看到我表达自己或者说我回答问题,有时候我的用词会不同,因为我是用英语去思考的。

《悲情城市》,侯孝贤

所以有时候会有人说我讲话太坦白、直接,没有任何的婉转和保留,是因为其实我就是以外国人的思考逻辑去想东西。然后我在新加坡念了电影学校,后来我深造又去英国,我和我太太已经在英国住了十二年了。

可能明年就会有一部英语片开拍,是纯英国片。所以我的电影风格其实是东方与西方的合体,你说我是杨德昌,或者说我完全是杨德昌的传承,也不是。因为我是在国外上的电影学校,受到了国外的电影教育。

界面文娱:其实我们很少看到讲述新加坡本土的一个电影,现在新加坡的创作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陈哲艺:其实还是有的,比如说去年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拿了大奖的《幻土》。只是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小岛国,人口只有五百万,和中国几十亿人口比起来真的是太小了。我们出产的片子,最高记录可能一年就二十部,产量小可能十部。二十部里面有一半是喜剧,五部是惊悚片、动作片、类型片,我可能有两部、三部。去国外参展还有一部或者两部,所以本来片子就不多。

《幻土》

但是因为我定居在英国,我跟美国、英国业界有很多接触,所以我也有很多机会拍英语片和好莱坞片。另外我也会中文,我可以来大陆发展,不一定说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新加坡拍。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继续创作一些新加坡的故事,我不会放弃这些东西。哪怕没有大陆观众想要看新加坡的故事,也没有国外观众对新加坡的故事感兴趣,除非它拿了一个很大的国际奖。如果我不去说新加坡的故事,不去说我看到的、我体会过的、我观察的,或者我难过、生气的,就没有人会去说了,因为我们加起来就那么几个电影人。

界面文娱:现在影响最大的还是《摘金奇缘》(又名:《疯狂的亚洲富豪》)

陈哲艺:对,但那不是新加坡电影,完全就是美国人拍的。基本上所有人讲的不是英式口音就是美国口音,我看不到任何新加坡的人是这个样子的。同样的虽然它拍的是亚洲人,但是亚洲人有所谓的共鸣吗?也没有嘛。

界面文娱:您看到这部作品,包括你身边的一些新加坡导演看到时是什么反应?

陈哲艺:我会很气,超级无敌气。我们新加坡那么小的国家,是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呈现给全球观众的。特别它还是那么大预算的好莱坞电影,有机会可以推广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呈现的是一个不诚恳的、凭空想象的新加坡。所以我会觉得那不是我的国家,不是我的家乡,不是我认识的家庭面貌、社会面貌。

《摘金奇缘》

我会觉得它(《摘金奇缘》)是不老实的。如果它是一个纯美国片,我没有意见。因为美国一年拍一千部两千部,光是喜剧就有好几百部,拍坏了可以有其他的电影把真实的面貌找回来。但是新加坡没有,新加坡可能十年二十年后才会有那样一个大银幕(的机会),把新加坡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所以我是蛮生气的。

当然它是一个商品,是商业操作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不管是这些公司,或者这些电影人,他们是非常不老实的。他本身也不是亚洲人,他可能觉得他拍的是非常诚恳的,因为他本身的DNA(基因)就是ABC(美国出生的华人)的DNA,他就是美国华侨。可能他的思想逻辑比我还西化一百倍,因为我的片子、情绪和价值观还是非常的儒家和传统的。

界面文娱:你会考虑在未来会拍一些商业片吗?

陈哲艺:我不知道商业片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比如说《小偷家族》是商业片吗?可能它在国际上的票房,或者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超越了很多特地定制的商业类型片,但是那你说商业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我觉得只要把好的作品拍出来,只要有把情感拍出来,它会找到它的观众。可能不是大商业,只是小商业、小众,但是它还是会有它的观众和价值。而且它的观众可能不是那一年的观众,而是会有一种永垂不朽的能量或者价值。

《小偷家族》

比如说你拍了一个商业片,可能今年破了十亿、二十亿,可是那又怎样呢?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也没有人会提起这个东西。但是最好的华语作品,不管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侯导的《悲情城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还是张艺谋早期的作品,一百年后还是会有它的观众,还是会有人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他们捕捉了那个层面和年代的中国,以及那个年代电影人最关心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所谓的商业,其实不应该短视地去看。比如说《小偷家族》,比如说在韩国和法国大卖的《寄生虫》。它甚至在越南也已经冲到了历史韩国片最高票房的成绩。但是越南的观众其实只看商业片,为什么突然转看文艺片呢?我就是想说只要片子好,其实它是有所谓的观众和市场的。当然可能不是最大的市场,但是它的市场可能不限于一年、一个月、一周,或者那几天,它的市场可能是一百年、两百年。我宁愿拍一百年、两百年的电影,也不要去拍那一秒钟、一个月,或者那几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