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美好家园读者俱乐部 金雪
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后,整个行业瞬间迸发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大批卫星制造公司、卫星运营公司和测控公司的出现,衍生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他们通过生产、销售和运营卫星实现盈利,并借助卫星群送回的数据,挖掘更多应用场景。在5G和物联网交织而成的大数据时代,投资方可以通过卫星数据观察到大型商超门前的停车位,以评估购物旺季的客流量;农场主也可以准确检测农作物的健康状况,预估理想的收割时间;而我们也将可以在包括高空、森林、海洋在内的世界任何角落使用网络,还有无数应用场景正在被开发,这些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负责把这些卫星送上太空轨道的民营火箭公司,则是以上所有想象空间的基石。
(从左至右:蓝箭航天品牌与公关负责人Ethan、总裁张龙、创始人兼CEO张昌武、CFO张晨、动力研发负责人葛明和、总体研发部负责人刘建)
除美国的SpaceX和蓝色起源外,中国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是全球第三家,也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的火箭制造商。张昌武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CEO。2019年5月17日,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天鹊”80吨氧甲烷发动机试车成功了,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双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而到2020年,这款发动机计划将搭载“朱雀二号”液体火箭完成首次飞行。
每一个阶段性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阶段性失败。张昌武和蓝箭航天,正从一次次历练中,跌倒,爬起,再前行。
没拿满分的“第一”
2018年10月27日下午5点43分,张昌武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朱雀大宝贝好样的,永远的骄傲”。这里的朱雀,并不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而是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 “朱雀一号”。这一天,朱雀一号作为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点火时间设置在北京时间下午4点整。倒计时还有30分钟时,在距离发射地5公里的观望场地,张昌武和100多个蓝箭航天的工作人员聚集一起,默数着倒计时。倒计时15分钟时,发射地的技术人员全部撤离,只留下朱雀一号伫立在蓝色的发射塔上。前一天,张昌武确定自己已经调整好了情绪,可以从容地迎接这个“大日子”,但真正看到朱雀一号远远伫立着等待发射时,他激动得“甚至想掉下眼泪”。
最后的倒计时是现场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大声跟着喊的, “10、9、8、7、6、5、4、3……”,一声“点火”指令后,朱雀一号喷薄而出。空中传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反复播报的火箭离地时刻的声音:“T0(发射术语)、 16时、00分、04秒、518毫秒”。很多员工互相拥抱着,激动得跳了起来。在欢呼声中,张昌武屏住呼吸,视线紧紧追随着箭体,仔细听着播报传来朱雀一号“一级分离成功”“二级分离成功”“整流罩分离成功”的消息,直到引擎的火光慢慢消失在视野范围内,在天空中留下清晰的喷射痕迹。
朱雀一号上搭载了一颗名为“未来号”的微小卫星,这是一颗公益科普卫星,是央视综合频道《加油!向未来》第3季节目定制的,按原计划进入太阳同步轨道后,将启动对地观测功能,并开始进行栏目组此前向全国征集的实验项目。
火箭完成一、二、三级分离后,卫星进入轨道时会传回两个信号。张昌武和工作人员们在现场等待着发射中心的通知,一切顺利的话,10分钟后就会收到。但最终1小时仍没等到回传信号时,张昌武意识到了,这次发射没能拿到最终的100分。
朱雀一号的发射现场当天来了10辆大巴车,除蓝箭航天的工作人员外,还有数十家媒体、卫星客户和投资方。品牌和公关事务负责人Ethan低声问张昌武,怎么和大家说这件事比较好。张昌武答,“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 张昌武
火箭发射两小时后,张昌武通报朱雀一号的发射情况,“火箭一二级工作正常,整流罩分离正常,但在三级飞行过程中出现异常,卫星未能入轨。”经过调查分析,4天后,蓝箭航天公开披露了卫星未入轨的原因——三级工作37秒(总飞行时间402秒)后,主发动机工作正常,但由于姿态控制系统异常,推进剂提前耗尽。
2018年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年以来发射次数最多、发射卫星也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在这个全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火箭发射基地上,全年发射了18枚火箭,将65颗卫星送入太空。朱雀一号是这里,也是全中国发射的第一枚民营火箭,在这个层面上,张昌武和蓝箭航天成为了整个行业的破风手——他们是第一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火箭企业,也拿下了国内第一张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
在发射之前,张昌武做好了全面的心理准备——结果可能很好,也可能很坏,最坏的结果他也想过,可能甚至“ 连飞都没飞起来,在地面或者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就炸了”。真正看到朱雀一号“飞跑了”,在天空中稳住姿态,笔直上升,留下漂亮的飞行轨迹的时候,张昌武表面很沉稳,心里满是波澜。“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复杂。大家为这个事情付出了这么多,看着它飞跑,最终产生激动的并不是飞得结果怎么样,而就只是它飞跑了。”张昌武说,后来他得知卫星没能入轨时,心里也不是失望,“更多的是不甘吧”。
舆论很快把蓝箭航天围得密不透风。第二天一早,满世界都是朱雀一号的消息。
张昌武没有看过这些评论,对他而言,每个阶段都会面对外界的压力。“当初我们决定送卫星入轨,外界就有很多顾忌,说我们挑战得太高,失败了不好看。”张昌武不理解,他觉得自己做火箭本身就不是为了好看,“找出问题远比不出问题更重要。”
三年磨一“箭”
从零开始到自主研发出第一枚火箭并实现发射,蓝箭航天只用了三年时间。并且,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开始。2015年6月1日,张昌武从北京市工商局领了营业执照,创办了蓝箭航天。
当时公司只有他一个人,他在西奥中心租了一间100多平米的房子作为办公地点,之后开始翻着手机通讯录一个一个地找,有哪些航天圈的人适合这家公司。
和其他创业者相比,张昌武的创业十分不同。很多人创的是一家公司, 他在创的是一个行业。张昌武还记得,当时他去见投资人时,被问到最多的3个问题是:“火箭能不能造出来?”“国家让不让发射?”“发射场可不可以用?”在当时,美国有SpaceX、蓝色起源等几家商业航天公司,但在中国,火箭一直是“国家队”在做,商业航天是完全空白的。或许因为火箭的意义非同寻常,尽管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民资不可以涉足这个行业,但从未有民营企业尝试过。因为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做,从哪里做起”。
创办公司只是第一步,张昌武明白,要把这件事做成,需要组成一支强大的、志同道合的、顶尖的专业化团队。他把每天的时间从清晨到深夜划分为一个个小块,和不同的航天从业者面对面深谈。从发动机研发、箭体研发,再到总装和市场,张昌武脑海中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离团队成型也越来越近。
2015年8月,张昌武找到了在航天体制内工作了近12年的张龙,两个人约在咖啡馆见了一面。这次谈话的一开始就触动了张龙,“当时昌武和我讲了他的想法,一共只聊了30分钟,我就说OK没问题,薪资都没谈。”
蓝箭航天终于迎来了除张昌武以外的第二位员工。张昌武的工号是001,张龙的工号是006。中间还有4位曾经给过张昌武很多帮助、支持和建议的航天人,最终没有加入这个团队,张昌武为他们保留了工号。
8月中旬起,张昌武和张龙开始忙着招募团队,很快,总体研发部负责人刘建、CFO 张晨、动力研发部负责人葛明和、品牌与公关负责人Ethan也陆续加入,公司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扩大到现在的300人,火箭研制人员占到三分之二。
这其中,也有很多原体制内院所从事火箭研发生产工作的资深航天工作者。张昌武没有想到,一路上,竟然有这么多人愿意放弃 “铁饭碗”,出来跟着他从零开始一起打拼。
第11个加入的刘建和第37个加入的葛明和,都曾经是体制内研究所的资深航天工作者。加入蓝箭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体制内做一枚火箭需要七八年的时间,很少有人能从头到尾地完整参与到一枚火箭的研发流程里,但在这里可以,能实现自己的想法,能看到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发射之后还能继续研究优化,快速迭代。”刘建说,张昌武第一次跟他说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听了心里激动得不行。
央视前主持人张泉灵曾经主持过神舟飞船现场发布的采访活动,葛明和当时也在现场。后来,张泉灵在41岁决定离开央视了,离开时说的一句话,对他触动非常大。张泉灵说,“现在我还能做,如果再不做,明年我就42岁了。”张昌武找到葛明和的这一年,他刚好也是41岁,葛明和当时就觉得,“如果我再不去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做一些尝试,可能再也没机会迈出这一步了。”
好时代来临
商业航天大有可为的判断,很快就被验证了。
2018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长征系列火箭搭载机会仅有7次,而目前单是国内已公布的卫星星座计划发射卫星数量就超过了2500颗。以平均每次发射10颗卫星估算,至少也需要250次商业发射机会。悬殊的供需差距告诉我们,商业航天的好时代来了。
蓝箭航天的智能制造基地
在张昌武之外,业内也掀起了民营航天的热潮。翎客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九州云箭、天仪研究院、九天卫星等民营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萌芽、生长。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出现了200多家民营火箭公司和卫星公司,发射规模也提升了数倍——2017年中国发射的商业卫星数量只有8颗,2018年一跃到了40多颗。
这里也成为了资本的聚集地。2015年到2018年,张昌武亲历的民营商业航天从无到有的三年间,民营航天创业公司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蓝箭航天在2018年4月和11月分别完成了B轮和B+轮融资,总计超过8亿元。
2016年底,蓝箭航天终于拿到了第一个商业订单,来自欧洲的卫星制造商 GomSpace。在那时,这不仅是国内民营运载火箭公司所拿到的第一个发射服务合同,而且还是个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合同,价值数百万美元。
遗憾的是,这个合同在当时没有按最初的计划成行。“因为我们当时采购的发动机,供应商没能提供。”蓝箭航天市场部负责人徐亚伟说。在火箭研发过程中,发动机是最核心的一环。业内一直有个说法,“做火箭发动机没个十几亿,三五年,根本听不到响”。为了保障公司液体火箭的研发计划,张昌武下决心自己做发动机,掌握主动权。
2019年5月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点火试车
张昌武决定,公司成本支出比例中,研发制造要居于首位。在绝大多数民营航天企业采购第三方服务的氛围下,他觉得,只有自主研发和制造,才会有出路。三年间,蓝箭在湖州建立了一个智能制造基地,它包括了国内民营第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火箭及发动机总装总测工厂,和亚洲第一个民营百吨级的发动机热试基地。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蓝箭内部也有过很多次观点碰撞。“2017年,团队因为做液煤火箭还是液氧甲烷火箭、做多少量级的发动机争论了一番。”张龙说,中国在液煤火箭发动机的研发上已经有所积累,但是仅有少数企业生产航天煤油,甲烷则随处可见,而且价格只是航天煤油的三分之一。蓝箭航天最终选择做液氧甲烷火箭,尽管这条技术路线突破起来更加艰难。
业内有人说张昌武自信心爆棚,过于激进,也有人劝他考虑清楚重资产投入的风险。张昌武的决定却是“All in”。
张昌武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照片,在湖州基地建设的时候,山体坡度太大,一群人一起推着几吨重的泥罐车往坡上走。他们中有工人,有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博士工程师,大家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山路上咬着牙低吼着“1、2、3”的口号,奋力推着车。
张龙特意问过照片里的同事,这么多高材生,干苦力怎么这么拼命。“他们就告诉我一句话,说他们就想把蓝箭第一台发动机造出来。”
朱雀一号发射时,张昌武一直盯着箭体,没有看别人。但他相信,发射的那个瞬间所有人都哭了,因为他自己也哭了。
90分钟的采访过程中,张昌武提到“团队”这个词59次,他自己对于公司管理是有信仰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单纯做一发火箭出来,甚至做几发火箭出来,意义不是那么大,毕竟这个东西历史上就有,国家队也做得很好,你只是也能去做了而已,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能够打造出这样一支团队,它非常高效、非常可靠,而且是一个像战车一样去前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企业集群,这就是我的愿景。”张昌武觉得,蓝箭最宝贵的不是先进的技术和战略,也不是先进的生产线和设备,而是团队。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张昌武在有些事上就不再纠结了。“之前我一直在想,同样一个时间,是花在把团队凝在一起,还是带着车往前走,有时候这两者是矛盾的。”后来,困扰过他的这些时间管理问题迎刃而解,和团队有关的,都在他的优先事项。
下一次飞行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航天对于张昌武而言,从最初的“商业选择”慢慢变成了一种“家国情怀”。三年来,他越来越笃定自己选中了一份极有潜力的事业,而这种潜力现在已不完全关乎于资本回报,更多的是价值和意义。张昌武觉得,这份事业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2019年愚人节这天,某电商平台的官方微博账号一大早发布了一条消息,宣布联合蓝箭航天正式启动“宝箭计划”,预计3-5年实现火箭快递1小时收货,初步测算快递费1000元起。“炸锅”的不只是评论区,还震惊了航天圈、物流圈和媒体圈。张昌武的手机被打爆了,电话和微信不停地响起,问“真的假的”。
当天下午,蓝箭官微发布了一篇文章《用火箭送快递,靠谱吗?》,详细讨论了火箭快递在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在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基本验证的当下,用火箭送快递在技术上和成本控制上是可行的。张昌武告诉我们,目前国际上主流火箭的商业发射报价在1亿美元到4亿美元,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次性使用火箭本身的成本。“当火箭可以重复多次使用时,发射成本可能会降低99%。”而从技术上,在二级火箭上加上一个货仓,并且在指定地点受控下落,实现软着陆时,距离下单时间可能还不足一小时。
在很多航天从业者的共识中,未来火箭不仅可以送快递,很多现在看起来“天马行空”的事情,其实都并不遥远。
张昌武有时会遗憾于没能更多地陪伴家庭。“平时闹矛盾了,我儿子非常喜欢把我的包给扔出去。我说为什么先扔包?他说,把你包扔出去,你就没有知识,就不能造火箭了,就不用再出去了。”但他也常常欣慰地看到,“两个孩子画画,最喜欢画的就是火箭,而且连公司的名字都能写出来。”
在蓝箭,所有高管没有办公室,除卫生间以外的小屋子全部用来做会议室,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碰头会。不过这里会议都很短,基本上就是“你什么需求,我什么需求,下一阶段整体计划是什么,然后解散。”
蓝箭也几乎没有庆祝仪式。签大单时没有,周年时没有,获得荣誉时也没有。2019年1月,蓝箭的高级工程师、主导研发蓝箭的“天鹊”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的袁宇入选了2018年“35岁以下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中国区榜单,他前脚去领了奖,后脚就去工厂里面继续看产品了。张昌武说,“大家都没有时间庆祝。”
但所有人乐在其中。2020年“朱雀二号”的首飞发射已经在筹备中了,今年4月的“一带一路”论坛上,蓝箭还和英国、意大利的两家卫星公司签定了发射服务协议,约定“朱雀二号”首飞成功之后,搭载下一枚火箭的商业飞行。
在张昌武的判断中,运载火箭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它变得‘多快好省’,如何通过技术上创新,让系统有更大的包容能力、更高的工业化设计水准。”
张昌武相信,未来火箭可以像汽车一样实现量产,也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利用。而蓝箭想做的,就是尽其所能,让这一天来得早一些。
人物摄影|张海洋
文中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授权转载自《美好家园》8月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