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哥华头条
加拿大国家邮报8月26日报道,在所有血液检测研究中一个最大的课题有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发现了14种生物标记,而这14种生物标记能够预测未来5到10年间导致个体死亡的所有因素。也就是说,做个血液检测就能知道未来5到10年你有多大概率会死。
(图源:National Post)
这已经不是人类第一次对死亡测试进行实验了。但是,这项新方法的问世,让血液检测这种手段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人在未来5到10年间的死亡几率,却是历史上首次。
(图源:Pixabay)
唯一的问题是,谁想知道自己会不会死?你敢不敢去检测?
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别告诉我我啥时候会死。”生物伦理学家Arthur Caplan在邮件中提到了人们的担忧。“但是你的医生会知道,你的银行会非常想知道,而你的信用卡发卡机构更想知道。甚至,医学院的录取委员会和飞行员培训学校都想知道你短期内会不会死。”
(图源:Pixabay)
巨大的影响正在铺天盖地而来,挑战着人们花了几个世纪才好不容易完善起来的制度和认知。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小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布的报告中说,他们找到了14个生物学标记——就是一种在血液中循环存在的生物分子,这14个生物学标记共同作用可以预测未来5~10年间的各种死亡诱因。
这些生物分子参与各种过程,包括血液中脂肪的运输、体液平衡和炎症的产生与消除。
研究团队认为,“虽然这些生物标记中的大多数已经在之前被证实与死亡因素有关,但是这项研究第一次证明了这14种生物标记结合成一个模型时具有独立的检测效果。”
(图源:Pixabay)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同类血液检测中规模最大的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44768名具有欧洲血统人群的血液采样。这些参与采样的人群分为12组进行对照测试。第一次样本采集时,测试人群的年龄范围从18岁到109岁不等。随访时间在3年到17年之间。整个跟踪随访的过程中共有5512人去世。
研究人员在活人和死者的血液中寻找到226种不同生物标记之间的联系。为了测试哪一组实验结果与死亡率最相关,他们从63种生物标记开始。14种从中脱颖而出。一些生物标记(例如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总脂肪酸的比例)似乎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其他情况则相反,例如血糖升高。
(图源:Pixabay)
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些生物标记与死亡因素的关联性已经被证明不分男女也不受年龄因素干扰,甚至独立于个体的实际死因而存在。”
研究人员还测试了1997年从7603名芬兰人中收集到的血液样本,其中1213人在随访期间死亡。结果表明,这组生物学标识准确地预测了5到10年间这些人的死亡风险,比血压、胆固醇指标和吸烟等因素预测得更准确。
尽管如此,死亡血液测试目前还不能推广应用。目前只是在芬兰的一项研究中测试了准确性,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分子流行病学家Eline Slagboom在给邮报的简短电子邮件中告诫说:“现在的检测结果并不能应用到随机个体上,你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抓来一个人给他做检测。”然而,“我们希望能帮医生检测出光从表面检测不出来的病,”Slagboom在接受Time采访时说。“在一群人中,你可以在他们的生命中的某个时间点采集一份血液样本,而这份检测结果对于他们未来5到10年间的死亡率风险会有参考价值。这个实验结果让我非常惊讶。”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死亡血液检测将有助于指导医生作出治疗决策——例如,评估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何时以及是否适合做侵入性手术。
(图源:Pixabay)
研究人员承认,Slagboom团队挑选出的生物标记仅代表人体血液中代谢物的一小部分。然而,他们确定的数量比2014年早期的一组研究结果多了10个。与此同时,其他科学家正在开展血液检测,以确定哪些人的衰老速度超过正常水平。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卡普兰说:“自从占星术发明以来,人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者渴望找到打破预言的方法。”
(图源:National Post)
“人寿保险专注于预测客户死亡,并且非常擅长。”然而,医生在预测死亡方面是出了名的不擅长。“因此,改进预测准确率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在道德上接受一些改变。”他说。
网友对此表达了不同看法。
(图源:National Post)
“谁想知道自己的死期?我就想知道。这样我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还需要每天早上爬起来,然后像过去的20年那样继续去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班。还是干脆提前退休享受生活。我也不用再纠结要不要买下那个度假屋了,万一我没那个命享受呢?”
(图源:National Post)
“在哪里可以报名参加这个测试?我存了好多好多好多钱保证自己能一直逍遥到82岁。如果我活不到82岁了,我立马开启疯狂散钱模式!保时捷?拉倒吧,全部换成法拉利!”
(图源:National Post)
“预测个毛线?每个人的死亡率都是100%,所以别瞎想了赶紧珍惜时间好好活吧。”
这项研究结果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311-9
编辑:猫薄荷猫薄荷
责任编辑:林伯宴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