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墨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癸亥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957年9月16日。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瑞林等。后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更名为璜,字濒生,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
祖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后于明代永乐年间迁至湖南省湘潭晓霞峰百步营,又于清代乾隆年间迁至湖南省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
青少年时在家务农,曾为木匠,四岁习字,后学画人物,八岁到蒙馆读书,二十岁摹画《芥子园画谱》,二十多岁始学治印,三十岁后始学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鸟虫。
我国近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斐声国际画坛,曾任中央美术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员、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齐白石先生作画像
齐白石先生像
齐白石先生像
中国近代以来,如果要在艺术圈里选择一位最具有杰出艺术贡献才能的艺术家,那齐白石一定是必须要被提及的一位。
他诗、书、画、印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更以其极为丰厚的学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折服世人。
在大多数世人的印象中,齐白石以其雄浑滋润、浓艳明快的笔墨色彩形式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花鸟鱼虫类题材最为称道,所绘工笔草虫,无不精妙绝伦,笔下鱼虾虫蟹,各个天趣横生,真可谓雄视古今,自成一派。
齐白石《寿桃蚱蜢》
齐白石《白菜萝卜》
齐白石《蚱蜢海棠》
齐白石《虾》
然而实际上,齐白石在山水画上的创作时间其实是早于花鸟画的,只不过他的山水画在当时,并没能让大多数人感到喜爱。
相对于其花鸟画来说,其山水画是更先确定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更先具有独创性和革新价值。也正因为如此,齐白石的山水画在当时可是受到不少的误解和攻击,谩骂讥讽之声可谓不绝于耳。要在山水画的道路上推奇出新,可比在花鸟画的求变上难度要大得多。
齐白石《喜鹊红梅》
齐白石《山水》
齐白石《山水》
齐白石《山居图》
他自己曾经在一册页上题写说,自己画山水,遭受到社会上的诸多非议和贬斥,这让他几乎要绝笔。他也曾经自言,自己年轻时画山水自娱自乐,却引来“万人骂”。
齐白石《山水人物》
齐白石《深山松柏图》
齐白石《雨后云山图》
“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霄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
——齐白石题画诗
中国传统山水画素有南北宗派之论,即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派水墨山水,和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派青绿山水。直至清代康熙年间,逐渐发展成为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书斋山水,以摹古为能事,走着一条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画是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
当时的山水画坛都笼罩在“四王”的画风之下,触目可及之处虽似缜密秀润,妩媚明朗,但失去了对自然造化的生动感受,画面表现形式过于空洞与程式化。
王时敏《山水》
王鉴《仿叔明九峰读书图》
王翚《仿巨然山水图》
王原祁《仿大痴山水图》
早期的齐白石也曾不落俗套地学习过“四王”的山水,后来的他注意到了这种风格的弊端,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力除积弊。
“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
齐白石在诗中如此写道。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要获得山水画在自己胸中的客观写照,就要删去这双依赖于临摹古人的手,不食前人残羹。
齐白石《竹林清趣图》
齐白石《霞归图》
“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意欲挣脱桎梏,获得解放的齐白石,充分吸收了青藤的恣纵、八大的简练、石涛的豪放,开创属于自己风格的齐派简笔山水。
齐白石《自临借山图册之竹霞洞》
要想脱尽窠臼,开宗立派可谓困难丛丛。
“吾画不为宗派所拘,无心沽名,自娱而己,人欲骂之,我未听也。”
数百年来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在“四王”的影响下循规蹈矩,无有创新,要在这个圈子内做个异类,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开辟出一条前人不曾发现的路子出来,既需要天赋才能,也需要超凡的勇气。
几乎大半个艺术圈都对齐白石的山水画持否定态度,一时之间口诛笔伐,舆论大有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之势。
“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
“徐君”即徐悲鸿。好在还有徐悲鸿这位知音,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极力捧荐齐白石。
齐白石先生与徐悲鸿先生合照
尽管如此,在大众的排挤和围攻面前,齐白石也是身心疲惫,他曾自题“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
“几绝笔”的齐白石在曲折中顽强地前进,中年以后正进行山水画转型的齐白石相对来说创作数量的确剧减,但未完全放弃山水画,仍旧坚定信念画了下去,破旧立新,极力求变,最终迎来了带有晚期自家面目的齐氏大写意山水风格。
齐白石 《小孤山借山图》
齐白石《山水》
细分起来,齐白石的山水画蜕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20岁以后至40岁左右期间
这一时期的齐白石,从《芥子园画谱》入手,画风构图工稳但稍显刻板,缺乏生气,笔触也较为乏力。
较后期的大写意画风来说,此时的山水画用笔较为细致,隐约带有“四王”风格,还无法摆脱时代的束缚,没有能够形成个人风貌,包括在画面上的题字也以工整匀致为主。但这时打下的基础为日后的转型作好了铺垫。
齐白石《龙山七子图》
齐白石《石潭听瀑》
齐白石《携琴访友图》
中期:40岁左右期间至60多岁左右期间
此时期是齐白石山水画的转型期,对他以后风格的成形至关重要。通过五次外出写生游览,齐白石辗转陕西、江西、广西、广东、河北、江苏等地,在西安、天津、上海、汉口、庐山、南昌、桂林、钦州、广州、肇庆、苏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通过早期对山水画艺术风格及创作特点的认识和了解,再加上外出写生的经历和对山水画的思考,齐白石的山水画开始朝着率性凝练、直抒胸臆的面貌转变。不得不说齐白石的外出写生经历对他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有着最为关键的影响。
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地震撼着齐白石当时并不算年轻的心,真山真水的客观实景在齐白石的心头留下了烙印,他再也不用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小的书斋内,对着古人留下的画作重复地做着临摹拆分组合的路子了。齐白石终于将他的创作焦点放在了真实存在的山川河海上。
这个阶段的山水画立足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富有生动感。删繁就简,用笔简练且墨色深重,酣畅淋漓。
齐白石《清湘山水》
齐白石《看山得句图》
齐白石《借山图之四洞庭清山》
齐白石《超览楼禊集图》
齐白石《风帆远景》
晚期:60至70多岁之后期间
齐白石在晚期作山水画,已臻入化境,无论是在用笔用墨,还是构图布局方面,均更进一大步,使其山水画又为之一大变。精简、自然和真实是其最大特色,用墨较中期转淡,有返璞归真之感,表现也极为大胆,往往侧锋平涂,浑然天成,自得机杼。
自此,齐白石完全开启了其独特的山水画语言和审美境界,不愧一代宗师。
在他的晚期山水画中,可以发现其描绘对象大多为竹林、小桥流水、农舍炊烟、古藤老树、湖光树影等乡间自然景象,由此可以体现出他对世外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境界。
齐白石《白石老屋旧日图》
齐白石《白石老屋图》
齐白石《柳溪垂钓图》
齐白石《秋霞向晚天》
齐白石《枯木寒鸦图》
齐白石《步步升高》
齐白石《长河落日图》
齐白石《山水田园》
艺术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正如齐白石的艺术,古与今的碰撞与其自我率意本真、回归自然的天性交织在一起,辅以山水画创作历程的漫长积淀和出众的艺术天赋,便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杰出艺术大师——齐白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