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湘菜多“椒”,舌尖上的湖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湘菜多“椒”,舌尖上的湖南

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真正做到了“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二毛

编辑 | 闫宝

八大菜系中,不乏“鲁菜是官菜,粤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扬菜是文人菜”的说法,可如今,真要把八大菜系分得清清楚楚,也并非易事,很多菜系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真正能称王称霸的,却往往是一些不大起眼的“后来者”。

川菜和湘菜的成名大菜多,传播广,且南北通吃,不管是在纯南方的宴席还是纯北方的饭局,都能见到这两大菜系的个中精品,川菜馆和湘菜馆也是遍布大江南北。不同于川菜的悠久历史,其实湘菜真正成型的时间并不久远。

虽然,人们已经习惯将湘菜的历史追溯至马王堆,至先秦,至楚国的大鳖、屈原笔下的桂酒椒浆,但湘菜大约是在清中晚期到民国初年正式形成体系,而“湘菜”一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甚晚,在民国初年才真正见著与报端。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湘人将飞禽走兽、山珍鲜味等大自然恩赐的丰厚食材,以十余种(炸、蒸、爆、烤、煎、熬、腊、脯、腌等)手法进行烹制,再加之施以佐料,咸、酸、辛、甘、苦五味进行调和,使湘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湘菜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常言道:“四川不怕辣,贵州辣不怕,湖南怕不辣”。如果说辣椒是川菜中的“魔法”,那么在湘菜中,辣椒则被视为“灵魂”。湖南人一顿饭吃不到辣,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郭沫若在《洪波曲》里面给湘菜概括成三个字:咸、辣、多。

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上古称“卑湿之地”。明代方进入中国的辣椒,在湖南扎根之后,也成为湖南人饮食上的执念。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

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朱振藩教授在他所著《食的故事》中评价湘菜:与川菜鼎足而三的,分别是有“官菜”之称的江浙菜及被目为“军菜”的湘菜。至此朱教授把湘菜称作“军菜”写入书中。有言道:无辣不成湘,无湘不成军。

想当年,曾国藩带兵作战,为消除士兵们长期露宿野外的湿气,常以湖南有名的“新邵三合汤”(取牛血、牛肚、牛肉、干椒、山糊椒油烹制)野餐,带军百战百胜,曾国藩因此而成为朝廷重臣,不能不说是湘菜孕育了湘军。

清末民初湘菜的声名远播,导致湘菜在全国八大菜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此与辣椒在湘菜中的广泛运用干系颇大。连美食家谭延闿也不例外,在他的日记中频频提及辣椒,如:“惟食凉面二碗耳。最佳者,辣椒胜蒜泥也。”“向厨菜尚不恶,酿辣椒尚不如午食之酿莲花白也。”“切嫩鸡块更同炒兼可放茴香、辣椒或蒜。”

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真正做到了“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多数菜品尤以鲜辣为主,一道剁椒鱼头,辣椒不止要淋油,更要保证辣椒还在“鲜”的那个劲儿上淋油,图的就是一个大汗淋漓的畅快。

相比贵州和四川,湖南的辣味最丰富。川菜的显著特征是麻辣,在辣中添加以花椒,香味别致但却大大消减了辣的刺激程度;贵州、云南重香辣,喜将辣椒炸后食用,辣味大大损耗。

而湖南有更丰富的辣椒加工品,酱椒、烧椒、泡椒、剁椒、豆豉辣椒等等。辣椒做主菜时独领风味,做配菜时可和而不同,充当调料时则能点睛提神。

湖南人爱辣也爱腊。汉朝起,湖南腊味便开始用于制作各种美食,而腊味合蒸是从清代开始在湖南流行。

每到年关,湖南各地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头上都挂满了腊味。湖南有腊味六绝,即腊肉、腊鸡、腊鱼、腊鸭等各种腌制肉食的总称。如果不吃腊味,似乎就不算过年。

立冬前后,家家户户宰猪宰鸭,杀鸡杀鹅,好不热闹。这些肉食一部分会用盐细细地腌过,再用绳子系起晾在外面。鱼要腌制三天,肉要腌制一个礼拜。腌好晾干后,再熏制,直到腊肉被熏得金黄便可晾在梁上,只等入锅了。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放一些干辣椒粉、豆豉,下锅清蒸,蒸好后放一些香油等。

过年时,家家户户免不了都有很多的年货剩余,用剩余的腊味来做这一道腊味合蒸,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下饭菜首选的称号当之无愧。

不论哪种菜系,大抵都是有两种味道的,一种是菜肴本身的风味,还有一种则是家乡的人情味。

无论走得多远,只需一道菜肴,味蕾都会带着你回到故乡。所谓“因风思物,因物思乡”,正是这一道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湘菜多“椒”,舌尖上的湖南

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真正做到了“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

文 | 环球YOLO精英 二毛

编辑 | 闫宝

八大菜系中,不乏“鲁菜是官菜,粤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扬菜是文人菜”的说法,可如今,真要把八大菜系分得清清楚楚,也并非易事,很多菜系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真正能称王称霸的,却往往是一些不大起眼的“后来者”。

川菜和湘菜的成名大菜多,传播广,且南北通吃,不管是在纯南方的宴席还是纯北方的饭局,都能见到这两大菜系的个中精品,川菜馆和湘菜馆也是遍布大江南北。不同于川菜的悠久历史,其实湘菜真正成型的时间并不久远。

虽然,人们已经习惯将湘菜的历史追溯至马王堆,至先秦,至楚国的大鳖、屈原笔下的桂酒椒浆,但湘菜大约是在清中晚期到民国初年正式形成体系,而“湘菜”一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甚晚,在民国初年才真正见著与报端。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湘人将飞禽走兽、山珍鲜味等大自然恩赐的丰厚食材,以十余种(炸、蒸、爆、烤、煎、熬、腊、脯、腌等)手法进行烹制,再加之施以佐料,咸、酸、辛、甘、苦五味进行调和,使湘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湘菜在长沙地区又被称为本味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湘菜制作精细,用料上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常言道:“四川不怕辣,贵州辣不怕,湖南怕不辣”。如果说辣椒是川菜中的“魔法”,那么在湘菜中,辣椒则被视为“灵魂”。湖南人一顿饭吃不到辣,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郭沫若在《洪波曲》里面给湘菜概括成三个字:咸、辣、多。

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上古称“卑湿之地”。明代方进入中国的辣椒,在湖南扎根之后,也成为湖南人饮食上的执念。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

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朱振藩教授在他所著《食的故事》中评价湘菜:与川菜鼎足而三的,分别是有“官菜”之称的江浙菜及被目为“军菜”的湘菜。至此朱教授把湘菜称作“军菜”写入书中。有言道:无辣不成湘,无湘不成军。

想当年,曾国藩带兵作战,为消除士兵们长期露宿野外的湿气,常以湖南有名的“新邵三合汤”(取牛血、牛肚、牛肉、干椒、山糊椒油烹制)野餐,带军百战百胜,曾国藩因此而成为朝廷重臣,不能不说是湘菜孕育了湘军。

清末民初湘菜的声名远播,导致湘菜在全国八大菜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此与辣椒在湘菜中的广泛运用干系颇大。连美食家谭延闿也不例外,在他的日记中频频提及辣椒,如:“惟食凉面二碗耳。最佳者,辣椒胜蒜泥也。”“向厨菜尚不恶,酿辣椒尚不如午食之酿莲花白也。”“切嫩鸡块更同炒兼可放茴香、辣椒或蒜。”

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真正做到了“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多数菜品尤以鲜辣为主,一道剁椒鱼头,辣椒不止要淋油,更要保证辣椒还在“鲜”的那个劲儿上淋油,图的就是一个大汗淋漓的畅快。

相比贵州和四川,湖南的辣味最丰富。川菜的显著特征是麻辣,在辣中添加以花椒,香味别致但却大大消减了辣的刺激程度;贵州、云南重香辣,喜将辣椒炸后食用,辣味大大损耗。

而湖南有更丰富的辣椒加工品,酱椒、烧椒、泡椒、剁椒、豆豉辣椒等等。辣椒做主菜时独领风味,做配菜时可和而不同,充当调料时则能点睛提神。

湖南人爱辣也爱腊。汉朝起,湖南腊味便开始用于制作各种美食,而腊味合蒸是从清代开始在湖南流行。

每到年关,湖南各地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头上都挂满了腊味。湖南有腊味六绝,即腊肉、腊鸡、腊鱼、腊鸭等各种腌制肉食的总称。如果不吃腊味,似乎就不算过年。

立冬前后,家家户户宰猪宰鸭,杀鸡杀鹅,好不热闹。这些肉食一部分会用盐细细地腌过,再用绳子系起晾在外面。鱼要腌制三天,肉要腌制一个礼拜。腌好晾干后,再熏制,直到腊肉被熏得金黄便可晾在梁上,只等入锅了。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放一些干辣椒粉、豆豉,下锅清蒸,蒸好后放一些香油等。

过年时,家家户户免不了都有很多的年货剩余,用剩余的腊味来做这一道腊味合蒸,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下饭菜首选的称号当之无愧。

不论哪种菜系,大抵都是有两种味道的,一种是菜肴本身的风味,还有一种则是家乡的人情味。

无论走得多远,只需一道菜肴,味蕾都会带着你回到故乡。所谓“因风思物,因物思乡”,正是这一道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