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晓春:LPR改革与降息无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晓春:LPR改革与降息无关

对LPR改革,不应做过度解读。这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降息无关,据此分析哪个借贷群体或行业会在降息中得益,更是无稽之谈。

中国人民银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任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浙商银行行长)

央行推出新LPR,市场上有各种解读。关于LPR,央行有关人士有明确的解释,我理解,就是利率市场化再往前推进一步,让市场信号的传递更顺畅,让市场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银行发放贷款利率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首先是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利率,一个是银行间利率。存款利率,宏观层面,与一定时期市场资金供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民的存款习惯有关。微观层面,一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与这家银行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信誉有关。相对来说,大银行的市场地位高、信誉好,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小银行市场地位低,信誉度低,获得存款的成本就高。经营稳健的银行,市场信誉高,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股东或背景强大的银行,市场信誉也高,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宏观上受市场资金供求和央行货币政策影响为主,在一定阶段,更受金融机构自身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

其次是风险溢价。不同贷款客户、不同贷款用途,风险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险定价,一般意义上说,这与银行的资金成本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再次,是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

理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有高度相关性,但实践中,两个市场有时难免不同步。极端情况下,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季节性调整资产负债表,或者监管政策的突然变化,银行间市场会突然失去流动性,造成银行间市场即期、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和贷款利率。所以,利率机制并轨,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

利率定价基准改变,改变的是利率形成的基础和方式,有助于利率政策的传导,但这与利率水平无关。所以,这次推出新的LPR报价机制与降不降息没有任何关系。既然是通过这次调整,使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利率水平当然就应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人为地决定利率单向地降低。也因此,据此分析哪个借贷群体或行业会在降息中得益,更是无稽之谈。

贷款客户的市场风险价格是明确的,民间借贷利率充分体现了各类群体的风险差价。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无心、也无意去关注更大范围的风险差价。

这次LPR改革,改变了贷款利率的报价机制,增加了八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采用算术平均法,这使得基准价格更具市场代表性;改按日报价为按月报价,既疏通了银行间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同时又可以避免金融市场利率短期波动对贷款市场利率的扰动。设置一年期和五年期两个品种,增加了借贷双方选择基准的灵活性,也为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留下了空间。由于没有了浮动幅度限制,银行可以面向整个贷款需求市场来确定贷款投向配置。再加上包商银行等事件的影响,银行间,包括各类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利差会分化。因为资金成本差距拉大,各类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和雷同的现象就会出现变化,各类银行会依据自身的资金成本和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借款人来说,基准利率固然很重要,但自身在市场中的风险地位更重要。要想获得低成本的贷款,作为微观个体,不是巴望央行降息,而要立足于自身的稳健经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这正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义所在。

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降低的是出资人的成本和融资人的风险。就银行而言,在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不是简单地提高议价能力。提高议价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借款人的风险价格是市场化的。假如A企业是一个区域内风险最低的企业,你的议价能力再高,也不可能让A企业接受比其他企业更高的贷款利率。反过来,A企业也不可能让银行以低于自身资金成本的利率给它发放贷款(银行考虑综合收益另当别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首先要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强化资源的综合配置,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同时保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降低吸收存款和同业融资的成本。其次,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业务战略和客户战略。同样的,银行也要立足于改善自身的经营能力,提升自身的市场信誉。这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义。

由于贷款计息方式的改变,更多的贷款会随着LPR的调整而上下变化,无论对于银行还是企业,都给成本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并不是单纯的利率降低。这需要有比较活跃和完善的衍生品市场,以便银行和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对冲LPR带来的成本不确定性。对于银行来说,更要调整内部成本管理的逻辑,特别是负债成本更要与LPR对标,这可能需要在负债结构上多做文章。

总之,对LPR改革,不应做过度解读。这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降息无关。市场化,就是放开价格,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央行调整利率,那是宏观调控手段。作为微观个体,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资产负债和经营风险,这才是微观个体能不能融到资和融资成本多高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晓春:LPR改革与降息无关

对LPR改革,不应做过度解读。这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降息无关,据此分析哪个借贷群体或行业会在降息中得益,更是无稽之谈。

中国人民银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任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浙商银行行长)

央行推出新LPR,市场上有各种解读。关于LPR,央行有关人士有明确的解释,我理解,就是利率市场化再往前推进一步,让市场信号的传递更顺畅,让市场能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银行发放贷款利率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首先是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利率,一个是银行间利率。存款利率,宏观层面,与一定时期市场资金供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民的存款习惯有关。微观层面,一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也与这家银行的市场地位或市场信誉有关。相对来说,大银行的市场地位高、信誉好,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小银行市场地位低,信誉度低,获得存款的成本就高。经营稳健的银行,市场信誉高,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股东或背景强大的银行,市场信誉也高,获得存款的成本就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宏观上受市场资金供求和央行货币政策影响为主,在一定阶段,更受金融机构自身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

其次是风险溢价。不同贷款客户、不同贷款用途,风险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险定价,一般意义上说,这与银行的资金成本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再次,是银行自身的经营成本。

理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有高度相关性,但实践中,两个市场有时难免不同步。极端情况下,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季节性调整资产负债表,或者监管政策的突然变化,银行间市场会突然失去流动性,造成银行间市场即期、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和贷款利率。所以,利率机制并轨,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理解。

利率定价基准改变,改变的是利率形成的基础和方式,有助于利率政策的传导,但这与利率水平无关。所以,这次推出新的LPR报价机制与降不降息没有任何关系。既然是通过这次调整,使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利率水平当然就应该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人为地决定利率单向地降低。也因此,据此分析哪个借贷群体或行业会在降息中得益,更是无稽之谈。

贷款客户的市场风险价格是明确的,民间借贷利率充分体现了各类群体的风险差价。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无心、也无意去关注更大范围的风险差价。

这次LPR改革,改变了贷款利率的报价机制,增加了八家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采用算术平均法,这使得基准价格更具市场代表性;改按日报价为按月报价,既疏通了银行间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同时又可以避免金融市场利率短期波动对贷款市场利率的扰动。设置一年期和五年期两个品种,增加了借贷双方选择基准的灵活性,也为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留下了空间。由于没有了浮动幅度限制,银行可以面向整个贷款需求市场来确定贷款投向配置。再加上包商银行等事件的影响,银行间,包括各类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利差会分化。因为资金成本差距拉大,各类银行贷款投向集中和雷同的现象就会出现变化,各类银行会依据自身的资金成本和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客户群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借款人来说,基准利率固然很重要,但自身在市场中的风险地位更重要。要想获得低成本的贷款,作为微观个体,不是巴望央行降息,而要立足于自身的稳健经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这正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义所在。

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降低的是出资人的成本和融资人的风险。就银行而言,在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情况下,不是简单地提高议价能力。提高议价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借款人的风险价格是市场化的。假如A企业是一个区域内风险最低的企业,你的议价能力再高,也不可能让A企业接受比其他企业更高的贷款利率。反过来,A企业也不可能让银行以低于自身资金成本的利率给它发放贷款(银行考虑综合收益另当别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首先要改善资产负债管理,强化资源的综合配置,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同时保持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降低吸收存款和同业融资的成本。其次,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业务战略和客户战略。同样的,银行也要立足于改善自身的经营能力,提升自身的市场信誉。这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义。

由于贷款计息方式的改变,更多的贷款会随着LPR的调整而上下变化,无论对于银行还是企业,都给成本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并不是单纯的利率降低。这需要有比较活跃和完善的衍生品市场,以便银行和企业利用衍生品市场对冲LPR带来的成本不确定性。对于银行来说,更要调整内部成本管理的逻辑,特别是负债成本更要与LPR对标,这可能需要在负债结构上多做文章。

总之,对LPR改革,不应做过度解读。这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与降息无关。市场化,就是放开价格,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央行调整利率,那是宏观调控手段。作为微观个体,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资产负债和经营风险,这才是微观个体能不能融到资和融资成本多高的决定性因素。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