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编剧述平:希望片方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编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编剧述平:希望片方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编剧

作为“姜文御用编剧”,他心中的编剧创作,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述平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见面会上

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7位主竞赛评委当中,述平是其中唯一一位编剧。他并不是一名高产的编剧,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上一次相对密集的亮相,或许还是前一部作品《一步之遥》上映的时候。

“姜文御用编剧”,或许是绝大多数人对他最直观的印象。带他进入电影行业的是张艺谋,他在改编述平自己的小说《有话好好说》时,邀请述平担任影片编剧。这是写小说的述平,第一次进入编剧行业。

《有话好好说》

此后,述平本来还有一个跟张艺谋合作的项目,就连女主角都定好了,是还没有出演《我的父亲母亲》的章子怡,但可惜由于作品最后没有出来,两人的合作暂时落下帷幕。

不过《有话好好说》的男主角姜文没有忘记他。姜文在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中,力邀述平作为编剧,并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合作关系,他接下来的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都找来述平担任编剧。“姜文御用编剧”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

述平并不是只给姜文当编剧。1998年,他是吕乐导演《赵先生》的编剧,他也是2013年上映的宁浩执导的《无人区》的编剧之一。两人能维系这么长时间的合作关系,主要还是因为“磨合的过程是有创作上的愉快感在的。创作要放松要觉得有趣,要是天天哭丧着脸在那儿做思索状,可能有些东西就出不来。”

两人的作品中,述平喜欢的是《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在他看来,“《鬼子来了》故事性很强,别看它不是纯粹商业片,也有很强的叙述魅力在,有悬念,整个人物走向过程很丰富,有对历史深思的深刻。《让子弹飞》也好看,不是纯粹那种哄着观众的商业片,故事层面上很丰富,好多人物在里面,都很有特点。”

《让子弹飞》

作为一名成功的编剧,述平非常看重与片方、导演的磨合。在电影的创作里,编剧或许是最常被提意见的职位,非常有可能遇到“写完之后又不满意,又挑三拣四,改来改去你一个意见他一个意见,俩意见还是相反的,弄得无所适从”。他认为,要想改出一个优秀的剧本,编剧也应该受到像演员一样的保护和激发,“如果编剧完全被动,可能会越来越不好,改来改去创作主动性就不在了。我希望制片方或者导演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待编剧,是需要一些创作上的保护的。”

写了20多年剧本,曾担任过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述平希望能够回到小说的领域,“应该是我个人作品的系列里面,对故事的一种主动创作心理上的回归”,毕竟作为编剧,更多的都是在和导演、片方进行磨合,在已有的故事上添砖加瓦,用集体的努力完成一部作品。只有回到小说领域,才能体会到完全自我主动创作的快感,“前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在阅读,在涂抹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有种特别好的状态,创作者应该有的那么一个快感。”

述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文娱对话述平:

界面文娱:是什么理由,说服你担任本届FIRST影展的主竞赛评审?

述平:首先是接到邀请,李子为找我聊。我觉得青年电影展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鼓励,大家都是从这儿过来的,其他大的电影节可能人家不会专门关照你吧,因为都有一些成熟的大师在。而且FIRST之前几届我也关注过,相对来说比较公正比较干净,比较鼓励创新,对年轻人也有吸引力。希望能观赏这些电影,评出大家喜欢的、有电影感、有价值的(电影)。

界面文娱:你喜欢什么风格的作品?

述平:说老实话,我还是喜欢相对飞扬一点的。比如伍迪·艾伦《午夜巴黎》这种,简单坐一个马车就穿越到另一个时代了。其实他的灵感来自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表达了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觉得黄金时代是上一个时代。这种想法就很高级,不是生活那种家长里短,不是趴在地上找东西。

《午夜巴黎》剧照

界面文娱:今年其实有不少片子,会在落地的基础上带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片段,这个有效吗?

述平:但这东西我觉得救不了电影。其实我不愿意从总体倾向上去论述每个导演,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个影展确实有个总体倾向,是偏向写实的。这两年的形势可能都觉得这样拍比较稳当,容易抓得住驾驭得了,但我觉得年轻人还应该放开点,哪怕你走得歪歪斜斜站立不稳,我觉得想象力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界面文娱:为什么从2014年《一步之遥》之后,没有你的影视作品问世?

述平:算起来我也有好几年没有参与剧本创作了,去年有个片弄到一半,后来一个年轻导演接手了,一个葛优主演的电影。后面还有一个,写了一部分还没弄完的一个项目。

我跟你说实话,我在电影界已经有20多年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到了这个年龄,想回归一下写小说什么的。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我个人作品的系列里面,对故事的一种主动创作心理上的回归。我愿意重新进行小说的写作。电影的写作对我来说也差不多了,也就那样了。还能怎么样?

界面文娱:主动创作,是因为作为编剧时更多的是命题吗?

述平:这种情况是电影性质本身决定的,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群体创作的艺术,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人物,把握电影的各个方面,作为编剧,我觉得是协同的这么一个身份。这也是作品,但这是一个经过共同磨合和共同创作的东西,不是纯粹个人的东西。在我印象中,在国内都是人家找到我,他有这么一个项目或者故事的“小苗”,然后我们一起来把它完成。我大量的时间在做这个事,并没有完全由着我性子去创作。

界面文娱:会考虑自己做导演来讲一个纯粹个人的故事吗?

述平:我是打死也不会做导演的。这不是我特长,而且我干不了那种活儿,我没有用当导演的冲动。导演要有强大的领导能力,这方面我是没有的。我是闲云野鹤型的,不是那种领导一帮人一起来做事的。

界面文娱:那你会介意别人说你是“姜文御用编剧”吗?

述平:我觉得这个御不御用都是别人来说的,某种程度上都是合作者,互相之间共同的磨合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有些人愿意这么说,就是因为我跟他合作的电影比较多造成的印象。(我跟他)在一起时间比较长,而且磨合的过程是有创作上的愉快感在的,(我)才愿意做这个事。并不是那种特别痛苦啦没完没了的(过程)。

《让子弹飞》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界面文娱:很多跟姜文合作过的编剧,都会说他对剧本要求很高,剧本要改很多遍,这个过程不会带来痛苦吗?

述平:因为他自己也是个编剧,有些东西他灵感乍现的时候会有个人的表述,会放在里面,经过反复来回的折腾把它打磨成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结果。这种好就是一好百好。我觉得无所谓的,中间肯定会舍弃很多,慢慢堆积出来这么一个有意思大家共同讨论出来的东西,是创作必须的过程。

界面文娱:这和小说的创作完全不一样,所以你才回去写小说吗?会不会有不习惯的情况出现?

述平:小说完全是沉浸在个人那种的。但有一个好处,小说无论写的好还是不好,他的整体是在你的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里面的,但如果是电影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冲突的活着没办法完全统一在一块的情况。可能不好的话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因为不是自己一以贯之的个人思考在里面。说老实话我这20多年没写小说,现在想想有点对不起我自己。现在我就想还是回归一下。至于写成什么样子那是另一回事。

不会不习惯,会感觉很亲切。会觉得好像回到故乡的意思。前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在阅读,在涂抹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有种特别好的状态,创作者应该有的那么一个快感。

反而刚转行当编剧的时候有不习惯的过程。谁也不是天生的编剧。但有一点共同的,其实大家都是在编故事,总体来说差不多。我觉得话剧、电影、小说这些东西都是以故事为主,总体上是一个相对来说一样的东西在里面,形式不同而已,有些电影可能需要好多人来完成。电影在我看来就是造假工程,把事弄的让你相信真的有这么个事,甚至会影响到你的心灵。小说操作上还是比较简单,可能难度更大,咱不说影响别人或者让别人喝彩,自己满意都很难。

界面文娱:写了这么多年,你是哪种类型的创作者?

述平:就我个人创作经历来说,我是特别依赖灵感的写作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比较危险的写作方式。没有灵感的时候,坐在那儿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情况是经常有的。灵感需要等待的过程,来了后就要逮住它,把它留下来,放大、完成。

我经常遇到没有灵感的情况。首先你面对的是故事在生长的过程,会有很多具体的行径,某个人物的状态跟其他人物的关系之间的反应也有可能出现状况,这些都是故事可能出现的枝桠或者分界点。有时候琢磨时会有灵感出现,哪怕是微小的灵感,在符合这个情景,让你把这个东西说起来有意思,让你自己陶醉其中时,我觉得都是好的。有灵感的存在,而且你能把它正确地传达出来,对创作来说都是特别珍贵的。有时候我们谈剧本的时候,好几天都没有进展,只能等呗。有时候先糊弄过去,因为还有回头的机会,因为你不能无限期地等待,有时候(灵感)并不能保证,所以完全依赖灵感写作是挺危险的一件事。

述平(左二)作为颁奖嘉宾之一,给《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文本奖

界面文娱:你是按什么顺序创作的?先有大纲吗,还是直接按故事的发展写?

述平:我从来没写过大纲。因为我的剧本通常先有个原始文本,可能是小说或者什么其他故事,有一个底子了。大纲写给谁看呢,除非你报审去。实际上大纲说白了是一个概述,也没法筛出细节,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我就是直接下手就完了。有时候我跳着写,有时候也大致上按照顺序写,但通常都是要返回来折腾着改很多遍,可能把你最初的想法都改没有了,都是不保证的事儿。

界面文娱:你和姜文导演合作的作品里,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述平:《鬼子来了》故事性很强,别看它不是纯粹商业片,也有很强的叙述魅力在,有悬念,整个人物走向过程很丰富,有对历史深思的深刻。《让子弹飞》也好看,不是纯粹那种哄着观众的商业片,故事层面上很丰富,好多人物在里面,都很有特点。那些演员是很难聚在一起完成一部戏的。

界面文娱:那些观众念念不忘的金句,是你们谁创作的?

述平:这个混在一块,都有吧。反正是琢磨呗,这块缺点啥得说一句有意思的话,就瞎聊呗。有时候放松了聊的时候反而容易出来,所以创作要放松要觉得有趣,要是天天哭丧着脸在那儿做思索状可能有些东西就出不来。放松不是指根本不干活乱来,是有放松的心态,是一种态度。

界面文娱:那其中的黑色幽默呢?从《有话好好说》开始你的创作就有非常明显的黑色幽默取向了。

述平:这是我兴趣的一个取向,选择了这么一个方式不自觉的就会想这样(黑色幽默),觉得这样才有意思。这种表达比直白的、深沉的、不苟言笑的觉得来劲儿吧,弄一个苦大仇深的在那儿说事我觉得不满足。幽默不仅是幽默本身,是这种面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说白了怎么弄不都最后走向死亡吗,所有人都一样,怎么活都是一种活法。东北人可能自带幽默。

《鬼子来了》里有非常多极具讽刺的黑色幽默

界面文娱:你怎么看现在有些导演会喜欢说中国没有好编剧好剧本这回事?

述平:找到了也是折磨来折磨去。这么说吧,导演或者制片人、片方找编剧,跟导演选演员一样,你要把他的潜能激发挖掘出来,不是写一个写完就拍。写完之后又不满意,又挑三拣四,改来改去你一个意见他一个意见,俩意见还是相反的,弄得无所适从了。那么说确实没有好编剧,最后肯定都有缺憾和不满意。我觉得好点的合作,必须是两人在一起你说二我能说三,你说三我能说四,攀着往上走、互相激励的过程。

如果编剧完全被动的话,可能会越来越不好,改来改去创作主动性就不在了,爱咋地咋地吧。所以我希望制片方或者导演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待编剧,(他们)是需要一些创作上的保护的。不行你换人呗,跟换演员是一样的。

界面文娱:你有这么多的创作经验,会考虑带一些学生或者年轻编剧吗?

述平:我不带学生,一是精力上顾不过来,二是我觉得自己没有那资格。说老实话还有一个,我觉得创作这种东西教不来,在于个人悟性。那种东西在实战过程中有一个成长或者进步,不是一个谁手把手教的,教也教不会。而且我也没经过(编剧)训练,也没有老师。我都不是学文的,我学工科的,电气自动化,那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编剧述平:希望片方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编剧

作为“姜文御用编剧”,他心中的编剧创作,是应该受到保护的。

述平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见面会上

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7位主竞赛评委当中,述平是其中唯一一位编剧。他并不是一名高产的编剧,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上一次相对密集的亮相,或许还是前一部作品《一步之遥》上映的时候。

“姜文御用编剧”,或许是绝大多数人对他最直观的印象。带他进入电影行业的是张艺谋,他在改编述平自己的小说《有话好好说》时,邀请述平担任影片编剧。这是写小说的述平,第一次进入编剧行业。

《有话好好说》

此后,述平本来还有一个跟张艺谋合作的项目,就连女主角都定好了,是还没有出演《我的父亲母亲》的章子怡,但可惜由于作品最后没有出来,两人的合作暂时落下帷幕。

不过《有话好好说》的男主角姜文没有忘记他。姜文在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中,力邀述平作为编剧,并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合作关系,他接下来的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都找来述平担任编剧。“姜文御用编剧”的名声,逐步传播开来。

述平并不是只给姜文当编剧。1998年,他是吕乐导演《赵先生》的编剧,他也是2013年上映的宁浩执导的《无人区》的编剧之一。两人能维系这么长时间的合作关系,主要还是因为“磨合的过程是有创作上的愉快感在的。创作要放松要觉得有趣,要是天天哭丧着脸在那儿做思索状,可能有些东西就出不来。”

两人的作品中,述平喜欢的是《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在他看来,“《鬼子来了》故事性很强,别看它不是纯粹商业片,也有很强的叙述魅力在,有悬念,整个人物走向过程很丰富,有对历史深思的深刻。《让子弹飞》也好看,不是纯粹那种哄着观众的商业片,故事层面上很丰富,好多人物在里面,都很有特点。”

《让子弹飞》

作为一名成功的编剧,述平非常看重与片方、导演的磨合。在电影的创作里,编剧或许是最常被提意见的职位,非常有可能遇到“写完之后又不满意,又挑三拣四,改来改去你一个意见他一个意见,俩意见还是相反的,弄得无所适从”。他认为,要想改出一个优秀的剧本,编剧也应该受到像演员一样的保护和激发,“如果编剧完全被动,可能会越来越不好,改来改去创作主动性就不在了。我希望制片方或者导演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待编剧,是需要一些创作上的保护的。”

写了20多年剧本,曾担任过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述平希望能够回到小说的领域,“应该是我个人作品的系列里面,对故事的一种主动创作心理上的回归”,毕竟作为编剧,更多的都是在和导演、片方进行磨合,在已有的故事上添砖加瓦,用集体的努力完成一部作品。只有回到小说领域,才能体会到完全自我主动创作的快感,“前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在阅读,在涂抹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有种特别好的状态,创作者应该有的那么一个快感。”

述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文娱对话述平:

界面文娱:是什么理由,说服你担任本届FIRST影展的主竞赛评审?

述平:首先是接到邀请,李子为找我聊。我觉得青年电影展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鼓励,大家都是从这儿过来的,其他大的电影节可能人家不会专门关照你吧,因为都有一些成熟的大师在。而且FIRST之前几届我也关注过,相对来说比较公正比较干净,比较鼓励创新,对年轻人也有吸引力。希望能观赏这些电影,评出大家喜欢的、有电影感、有价值的(电影)。

界面文娱:你喜欢什么风格的作品?

述平:说老实话,我还是喜欢相对飞扬一点的。比如伍迪·艾伦《午夜巴黎》这种,简单坐一个马车就穿越到另一个时代了。其实他的灵感来自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表达了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觉得黄金时代是上一个时代。这种想法就很高级,不是生活那种家长里短,不是趴在地上找东西。

《午夜巴黎》剧照

界面文娱:今年其实有不少片子,会在落地的基础上带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片段,这个有效吗?

述平:但这东西我觉得救不了电影。其实我不愿意从总体倾向上去论述每个导演,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但这个影展确实有个总体倾向,是偏向写实的。这两年的形势可能都觉得这样拍比较稳当,容易抓得住驾驭得了,但我觉得年轻人还应该放开点,哪怕你走得歪歪斜斜站立不稳,我觉得想象力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界面文娱:为什么从2014年《一步之遥》之后,没有你的影视作品问世?

述平:算起来我也有好几年没有参与剧本创作了,去年有个片弄到一半,后来一个年轻导演接手了,一个葛优主演的电影。后面还有一个,写了一部分还没弄完的一个项目。

我跟你说实话,我在电影界已经有20多年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到了这个年龄,想回归一下写小说什么的。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我个人作品的系列里面,对故事的一种主动创作心理上的回归。我愿意重新进行小说的写作。电影的写作对我来说也差不多了,也就那样了。还能怎么样?

界面文娱:主动创作,是因为作为编剧时更多的是命题吗?

述平:这种情况是电影性质本身决定的,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群体创作的艺术,导演是电影的灵魂人物,把握电影的各个方面,作为编剧,我觉得是协同的这么一个身份。这也是作品,但这是一个经过共同磨合和共同创作的东西,不是纯粹个人的东西。在我印象中,在国内都是人家找到我,他有这么一个项目或者故事的“小苗”,然后我们一起来把它完成。我大量的时间在做这个事,并没有完全由着我性子去创作。

界面文娱:会考虑自己做导演来讲一个纯粹个人的故事吗?

述平:我是打死也不会做导演的。这不是我特长,而且我干不了那种活儿,我没有用当导演的冲动。导演要有强大的领导能力,这方面我是没有的。我是闲云野鹤型的,不是那种领导一帮人一起来做事的。

界面文娱:那你会介意别人说你是“姜文御用编剧”吗?

述平:我觉得这个御不御用都是别人来说的,某种程度上都是合作者,互相之间共同的磨合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有些人愿意这么说,就是因为我跟他合作的电影比较多造成的印象。(我跟他)在一起时间比较长,而且磨合的过程是有创作上的愉快感在的,(我)才愿意做这个事。并不是那种特别痛苦啦没完没了的(过程)。

《让子弹飞》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界面文娱:很多跟姜文合作过的编剧,都会说他对剧本要求很高,剧本要改很多遍,这个过程不会带来痛苦吗?

述平:因为他自己也是个编剧,有些东西他灵感乍现的时候会有个人的表述,会放在里面,经过反复来回的折腾把它打磨成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结果。这种好就是一好百好。我觉得无所谓的,中间肯定会舍弃很多,慢慢堆积出来这么一个有意思大家共同讨论出来的东西,是创作必须的过程。

界面文娱:这和小说的创作完全不一样,所以你才回去写小说吗?会不会有不习惯的情况出现?

述平:小说完全是沉浸在个人那种的。但有一个好处,小说无论写的好还是不好,他的整体是在你的一个自圆其说的系统里面的,但如果是电影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冲突的活着没办法完全统一在一块的情况。可能不好的话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因为不是自己一以贯之的个人思考在里面。说老实话我这20多年没写小说,现在想想有点对不起我自己。现在我就想还是回归一下。至于写成什么样子那是另一回事。

不会不习惯,会感觉很亲切。会觉得好像回到故乡的意思。前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在阅读,在涂抹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有种特别好的状态,创作者应该有的那么一个快感。

反而刚转行当编剧的时候有不习惯的过程。谁也不是天生的编剧。但有一点共同的,其实大家都是在编故事,总体来说差不多。我觉得话剧、电影、小说这些东西都是以故事为主,总体上是一个相对来说一样的东西在里面,形式不同而已,有些电影可能需要好多人来完成。电影在我看来就是造假工程,把事弄的让你相信真的有这么个事,甚至会影响到你的心灵。小说操作上还是比较简单,可能难度更大,咱不说影响别人或者让别人喝彩,自己满意都很难。

界面文娱:写了这么多年,你是哪种类型的创作者?

述平:就我个人创作经历来说,我是特别依赖灵感的写作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比较危险的写作方式。没有灵感的时候,坐在那儿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情况是经常有的。灵感需要等待的过程,来了后就要逮住它,把它留下来,放大、完成。

我经常遇到没有灵感的情况。首先你面对的是故事在生长的过程,会有很多具体的行径,某个人物的状态跟其他人物的关系之间的反应也有可能出现状况,这些都是故事可能出现的枝桠或者分界点。有时候琢磨时会有灵感出现,哪怕是微小的灵感,在符合这个情景,让你把这个东西说起来有意思,让你自己陶醉其中时,我觉得都是好的。有灵感的存在,而且你能把它正确地传达出来,对创作来说都是特别珍贵的。有时候我们谈剧本的时候,好几天都没有进展,只能等呗。有时候先糊弄过去,因为还有回头的机会,因为你不能无限期地等待,有时候(灵感)并不能保证,所以完全依赖灵感写作是挺危险的一件事。

述平(左二)作为颁奖嘉宾之一,给《平原上的夏洛克》导演颁发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佳文本奖

界面文娱:你是按什么顺序创作的?先有大纲吗,还是直接按故事的发展写?

述平:我从来没写过大纲。因为我的剧本通常先有个原始文本,可能是小说或者什么其他故事,有一个底子了。大纲写给谁看呢,除非你报审去。实际上大纲说白了是一个概述,也没法筛出细节,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东西,我就是直接下手就完了。有时候我跳着写,有时候也大致上按照顺序写,但通常都是要返回来折腾着改很多遍,可能把你最初的想法都改没有了,都是不保证的事儿。

界面文娱:你和姜文导演合作的作品里,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哪一部?

述平:《鬼子来了》故事性很强,别看它不是纯粹商业片,也有很强的叙述魅力在,有悬念,整个人物走向过程很丰富,有对历史深思的深刻。《让子弹飞》也好看,不是纯粹那种哄着观众的商业片,故事层面上很丰富,好多人物在里面,都很有特点。那些演员是很难聚在一起完成一部戏的。

界面文娱:那些观众念念不忘的金句,是你们谁创作的?

述平:这个混在一块,都有吧。反正是琢磨呗,这块缺点啥得说一句有意思的话,就瞎聊呗。有时候放松了聊的时候反而容易出来,所以创作要放松要觉得有趣,要是天天哭丧着脸在那儿做思索状可能有些东西就出不来。放松不是指根本不干活乱来,是有放松的心态,是一种态度。

界面文娱:那其中的黑色幽默呢?从《有话好好说》开始你的创作就有非常明显的黑色幽默取向了。

述平:这是我兴趣的一个取向,选择了这么一个方式不自觉的就会想这样(黑色幽默),觉得这样才有意思。这种表达比直白的、深沉的、不苟言笑的觉得来劲儿吧,弄一个苦大仇深的在那儿说事我觉得不满足。幽默不仅是幽默本身,是这种面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说白了怎么弄不都最后走向死亡吗,所有人都一样,怎么活都是一种活法。东北人可能自带幽默。

《鬼子来了》里有非常多极具讽刺的黑色幽默

界面文娱:你怎么看现在有些导演会喜欢说中国没有好编剧好剧本这回事?

述平:找到了也是折磨来折磨去。这么说吧,导演或者制片人、片方找编剧,跟导演选演员一样,你要把他的潜能激发挖掘出来,不是写一个写完就拍。写完之后又不满意,又挑三拣四,改来改去你一个意见他一个意见,俩意见还是相反的,弄得无所适从了。那么说确实没有好编剧,最后肯定都有缺憾和不满意。我觉得好点的合作,必须是两人在一起你说二我能说三,你说三我能说四,攀着往上走、互相激励的过程。

如果编剧完全被动的话,可能会越来越不好,改来改去创作主动性就不在了,爱咋地咋地吧。所以我希望制片方或者导演能像对待演员一样对待编剧,(他们)是需要一些创作上的保护的。不行你换人呗,跟换演员是一样的。

界面文娱:你有这么多的创作经验,会考虑带一些学生或者年轻编剧吗?

述平:我不带学生,一是精力上顾不过来,二是我觉得自己没有那资格。说老实话还有一个,我觉得创作这种东西教不来,在于个人悟性。那种东西在实战过程中有一个成长或者进步,不是一个谁手把手教的,教也教不会。而且我也没经过(编剧)训练,也没有老师。我都不是学文的,我学工科的,电气自动化,那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