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区块链发票说起,区块链技术变革还要沿着互联网的路走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区块链发票说起,区块链技术变革还要沿着互联网的路走吗?

目前各种区块链发票实践是延续互联网平台的思路,不是挖掘区块链的可能性。是老技术里面掺点新的,而非从根源处试验新技术的可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方军

(资深互联网人,出版有《平台时代》(2018)、《区块链超入门》(2019),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火币大学顾问合伙人。)

界面新闻近日刊登新闻回顾腾讯区块链在发票上的一年应用历程,2018年8月10日,深圳市税务局、腾讯、金蝶等联合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主要从腾讯的技术与应用视角做了探讨。一年后,试点企业已经从4家发展到超过5000家。

在国家税务总局主办的《中国税务》杂志2019年6月号,深圳市税务局信息中心主任李荣辉也撰文《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实践之路》,从税务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它通过三个优势打通发票全流程:“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发票即数据”,能更好地“服务税务管理”。

自2009年初开始,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问世,并经过2017年-2018年的“泡沫”,现在,区块链电子发票似乎成为其首个大规模进入日常消费生活的应用,尤为重要的是,它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蚂蚁区块链、京东+太平洋保险等也在各自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应用,蚂蚁的重点应用场景有医疗发票的报销和强调报销全流程的“一条龙”发票,太平洋保险的应用的重点是和发票相关的企业采购全程电子化。

但是,从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应用中,我主要看到的却不是区块链这个新技术的可能性,而是互联网的打通全流程的思路的延续。因而,在赞赏区块链电子发票应用的同时,我们或许应该回到基点去探讨一下,并提问去思考这个问题:区块链发票或区块链应用的正确的路应该是什么?

我把结论先放在前面,我认为,目前各种区块链发票实践做的是打通全流程,更多地在利用现有互联网的技术与思路,而非区块链最擅长的提供数字空间中可独立验证的数字事物(即verifiable,可验证性)这一特性。现在是延续互联网平台的思路,不是挖掘区块链的可能性。现在的做法,是老技术里面掺点新的,而非从根源处试验新技术的可能。

现在的思路:打通开票、报销全流程

目前的区块链发票,是自2016年1月中国开始全面推行的增值税电子发票的一种改进。发票有多种场景,我们这里以个人垫付费用、公司收取发票并报销这个场景来看它。

只有纸质发票时,整个流程的缺点是离不开纸:在商家这一端,收银、财务、开票、报税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程度已经很高。在费用报销的公司那一端,财务、报税等环节也是高度数字化的。但是,在商家、税务管理部门、消费者、公司中间的流转,只能依赖带有一定程度防伪功能的“纸质发票”。公司也需要按照财务、税务管理要求保存好纸质单据。

有了电子发票,整个流程开始部分脱离纸张。商家开具的是电子发票,它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一个数据文件(发票的二维码内实际上包含了发票信息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视觉上跟纸质发票一样的PDF文档。消费者要想让开票变得方便,通常可在收款台扫描二维码直接自助索取。如果报销公司不要求打印,甚至财务系统上可以做到接受存储一张发票的数据文件(而非PDF),那么基本上可全程去纸化。

值得一提的是,纸质发票和电子发票都可以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的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进行验证。只是在我们这里讨论的小额消费和报销场景中,通常只查验有疑问的发票,而非全部查询。电子发票也是让查验更高效的一个方式。

电子发票解决了不少旧问题,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多数只能算是小烦恼,比如,报销时,有粗心大意的马大哈可能会重复打印发票,或提交几个电子附件副本,需要财务人员更加仔细辨别。

电子发票似乎给一个“大问题”带来了曙光,这个问题是,由于各环节断开,发票报销、收到款项的流程与时间长。过去几年,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思路就是把这些断掉的环节连起来,加快流转速度。

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现在以腾讯区块链与深圳税务局为主导试点的方案,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没有区块链是可行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会更好一些。所有的思路指向都是,让信息流通得更顺畅,信息流速度带动资金等其他的较慢事物的流动速度。

运用区块链的优点:互信与开放

在电子发票的流转系统中,运用区块链技术,我们看到的好处是,通过将开票、报销等流程中的“交易事务”记录到链上,比如消费者付款了、一张发票被开具了,再比如一张发票已经报销等等,这让所有的参与方不需要信任彼此。我们不用也不能期待税务局来记录所有这些信息,税务局的数据系统中所记录的信息仅跟发票、纳税本身有关。其他的信息应该是各方(商家、开票方、第三方支付、消费者个人、公司的财务系统)自行记录的。现在的变化是,这些交易事务存在这一事实,被记录到区块链上。

区块链的一个承诺正是“无需信任的信任”:各方相互之间的假设是对方可能不可信,至少生态中可能有“坏蛋”,但新的基础设施使得整体上形成像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一样的效果。这类似市场经济的“无形的手”,各个主体出于自己的私利,却促成整体的繁荣。

这带来经常被探讨的区块链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公司可以进入这个系统之中,它不必然变成一个几方主导、无法生长的封闭系统,而可以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激发了这样的思路。在李荣辉的《实践之路》文章中,他从税务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总结,他的讨论非常好地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发展中体现的开放标准与广泛接入思路:

“区块链电子发票秉承‘技术中立,标准透明’原则,所有权、相关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虽然归属于税务机关,但其提供的基础服务均以公共接口的形式,平等、免费开放给所有具备能力的技术提供方。各省市可依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区块链技术,避免在技术上被一家服务提供方绑架。”

区块链的这个思路,使得“让信息流通得更顺畅”更容易实现了。但是,让我们停一下,别急着奔向看似显而易见的结论。让我们问:这是区块链带来的真正的可能性吗?其实,让少数几方创建优秀的互联网平台系统,这是互联网的承诺,但可能并非区块链技术的愿景。

回到万维网的开始:从超链接到可验证

我们容易理解和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放开想像力去展望:如果发挥一项新技术的潜力,我们可以做什么?但我们这里想换一种思考方式:区块链这样一项新技术的内核处最简单的事物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互联网或万维网(WWW)的开端去找到一个对照。

万维网的最内核处,是“超链接”(hyperlinks)。最早人们设想的是,文本链接到另一个文本,即所谓“超文本”,后来演变成了更现实可行的网页中的文字可以链接到另一个网页,现在,网页和链接的形式已经退居幕后,变成了信息链接到信息。超链接看起来没什么,但围绕着超链接涌现出了我们所知的互联网。我们已经体会到它的变革力量:信息的流动、人际的交互、商品的交易,以及工作中的协作、组织间的合作和人们畅想的产业互联网。

把所有的信息都联动起来,是互联网现在的承诺。近十年,又加上大数据(更了解你)、人工智能(帮你决策)等高层次的技术趋势,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前景的展望变成了建造让信息流通更快的系统或互联网平台。

如果区块链仅仅被用来证明其中流转的信息的可信度,那么,现在看,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非常大,正如业界反复争论的,区块链技术能够达到的每秒交易事务量(TPS)目前仍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且短期没有可行的改进路径。

在现在这样的新技术发展的早期,要理解区块链,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去看它的内核处是什么。

区块链的最内核处有一个跟“超链接”相似的朴素的事物,即一组数字组成的事物的可验证性(verifiable)。第一次,在数字世界中,可以不依赖任何第三方,这个数字事物可以自己证明自己。

在实体世界中,可验证性不是什么问题,一个签名的文件,绝大多数情况可以自己证明自己。而在数字世界中,由于数字组成的事物是可复制的,可验证性因而变成了极其重要的全新特性。所有的新可能性,都将是围绕它展开的。协议实验室的创始人胡安·贝内特(Juan Benet)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强调了这个词,他认为,正如超链接刚出现时大部分人无法看到它的价值,它是反直觉的,而可验证性也是如此。

再回到发票与发票报销这个场景,区块链技术来了,我们应该用它作为一块砖建立大型的系统吗?这些互联网平台会让效率更好、生活更方便。但麻烦的是,这个“砖”不是很标准的砖,它有点像早期玻璃,可以引进来一点光线,它可以用作点缀。我想,点缀可能正是它的未来价值呢。对这个技术的未来更好的设想可能是,我们仅仅用区块链的特性来创建一张张在数字空间中独立可验证的单据,然后等待新未来涌现?

我讨论这个话题正是因为,在当下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中,建立让信息流转越来越便利的技术系统、建立大一统的互联网平台,是直觉般的认识。区块链的可验证性恰恰是反这种直觉的。请考虑一下,如果把建立大一统的技术系统的愿望放到一边,我们仅仅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实体世界,只是创造可以独立验证的“发票”,是不是可以?

这样做可能初看可能是低效的,人们会问:为什么不让信息流转更快?人们会想,在发票报销场景中,开票了,立刻就报销,马上就报销到账,这样多好!但是,如果我开票了,但又改主意不想报销,能让我自己选择吗?我以为,如果用法是这样的,区块链技术创造数字世界中的一个独立的可验证事物,让选择权交给生态中的每个个人,可能更好。

从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如果我们现在确认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数十年一次的变革型技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用区块链这个新技术去加强一个旧技术应用范式,也就是互联网大平台。我们也许可以也尝试另一条路,让一个个可独立验证的数字事物自然地组合、成长、涌现,也许十年二十年后,一个像现有互联网这样的大未来又会再次出现。这个未来也许会被称为“新互联网”或“互联网2.0”,或者就是还叫互联网,但所指的基本含义和前提假设已经全然不同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区块链发票说起,区块链技术变革还要沿着互联网的路走吗?

目前各种区块链发票实践是延续互联网平台的思路,不是挖掘区块链的可能性。是老技术里面掺点新的,而非从根源处试验新技术的可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方军

(资深互联网人,出版有《平台时代》(2018)、《区块链超入门》(2019),现任快知实验室合伙人、火币大学顾问合伙人。)

界面新闻近日刊登新闻回顾腾讯区块链在发票上的一年应用历程,2018年8月10日,深圳市税务局、腾讯、金蝶等联合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主要从腾讯的技术与应用视角做了探讨。一年后,试点企业已经从4家发展到超过5000家。

在国家税务总局主办的《中国税务》杂志2019年6月号,深圳市税务局信息中心主任李荣辉也撰文《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实践之路》,从税务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它通过三个优势打通发票全流程:“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发票即数据”,能更好地“服务税务管理”。

自2009年初开始,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问世,并经过2017年-2018年的“泡沫”,现在,区块链电子发票似乎成为其首个大规模进入日常消费生活的应用,尤为重要的是,它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蚂蚁区块链、京东+太平洋保险等也在各自推出区块链电子发票应用,蚂蚁的重点应用场景有医疗发票的报销和强调报销全流程的“一条龙”发票,太平洋保险的应用的重点是和发票相关的企业采购全程电子化。

但是,从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应用中,我主要看到的却不是区块链这个新技术的可能性,而是互联网的打通全流程的思路的延续。因而,在赞赏区块链电子发票应用的同时,我们或许应该回到基点去探讨一下,并提问去思考这个问题:区块链发票或区块链应用的正确的路应该是什么?

我把结论先放在前面,我认为,目前各种区块链发票实践做的是打通全流程,更多地在利用现有互联网的技术与思路,而非区块链最擅长的提供数字空间中可独立验证的数字事物(即verifiable,可验证性)这一特性。现在是延续互联网平台的思路,不是挖掘区块链的可能性。现在的做法,是老技术里面掺点新的,而非从根源处试验新技术的可能。

现在的思路:打通开票、报销全流程

目前的区块链发票,是自2016年1月中国开始全面推行的增值税电子发票的一种改进。发票有多种场景,我们这里以个人垫付费用、公司收取发票并报销这个场景来看它。

只有纸质发票时,整个流程的缺点是离不开纸:在商家这一端,收银、财务、开票、报税等各个环节数字化程度已经很高。在费用报销的公司那一端,财务、报税等环节也是高度数字化的。但是,在商家、税务管理部门、消费者、公司中间的流转,只能依赖带有一定程度防伪功能的“纸质发票”。公司也需要按照财务、税务管理要求保存好纸质单据。

有了电子发票,整个流程开始部分脱离纸张。商家开具的是电子发票,它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一个数据文件(发票的二维码内实际上包含了发票信息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视觉上跟纸质发票一样的PDF文档。消费者要想让开票变得方便,通常可在收款台扫描二维码直接自助索取。如果报销公司不要求打印,甚至财务系统上可以做到接受存储一张发票的数据文件(而非PDF),那么基本上可全程去纸化。

值得一提的是,纸质发票和电子发票都可以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的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进行验证。只是在我们这里讨论的小额消费和报销场景中,通常只查验有疑问的发票,而非全部查询。电子发票也是让查验更高效的一个方式。

电子发票解决了不少旧问题,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多数只能算是小烦恼,比如,报销时,有粗心大意的马大哈可能会重复打印发票,或提交几个电子附件副本,需要财务人员更加仔细辨别。

电子发票似乎给一个“大问题”带来了曙光,这个问题是,由于各环节断开,发票报销、收到款项的流程与时间长。过去几年,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思路就是把这些断掉的环节连起来,加快流转速度。

讨论到这里,我们发现,现在以腾讯区块链与深圳税务局为主导试点的方案,正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没有区块链是可行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会更好一些。所有的思路指向都是,让信息流通得更顺畅,信息流速度带动资金等其他的较慢事物的流动速度。

运用区块链的优点:互信与开放

在电子发票的流转系统中,运用区块链技术,我们看到的好处是,通过将开票、报销等流程中的“交易事务”记录到链上,比如消费者付款了、一张发票被开具了,再比如一张发票已经报销等等,这让所有的参与方不需要信任彼此。我们不用也不能期待税务局来记录所有这些信息,税务局的数据系统中所记录的信息仅跟发票、纳税本身有关。其他的信息应该是各方(商家、开票方、第三方支付、消费者个人、公司的财务系统)自行记录的。现在的变化是,这些交易事务存在这一事实,被记录到区块链上。

区块链的一个承诺正是“无需信任的信任”:各方相互之间的假设是对方可能不可信,至少生态中可能有“坏蛋”,但新的基础设施使得整体上形成像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一样的效果。这类似市场经济的“无形的手”,各个主体出于自己的私利,却促成整体的繁荣。

这带来经常被探讨的区块链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公司可以进入这个系统之中,它不必然变成一个几方主导、无法生长的封闭系统,而可以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激发了这样的思路。在李荣辉的《实践之路》文章中,他从税务管理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总结,他的讨论非常好地体现了区块链技术发展中体现的开放标准与广泛接入思路:

“区块链电子发票秉承‘技术中立,标准透明’原则,所有权、相关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虽然归属于税务机关,但其提供的基础服务均以公共接口的形式,平等、免费开放给所有具备能力的技术提供方。各省市可依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区块链技术,避免在技术上被一家服务提供方绑架。”

区块链的这个思路,使得“让信息流通得更顺畅”更容易实现了。但是,让我们停一下,别急着奔向看似显而易见的结论。让我们问:这是区块链带来的真正的可能性吗?其实,让少数几方创建优秀的互联网平台系统,这是互联网的承诺,但可能并非区块链技术的愿景。

回到万维网的开始:从超链接到可验证

我们容易理解和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放开想像力去展望:如果发挥一项新技术的潜力,我们可以做什么?但我们这里想换一种思考方式:区块链这样一项新技术的内核处最简单的事物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从互联网或万维网(WWW)的开端去找到一个对照。

万维网的最内核处,是“超链接”(hyperlinks)。最早人们设想的是,文本链接到另一个文本,即所谓“超文本”,后来演变成了更现实可行的网页中的文字可以链接到另一个网页,现在,网页和链接的形式已经退居幕后,变成了信息链接到信息。超链接看起来没什么,但围绕着超链接涌现出了我们所知的互联网。我们已经体会到它的变革力量:信息的流动、人际的交互、商品的交易,以及工作中的协作、组织间的合作和人们畅想的产业互联网。

把所有的信息都联动起来,是互联网现在的承诺。近十年,又加上大数据(更了解你)、人工智能(帮你决策)等高层次的技术趋势,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前景的展望变成了建造让信息流通更快的系统或互联网平台。

如果区块链仅仅被用来证明其中流转的信息的可信度,那么,现在看,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非常大,正如业界反复争论的,区块链技术能够达到的每秒交易事务量(TPS)目前仍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且短期没有可行的改进路径。

在现在这样的新技术发展的早期,要理解区块链,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去看它的内核处是什么。

区块链的最内核处有一个跟“超链接”相似的朴素的事物,即一组数字组成的事物的可验证性(verifiable)。第一次,在数字世界中,可以不依赖任何第三方,这个数字事物可以自己证明自己。

在实体世界中,可验证性不是什么问题,一个签名的文件,绝大多数情况可以自己证明自己。而在数字世界中,由于数字组成的事物是可复制的,可验证性因而变成了极其重要的全新特性。所有的新可能性,都将是围绕它展开的。协议实验室的创始人胡安·贝内特(Juan Benet)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强调了这个词,他认为,正如超链接刚出现时大部分人无法看到它的价值,它是反直觉的,而可验证性也是如此。

再回到发票与发票报销这个场景,区块链技术来了,我们应该用它作为一块砖建立大型的系统吗?这些互联网平台会让效率更好、生活更方便。但麻烦的是,这个“砖”不是很标准的砖,它有点像早期玻璃,可以引进来一点光线,它可以用作点缀。我想,点缀可能正是它的未来价值呢。对这个技术的未来更好的设想可能是,我们仅仅用区块链的特性来创建一张张在数字空间中独立可验证的单据,然后等待新未来涌现?

我讨论这个话题正是因为,在当下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中,建立让信息流转越来越便利的技术系统、建立大一统的互联网平台,是直觉般的认识。区块链的可验证性恰恰是反这种直觉的。请考虑一下,如果把建立大一统的技术系统的愿望放到一边,我们仅仅在数字空间中模拟实体世界,只是创造可以独立验证的“发票”,是不是可以?

这样做可能初看可能是低效的,人们会问:为什么不让信息流转更快?人们会想,在发票报销场景中,开票了,立刻就报销,马上就报销到账,这样多好!但是,如果我开票了,但又改主意不想报销,能让我自己选择吗?我以为,如果用法是这样的,区块链技术创造数字世界中的一个独立的可验证事物,让选择权交给生态中的每个个人,可能更好。

从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如果我们现在确认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数十年一次的变革型技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用区块链这个新技术去加强一个旧技术应用范式,也就是互联网大平台。我们也许可以也尝试另一条路,让一个个可独立验证的数字事物自然地组合、成长、涌现,也许十年二十年后,一个像现有互联网这样的大未来又会再次出现。这个未来也许会被称为“新互联网”或“互联网2.0”,或者就是还叫互联网,但所指的基本含义和前提假设已经全然不同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