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不属于七夕的人们: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不属于七夕的人们: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金棕榈奖得主《寄生虫》以及七夕期间对单身问题的讨论。

撰文 | 罗广彦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金棕榈奖得主《寄生虫》和七夕期间对单身问题的讨论。

不属于七夕的人们: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古人或许不会想到,七夕节会从女子向织女祈求自己女红技艺精巧的女儿节,变成今天情侣们你侬我侬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经过千年的流转变迁,也固定成为平时只能天河遥望,直到七夕才能在鹊桥相见的苦情戏码,因而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七夕才得到“中国情人节”的称号。然而,在如今的七夕,牛郎织女的角色也仅仅是个背景板,爱情才是这些天众人谈论与实践的焦点。

而今,纷至沓来的与爱情有关的节日填满了大众的日程表。一方面,情侣们需要谨小慎微地记住这些日子,为每一个节日计划活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单身者持久而重复的伤害,他们被街上成双成对的情侣大撒狗粮,也经受着各类爱情经济的营销广告的轮番轰炸,这些都反复提醒着他们——这是一个甜蜜的大众节日,但并不属于你。

单身者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群体,中国主流相亲网站之一珍爱网发布报告称,当下中国“90后”恋爱经历平均不足2次。在今年七夕前夕,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的独居成年人。单身群体的庞大,与七夕充满恋爱“酸臭味”的强烈对比也让这个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让无法过七夕的“单身汪”们有了一丝欣慰:至少我们躺着上热搜了。单身问题,也成了这个七夕的热议话题。

《环球人物》撰文认为,当前单身群体的心理状态其实是“间歇性想恋爱,持续性想单身”,换句话说,这届年轻人并不是找不到恋爱对象,而是根本不想谈恋爱。年轻人日常的时间基本被工作抽空,一个完整的休息时间已经成为当代“社畜”的奢侈品,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补充体力与精力投入到下一轮的搬砖路程。而恋爱之后,工作以外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分配给交往对象,与另一半的相处与磨合需要巨大的情感付出,更不用提随之而来的额外消费支出,恋爱这种“劳神费力又烧钱”的活动也就成了年轻人的负担,与其进入一段既需要大量物质与精神付出,同时还可能会带来伤害的感情生活,他们自然会主动选择单身,任着自己性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极光大数据”推出的《2019单身人群专题研究报告》也指出,47%的单身年轻人认为“交际圈窄”是没有恋爱的原因,而“没有精力时间”的理由则占了34%。正如《世道变坏,是从年轻人没空谈恋爱开始的》提到的,今天的状况是:没有选择,恋爱必须降级。正是在今天的北上广,24/7的工作伦理让年轻人的睡眠都被终结了,自然不会有心思再与别人进入恋爱关系。

此外,“单身经济”的发展也让恋爱“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能根据个人定制化,满足一个人独居的需求。例如迷你家电的兴盛让许多单身人士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足够一个人使用的电器,许多商品现在也提供一人用分量的包装。逐渐覆盖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单身经济”的突飞猛进让单身者们最终能实现“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的潇洒生活。

另一方面,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似乎也给这波单身潮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单身时代》一书提到,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超声波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合力,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就导致在2020年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除去可能的境外婚姻,依然有一大群人注定保持单身。同时,独生子女政策让家庭资源完全投入到女儿身上,而不会被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因此女性也得到了充足的资源,以及越来越多的受教育与就业机会,这让她们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与经济独立性,并不急于结婚。

《陈情令》中的“忘羡”CP​

由于现实的全方位挤压,人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钱走出单身生活。比起真正与另一个人培养亲密关系,现代人似乎更沉迷于“云恋爱”——例如,通过磕CP,看着别人的神仙爱情,自己也等于爱过一次。在《全民单身时代,我的爱情在哪里》一文中,作者指出不堪重负的社会压力正让年轻人的欲望持续消退,他们逐渐对现实的恋爱倦怠,转向其他能弥补现实缺失的“恋爱糖分”的载体。网络小说、偶像剧与乙女游戏都能满足大众对甜蜜恋爱的向往,而“甜宠剧”是当前人们寄托美好爱情幻想的新载体。通过将现实恋爱的挫折、磨合这种损耗情侣精力的元素淡化甚至抹除,“甜宠剧”用积极的风格与简单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又尽善尽美的圆满爱情故事中。即使演员与剧情并不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有满溢的甜蜜,就能让无数人的少女心爆棚。

很多人非常清楚这些都只是一触即破的粉红泡泡,但对观众而言,荧幕上梦幻甜美的爱情故事满足了现实中遥不可及的渴望。既然能让自己快速逃离现实,让自己的心灵在投入下轮精疲力尽的劳作前稍作喘息,又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人们习惯了从简单、快捷的方式中获得的心理满足与快感,逐渐接受了对爱情的虚幻想象,会不会更加难以进入真实的、需要耐心的磨合与相处的亲密关系中?爱情是不是越是在虚拟世界中让人予取予求,反而越是在现实中让人避之不及?

《寄生虫》:剧情的荒诞是否削弱了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在今年5月第72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收获殊荣,成为首部荣获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此后,它横扫全球电影市场,获得各地观众的热烈反响。然而,《寄生虫》却迟迟未能与中国观众见面。尽管暂时只能通过网络资源观看此片,但中国观众的热情依然不减丝毫。上周,该影片的豆瓣评分在一天之内就增加了近五万条。但与之前万众膜拜不同,影片的内容与质量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平衡了银幕快乐和现实思考的上佳杰作,有人则认为其内容牵强、隐喻刻意,甚至怒斥其为“史上最差金棕榈”。

《寄生虫》的话题性首先来源于它的主题:阶级冲突与贫富分化。这个主题是目前全世界的核心关怀,引起了普遍的争论甚至是暴力冲突。在《<寄生虫>配得金棕榈?》一文中,作者认为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主题的世界性。导演对韩国社会现状的生动描绘与批判,跨越了国界与民族的界限,辐射到了全球范围。在每一个贫富分化、阶级矛盾严重的社会,都存在与影片类似的家庭与故事。

《寄生虫》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网

作者指出,与美国导演乔丹·皮尔的惊悚片《我们》一样,《寄生虫》同样有着对比鲜明的两个世界:金氏一家居住在随时会被雨水淹没的半地下室,而朴氏一家则住在宽敞透明的现代主义别墅里,这种工整对称,同时又有天壤之别的空间对比,正喻示着两家人完全割裂、不可逾越的阶级界限。这种界限不仅体现在居住地的空间上,也延伸到朴社长的“边界感”——表面上看,朴社长对金氏一家是体面有礼的,但他并没有任何共情的能力与意愿,唯一重要的就是维持原有的“边界”,一旦跨越了这条“边界”,愤怒与蔑视将会立刻倾泻在下等阶级者身上。这里的“跨越”,甚至包括穷人的“气味”的“入侵”,朴社长全家人对穷人“气味”的敏感与厌恶,正说明阶级界限是细微但无处不在的,尽管他们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但也是不可僭越的。但这一切又似乎并不是来源于朴氏一家的恶意——影片中反复强调朴夫人“单纯而善良”,迟钝到被金氏一家蒙骗——恰恰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自身阶级当中,导致缺乏共情能力,根本无法接触与体会真正处于谷底的生活图景。这让不同阶级的撕裂更加严重。

《寄生虫》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网

公众号“ 看电影看到死”刊文指出,《寄生虫》中对富人的“单纯”与“迟钝”的刻画,并非只是喜剧效果,而只是因为富人制定了规则,他们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去处理日常生活。森严的阶级区隔已经保证穷人无法翻身,他们甚至想不到去抗争制度本身。影片中看起来聪明绝顶的金氏一家,最后的“成功”也只是勉强寄生在富人家里,富人的笨拙丝毫无损于他们高品质的生活,也无损他们相对穷人绝对优势的地位。为了争夺上层阶级的残羹剩饭,穷人只会认为是其他穷人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前,而更倾向于相互厮杀。

在电影中,前管家也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效忠于朴社长一家,她感恩于富人的恩惠,希望留下来永远为其服务,即便这意味着,他们夫妇需要作为“寄生虫”永远地生活在黑暗当中——当发现金氏一家的诡计时,同样身为下层的管家夫妇身先士卒地对抗下流,当一场花园派对演变成血腥惨案,朴社长却几乎可以引领着家人和宾客全身而退。作者指出,即便是影片最后金基泽的爆发也并非真正的思想转变,而是由于一时被激怒的极端行动。尽管在那一刻他做出了反抗的姿态,但回到地下室后,他依然忏悔着自身的罪行,享用着富人的恩惠——一切似乎只是继续轮回的过程。

尽管许多评论盛赞奉俊昊对社会现实中尖锐阶级矛盾的深入思考,但依然存在另一种普遍的批评,认为影片刻意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而忽视了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影片中人物的行动似乎不是由各自的个性与他们所在的情境而决定的,而只是导演的傀儡。《<寄生虫>:太爱埋“彩蛋”,有害》针对影片的这一缺陷提出了质疑。

影片的转折点是金氏一家趁朴氏一家外出露营时,在东家家里放肆举办饕餮盛宴。作者指出,这种疯狂的举动缺乏现实动机:金氏一家在失业率高企时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对老板感激不已,同时,这也是东家第一次离家过夜,而且他们随时有可能回家。因此,金氏一家的这个举动看起来就是导演为了推动电影向悲剧转折,构造批判现实的意义而刻意设置的“命运齿轮”。此外,在男女主人返家之后,竟然完全没有留意到狂欢之后大量饮酒留下的臭味,反而开始探讨起穷人的“气味”。这种为了突出影片内涵导致的逻辑漏洞,反而削弱了电影的现实色彩,让人有种出戏感。

《寄生虫》剧照

而电影遍布的隐喻和意象,同样过于直白,也过分的“有始有终”。所有观众都能看出这些隐喻想要呼应与表达的内容:一开灯就四散奔逃的蟑螂说的就是作为穷人的金氏一家;石头在剧情中的安排,无论是招财还是杀人,都与金氏一家的经历暗相应和;“气味”的说法贯穿全片,反复出现,最后刺激本来随遇而安的金基泽爆发,意味着穷人在生活中长久养成的惯习与气质。为了完成对“巨大的贫富差距扭曲人心的荒诞力量”这一主题的刻画,奉俊昊设置了太过精巧的戏剧冲突与转折点,埋下太多可供观众追踪与印证的线索,意图引致最终悲剧结尾的无望与阴沉。这一切的排布,反而会让观众感觉到电影的荒诞与不真实,削弱了本身对现实社会的刻画力度,以及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深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不属于七夕的人们: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金棕榈奖得主《寄生虫》以及七夕期间对单身问题的讨论。

撰文 | 罗广彦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金棕榈奖得主《寄生虫》和七夕期间对单身问题的讨论。

不属于七夕的人们: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古人或许不会想到,七夕节会从女子向织女祈求自己女红技艺精巧的女儿节,变成今天情侣们你侬我侬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经过千年的流转变迁,也固定成为平时只能天河遥望,直到七夕才能在鹊桥相见的苦情戏码,因而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七夕才得到“中国情人节”的称号。然而,在如今的七夕,牛郎织女的角色也仅仅是个背景板,爱情才是这些天众人谈论与实践的焦点。

而今,纷至沓来的与爱情有关的节日填满了大众的日程表。一方面,情侣们需要谨小慎微地记住这些日子,为每一个节日计划活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单身者持久而重复的伤害,他们被街上成双成对的情侣大撒狗粮,也经受着各类爱情经济的营销广告的轮番轰炸,这些都反复提醒着他们——这是一个甜蜜的大众节日,但并不属于你。

单身者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群体,中国主流相亲网站之一珍爱网发布报告称,当下中国“90后”恋爱经历平均不足2次。在今年七夕前夕,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的独居成年人。单身群体的庞大,与七夕充满恋爱“酸臭味”的强烈对比也让这个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让无法过七夕的“单身汪”们有了一丝欣慰:至少我们躺着上热搜了。单身问题,也成了这个七夕的热议话题。

《环球人物》撰文认为,当前单身群体的心理状态其实是“间歇性想恋爱,持续性想单身”,换句话说,这届年轻人并不是找不到恋爱对象,而是根本不想谈恋爱。年轻人日常的时间基本被工作抽空,一个完整的休息时间已经成为当代“社畜”的奢侈品,他们需要独处的时间补充体力与精力投入到下一轮的搬砖路程。而恋爱之后,工作以外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分配给交往对象,与另一半的相处与磨合需要巨大的情感付出,更不用提随之而来的额外消费支出,恋爱这种“劳神费力又烧钱”的活动也就成了年轻人的负担,与其进入一段既需要大量物质与精神付出,同时还可能会带来伤害的感情生活,他们自然会主动选择单身,任着自己性子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极光大数据”推出的《2019单身人群专题研究报告》也指出,47%的单身年轻人认为“交际圈窄”是没有恋爱的原因,而“没有精力时间”的理由则占了34%。正如《世道变坏,是从年轻人没空谈恋爱开始的》提到的,今天的状况是:没有选择,恋爱必须降级。正是在今天的北上广,24/7的工作伦理让年轻人的睡眠都被终结了,自然不会有心思再与别人进入恋爱关系。

此外,“单身经济”的发展也让恋爱“两个人搭伙过日子”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都能根据个人定制化,满足一个人独居的需求。例如迷你家电的兴盛让许多单身人士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足够一个人使用的电器,许多商品现在也提供一人用分量的包装。逐渐覆盖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单身经济”的突飞猛进让单身者们最终能实现“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的潇洒生活。

另一方面,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似乎也给这波单身潮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单身时代》一书提到,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超声波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合力,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这就导致在2020年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除去可能的境外婚姻,依然有一大群人注定保持单身。同时,独生子女政策让家庭资源完全投入到女儿身上,而不会被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因此女性也得到了充足的资源,以及越来越多的受教育与就业机会,这让她们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与经济独立性,并不急于结婚。

《陈情令》中的“忘羡”CP​

由于现实的全方位挤压,人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钱走出单身生活。比起真正与另一个人培养亲密关系,现代人似乎更沉迷于“云恋爱”——例如,通过磕CP,看着别人的神仙爱情,自己也等于爱过一次。在《全民单身时代,我的爱情在哪里》一文中,作者指出不堪重负的社会压力正让年轻人的欲望持续消退,他们逐渐对现实的恋爱倦怠,转向其他能弥补现实缺失的“恋爱糖分”的载体。网络小说、偶像剧与乙女游戏都能满足大众对甜蜜恋爱的向往,而“甜宠剧”是当前人们寄托美好爱情幻想的新载体。通过将现实恋爱的挫折、磨合这种损耗情侣精力的元素淡化甚至抹除,“甜宠剧”用积极的风格与简单的情节,让观众沉浸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又尽善尽美的圆满爱情故事中。即使演员与剧情并不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有满溢的甜蜜,就能让无数人的少女心爆棚。

很多人非常清楚这些都只是一触即破的粉红泡泡,但对观众而言,荧幕上梦幻甜美的爱情故事满足了现实中遥不可及的渴望。既然能让自己快速逃离现实,让自己的心灵在投入下轮精疲力尽的劳作前稍作喘息,又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当人们习惯了从简单、快捷的方式中获得的心理满足与快感,逐渐接受了对爱情的虚幻想象,会不会更加难以进入真实的、需要耐心的磨合与相处的亲密关系中?爱情是不是越是在虚拟世界中让人予取予求,反而越是在现实中让人避之不及?

《寄生虫》:剧情的荒诞是否削弱了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在今年5月第72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收获殊荣,成为首部荣获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此后,它横扫全球电影市场,获得各地观众的热烈反响。然而,《寄生虫》却迟迟未能与中国观众见面。尽管暂时只能通过网络资源观看此片,但中国观众的热情依然不减丝毫。上周,该影片的豆瓣评分在一天之内就增加了近五万条。但与之前万众膜拜不同,影片的内容与质量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平衡了银幕快乐和现实思考的上佳杰作,有人则认为其内容牵强、隐喻刻意,甚至怒斥其为“史上最差金棕榈”。

《寄生虫》的话题性首先来源于它的主题:阶级冲突与贫富分化。这个主题是目前全世界的核心关怀,引起了普遍的争论甚至是暴力冲突。在《<寄生虫>配得金棕榈?》一文中,作者认为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主题的世界性。导演对韩国社会现状的生动描绘与批判,跨越了国界与民族的界限,辐射到了全球范围。在每一个贫富分化、阶级矛盾严重的社会,都存在与影片类似的家庭与故事。

《寄生虫》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网

作者指出,与美国导演乔丹·皮尔的惊悚片《我们》一样,《寄生虫》同样有着对比鲜明的两个世界:金氏一家居住在随时会被雨水淹没的半地下室,而朴氏一家则住在宽敞透明的现代主义别墅里,这种工整对称,同时又有天壤之别的空间对比,正喻示着两家人完全割裂、不可逾越的阶级界限。这种界限不仅体现在居住地的空间上,也延伸到朴社长的“边界感”——表面上看,朴社长对金氏一家是体面有礼的,但他并没有任何共情的能力与意愿,唯一重要的就是维持原有的“边界”,一旦跨越了这条“边界”,愤怒与蔑视将会立刻倾泻在下等阶级者身上。这里的“跨越”,甚至包括穷人的“气味”的“入侵”,朴社长全家人对穷人“气味”的敏感与厌恶,正说明阶级界限是细微但无处不在的,尽管他们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但也是不可僭越的。但这一切又似乎并不是来源于朴氏一家的恶意——影片中反复强调朴夫人“单纯而善良”,迟钝到被金氏一家蒙骗——恰恰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自身阶级当中,导致缺乏共情能力,根本无法接触与体会真正处于谷底的生活图景。这让不同阶级的撕裂更加严重。

《寄生虫》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网

公众号“ 看电影看到死”刊文指出,《寄生虫》中对富人的“单纯”与“迟钝”的刻画,并非只是喜剧效果,而只是因为富人制定了规则,他们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去处理日常生活。森严的阶级区隔已经保证穷人无法翻身,他们甚至想不到去抗争制度本身。影片中看起来聪明绝顶的金氏一家,最后的“成功”也只是勉强寄生在富人家里,富人的笨拙丝毫无损于他们高品质的生活,也无损他们相对穷人绝对优势的地位。为了争夺上层阶级的残羹剩饭,穷人只会认为是其他穷人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前,而更倾向于相互厮杀。

在电影中,前管家也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效忠于朴社长一家,她感恩于富人的恩惠,希望留下来永远为其服务,即便这意味着,他们夫妇需要作为“寄生虫”永远地生活在黑暗当中——当发现金氏一家的诡计时,同样身为下层的管家夫妇身先士卒地对抗下流,当一场花园派对演变成血腥惨案,朴社长却几乎可以引领着家人和宾客全身而退。作者指出,即便是影片最后金基泽的爆发也并非真正的思想转变,而是由于一时被激怒的极端行动。尽管在那一刻他做出了反抗的姿态,但回到地下室后,他依然忏悔着自身的罪行,享用着富人的恩惠——一切似乎只是继续轮回的过程。

尽管许多评论盛赞奉俊昊对社会现实中尖锐阶级矛盾的深入思考,但依然存在另一种普遍的批评,认为影片刻意追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而忽视了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影片中人物的行动似乎不是由各自的个性与他们所在的情境而决定的,而只是导演的傀儡。《<寄生虫>:太爱埋“彩蛋”,有害》针对影片的这一缺陷提出了质疑。

影片的转折点是金氏一家趁朴氏一家外出露营时,在东家家里放肆举办饕餮盛宴。作者指出,这种疯狂的举动缺乏现实动机:金氏一家在失业率高企时期,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对老板感激不已,同时,这也是东家第一次离家过夜,而且他们随时有可能回家。因此,金氏一家的这个举动看起来就是导演为了推动电影向悲剧转折,构造批判现实的意义而刻意设置的“命运齿轮”。此外,在男女主人返家之后,竟然完全没有留意到狂欢之后大量饮酒留下的臭味,反而开始探讨起穷人的“气味”。这种为了突出影片内涵导致的逻辑漏洞,反而削弱了电影的现实色彩,让人有种出戏感。

《寄生虫》剧照

而电影遍布的隐喻和意象,同样过于直白,也过分的“有始有终”。所有观众都能看出这些隐喻想要呼应与表达的内容:一开灯就四散奔逃的蟑螂说的就是作为穷人的金氏一家;石头在剧情中的安排,无论是招财还是杀人,都与金氏一家的经历暗相应和;“气味”的说法贯穿全片,反复出现,最后刺激本来随遇而安的金基泽爆发,意味着穷人在生活中长久养成的惯习与气质。为了完成对“巨大的贫富差距扭曲人心的荒诞力量”这一主题的刻画,奉俊昊设置了太过精巧的戏剧冲突与转折点,埋下太多可供观众追踪与印证的线索,意图引致最终悲剧结尾的无望与阴沉。这一切的排布,反而会让观众感觉到电影的荒诞与不真实,削弱了本身对现实社会的刻画力度,以及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深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