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民谣故事 等待鱼鱼
编辑 | 故事君
Start here:
《乐队的夏天》结束了,乐迷们的讨论却依旧在继续。正如节目将以往的“导师”“评审”专门设置为了“乐迷团”,带着这样一个不需要任何门槛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审美与喜好的乐迷观众们,究竟怎样评价这档综艺节目和第一季的乐队们?
今天,故事君请来了一位好友来说说他眼中《乐队的夏天》。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懂乐理、不懂乐器、不懂摇滚乐,我只是个最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这篇文字主要是为了写给自己,如果可能,也写给和我心境相似的你们。”
如果人的一生有八十年,将其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么:二十岁前是肆意生长的春天,二十岁到四十岁是充满力量的夏天,再之后到六十岁是收获与枯萎的秋天,最后二十年则是万物终结的冬天。这样的分类,大概是我们都可以普遍接受的。
我们的夏天也要结束了。
PART01
最初听说《乐队的夏天》是在微信朋友圈,好多人突然在转发《马马嘟嘟骑》。点进去看了,镜头一转竟然看见了痛仰老几位,还一脸难以言说的表情。查了一下,才知道是马东主导制作的综艺节目,把一堆乐队(多数是摇滚乐队)弄到一起搞了个竞演,打分、淘汰,跟一般的选秀节目似乎没什么区别。
了解之后,我是拒绝的。废话,我当然是拒绝的,我估计你当然也是拒绝的。
倒不是说竞演这种行为“不摇滚”——毕竟摇滚乐本就是大浪淘沙,没关注度、不卖钱,怎么做音乐啊——而是因为,我觉得摇滚乐队这种东西,很难有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披头士算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乐队了,但一开始走的更像是如今偶像派的发展路线;谁也不能否认滚石很伟大,但我不喜欢;绿日最初被称作加州蠢朋克,后来一下子成了美国最后的良心;视觉系算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但很多人认为视觉系有点尴尬。所以,把一堆摇滚乐队弄到一起,要怎么评价优劣?
朋友几次推荐我看这个节目。我知道奇葩说也是马东主导制作——虽然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也觉得它的火爆让人费解,但不可否认它的成功,马东对于受众心理预期的把握也通过这档节目得到了证明。既然这样,就算《乐队的夏天》不好看,那也起码不会无聊吧。我勉为其难打开第一期看了一下。
PART02
乐队亮相环节跟创造101很像,相当不摇滚了。但当我看到痛仰、新裤子这种角色,也一本正经地跟同行们席地而坐、商业互吹,觉得有点悲凉。
大家都要吃饭的嘛,饿鬼要吃饱,吃饱了的想吃好,已经吃好了的也不介意吃点山珍海味。不论什么职业、什么立场,谁不想活得滋润一点呢?商业化跟摇滚乐从来就不矛盾,商业化跟艺术从来就不矛盾。伟大的摇滚乐队哪个不卖座?伟大的艺术作品哪个不是价值连城?我的悲凉感并非来自于商业化本身,而是看到即使是彭磊也想“为了买房子便宜点去房产中介应聘”这种事情而产生的。当然,有人觉得节目有故意卖惨的嫌疑,比如Click15声称每月只有一千元进项——但是就内地现在这个市场来说,摇滚乐队确实很难发大财,收益可能还比不上给流量明星的口水单曲调个音,一般来说后者难度可能还要高一些。
关于商业化的讨论就到这里,说多了老生常谈,没意思。
PART03
所有乐队依次上台,唱的都是自己的代表作。现场所有乐迷一起打分。然后是形式繁复的竞演,包括改编、命题作文。马东总是要对着镜头说,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是否喜欢这个表演。据一些去过现场的朋友说,录制的时候现场导演也会反复告诉大家这个标准。既然这样,算是一个尽量合理的评判方式了。结果就一直看到了最后。不出所料,所谓Hot5的结果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议。之所以有这种争议,并不是因为大家不能接受带资进组,而是因为大家渐渐忽略了“这是个综艺节目”,而综艺节目就算没有剧本,也不是真正的比赛。
从这个角度来说,乐队的夏天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很多人竟然忘记了,这是一个综艺节目。接下来,分别说说我眼中的乐队们——
九连真人
九连真人的表演,是这个节目中第一个打动我的。虽然阿麦和阿龙吸引了观众几乎全部的注意力,但这支乐队的灵魂,我想应该是万里。在老大哥的引导下,阿龙的歌声散发着和本人完全不相符的婉转和悲伤,而阿麦的双眼,就像很多朋友说的那样,蕴藏着金光闪闪的火焰。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样子。
每次九连真人小号响起的瞬间,我都能体会到全身汗毛倒竖的刺激感。在我心里,小号、唢呐,都是汉语摇滚乐具有图腾意义的乐器。远有崔健,近有“就算我们想来也没有能在这个场合表演的歌曲”的万能青年旅店,和成员需要集体整容才能上这个节目的二手玫瑰(你看节目上大家都是长衣长裤,要么浑身贴胶布)。因此,小号响起确实给我一种特殊的兴奋。
九连真人想要表达小镇青年对未来的迷茫,但在这迷茫之中,依然保留着突破旧有枷锁的力量,恰如阿麦眼中的烈火。我想他们即使一直用客家话演唱,也会有很好的未来。
刺猬
石璐的皱纹已经非常明显了,赵子建外型越来越像一个酒精依赖症患者,只有何一帆保养得还不错。是啊,石璐已经是孩子妈,赵子建已经是高龄程序员——他这个年纪的程序员,很多都在二十四小时担忧会不会被突然解雇,然而刺猬却非要再搞二十四小时摇滚聚会,非要盼暖春来,非要做白日梦。
其实看了这个节目,会发现赵子建情绪化非常严重,高兴了就哈哈笑,不高兴了就跟石璐对着镜头互喷,别人在台上表演他有共鸣了就戴着墨镜哭,他在台上表演来情绪了就乱唱、瞎弹、砸琴,也不管兜里钱够不够买新琴。
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都认为喜怒不行于色才更高级。但高级的就是是好的吗?高级的就是对的吗?刺猬的作品很多以激烈的情绪见长,赵子建在节目里一期比一期愤怒,直到最后才平和下来。有时是因为台下等的时间太长,有时是因为吉他设计有问题还没弹弦就断了,有时单纯就是因为心情不好不想演了。不过,既然有欲望,与其憋着到死,为什么不表达,为什么不释放?
通过这个节目,刺猬火了一把。现在全国观众都想知道赵子建接下来会去什么公司应聘。接下来摆在他们面前的可能是一马平川,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不过就算昙花一现,总好过默默无闻。窦唯在娱乐新闻里,只能看到烧人家车、吃面条、挤地铁;何勇上娱乐新闻,都是旧病复发、触犯法律。比起这些,刺猬能用作品来占据娱乐新闻版面已经不错了。这也是乐队的夏天的好处之一。有关注总比没关注好,有对乐队和作品本身的关注总比去关注成员打架要好。
Mr. WooHoo
伴随着这个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们因为作品类型小众被局限。其实雷鬼也好、放克也好一点都不小众,你能说迈克尔·杰克逊的玩意儿小众吗?只是在如今的内地市场做这种高度类型化的东西,会让自身的受众群体变小。还有人说他们是“行活儿”“没有灵魂”,我实在是不能同意。整个节目里演奏技巧最好的就是Mr. WooHoo,这怎么还成了罪过了?诚然,乐队本身可能是为了玛斯卡个人在内地的发展临时组建的,但每个人的能力就摆在那,作品的冲击力就摆在那,怀璧其罪不应该用在摇滚乐队上。
雷鬼和放克都是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欣赏这两种音乐形式,真的不需要你有音乐素养,纯粹是本能。之前,我的女儿刚能站起来的时候,给她听daft punk的歌,她就会手舞足蹈、全身摇摆。现在她能稍微跳起来一些了,再听daft punk甚至会跟着节奏蹦蹦跳跳。
我觉得玛斯卡的造型有点局限舞台风格,仔细想想,他本人可能并不像很多人说的“油腻”“世故”,只不过有点想什么就唱什么。但是,想唱就唱、想跳就跳,即使遇到坏事,也乐观面对,这是音乐最初的样子。我不喜欢用“正能量”这种说法来简单形容Mr. WooHoo,与其说是“正能量”,不如说是豁达。有肉可吃、有酒可喝、有漂亮女孩可撩,复何求呢?就连死亡也都不那么可怕了。
旅行团
不可否认的是,内地摇滚乐这十几年一直处于再不赚钱就要玩儿完的边缘。大大小小的乐队,依靠形形色色的音乐节,的确得到了一定领域内的曝光、赢得了一定体量的市场。但我们还从来没有过像披头士那么火爆的乐队,退而求其次,我们也没有皇后、滚石、U2,没有Oasis、Maroon5那么火爆的乐队。
放眼整个汉语流行音乐界,现在最火爆的乐队是哪个?
不好意思,真的是五月天啊。
对啊,就是那个高喊“摇滚不死”的五月天。
有些摇滚乐爱好者对五月天有点既爱又恨的心态。爱是因为,没有五月天放下身段迎合市场而取得的成功,今天岛上的摇滚乐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慢慢发展起来;恨则是因为,放下身段了、迎合市场了,乐队偶像化了、脑残歌迷变多了,进而五月天就不再“摇滚”了。
我们不讨论五月天到底摇滚不摇滚,这是十年前的问题,但内地摇滚乐肯定需要一个自己的五月天。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五月天,而且它能在鸟巢连续来五场还场场爆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摇滚乐,才能让这个行业的人靠做音乐就能活下去、活得好,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最终,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披头士。
这玩意儿就像中国足球,我们都知道它不行,但基数太小,它没法行啊。
旅行团非常有潜质成为这一切的开拓者,就是大张伟所说的“出圈”。我虽然不喜欢这个词,但一时想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旅行团音乐旋律很好,舞台感染力更好,大家造型很阳光,歌曲内涵也不是那么拧巴,更多的是普通歌迷都能理解的感情。(相对而言的是新裤子,新裤子的作品不是说不好,而是没那么容易传播。什么叫容易传播呢?你看看广场舞跳的是《再见杰克》还是《艾瑞巴蒂》。)顺便一提,Byebye的舞台效果真的震到我了,这首歌甚至影响了我近一个月的情绪。
旅行团是很情绪化的乐队,而情绪化是感染力的基础。彭磊跪了,观众疯了;孔阳跪了,观众哭了;赵子建疯了,观众哭了;在台上的乐队情绪来了,在台下的赵子建哭了——这就叫感染力。如果在台上永远是一副面瘫的样子,穿个不伦不类的盎格鲁撒克逊工人阶级周末酗酒套装,唱着河北口音的英语,至少对我是没什么感染力(河北口音本身没什么,gala那首烂大街的死亡口音英语歌我也挺喜欢的,但非要装出洋范就没意思了)。节目组应该是看到了旅行团的潜力,所以好像是把他们作为什么什么超级推广资源获得者。我自己对旅行团也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他们签约大唱片公司、出爆款单曲、登上各种地方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时刻。这或许太不摇滚了,但这可能是整个摇滚乐行业的出路。
痛仰
痛仰改名之后,乐队风格跟以前有所变化,但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几期看下来可以感觉得到,痛仰老几位来这个节目半是自娱自乐。我希望痛仰以后能不断突破自己。虽然一两首歌足够唱上很多年,国外不少乐队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内地能拿出来比划比划的乐队就这么多,痛仰最好还是能多写几首好歌。老几位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觉得是不是缺了点劲头儿?
别的我没法评价,毕竟能在这种节目看到痛仰已经很惊讶了。
Click15
我很喜欢这俩小兄弟,演出时带着一股内地乐手中不常见的骚气,台下又不像玩cos那位那么讨人厌,很有艺术家气质。网上对于两人的讨论已经很多,我不想重复。不过想做放克的话,最好还是有固定的贝斯,这样也能在作品里多一些自己的东西。
海龟先生
说实话,这个节目之前我根本就没听说过海龟先生(你看吧开头都说了我不懂摇滚乐)。一开始的几期,海龟先生的座位上只有个王八,让我很是好奇。后来一出现,发现大家都长衣长裤,还有人耳垂上贴胶布的,顿感五味杂陈。
海龟先生是这个节目里距离艺术家最近的乐队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受,可以再去听一下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是和薛凯琪合作的咿呀呀——跟海龟先生站在一起,薛凯琪都有邓丽君的感觉了。
这种艺术家气质并非来自于矫揉造作(比如不伦不类的盎格鲁撒克逊工人阶级周末酗酒套装cos),在他们的作品里你也可以发现很多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但很可惜的是,我们的市场还没有准备好为海龟先生提供更大的舞台。你无法给海龟先生明确分类,也无法预测他们接下来会做些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倒有点像鲍勃·迪伦了。因此,这个节目对他们的帮助比较有限,像我这种之前没听说过他们的人,很可能仅止于被震撼,却不会想去更多了解一下。
新裤子
说起新裤子,每个对内地摇滚乐比较熟悉的人都能说上一整夜。因为这乐队二十年来可供大家品头论足的地方太多了。
但是,北海怪兽那首歌之后我就不喜欢新裤子了。到现在我也不喜欢新裤子。
新裤子的每个人都是很分裂的。
彭磊是个过来人。如果有机会看看他朋友圈就能看出来,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显露出一种“随你怎么想吧”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伪装。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他就成了吸引全场目光的太阳。
庞宽是个假冒伪劣行为艺术家。他在日常生活中有点癫狂,包括他一直在微博上搞的头盔大疯子、自称国潮教父等等。庞宽站在键盘前面的时候和他拿着话筒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赵梦是后来加入新裤子的成员,也许正因如此,是新裤子里最像正常人的。她自己本来是闪星的贝斯,后来做了主唱。闪星的音乐风格跟新裤子没什么很相似的地方,赵梦在闪星的状态和她在新裤子的状态也完全不同。想不出她自己是怎么无缝切换的。
Hayato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一直在内地发展,和很多音乐人合作过,在泡妞方面很有心得。他本名木藤隼人,也许因为隼人跟损人同音说出来实在太有趣,只能以Hayato这个罗马音示人(最搞笑的是,隼人在日语名字里通常会指这个人很快、很快、很快……)。Hayato满地逛抗日纪念馆的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彭磊好像是在坏蛋调频里说,Hayato有长辈当年死在长春,所以他在731纪念馆参观了很长时间。据说他汉语说得很好,但整个节目就没听过他说话。
新裤子的作品有很清晰的界限,风格变来变去,这个阶段从不重复上个阶段的玩意儿。
新裤子奉献了乐队的夏天里面最好的现场之一,生活因你而火热,但彭磊一开场把歌名给说错了。
新裤子通过这个节目终于让自己的微博粉丝达到一百万,但彭磊在最近的一次音乐节舞台上公开表示,看了节目才知道新裤子的人不牛逼。
你让我怎么喜欢新裤子!新裤子什么的最讨厌了!打倒新裤子,拯救摇滚乐!
盘尼西林
我觉得红河谷改编还不错吧。大家也别总关注谁谁谁挨打之类的消息,打人总归是不好的。
大张伟
即使是在大张伟还不叫大老师的时候,我也谈不上喜欢花儿乐队。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花儿乐队(即使是在最初的那几年)的朋克是青春期中二病发作。后来抄袭的事情,我也谈不上多愤慨。以当时内地流行音乐的水准,花儿乐队已经算是造福听众了。当然这个说法只是我自己的感受,并不客观。时至今日,这个糟糕的内地流行音乐大环境非但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差,大家都满足于唱口水歌,稍微能写几段旋律的就能被称为创作歌手,比如华晨……算了。
关于大张伟和花儿乐队的争议,在汉语互联网上已经足够多。这也说明,《乐队的夏天》请他来确实很合适。对大张伟来说又何尝不是久旱逢甘霖呢?即使只记得旋律,只记得三句半歌词,也非要上台弹吉他,背叛近年来的人设,板着脸唱一首小时候的歌。这对于童年入行的大张伟来说,也算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带着这种期待,我看了最后一期的节目,却很失望(其实也是情理之中)地发现,这家伙又唱了一首口水歌。时至今日,我不知道自称“自废摇滚功能”的大张伟还有没有摇滚功能,但这首歌还真让人有伤仲永的感慨。
不过大张伟已经足够成功了,有一群死心塌地的歌迷,还树立了青年导师(确切说是少年导师)的形象,更别说人家赚了多少钱。外界都说不能这么干的时候,他非要这么干,这本身还是挺朋克的嘛。
PART 04
评出Hot5的时候,投票过程和结果引起很大争议,进而有很多人说,这节目全程高能,结尾烂尾,令人感到可惜。
我不这么想。就连来参加节目的乐队也纷纷表示,这节目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至少我自己通过这个节目知道了从未听说过的九连真人,也知道了即使是满世界抖音神曲、你在诛仙逍遥洞和“民谣”的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摇滚乐、了解摇滚乐、希望摇滚乐能更好。
不知道节目还会不会有第二季,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第二季很可能不会再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但做了就比没做要好,能做下去就比只做一季要好。
但我希望,内地摇滚乐可以早日脱离“依靠综艺节目获取关注度和市场前景”的境遇。这需要每个业内人士的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爱好者的努力。不只是肯花钱买唱片、去现场这么单纯,也许我们都应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摇滚乐和摇滚乐迷,包括那些看了乐队的夏天才开始喜欢摇滚乐的人。如果想活下去,我们就不能再圈地自萌了。
只有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才能真正诞生。
我们已经奄奄一息太久了。MakeNois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