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体育行业的青年们,也太难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体育行业的青年们,也太难了

职业晋升问题是体育从业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付能量

编辑|吴小川 宋鑫宇

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体育产业“人”的问题。

首先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46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体育从业人员要超过600万,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占我国GDP总产值的5%。

人才需求极大,但为什么身边的体育人总觉得就业困难?产值增加,为何体育人的职业薪资却涨不起来?

为了探究国内体育从业者的生存现状,尤其是青年体育人,我们集中调研了中国35岁以下体育新青年的就业、发展、以及生存状况,并最终制作了这份《2019年中国体育新青年就业发展报告》,以供行业参考。

基础篇:中国体育新青年画像

报告显示,“体育新青年”中,六成以上为男性,女性比例接近四成。在多数的体育公司和体育组织中,男性员工比例都高于女性,尤其是在体育培训和体育赛事等工作岗位。

女性则在在人际交往、沟通等方面更具优势,体育行业中的编辑、记者、人力资源,包括品牌、商务等岗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起重要职责。

但是例如俱乐部队务、翻译等工作岗位,女性职员寥寥无几,毕竟在很多俱乐部管理层看来,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强度尤其是与管理层、领导、队员之间的沟通,男性会有优势,自然会更受青睐。

但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2016年的体育行业男女从业比例,如今从业者的性别比例正在不断缩小。

第二点,在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18-30岁是体育产业的主力人群,后备人才比例增加。国家宏观政策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国际性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国内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体育行业。

与此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国内高等院校也纷纷加快体育、冰雪类人才的培养速度,为体育产业储备青年人才。

第三点,体育人的工作区位,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水平息息相关。一线城市的市场需求旺盛,工作岗位也更加丰富,提供的薪资福利也更好。而目前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人才供给需求主要以教育培训类工作为主。

生活篇:体育圈的“单身狗”

根据调查,“体育新青年”中,体育迷的比例极高。其中有70%的人是狂热的体育爱好者。在这一部分人群中,有38.85%的人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另外29.45%的人,精力则主要放在观看比赛,参与比较少。

问到为何选择从事体育工作时,几乎所有人一致的回答:“我热爱体育,我想把兴趣变成工作。”

而对体育完全没有兴趣的从业者比例只有5.48%,原因还挺无奈:“体育并不是高考时的第一志愿,职业发展并不在体育。”

有意思的是,虽然体育行业的男女比例在缩小,但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却在逐渐扩大。

根据氪体2016年的体育人才调研显示,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在30%左右,而到了2019年,单身比例翻了一倍,竟达到62.04%。

不知道是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让从业者无暇顾及个人生活。

与体育人情感状态的“孤单”相比,在剩下40%的体育从业者中,也有近30%的体育人处在未婚的状态,只有区区10%的体育从业者是真正意义地告别单身。

此外,买房者的比例不到12%,租房依然是大多数体育新青年的选择。

教育篇:学体育怎么会迷茫?

调研中,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迷茫,仍然是体育青年人才提出的最普遍问题。

第一,自我规划和认知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体育院校就读的学生中,有超过60%的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方向,仅有约30%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会朝着不断努力。

而体育行业的从业者同样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感到困惑,绝大多数处于观望或者没有考虑的状态。

第二,调研中,在读学生提出部分老师教学内容落后,理论知识水平与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尤其是在与经济、管理、社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体育从业者几乎一致地认为目前国内关于体育产业职场人士的深造与提高,还很稀缺。

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临,体育高校毕业生准备好了吗?

第三,行业公司缺乏职业培训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综合考虑,竟然有将近90%的在读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不足以适应体育发展的要求,有继续深造的想法。

人才篇:体育是“围城”

体育行业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于想跨专业进入体育行业工作的人来说,要明确体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从业者确实需要对某个运动项目,体育的宏观政策,体育的市场现状等领域有一定了解。

在此基础上,平台和机遇也同样重要。几年来,我们也为很多跨领域专业的优秀同学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参与到海内外顶尖职业赛事的工作中。

大多数体育从业者也表示,热爱是热爱,工作归工作,这是两回事,工作还是需要专业做基础,实力做保证的。

第二,行业目前的人才现实构成,主要是流水的实习生,铁打的员工以及永远稀缺的高管。对于大多数体育赛事公司等,核心人员数量稳定,实习生岗位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增减,在阶段性工作结束之后就地解散,转正名额稀缺。

而行业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求知若渴,很多岗位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一是因为很多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即使不惜重金挖掘人才,但是想要找到了解中国市场的高级体育经营人才确实很难。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无法合理匹配。三则是候选人因为薪资待遇或者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最终放弃入职体育行业。

第三,跨领域人才,体育留学生和传统体育人的竞争已经开始。如今跨领域人才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选择,岗位对跨行业的人才愈发开放。因为他们可以将科技、经济、娱乐等思维带入到体育产业,促进行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留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回国发展。

人是行业最大的瓶颈,跳出体育思维才能做好体育

调研显示,体育行业最缺少的是“T”形人才,也就是俗称的一专多能。在某一领域深耕的同时,对于其他方面也要了解。目前来说,语言类专业出身的同学会有一定的优势。

附:今年新入职北京冬奥组委会的42名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24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8%,留学人员占24%,英语达到专业八级或同等水平的占57%,能熟练应用两种以上外语人员占14%,涉及体育、技术、法律、财经等专业。

职场篇:不止于八小时的工作

根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都在40-50小时,40个小时以下的仅占五分之一,更有10%的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要在60小时以上。

很多人表示在赛期或者项目策划执行阶段是压力最大,这种压力具有阶段性。“当初面试的时候是赛事岗位,工作后会发现不仅要做赛事执行,还得要懂市场,懂BD,写文案,对接设计,如果会销售那就更好。”

这其中有超过4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是勉强接受,甚至是不太满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发展空间。

发展篇:离开还是继续“熬”?

职业晋升问题是体育从业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为什么体育从业者想离开?因为从基础工作者到高端管理者,中间出现了问题,出现了断档。

调研显示,断档的部分,缺少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符合这类型人才的岗位稀缺,待遇有限。

以体育中端人才为例,大部分处于职业晋升的瓶颈状态,行业缺乏适合这类人才的合适的岗位。换句话说,升职加薪机会少,“高不成低不就”。

总之,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让体育从业者的心定了,有了盼头,行业才会更快地发展。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体育人如何在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坚持下去,这是每一个体育从业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当问到「如果给大家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否仍然愿意选择体育行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愿意”。

当问到「你是否看好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有近65%的从业者表示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仍然看好行业的发展。

真心希望每一个在体育产业坚持奋斗的从业者,借着中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开放,可以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体育行业的青年们,也太难了

职业晋升问题是体育从业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付能量

编辑|吴小川 宋鑫宇

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体育产业“人”的问题。

首先人才需求是很旺盛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46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体育从业人员要超过600万,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占我国GDP总产值的5%。

人才需求极大,但为什么身边的体育人总觉得就业困难?产值增加,为何体育人的职业薪资却涨不起来?

为了探究国内体育从业者的生存现状,尤其是青年体育人,我们集中调研了中国35岁以下体育新青年的就业、发展、以及生存状况,并最终制作了这份《2019年中国体育新青年就业发展报告》,以供行业参考。

基础篇:中国体育新青年画像

报告显示,“体育新青年”中,六成以上为男性,女性比例接近四成。在多数的体育公司和体育组织中,男性员工比例都高于女性,尤其是在体育培训和体育赛事等工作岗位。

女性则在在人际交往、沟通等方面更具优势,体育行业中的编辑、记者、人力资源,包括品牌、商务等岗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起重要职责。

但是例如俱乐部队务、翻译等工作岗位,女性职员寥寥无几,毕竟在很多俱乐部管理层看来,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强度尤其是与管理层、领导、队员之间的沟通,男性会有优势,自然会更受青睐。

但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2016年的体育行业男女从业比例,如今从业者的性别比例正在不断缩小。

第二点,在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18-30岁是体育产业的主力人群,后备人才比例增加。国家宏观政策对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国际性体育赛事纷纷落户国内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体育行业。

与此同时,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国内高等院校也纷纷加快体育、冰雪类人才的培养速度,为体育产业储备青年人才。

第三点,体育人的工作区位,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水平息息相关。一线城市的市场需求旺盛,工作岗位也更加丰富,提供的薪资福利也更好。而目前二、三线城市的体育人才供给需求主要以教育培训类工作为主。

生活篇:体育圈的“单身狗”

根据调查,“体育新青年”中,体育迷的比例极高。其中有70%的人是狂热的体育爱好者。在这一部分人群中,有38.85%的人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另外29.45%的人,精力则主要放在观看比赛,参与比较少。

问到为何选择从事体育工作时,几乎所有人一致的回答:“我热爱体育,我想把兴趣变成工作。”

而对体育完全没有兴趣的从业者比例只有5.48%,原因还挺无奈:“体育并不是高考时的第一志愿,职业发展并不在体育。”

有意思的是,虽然体育行业的男女比例在缩小,但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却在逐渐扩大。

根据氪体2016年的体育人才调研显示,体育从业者的单身比例在30%左右,而到了2019年,单身比例翻了一倍,竟达到62.04%。

不知道是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让从业者无暇顾及个人生活。

与体育人情感状态的“孤单”相比,在剩下40%的体育从业者中,也有近30%的体育人处在未婚的状态,只有区区10%的体育从业者是真正意义地告别单身。

此外,买房者的比例不到12%,租房依然是大多数体育新青年的选择。

教育篇:学体育怎么会迷茫?

调研中,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迷茫,仍然是体育青年人才提出的最普遍问题。

第一,自我规划和认知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体育院校就读的学生中,有超过60%的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方向,仅有约30%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会朝着不断努力。

而体育行业的从业者同样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感到困惑,绝大多数处于观望或者没有考虑的状态。

第二,调研中,在读学生提出部分老师教学内容落后,理论知识水平与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尤其是在与经济、管理、社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体育从业者几乎一致地认为目前国内关于体育产业职场人士的深造与提高,还很稀缺。

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临,体育高校毕业生准备好了吗?

第三,行业公司缺乏职业培训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综合考虑,竟然有将近90%的在读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水平不足以适应体育发展的要求,有继续深造的想法。

人才篇:体育是“围城”

体育行业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于想跨专业进入体育行业工作的人来说,要明确体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从业者确实需要对某个运动项目,体育的宏观政策,体育的市场现状等领域有一定了解。

在此基础上,平台和机遇也同样重要。几年来,我们也为很多跨领域专业的优秀同学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参与到海内外顶尖职业赛事的工作中。

大多数体育从业者也表示,热爱是热爱,工作归工作,这是两回事,工作还是需要专业做基础,实力做保证的。

第二,行业目前的人才现实构成,主要是流水的实习生,铁打的员工以及永远稀缺的高管。对于大多数体育赛事公司等,核心人员数量稳定,实习生岗位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增减,在阶段性工作结束之后就地解散,转正名额稀缺。

而行业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求知若渴,很多岗位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一是因为很多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即使不惜重金挖掘人才,但是想要找到了解中国市场的高级体育经营人才确实很难。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无法合理匹配。三则是候选人因为薪资待遇或者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最终放弃入职体育行业。

第三,跨领域人才,体育留学生和传统体育人的竞争已经开始。如今跨领域人才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选择,岗位对跨行业的人才愈发开放。因为他们可以将科技、经济、娱乐等思维带入到体育产业,促进行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留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回国发展。

人是行业最大的瓶颈,跳出体育思维才能做好体育

调研显示,体育行业最缺少的是“T”形人才,也就是俗称的一专多能。在某一领域深耕的同时,对于其他方面也要了解。目前来说,语言类专业出身的同学会有一定的优势。

附:今年新入职北京冬奥组委会的42名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24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8%,留学人员占24%,英语达到专业八级或同等水平的占57%,能熟练应用两种以上外语人员占14%,涉及体育、技术、法律、财经等专业。

职场篇:不止于八小时的工作

根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都在40-50小时,40个小时以下的仅占五分之一,更有10%的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间要在60小时以上。

很多人表示在赛期或者项目策划执行阶段是压力最大,这种压力具有阶段性。“当初面试的时候是赛事岗位,工作后会发现不仅要做赛事执行,还得要懂市场,懂BD,写文案,对接设计,如果会销售那就更好。”

这其中有超过4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是勉强接受,甚至是不太满意。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有三个主要因素: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发展空间。

发展篇:离开还是继续“熬”?

职业晋升问题是体育从业者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为什么体育从业者想离开?因为从基础工作者到高端管理者,中间出现了问题,出现了断档。

调研显示,断档的部分,缺少的是跨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更为重要的是,符合这类型人才的岗位稀缺,待遇有限。

以体育中端人才为例,大部分处于职业晋升的瓶颈状态,行业缺乏适合这类人才的合适的岗位。换句话说,升职加薪机会少,“高不成低不就”。

总之,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让体育从业者的心定了,有了盼头,行业才会更快地发展。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体育人如何在接下来的行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为之坚持下去,这是每一个体育从业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当问到「如果给大家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否仍然愿意选择体育行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愿意”。

当问到「你是否看好行业未来发展?」的时候,有近65%的从业者表示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仍然看好行业的发展。

真心希望每一个在体育产业坚持奋斗的从业者,借着中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开放,可以在未来遇见最好的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