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云游戏,还是再等等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云游戏,还是再等等吧

两大游戏巨头对云游戏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腾讯积极,网易保守。

文|互联网热点分析 香羽

借着5G的东风,云游戏成为了新的风口。

在游戏市场红利逐渐消失,市场份额被巨头牢牢把控的情况下,云游戏成为了搅动这一汪池水的鲶鱼,不少厂商都将云游戏视为翻身的机会。

8月28日,端游《剑网3》举行了十周年发布会,便公布了其云游戏客户端的计划,预计今年上线TV、PV端,明年上线移动端。

云游戏似乎就快到了,但它是否会像AR、VR游戏一样,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呢?

01

云游戏是个老概念。

回溯云游戏的历史,原以为OnLive是早起的鸟儿,没想到是被吃的虫儿。

OnLive在2009年的GDC大会上推出了云计算游戏点播平台服务(让玩家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打游戏),使得OnLive大放异彩。这一服务看起来很靠谱,但硬件、宽带远跟不上其设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OnLive的总用户数达到了250万,但付费用户却连1%都没到。

最早提出云游戏并提供服务的G-cluster公司甚至在历史中连个浪花都没激起,与OnLive一同被索尼收购,成为了其云服务PlayStation Now的一部分。

此后,尽管有不少厂商推出云游戏的相关服务,但受限于网络,要么成为了区域网服务,要么只能为自家旗下的小部分产品提供服务。

今年,云游戏又重获了新生。

3月,科技巨头谷歌推出云游戏平台——Stadia,使得云游戏这个凉了的概念又重新火了。此前,“闷声发大财”的各大厂商也不得不出现在聚光灯下。

亚马逊在2014年便收购了Twitch,推出了面向游戏开发者的AWS平台。微软则是在2018年10月公布了其云游戏计划——Project xCloud。索尼的PlayStation Now上拥有超过650款游戏。NVIDIA则推出了适用于云游戏的显卡,同时与软银展开合作,布局云游戏服务器。

国内各领域的厂商也在加码云游戏。华为云在China joy的现场展示了围绕云游戏的八大金牌服务,电信、联通、移动(咪咕)等运营商也推出了5G云游戏的解决方案。

02

而两大游戏巨头对云游戏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腾讯积极,网易保守。

在今年2月举行的MWC 大会上,腾讯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腾讯即玩”。3月底,腾讯又有公布了另一个云游戏平台“Start”,并成立START创新产品中心。8月2日,腾讯云推出了腾讯云·云游戏解决方案,腾讯WeGame平台便接入了此方案。上一周,腾讯云宣布在云游戏领域与雷蛇在硬件、软件等方面展开合作。

腾讯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游戏收入的放缓,除了有些岁月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腾讯在短期内或许很难出现下一个爆款,腾讯急需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身的资金实力雄厚,以及超强的技术支持。

反观网易,则显得有些谨慎。

除了在今年中旬与华为云合作成立 5G 云游戏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出的云游戏版《逆水寒》外,网易在云游戏领域消失了身影。

网易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网易没有腾讯的“钞能力”,缺少点魄力,留下了什么挣钱做什么的的形象。但慢一步的布局,网易往往连口汤渣都没有分到。

03

尽管众多厂商纷纷布局云游戏领域,但仅靠5G,云游戏或许还不足以改变目前的游戏格局。

回望手机游戏的发展,4G成就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游戏类型得以丰富。但仅说4G造就这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手机性能的提高才是使游戏不断精品化、重度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端游来说,大型4A游戏也对电脑配置有着极高的要求,游戏电脑才能电脑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今5G成为了不少厂商鼓吹云游戏的工具,仿佛云游戏明天就能落地大规模商业化,但网络不是影响云游戏的唯一问题,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用户对云游戏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其发展,甚至可以更直白的说是钱影响着用户对云游戏的接受程度。

云游戏不再对终端有要求,服务器将承担原本终端负责的图形处理与数据运算能力。表面上来看,玩家对玩游戏的投入会减少,再无需购买高配置终端。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玩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会增加。

虽然现在国内的云游戏平台不在少数,但公布具体收费的少之又少。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收费标准中窥见未来的收费模式。

华为云电脑的游戏型基础收费是8元/小时,而在前段时间传出的5G流量套餐中,运营商的最低套餐接近200元,还有流量上限。

以手游《和平精英》举例,其3.5G左右的内存,加载的流量数据玩家得付费,从服务器端对游戏内容进行的运算费用,玩家也得承担。更不用说大型的端游了,玩家玩一个月,可能就可以买一台新电脑了。

目前看来,除非5G比4G还便宜,否则很难吸引到玩家。

不可否认的是,云游戏对游戏的畅想很美好,但成为主流还需要再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云游戏,还是再等等吧

两大游戏巨头对云游戏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腾讯积极,网易保守。

文|互联网热点分析 香羽

借着5G的东风,云游戏成为了新的风口。

在游戏市场红利逐渐消失,市场份额被巨头牢牢把控的情况下,云游戏成为了搅动这一汪池水的鲶鱼,不少厂商都将云游戏视为翻身的机会。

8月28日,端游《剑网3》举行了十周年发布会,便公布了其云游戏客户端的计划,预计今年上线TV、PV端,明年上线移动端。

云游戏似乎就快到了,但它是否会像AR、VR游戏一样,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呢?

01

云游戏是个老概念。

回溯云游戏的历史,原以为OnLive是早起的鸟儿,没想到是被吃的虫儿。

OnLive在2009年的GDC大会上推出了云计算游戏点播平台服务(让玩家可以在远程服务器上打游戏),使得OnLive大放异彩。这一服务看起来很靠谱,但硬件、宽带远跟不上其设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OnLive的总用户数达到了250万,但付费用户却连1%都没到。

最早提出云游戏并提供服务的G-cluster公司甚至在历史中连个浪花都没激起,与OnLive一同被索尼收购,成为了其云服务PlayStation Now的一部分。

此后,尽管有不少厂商推出云游戏的相关服务,但受限于网络,要么成为了区域网服务,要么只能为自家旗下的小部分产品提供服务。

今年,云游戏又重获了新生。

3月,科技巨头谷歌推出云游戏平台——Stadia,使得云游戏这个凉了的概念又重新火了。此前,“闷声发大财”的各大厂商也不得不出现在聚光灯下。

亚马逊在2014年便收购了Twitch,推出了面向游戏开发者的AWS平台。微软则是在2018年10月公布了其云游戏计划——Project xCloud。索尼的PlayStation Now上拥有超过650款游戏。NVIDIA则推出了适用于云游戏的显卡,同时与软银展开合作,布局云游戏服务器。

国内各领域的厂商也在加码云游戏。华为云在China joy的现场展示了围绕云游戏的八大金牌服务,电信、联通、移动(咪咕)等运营商也推出了5G云游戏的解决方案。

02

而两大游戏巨头对云游戏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腾讯积极,网易保守。

在今年2月举行的MWC 大会上,腾讯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腾讯即玩”。3月底,腾讯又有公布了另一个云游戏平台“Start”,并成立START创新产品中心。8月2日,腾讯云推出了腾讯云·云游戏解决方案,腾讯WeGame平台便接入了此方案。上一周,腾讯云宣布在云游戏领域与雷蛇在硬件、软件等方面展开合作。

腾讯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游戏收入的放缓,除了有些岁月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腾讯在短期内或许很难出现下一个爆款,腾讯急需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身的资金实力雄厚,以及超强的技术支持。

反观网易,则显得有些谨慎。

除了在今年中旬与华为云合作成立 5G 云游戏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出的云游戏版《逆水寒》外,网易在云游戏领域消失了身影。

网易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网易没有腾讯的“钞能力”,缺少点魄力,留下了什么挣钱做什么的的形象。但慢一步的布局,网易往往连口汤渣都没有分到。

03

尽管众多厂商纷纷布局云游戏领域,但仅靠5G,云游戏或许还不足以改变目前的游戏格局。

回望手机游戏的发展,4G成就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游戏类型得以丰富。但仅说4G造就这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手机性能的提高才是使游戏不断精品化、重度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端游来说,大型4A游戏也对电脑配置有着极高的要求,游戏电脑才能电脑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今5G成为了不少厂商鼓吹云游戏的工具,仿佛云游戏明天就能落地大规模商业化,但网络不是影响云游戏的唯一问题,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用户对云游戏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其发展,甚至可以更直白的说是钱影响着用户对云游戏的接受程度。

云游戏不再对终端有要求,服务器将承担原本终端负责的图形处理与数据运算能力。表面上来看,玩家对玩游戏的投入会减少,再无需购买高配置终端。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玩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会增加。

虽然现在国内的云游戏平台不在少数,但公布具体收费的少之又少。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收费标准中窥见未来的收费模式。

华为云电脑的游戏型基础收费是8元/小时,而在前段时间传出的5G流量套餐中,运营商的最低套餐接近200元,还有流量上限。

以手游《和平精英》举例,其3.5G左右的内存,加载的流量数据玩家得付费,从服务器端对游戏内容进行的运算费用,玩家也得承担。更不用说大型的端游了,玩家玩一个月,可能就可以买一台新电脑了。

目前看来,除非5G比4G还便宜,否则很难吸引到玩家。

不可否认的是,云游戏对游戏的畅想很美好,但成为主流还需要再等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