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买单”救市去杠杆 券商赚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买单”救市去杠杆 券商赚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随着股市暴跌、两融收紧和IPO暂停,券商已经很难从两融、投行、经纪业务里赚取巨额利润了;券商自有资金的入市,还将其自营业务推进了较高的风险里。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在这场由政府主导的轰轰烈烈的救市行动中,券商不仅出钱出力承受巨大的风险,未来市场持续的去杠杆还将大大缩减券商的盈利空间。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分析师们普遍认为:券商赚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遏制股灾蔓延的步伐从监管层严查两融的降杠杆行动开始。随着股市的下泻,券商调低保证金率,上调成分股折算率。在7月2日A股的危急关头,部分券商更是表示,强制平仓的融资账户当日不强制平仓。

然而,这种把风险转移到券商自己身上的措施也并没有让A股有多少起色。随着场外配资盘的大面积爆仓,监管层开始打击非法渠道的融资业务,两融杠杆也开始紧缩,证监会规定两融业务不得超出券商净资本4倍。而券商也将高风险的创业板股票从两融标的中剔除,交易所甚至修改了两融规则,将融券卖出业务由T+0改为T+1。

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使得两融规模下降。截至8月4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1.313亿元,较6月18日峰值2.267万亿元减少四成。

但去掉杠杆的同时,也将券商最赚钱的路堵住了。不仅如此,暂缓新股的IPO和50亿元以上的再融资,使券商的投行业务受到重创;而21家券商1200亿元入市购买ETF并承诺自营盘在4500点以下不减持的做法,也推高了其自营业务的风险。加上暴跌过后,交易惨淡,新股民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打击,传统经纪业务走向疲软。

这些都使上半年业绩增长普遍超过100%的券商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很明显,券商很难再从这些业务中获得巨额利润了。

博时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余军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暂时来看,券商的盈利空间的确是被限制了。不过,未来券商应该将资源转向一些创新业务,以及国际市场,只要财富管理的规模还存在,券商的盈利能力就在,业绩并不会大幅下降。

然而,此前为了扩大两融业务而迫切寻求补充资本金的券商如今也得顺势做一些调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招商证券在6月底时曾计划IPO融资40亿美元,如今该公司准备下调融资目标。毕竟,两融业务的冷却,使券商对资本金补充的需求大幅下降。

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此前上市时均表示,扩大融资业务是他们的目标。不过,在两融最热火朝天时上市的广发证券所公布的融资资金用途,仅是为了“发展海外业务”。而准备在香港上市的中金公司在7月份表示,上市所得会用于发展股票相关的销售以及财富管理业务。准备在H股上市的招商证券和光大证券都还未披露IPO所得的用途。

不仅扎推赴港上市的券商遇冷,已经在H股IPO的券商更是寒流不断。今年在香港已上市的4家中资券商——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国联证券和鲁证期货,自上市以来,其股价累计下跌18%-45%不等,表现弱于大盘。

余军表示,香港市场的融资的确更加便利,时效性更强,但目前券商的融资需求并不像年初那么迫切了,由于融资的成本偏高,下调融资金额是很正常的。不过,目前香港市场的中资券商股,由于外资对其发展前景、盈利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环境还持怀疑态度,所以并不被看好。各券商的国际化进程从目前的成果来看,也并不是很成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中国证券业协会最近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总资产达人民币8.27万亿元的125家中国证券公司的净利润激增373%。然而,2015下半年,券商们还需从股灾中重振旗鼓,灾后重建工程也许会很痛心,但也许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买单”救市去杠杆 券商赚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随着股市暴跌、两融收紧和IPO暂停,券商已经很难从两融、投行、经纪业务里赚取巨额利润了;券商自有资金的入市,还将其自营业务推进了较高的风险里。

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在这场由政府主导的轰轰烈烈的救市行动中,券商不仅出钱出力承受巨大的风险,未来市场持续的去杠杆还将大大缩减券商的盈利空间。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分析师们普遍认为:券商赚钱的黄金时代已过。

遏制股灾蔓延的步伐从监管层严查两融的降杠杆行动开始。随着股市的下泻,券商调低保证金率,上调成分股折算率。在7月2日A股的危急关头,部分券商更是表示,强制平仓的融资账户当日不强制平仓。

然而,这种把风险转移到券商自己身上的措施也并没有让A股有多少起色。随着场外配资盘的大面积爆仓,监管层开始打击非法渠道的融资业务,两融杠杆也开始紧缩,证监会规定两融业务不得超出券商净资本4倍。而券商也将高风险的创业板股票从两融标的中剔除,交易所甚至修改了两融规则,将融券卖出业务由T+0改为T+1。

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使得两融规模下降。截至8月4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为1.313亿元,较6月18日峰值2.267万亿元减少四成。

但去掉杠杆的同时,也将券商最赚钱的路堵住了。不仅如此,暂缓新股的IPO和50亿元以上的再融资,使券商的投行业务受到重创;而21家券商1200亿元入市购买ETF并承诺自营盘在4500点以下不减持的做法,也推高了其自营业务的风险。加上暴跌过后,交易惨淡,新股民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打击,传统经纪业务走向疲软。

这些都使上半年业绩增长普遍超过100%的券商们陷入尴尬的境地。很明显,券商很难再从这些业务中获得巨额利润了。

博时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余军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暂时来看,券商的盈利空间的确是被限制了。不过,未来券商应该将资源转向一些创新业务,以及国际市场,只要财富管理的规模还存在,券商的盈利能力就在,业绩并不会大幅下降。

然而,此前为了扩大两融业务而迫切寻求补充资本金的券商如今也得顺势做一些调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招商证券在6月底时曾计划IPO融资40亿美元,如今该公司准备下调融资目标。毕竟,两融业务的冷却,使券商对资本金补充的需求大幅下降。

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此前上市时均表示,扩大融资业务是他们的目标。不过,在两融最热火朝天时上市的广发证券所公布的融资资金用途,仅是为了“发展海外业务”。而准备在香港上市的中金公司在7月份表示,上市所得会用于发展股票相关的销售以及财富管理业务。准备在H股上市的招商证券和光大证券都还未披露IPO所得的用途。

不仅扎推赴港上市的券商遇冷,已经在H股IPO的券商更是寒流不断。今年在香港已上市的4家中资券商——华泰证券、广发证券、国联证券和鲁证期货,自上市以来,其股价累计下跌18%-45%不等,表现弱于大盘。

余军表示,香港市场的融资的确更加便利,时效性更强,但目前券商的融资需求并不像年初那么迫切了,由于融资的成本偏高,下调融资金额是很正常的。不过,目前香港市场的中资券商股,由于外资对其发展前景、盈利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环境还持怀疑态度,所以并不被看好。各券商的国际化进程从目前的成果来看,也并不是很成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中国证券业协会最近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总资产达人民币8.27万亿元的125家中国证券公司的净利润激增373%。然而,2015下半年,券商们还需从股灾中重振旗鼓,灾后重建工程也许会很痛心,但也许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