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守江山不易,中国第一风机制造商求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守江山不易,中国第一风机制造商求变

多年稳坐风电行业头把交椅的金风科技,开始步入“守擂”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席菁华

编辑 | 张慧

成为金风科技(002202.S/02208.HK)总裁一个多月后,曹志刚出席了履新后的首份半年报董事会会议。 

这份财报,或许让他倍感压力。作为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157.33亿元,同比增加42.65%;净利润11.84亿元,同比下降22.58%。

这并不是由行业大环境造成的。相反,风电市场在去年触底反弹,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景气期——政策多管齐下使“弃风”问题得以持续改善;重回风电大基地市场的呼声渐高,今年以来,内蒙古已启动了1480万千瓦大基地风电项目;中国海上风电市场进一步拓展,分散式风电也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上半年,其他上市风电整机企业明阳智能(601615.SH)、上海电气(601727.SH)、运达风电(300772.SH)等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升”。其中,增长最猛的明阳智能实现营收40.15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增长129.3%。

有行业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金风科技利润下降主要因2017年上半年至2018年三季度,国内风机产品降价导致。

风电机组订单存在一年的交付周期。因此,从去年三季度起,低价订单就困扰着金风科技,毛利率出现下滑。

多年稳坐风机制造商头把交椅的金风科技,已结束持续突进的“打江山”阶段,步入“守擂”时代。

更换二把手

7月中旬,金风科技公布了新的总裁任命。时任金风科技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的曹志刚,接替王海波担任总裁一职。王海波转而担任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

曹志刚现年44岁,历任金风科技电控事业部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总裁、执行副总裁等职。其大学毕业不久后即进入金风科技技术部门,至今已在金风科技工作逾20年。

曹出身技术,曾参与国产化600KW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的开发研制,熟知风力发电机现场调试、运行维护及风电场的建设等。在接任总裁前,他主要负责金风科技核心主机业务及产业链管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金风科技之所以更换了新总裁,主要基于整个风电行业大背景的变化,调整了战略——其自营风电场的战略地位下降,核心主机业务战略地位将升高。

此外,金风科技将把战略重心从开疆拓土转移至订单的执行上。其在补贴退坡的电价利好窗口期,收割的大量订单正逐步进入执行期,负责产业链的曹志刚肩负打好风机交付硬仗的重任。

年长一岁的王海波担任总裁一职长达六年。其主要负责金风科技的营销业业务、自营风电场开发业务,及分管国际与投资。2000年,他加入金风科技,2010年成为副总裁,三年后晋升总裁,成为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的得力助手。

王海波对金风科技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其负责的风电场开发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润新能),成为了金风科技新的盈利增长点,一度是主机业务不景气时盘活现金流的法宝。

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风电项目的开发与销售。2008年,该公司就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对金风科技整机制造业务形成重要补充。

2011-2012年,中国风电行业进入低谷期,此前大规模、集中式快速发展的后遗症显现,行业走上“下坡路”。

与此同时,风电整机制造商陷入“红海”,80余家整机厂商陷入低价竞争泥淖。国家能源局收紧了对风力发电项目的审批,开始淘洗技术水平落后的整机制造企业。

2012年,因风机售价下降,金风科技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27.01%和73.5%。

在风机业务低迷期,自营风电场被纳入到金风科技的主营业务范畴。

在王海波的带领下,天润新能的风电运营业务规模爆发,手握大量优质路条,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河北、山西、东北、华东等省份及地区斩获诸多核准项目。

2013年,王海波晋升总裁。2014年,金风科技自营风电场业务盈利能力强劲,毛利率达60-70%,净利润率高达40%,远高于主机设备的盈利能力,成为金风科技重要利润增长来源。金风科技趁热加码,对天润新能增资30亿元以提高公司现金流和盈利。

2017年,天润新能已跻身主流开发商行列。自营风电场业务战略地位一举上升,成为金风科技“核心业务板块”。

2018年,天润新能营收接近36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21亿元,成为金风科技利润贡献最大的板块,占比约65%。

但随着风电平价时代的趋近,风电场利润摊薄,开发企业收益被压缩,主机业务的竞争则变得更为激烈。

国内整机企业开始纷纷回归核心主机业务,投入主机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进行厂房的布局与兴建,集中力量决胜平价时代。

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风电场开发业务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8.3%下降至14.26%,同比下降逾11个百分点。

金风科技本为技术主体公司,自1998年在新疆乌鲁木齐成立伊始,一直倾注巨大心力推动产品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升级,主机业务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曹志刚技术背景雄厚,在公司内部具有足够的话语权。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金风科技把总裁的位置交给性格谦和沉稳、掌管核心风机业务的曹志刚,不足为奇。

追赶海上

在核心主机业务中,金风科技陆上风机的地位尚无人能够撼动,但在海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曾经风电巨头华锐风电(601558.SH)的董事长韩俊良于2011年率先提出“两海战略”——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但受业绩拖累,华锐风电未能如愿。

同年,重新登顶国内风电整机企业龙头老大位置的金风科技,决定大力投入海上风电,着手研发6兆瓦海上机组,并于当年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的试制。

2012年,其6兆瓦样机完成装配,并着手推动作为国家863计划支持的《超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研究课题的10兆瓦机组项目。

但之后,金风科技转而对海上风电持保守立场。其判断,行业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缓行,故搁置了6兆瓦及以上更大兆瓦海上风电机型的研发投入。

业内均认为,这家成立21年的老牌风电企业,在经历了风电行业的野蛮生长与残酷洗牌后,形成了稳健审慎的风格。

2007年,风电行业步入爆发式增长期。华锐风电凭借1.5兆瓦和3兆瓦级风机优势赢得先机,加上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强悍的总装能力迅速打破行业格局,成为行业第一。

曹志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彼时金风科技签约量也很大,但为了达到客户合同要求,严格控制整个供应链以及机组的质量,推迟了很多合同的履约。

事后证明,金风科技这一稳扎稳打的风格,最终助其登上了冠军宝座。2012年前后,行业回归理性,开发企业开始关注风电项目投资收益率与产品质量,注重风机品质的金风科技与远景能源脱颖而出。华锐风电却因质量问题频发、轻视供应链等原因,从行业第一梯队掉落。

但中国海上风电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了金风科技的预期。这让它有些措手不及。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的数据,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增长装机容量达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

随着风电平价及竞价政策的出台,以及陆上风电逐步进入饱和期,海上风电在去年底迎来核准潮,成为各大风电企业下一个竞争重地。

据界面新闻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共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容量达4000余万千瓦

在海上市场,金风科技却不是霸主。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444.5万千瓦。其中,上海电气以超过五成的市场份额领先,其次是远景能源和金风科技。

近年来,明阳智能凭借其天然沿海的区位优势,及独特的半直驱技术路线产品,也在大力挺进海上市场。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明阳智能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达约418万千瓦;金风科技的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仅为107万千瓦。

被业内认为“缺乏海上基因”的金风科技,开始弥补海上风机的发展短板。

2017年,“两海战略”首次出现在金风科技的主营业务中,旨在推动海外市场及海上业务的发展,以拓宽盈利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及巩固行业优势。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2018年,金风科技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达40.05万千瓦,同比上升89.9%。

同年,金风科技推出海上6兆瓦平台产品,全面替代3兆瓦平台产品。其还发布了8兆瓦海上大容量机组,这款机型于今年6月获市场首单。

2018年底,金风科技斥资15亿元的风电整机项目落户广东阳江。按照规划,其将在阳江建设海上风电整机及相应的配套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基地、风电智慧能源基地等。

金风科技在今年半年报中称,将采取稳健发展战略,打造“海上机组、海上工程、海上运维、海上培训”四位一体海上整体解决方案。

想要攻克海上市场,新晋总裁曹志刚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与陆上强健的供应链体系相比,金风科技海上产品供应链略显薄弱,海上订单面临较大执行压力。

此前,曹志刚主责的陆上产业链已成熟。2005年,金风科技提出“善待供应商”理念,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搭建起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厂,再到终端客户的稳定产业链。

但在海上风电市场,其尚未培育出成熟的产业链条生态伙伴。另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金风科技海上风机从3MW跳升至6MW,步伐迈得过快, “其6MW产品已经出现了一定交付困局。”

在6月的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曹志刚表示,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产业链长度和广度需要极大地扩充与协同,电力送出、支撑结构、施工、运维等与风电机组在全寿命期价值链上同等重要,需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和共同努力。

面对行业及公司的发展新阶段,曹志刚想要稳定并加速这艘风电整机巨擘,压力自不在小。

目前,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连续执掌金风科技17年。这位老风电人生于1958年,现年已61岁。

今年7月召开的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武钢继续被选为董事长。三年最高任期届满后,64岁的武钢是否会继续担任董事长、谁又将成为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的新掌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金风科技

3.1k
  • 金风科技净利连降两年
  • 金风科技(002202.SZ):202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3.31亿元,同比下降44.16%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守江山不易,中国第一风机制造商求变

多年稳坐风电行业头把交椅的金风科技,开始步入“守擂”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席菁华

编辑 | 张慧

成为金风科技(002202.S/02208.HK)总裁一个多月后,曹志刚出席了履新后的首份半年报董事会会议。 

这份财报,或许让他倍感压力。作为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157.33亿元,同比增加42.65%;净利润11.84亿元,同比下降22.58%。

这并不是由行业大环境造成的。相反,风电市场在去年触底反弹,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景气期——政策多管齐下使“弃风”问题得以持续改善;重回风电大基地市场的呼声渐高,今年以来,内蒙古已启动了1480万千瓦大基地风电项目;中国海上风电市场进一步拓展,分散式风电也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

上半年,其他上市风电整机企业明阳智能(601615.SH)、上海电气(601727.SH)、运达风电(300772.SH)等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升”。其中,增长最猛的明阳智能实现营收40.15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增长129.3%。

有行业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金风科技利润下降主要因2017年上半年至2018年三季度,国内风机产品降价导致。

风电机组订单存在一年的交付周期。因此,从去年三季度起,低价订单就困扰着金风科技,毛利率出现下滑。

多年稳坐风机制造商头把交椅的金风科技,已结束持续突进的“打江山”阶段,步入“守擂”时代。

更换二把手

7月中旬,金风科技公布了新的总裁任命。时任金风科技董事兼执行副总裁的曹志刚,接替王海波担任总裁一职。王海波转而担任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

曹志刚现年44岁,历任金风科技电控事业部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总裁、执行副总裁等职。其大学毕业不久后即进入金风科技技术部门,至今已在金风科技工作逾20年。

曹出身技术,曾参与国产化600KW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的开发研制,熟知风力发电机现场调试、运行维护及风电场的建设等。在接任总裁前,他主要负责金风科技核心主机业务及产业链管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金风科技之所以更换了新总裁,主要基于整个风电行业大背景的变化,调整了战略——其自营风电场的战略地位下降,核心主机业务战略地位将升高。

此外,金风科技将把战略重心从开疆拓土转移至订单的执行上。其在补贴退坡的电价利好窗口期,收割的大量订单正逐步进入执行期,负责产业链的曹志刚肩负打好风机交付硬仗的重任。

年长一岁的王海波担任总裁一职长达六年。其主要负责金风科技的营销业业务、自营风电场开发业务,及分管国际与投资。2000年,他加入金风科技,2010年成为副总裁,三年后晋升总裁,成为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的得力助手。

王海波对金风科技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其负责的风电场开发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天润新能),成为了金风科技新的盈利增长点,一度是主机业务不景气时盘活现金流的法宝。

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风电项目的开发与销售。2008年,该公司就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对金风科技整机制造业务形成重要补充。

2011-2012年,中国风电行业进入低谷期,此前大规模、集中式快速发展的后遗症显现,行业走上“下坡路”。

与此同时,风电整机制造商陷入“红海”,80余家整机厂商陷入低价竞争泥淖。国家能源局收紧了对风力发电项目的审批,开始淘洗技术水平落后的整机制造企业。

2012年,因风机售价下降,金风科技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27.01%和73.5%。

在风机业务低迷期,自营风电场被纳入到金风科技的主营业务范畴。

在王海波的带领下,天润新能的风电运营业务规模爆发,手握大量优质路条,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河北、山西、东北、华东等省份及地区斩获诸多核准项目。

2013年,王海波晋升总裁。2014年,金风科技自营风电场业务盈利能力强劲,毛利率达60-70%,净利润率高达40%,远高于主机设备的盈利能力,成为金风科技重要利润增长来源。金风科技趁热加码,对天润新能增资30亿元以提高公司现金流和盈利。

2017年,天润新能已跻身主流开发商行列。自营风电场业务战略地位一举上升,成为金风科技“核心业务板块”。

2018年,天润新能营收接近36亿元,实现净利润超过21亿元,成为金风科技利润贡献最大的板块,占比约65%。

但随着风电平价时代的趋近,风电场利润摊薄,开发企业收益被压缩,主机业务的竞争则变得更为激烈。

国内整机企业开始纷纷回归核心主机业务,投入主机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进行厂房的布局与兴建,集中力量决胜平价时代。

今年上半年,金风科技风电场开发业务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8.3%下降至14.26%,同比下降逾11个百分点。

金风科技本为技术主体公司,自1998年在新疆乌鲁木齐成立伊始,一直倾注巨大心力推动产品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升级,主机业务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曹志刚技术背景雄厚,在公司内部具有足够的话语权。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金风科技把总裁的位置交给性格谦和沉稳、掌管核心风机业务的曹志刚,不足为奇。

追赶海上

在核心主机业务中,金风科技陆上风机的地位尚无人能够撼动,但在海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曾经风电巨头华锐风电(601558.SH)的董事长韩俊良于2011年率先提出“两海战略”——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但受业绩拖累,华锐风电未能如愿。

同年,重新登顶国内风电整机企业龙头老大位置的金风科技,决定大力投入海上风电,着手研发6兆瓦海上机组,并于当年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的试制。

2012年,其6兆瓦样机完成装配,并着手推动作为国家863计划支持的《超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技术研究》研究课题的10兆瓦机组项目。

但之后,金风科技转而对海上风电持保守立场。其判断,行业海上风电发展速度缓行,故搁置了6兆瓦及以上更大兆瓦海上风电机型的研发投入。

业内均认为,这家成立21年的老牌风电企业,在经历了风电行业的野蛮生长与残酷洗牌后,形成了稳健审慎的风格。

2007年,风电行业步入爆发式增长期。华锐风电凭借1.5兆瓦和3兆瓦级风机优势赢得先机,加上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强悍的总装能力迅速打破行业格局,成为行业第一。

曹志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彼时金风科技签约量也很大,但为了达到客户合同要求,严格控制整个供应链以及机组的质量,推迟了很多合同的履约。

事后证明,金风科技这一稳扎稳打的风格,最终助其登上了冠军宝座。2012年前后,行业回归理性,开发企业开始关注风电项目投资收益率与产品质量,注重风机品质的金风科技与远景能源脱颖而出。华锐风电却因质量问题频发、轻视供应链等原因,从行业第一梯队掉落。

但中国海上风电的实际发展速度,超过了金风科技的预期。这让它有些措手不及。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的数据,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增长装机容量达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

随着风电平价及竞价政策的出台,以及陆上风电逐步进入饱和期,海上风电在去年底迎来核准潮,成为各大风电企业下一个竞争重地。

据界面新闻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共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容量达4000余万千瓦

在海上市场,金风科技却不是霸主。截至2018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444.5万千瓦。其中,上海电气以超过五成的市场份额领先,其次是远景能源和金风科技。

近年来,明阳智能凭借其天然沿海的区位优势,及独特的半直驱技术路线产品,也在大力挺进海上市场。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明阳智能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达约418万千瓦;金风科技的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仅为107万千瓦。

被业内认为“缺乏海上基因”的金风科技,开始弥补海上风机的发展短板。

2017年,“两海战略”首次出现在金风科技的主营业务中,旨在推动海外市场及海上业务的发展,以拓宽盈利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及巩固行业优势。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2018年,金风科技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达40.05万千瓦,同比上升89.9%。

同年,金风科技推出海上6兆瓦平台产品,全面替代3兆瓦平台产品。其还发布了8兆瓦海上大容量机组,这款机型于今年6月获市场首单。

2018年底,金风科技斥资15亿元的风电整机项目落户广东阳江。按照规划,其将在阳江建设海上风电整机及相应的配套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基地、风电智慧能源基地等。

金风科技在今年半年报中称,将采取稳健发展战略,打造“海上机组、海上工程、海上运维、海上培训”四位一体海上整体解决方案。

想要攻克海上市场,新晋总裁曹志刚面临的首要难题是:与陆上强健的供应链体系相比,金风科技海上产品供应链略显薄弱,海上订单面临较大执行压力。

此前,曹志刚主责的陆上产业链已成熟。2005年,金风科技提出“善待供应商”理念,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搭建起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厂,再到终端客户的稳定产业链。

但在海上风电市场,其尚未培育出成熟的产业链条生态伙伴。另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金风科技海上风机从3MW跳升至6MW,步伐迈得过快, “其6MW产品已经出现了一定交付困局。”

在6月的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曹志刚表示,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产业链长度和广度需要极大地扩充与协同,电力送出、支撑结构、施工、运维等与风电机组在全寿命期价值链上同等重要,需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和共同努力。

面对行业及公司的发展新阶段,曹志刚想要稳定并加速这艘风电整机巨擘,压力自不在小。

目前,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连续执掌金风科技17年。这位老风电人生于1958年,现年已61岁。

今年7月召开的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武钢继续被选为董事长。三年最高任期届满后,64岁的武钢是否会继续担任董事长、谁又将成为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商的新掌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