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自主品牌最近推出的新车,为什么大多都在命名中加上了后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自主品牌最近推出的新车,为什么大多都在命名中加上了后缀?

自主品牌在这一轮竞争中推出的新品都加上了后缀,不是巧合,而是正确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文 | 车界微视

中国汽车产业能够迅速崛起,功在SUV。

走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在2009-2017年这九年间,中国车市迎来了井喷期,自主SUV的体量从不足28万辆增长至了惊人的617万辆,市场份额从3.2%激增至25.3%,其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也由10%增长到了59.2%。

反观自主轿车,2009年销量超过了227万辆,市场份额为27.2%,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为84.3%;九年后的销量也没怎么上涨,仅为233.7万辆,市场份额下降到了9.6%,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也下滑至22.4%。

可见,自主品牌成长至今,SUV是最大功臣,在这期间,自主品牌的根基也由轿车逐渐演变为了SUV。

2002年,长城推出了国内首款经济型SUV——赛弗,拉开了自主SUV的大幕,但真正掀起自主SUV浪潮的车型却是长城2011年推出的哈弗H6。

哈弗H6的成功,带动了一大片自主品牌投身于SUV战场,2015年前后,长安CS75、广汽传祺GS4、东风风光580、吉利博越、荣威RX5等车型前后上市,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主SUV几乎霸占了整个SUV销量榜单,年销20万辆的SUV车型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7款。

但好景不长,从2019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来看,能够继续留在SUV前十榜单的自主车型只剩下了哈弗H6、吉利博越和只能算半个自主SUV的宝骏510,并且销量下滑严重。曾经的爆款车型传祺GS4、东风风光580等月销甚至不足万辆。

在此背景之下,这些曾经的市场宠儿,发起了反击。

为什么命名都加上了后缀?

从比亚迪宋Pro开始,到东风风光580 Pro和即将上市的长安CS75 PLUS、博越Pro、荣威RX5 MAX,除了传祺GS4和哈弗H6之外,几乎所有的主流自主紧凑型SUV都选择了在中期改款或者换代车型上加上后缀。有意思的是,这些车型中除比亚迪之外,也都会采用同堂销售的策略。

一方面,这种加后缀的做法能够让消费者清晰地认知到新老款车型之间的区隔,“Pro”、“PLUS”、“MAX”显然比“全新一代”、“全新”要直观得多。反映到销售端就是,消费者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哪款车,有助于终端销售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口碑和用户已经积累起来,直接在现有车名之上加上后缀可以有效利用上一代车型的名气,从而降低营销难度。举个例子,以荣威RX5 MAX的定位来看,完全可以取名为RX6,但效果显然没有RX5 MAX好。

最关键的是,由于近一年来市场下行,不少车型在终端的优惠都不小,中期改款或换代车型重新树立产品价值后,价格如果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会降低。而后缀的存在可以强化产品的高端属性,消费者对于新车提高后的价格的接受度也就更高。

所以,自主品牌在这一轮竞争中推出的新品都加上了后缀,不是巧合,而是正确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重新树立领先优势的机会有多大?

前几年,自主紧凑型SUV能够迅速收获市场认可原因有三,一是消费需求强烈,处于蓝海市场;二是产品力提升明显,质感出色;三是合资品牌尚未下探,对手不强。可以说,那时候的自主品牌,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想不成功都难,以至于连众泰、幻速之流都能够活得有滋有味。

而如今,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临的则是不断萎缩的市场和合资品牌的大力下探。举个例子,北京现代ix35,正儿八经的合资紧凑型SUV,价格11.99-16.19万元,还有不小的终端优惠,比一些自主紧凑型SUV还要便宜;日产逍客,售价13.98-18.98万元,不少地区终端优惠两万以上。此外,像大众探歌、丰田奕泽等年轻化的产品也向自主品牌发起了挑战。也就是说,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对的外部环境要严峻得多。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竞争力。

比如动力系统的大幅升级,长安CS75 PLUS、荣威RX5 MAX都增加了2.0T发动机,前者更是用上了爱信8AT变速箱,实现了在动力系统上的“降维打击”,不可谓不强势。而博越则用1.5T+6AT取代了2.0L车型,油耗进一步降低。

再比如智能化的全面提升,长安CS75 PLUS的梧桐车联、APA5.0自动泊车,荣威RX5 MAX的四曲面大屏、SKYEYE天眼系统,吉利博越的X WATCH(吉利智能出行手表)等都足够新颖实用。

至于设计和质感,对于这几个主流车企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如果把这些车型放到市场之中,它们的产品力是毋庸置疑的,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抵抗合资品牌的价格战?关键仍然在于品牌力。

好消息是,这些年随着WEY、领克等品牌的上攻,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的接受度高了很多,同时,这些产品大多有着用户和口碑基础,收获市场认可的难度不大。

不过,自主品牌的历史还太短,产品力受到认可的时间更短,要达到合资品牌的品牌力,还需要一些时间培育市场。所以,自主品牌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

写在最后

有人说,自主品牌被战略性“放弃”,原因在于政策上的护城河已经被逐步填平。暂且不论这个说法的对错,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自主品牌需要以更强的姿态面对来势汹汹的合资品牌。好在,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实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荣威

3.6k
  • 上汽集团:一季度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11.4%
  • 上汽集团: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预增10%到1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自主品牌最近推出的新车,为什么大多都在命名中加上了后缀?

自主品牌在这一轮竞争中推出的新品都加上了后缀,不是巧合,而是正确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文 | 车界微视

中国汽车产业能够迅速崛起,功在SUV。

走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在2009-2017年这九年间,中国车市迎来了井喷期,自主SUV的体量从不足28万辆增长至了惊人的617万辆,市场份额从3.2%激增至25.3%,其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也由10%增长到了59.2%。

反观自主轿车,2009年销量超过了227万辆,市场份额为27.2%,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为84.3%;九年后的销量也没怎么上涨,仅为233.7万辆,市场份额下降到了9.6%,在自主品牌中的销量占比也下滑至22.4%。

可见,自主品牌成长至今,SUV是最大功臣,在这期间,自主品牌的根基也由轿车逐渐演变为了SUV。

2002年,长城推出了国内首款经济型SUV——赛弗,拉开了自主SUV的大幕,但真正掀起自主SUV浪潮的车型却是长城2011年推出的哈弗H6。

哈弗H6的成功,带动了一大片自主品牌投身于SUV战场,2015年前后,长安CS75、广汽传祺GS4、东风风光580、吉利博越、荣威RX5等车型前后上市,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主SUV几乎霸占了整个SUV销量榜单,年销20万辆的SUV车型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7款。

但好景不长,从2019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来看,能够继续留在SUV前十榜单的自主车型只剩下了哈弗H6、吉利博越和只能算半个自主SUV的宝骏510,并且销量下滑严重。曾经的爆款车型传祺GS4、东风风光580等月销甚至不足万辆。

在此背景之下,这些曾经的市场宠儿,发起了反击。

为什么命名都加上了后缀?

从比亚迪宋Pro开始,到东风风光580 Pro和即将上市的长安CS75 PLUS、博越Pro、荣威RX5 MAX,除了传祺GS4和哈弗H6之外,几乎所有的主流自主紧凑型SUV都选择了在中期改款或者换代车型上加上后缀。有意思的是,这些车型中除比亚迪之外,也都会采用同堂销售的策略。

一方面,这种加后缀的做法能够让消费者清晰地认知到新老款车型之间的区隔,“Pro”、“PLUS”、“MAX”显然比“全新一代”、“全新”要直观得多。反映到销售端就是,消费者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哪款车,有助于终端销售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口碑和用户已经积累起来,直接在现有车名之上加上后缀可以有效利用上一代车型的名气,从而降低营销难度。举个例子,以荣威RX5 MAX的定位来看,完全可以取名为RX6,但效果显然没有RX5 MAX好。

最关键的是,由于近一年来市场下行,不少车型在终端的优惠都不小,中期改款或换代车型重新树立产品价值后,价格如果提升,消费者的接受度会降低。而后缀的存在可以强化产品的高端属性,消费者对于新车提高后的价格的接受度也就更高。

所以,自主品牌在这一轮竞争中推出的新品都加上了后缀,不是巧合,而是正确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重新树立领先优势的机会有多大?

前几年,自主紧凑型SUV能够迅速收获市场认可原因有三,一是消费需求强烈,处于蓝海市场;二是产品力提升明显,质感出色;三是合资品牌尚未下探,对手不强。可以说,那时候的自主品牌,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想不成功都难,以至于连众泰、幻速之流都能够活得有滋有味。

而如今,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临的则是不断萎缩的市场和合资品牌的大力下探。举个例子,北京现代ix35,正儿八经的合资紧凑型SUV,价格11.99-16.19万元,还有不小的终端优惠,比一些自主紧凑型SUV还要便宜;日产逍客,售价13.98-18.98万元,不少地区终端优惠两万以上。此外,像大众探歌、丰田奕泽等年轻化的产品也向自主品牌发起了挑战。也就是说,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面对的外部环境要严峻得多。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竞争力。

比如动力系统的大幅升级,长安CS75 PLUS、荣威RX5 MAX都增加了2.0T发动机,前者更是用上了爱信8AT变速箱,实现了在动力系统上的“降维打击”,不可谓不强势。而博越则用1.5T+6AT取代了2.0L车型,油耗进一步降低。

再比如智能化的全面提升,长安CS75 PLUS的梧桐车联、APA5.0自动泊车,荣威RX5 MAX的四曲面大屏、SKYEYE天眼系统,吉利博越的X WATCH(吉利智能出行手表)等都足够新颖实用。

至于设计和质感,对于这几个主流车企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如果把这些车型放到市场之中,它们的产品力是毋庸置疑的,唯一的问题是——如何抵抗合资品牌的价格战?关键仍然在于品牌力。

好消息是,这些年随着WEY、领克等品牌的上攻,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高端产品的接受度高了很多,同时,这些产品大多有着用户和口碑基础,收获市场认可的难度不大。

不过,自主品牌的历史还太短,产品力受到认可的时间更短,要达到合资品牌的品牌力,还需要一些时间培育市场。所以,自主品牌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

写在最后

有人说,自主品牌被战略性“放弃”,原因在于政策上的护城河已经被逐步填平。暂且不论这个说法的对错,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自主品牌需要以更强的姿态面对来势汹汹的合资品牌。好在,新一代自主紧凑型SUV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实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