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他们为10%优等生找前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他们为10%优等生找前途

职前教育将优等生输送到高薪行业。这个新兴领域目前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境:跟风扎堆的狂热逐渐散去,残忍的商业生存法则,以及教育理想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博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梁晶晶

这个中间通道连接了两个世界:一个校门之内,一个校门之外;一个单纯天真,一个充满挑战;一个迷茫无助,一个需求明确。老沈从中穿梭了三年,直到去年年底退出董事会后,这家北京职前教育公司随之转型。

在学生求职的焦虑和企业招不到人的沮丧中,催生出一个充满前景而乐观的新市场。教室里看到的场景让老沈印象深刻:一群将要毕业的学生们不经思考地举手示意,将继续考研求学。多数人对学生以外的身份体验甚少。

大批职前教育培训机构崛起的背后,是每年数十万级递增的毕业生数量。本世纪十九年以来的增长幅度达到679%。刚毕业和工作两年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却对面前一切感到陌生。他们对明确的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培训和面试技巧等都有需求。

老沈灵敏地嗅到了商机,跳上了一辆刚刚出发的创业列车,对即将要做的这门生意满怀信心。2015年,由投资人肖章牵头,20多个年轻人聚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座写字楼里,为他人用力找前途。

两个月前,老沈神采奕奕地走进中关村创业街的一家咖啡馆,一如创业初期里的多次谈话会面,只是不再愿意提及投入的具体金额和盈亏情况。她正在寻新的创业机会,“不是三年之后才发现,是三年之后才会觉得说做不下去了”。

既然是概念好、市场大、有理想情怀的生意,为什么老沈的公司会以转型告终?这个新兴领域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境:跟风扎堆的狂热逐渐散去,残忍的商业生存法则,以及教育理想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博弈。

跟风扎堆的初创企业

每到9月至11月的招聘旺季,成千上万迷茫的学生吃力补上企业和行业信息的认知课。目前,产教融合尚未发展成熟,有教育情怀和看似企业资源丰富的职前教育寄托了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衔接了大学之后和职场之前。

梁雪去年从中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想象不到的困难滚滚而来,她觉得自己有丰富的银行实习经历,能搞定一切。前期企业资料搜集不全,等到她事后反应过来,距离截止的网申时间已经过去几天时间。

她没法判断哪些方法是更好的,聪明人会愿意在毕业前努力一搏——即便收效甚微甚至是徒劳的。查笔试资料,上面试培训课,掏钱给简历润色,一切都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简历修改价格在50到500元价格不等,她为修改简历花的50元也价非所值,实在“太没水平”。

伴随着持续的就业焦虑,大学生职前教育市场随之发展起来。2015年,这个新兴行业迎来了大批同类机构的创业热潮和资本热潮。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职前教育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20万人,职前教育市场规模约32亿元。这一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达370起,融资金额达137.98亿元。

线上,职前教育机构依靠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背景,请导师提前录制好课程,分门别类地挂到网页上;线下,房间里放着一张桌子,导师与学员两人面面相对,开启一场职业答疑的谈话。

凭着富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低门槛和像自来水一样的融资盛况,让老沈在内的创业者增加了一份底气。一时间,初创企业在全国市场扎堆冒出来。

被公认的头部企业职优你(Unicareer)比同行们跑得快很多,五年里融资四轮。相较于发展成熟的日本和欧美等国际市场,目前国内的职前教育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市场高度分散,企业融资偏早期。

周振南是较早一波的行业参与者,比市面上初创公司的老板还要更熟悉行情。按照他告诉界面新闻的说法,从海投时代到精选时代,职前教育主打的概念是“认识自我+认识行业”,目的在于解决让双方煎熬的“人岗匹配”问题。

很快,职优你读懂了需求,开设课程通常面向小白,专业门槛也不高。一门名为“金融行业全景概览”的课程参课人数高达7.5万,在参课人数几千的课程中非常打眼。课程内容都是行业入门基础,包括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流程、一级市场估值与投资银行部、券商/投行的职能分类等。

为了把这门小而美的生意做大,老沈亲自到学校做宣传。她带着团队走进了首都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去做普及职前教育和课程的免费讲座。他们坐拥北京高校圈的资源优势,线上线下共计服务两、三万用户。

职前教育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稀缺领域。在市场供给真空期,谁抢先进入市场,谁就能到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用老沈的话来说,用一万五的价格深度服务三百人,年营收就足够让小公司满意了。

业内人士关于职前教育形成的共识——“职前教育一定会是一个趋势”,是老沈凭借三年实战经验总结得出的一句话。

危机潜伏深处

一墙之隔,往往是另一番景象。同较为冷清的学校相比,梁雪看到外面的一些学校既热闹又明亮。根据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总监孙凌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全网监测数据,1000场企业的校园招聘会,落地在普通高校和211、985高校的比例分别为10%和90%,相差悬殊。

在834万应届毕业生中,享受着这种压倒性优势资源的学生数量约为100万人,包括梁雪在内的700多万人常常跑到其他学校招聘会。

即便只用消费能力做排除法,梁雪们也并不是绝大多数职前教育公司的服务对象。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职优你和北京的老沈都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向职场精英、海内外TOP高校学生收取服务数万元的高额费用,按照服务要求,把这些优等生输送到五大高薪领域——科技、互联业、金融、咨询、500强企业。

先收费后培训,很好做现金流的教育行业给了人们开始的信心,但公司要存活下来,还要探索和学习更多的商业规则。

商界并不纯粹,现实对老沈提出的一条要求就是如此,服务优等生和高薪名企才能形成商业模式闭环。这个组合的高额付费能力意味着高额利润,求职成功率高还能给企业带来品牌效应,打下良好口碑。

职优你创始团队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华尔街走出来,它的背景与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求职方向都高度重合,彼此之间的距离被无形拉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求学经历,让职优你创始人余佳由衷地相信,金字塔尖的优等生们对职前教育更有需求,“更希望通过培训了解行业发展、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

“从整个市场来看,大部分求职者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为职业教育付费的意识。”周振南列举的所有高校中,过去四年,211/985高校学生们的求职意识提升最大。

事实上,供需双方都紧缩在一个小圈子里。世界不是“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类机构的存在并非让普通人的世界变得更宽,选择变得更多,而是一批优等生进入保守且狭窄的几种可选行业。

这时候,创业者们拥挤在狭窄的市场中,复制同种模式,起初的满腔野心抱负无处施展。

文科缺席也是另一种现实状况。受硅谷风投青睐的兰姆达(Lamboo)职前培训学校目前估值达1.5亿美元,采用“先上学后付费”的模式。只有学员谋得一份年薪超过五万美元的工作后,公司才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回报。

看起来学校和学员之间更像一种投资关系。出于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兰姆达更愿意开设用人紧缺、薪酬高的专业课程,像编程、网络安全和数据科学等专业在这里受到热捧。被他们拒之门外的是,那些未来报酬较低、受人尊敬的职业。

在兰姆达的最新课程表里,一个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学生想要找到托尔斯泰特文学课程,只能失望而归。文科专业的未来收入相对理科普遍偏低,文科课程自然也被兰姆达认为不具有“市场价值”,就不会提供。

那个下午,老沈面露愁容,反思到底哪一步走错了。创业所见颠覆了最初想象。碰壁,不断碰壁;客单价向下探,不断往下探。

在这个小众细分市场里,大小玩家们越来越像,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服务对象高度同质化,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做出差异化竞争。15年的高峰期以来,每天都有新的机构成立,也有一些很快就消失了。

老沈团队提供职业规划和职业性格测试服务与现阶段需求严重脱轨。他们根据个人特点给出求职方向建议,比如从互联网行业调整为快消行业。

即便以业务锻炼和打基础为由,学员大多很难接受迂回的职业发展路径。她怀疑自己太过理想化了。

这也是投资者劳而无功的四年。2016年,许多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人纷纷登门,向孙凌探讨职前教育的发展。这些激情澎湃的场景被他写进了一篇名为《3600万的大学生群体,职前教育这片蓝海需要被发现》的文章中。当初入局者的“现在回报基本上不太理想”,行业太早期。

延迟回报的自我投资

在这个追逐速度的领域,虚假营销接踵而来,为整个市场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边是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另一边是希望推出高价产品来做现金流的职前教育机构。好大喜功让他们揭下了理性的面具。

有的机构会在页面底部列出一长条的合作企业名单,众多小企业之间夹杂着知名度高的企业。交两万块钱保结果的课程也曾经让梁雪动心。机构通过企业内部员工授课帮学员拿到心仪的offer,收取费用6000元到5万元不等,承诺不成将退还60%的费用。

目前职前教育市场上推出的这种万元高客单价产品,具有强结果导向的属性,通常被包装为高价内推和保offer的求职培训课程。“付费内推”从始至终都不被主流资本市场和业内人士看好。

8月初新华试点的记者深入调查了费用高达49800元的爱思益“V计划”,录取企业难对标,企业内部员工的身份难辨,企业合作关系疑假等等质疑纷至沓来。频繁上榜的腾讯公司向记者否认与任何第三方求职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

作为深耕职前教育领域多年的从业者,周振南理解大家想赚快钱的想法,但难以抑制对内心不屑。用同行眼光来看买卖岗位的产品,“老板的战略方向不对,而作为一个企业的根本就很可笑了。”

目前市场上的职前教育缓解就业难仍然是一个伪命题。孙凌看来,花钱也是打水漂,就业市场规则不会被保结果产品打破,“即使一个二本学校的学生参加了5万块的课程,也保不了结果,因为他的背景实力不够(达标)就进不了好的企业。”

在职前教育不长的发展历史里,在商业回报和教育理想的博弈。有人投机取巧,想在毕业前夕“临门一脚”;有人沉下心来,学习打造个人品牌、沟通表达等软实力。

这些从业者们相信,经过时间的洗濯后,狂热褪去,职前教育终将趋近后者的理想状态。

现在看来,孙凌在四年前的断言不太准确。职前教育发展并未沿着他的预测延展下去,2018年市场仍然平淡,“就业培训”和“职前培训”这些词还未被熟稔地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学生还不习惯为职业技能培训付费。他回过头来总结,“市场会比较早,学生用户的认知需求还没有唤醒,市面上好的培训内容供给也不足。”

多位人士认为,资本的进入,将加速推动头部企业的试错和进化的步伐。沿着C端市场,职业前教育的下一站可能走向招聘,向B端收费。

金九银十的招聘季正是孙凌最忙的时候。他一个月内奔波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多个城市的高校,为大型企业做校园招聘。这一业务为智联招聘贡献年营收三亿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所担忧的市场接纳程度如今有多大改观呢?周振南告诉界面新闻,从2015年到2019年,此类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显著提升,愿意为此付费的人数和程度都比四年前要好。他看到爆款课程的变化,从行业介绍的基础通识课程变成了技能提升的专业课程。学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可是毋庸置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前教育仍然是服务优等生的领域。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些事实,少有人沮丧失望,倾向于构想一幅未来图景:良好的发展趋势、庞大的发展空间和校园消费市场。不少投资人和机构还看好下沉市场,想要撬动普通高校生和低年级的市场。

不久的将来,老沈还打算在职前教育领域东山再起,目前还不愿意向外透露具体方向。

(除孙凌以外,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他们为10%优等生找前途

职前教育将优等生输送到高薪行业。这个新兴领域目前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境:跟风扎堆的狂热逐渐散去,残忍的商业生存法则,以及教育理想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博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梁晶晶

这个中间通道连接了两个世界:一个校门之内,一个校门之外;一个单纯天真,一个充满挑战;一个迷茫无助,一个需求明确。老沈从中穿梭了三年,直到去年年底退出董事会后,这家北京职前教育公司随之转型。

在学生求职的焦虑和企业招不到人的沮丧中,催生出一个充满前景而乐观的新市场。教室里看到的场景让老沈印象深刻:一群将要毕业的学生们不经思考地举手示意,将继续考研求学。多数人对学生以外的身份体验甚少。

大批职前教育培训机构崛起的背后,是每年数十万级递增的毕业生数量。本世纪十九年以来的增长幅度达到679%。刚毕业和工作两年的年轻人踌躇满志,却对面前一切感到陌生。他们对明确的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培训和面试技巧等都有需求。

老沈灵敏地嗅到了商机,跳上了一辆刚刚出发的创业列车,对即将要做的这门生意满怀信心。2015年,由投资人肖章牵头,20多个年轻人聚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座写字楼里,为他人用力找前途。

两个月前,老沈神采奕奕地走进中关村创业街的一家咖啡馆,一如创业初期里的多次谈话会面,只是不再愿意提及投入的具体金额和盈亏情况。她正在寻新的创业机会,“不是三年之后才发现,是三年之后才会觉得说做不下去了”。

既然是概念好、市场大、有理想情怀的生意,为什么老沈的公司会以转型告终?这个新兴领域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境:跟风扎堆的狂热逐渐散去,残忍的商业生存法则,以及教育理想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博弈。

跟风扎堆的初创企业

每到9月至11月的招聘旺季,成千上万迷茫的学生吃力补上企业和行业信息的认知课。目前,产教融合尚未发展成熟,有教育情怀和看似企业资源丰富的职前教育寄托了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衔接了大学之后和职场之前。

梁雪去年从中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想象不到的困难滚滚而来,她觉得自己有丰富的银行实习经历,能搞定一切。前期企业资料搜集不全,等到她事后反应过来,距离截止的网申时间已经过去几天时间。

她没法判断哪些方法是更好的,聪明人会愿意在毕业前努力一搏——即便收效甚微甚至是徒劳的。查笔试资料,上面试培训课,掏钱给简历润色,一切都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简历修改价格在50到500元价格不等,她为修改简历花的50元也价非所值,实在“太没水平”。

伴随着持续的就业焦虑,大学生职前教育市场随之发展起来。2015年,这个新兴行业迎来了大批同类机构的创业热潮和资本热潮。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职前教育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20万人,职前教育市场规模约32亿元。这一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达370起,融资金额达137.98亿元。

线上,职前教育机构依靠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背景,请导师提前录制好课程,分门别类地挂到网页上;线下,房间里放着一张桌子,导师与学员两人面面相对,开启一场职业答疑的谈话。

凭着富有想象力的发展空间,低门槛和像自来水一样的融资盛况,让老沈在内的创业者增加了一份底气。一时间,初创企业在全国市场扎堆冒出来。

被公认的头部企业职优你(Unicareer)比同行们跑得快很多,五年里融资四轮。相较于发展成熟的日本和欧美等国际市场,目前国内的职前教育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市场高度分散,企业融资偏早期。

周振南是较早一波的行业参与者,比市面上初创公司的老板还要更熟悉行情。按照他告诉界面新闻的说法,从海投时代到精选时代,职前教育主打的概念是“认识自我+认识行业”,目的在于解决让双方煎熬的“人岗匹配”问题。

很快,职优你读懂了需求,开设课程通常面向小白,专业门槛也不高。一门名为“金融行业全景概览”的课程参课人数高达7.5万,在参课人数几千的课程中非常打眼。课程内容都是行业入门基础,包括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流程、一级市场估值与投资银行部、券商/投行的职能分类等。

为了把这门小而美的生意做大,老沈亲自到学校做宣传。她带着团队走进了首都体育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去做普及职前教育和课程的免费讲座。他们坐拥北京高校圈的资源优势,线上线下共计服务两、三万用户。

职前教育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稀缺领域。在市场供给真空期,谁抢先进入市场,谁就能到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用老沈的话来说,用一万五的价格深度服务三百人,年营收就足够让小公司满意了。

业内人士关于职前教育形成的共识——“职前教育一定会是一个趋势”,是老沈凭借三年实战经验总结得出的一句话。

危机潜伏深处

一墙之隔,往往是另一番景象。同较为冷清的学校相比,梁雪看到外面的一些学校既热闹又明亮。根据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总监孙凌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全网监测数据,1000场企业的校园招聘会,落地在普通高校和211、985高校的比例分别为10%和90%,相差悬殊。

在834万应届毕业生中,享受着这种压倒性优势资源的学生数量约为100万人,包括梁雪在内的700多万人常常跑到其他学校招聘会。

即便只用消费能力做排除法,梁雪们也并不是绝大多数职前教育公司的服务对象。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职优你和北京的老沈都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向职场精英、海内外TOP高校学生收取服务数万元的高额费用,按照服务要求,把这些优等生输送到五大高薪领域——科技、互联业、金融、咨询、500强企业。

先收费后培训,很好做现金流的教育行业给了人们开始的信心,但公司要存活下来,还要探索和学习更多的商业规则。

商界并不纯粹,现实对老沈提出的一条要求就是如此,服务优等生和高薪名企才能形成商业模式闭环。这个组合的高额付费能力意味着高额利润,求职成功率高还能给企业带来品牌效应,打下良好口碑。

职优你创始团队从繁华的商业中心华尔街走出来,它的背景与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求职方向都高度重合,彼此之间的距离被无形拉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求学经历,让职优你创始人余佳由衷地相信,金字塔尖的优等生们对职前教育更有需求,“更希望通过培训了解行业发展、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

“从整个市场来看,大部分求职者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为职业教育付费的意识。”周振南列举的所有高校中,过去四年,211/985高校学生们的求职意识提升最大。

事实上,供需双方都紧缩在一个小圈子里。世界不是“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类机构的存在并非让普通人的世界变得更宽,选择变得更多,而是一批优等生进入保守且狭窄的几种可选行业。

这时候,创业者们拥挤在狭窄的市场中,复制同种模式,起初的满腔野心抱负无处施展。

文科缺席也是另一种现实状况。受硅谷风投青睐的兰姆达(Lamboo)职前培训学校目前估值达1.5亿美元,采用“先上学后付费”的模式。只有学员谋得一份年薪超过五万美元的工作后,公司才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回报。

看起来学校和学员之间更像一种投资关系。出于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兰姆达更愿意开设用人紧缺、薪酬高的专业课程,像编程、网络安全和数据科学等专业在这里受到热捧。被他们拒之门外的是,那些未来报酬较低、受人尊敬的职业。

在兰姆达的最新课程表里,一个喜欢俄罗斯文学的学生想要找到托尔斯泰特文学课程,只能失望而归。文科专业的未来收入相对理科普遍偏低,文科课程自然也被兰姆达认为不具有“市场价值”,就不会提供。

那个下午,老沈面露愁容,反思到底哪一步走错了。创业所见颠覆了最初想象。碰壁,不断碰壁;客单价向下探,不断往下探。

在这个小众细分市场里,大小玩家们越来越像,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服务对象高度同质化,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做出差异化竞争。15年的高峰期以来,每天都有新的机构成立,也有一些很快就消失了。

老沈团队提供职业规划和职业性格测试服务与现阶段需求严重脱轨。他们根据个人特点给出求职方向建议,比如从互联网行业调整为快消行业。

即便以业务锻炼和打基础为由,学员大多很难接受迂回的职业发展路径。她怀疑自己太过理想化了。

这也是投资者劳而无功的四年。2016年,许多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人纷纷登门,向孙凌探讨职前教育的发展。这些激情澎湃的场景被他写进了一篇名为《3600万的大学生群体,职前教育这片蓝海需要被发现》的文章中。当初入局者的“现在回报基本上不太理想”,行业太早期。

延迟回报的自我投资

在这个追逐速度的领域,虚假营销接踵而来,为整个市场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边是着急找工作的毕业生,另一边是希望推出高价产品来做现金流的职前教育机构。好大喜功让他们揭下了理性的面具。

有的机构会在页面底部列出一长条的合作企业名单,众多小企业之间夹杂着知名度高的企业。交两万块钱保结果的课程也曾经让梁雪动心。机构通过企业内部员工授课帮学员拿到心仪的offer,收取费用6000元到5万元不等,承诺不成将退还60%的费用。

目前职前教育市场上推出的这种万元高客单价产品,具有强结果导向的属性,通常被包装为高价内推和保offer的求职培训课程。“付费内推”从始至终都不被主流资本市场和业内人士看好。

8月初新华试点的记者深入调查了费用高达49800元的爱思益“V计划”,录取企业难对标,企业内部员工的身份难辨,企业合作关系疑假等等质疑纷至沓来。频繁上榜的腾讯公司向记者否认与任何第三方求职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

作为深耕职前教育领域多年的从业者,周振南理解大家想赚快钱的想法,但难以抑制对内心不屑。用同行眼光来看买卖岗位的产品,“老板的战略方向不对,而作为一个企业的根本就很可笑了。”

目前市场上的职前教育缓解就业难仍然是一个伪命题。孙凌看来,花钱也是打水漂,就业市场规则不会被保结果产品打破,“即使一个二本学校的学生参加了5万块的课程,也保不了结果,因为他的背景实力不够(达标)就进不了好的企业。”

在职前教育不长的发展历史里,在商业回报和教育理想的博弈。有人投机取巧,想在毕业前夕“临门一脚”;有人沉下心来,学习打造个人品牌、沟通表达等软实力。

这些从业者们相信,经过时间的洗濯后,狂热褪去,职前教育终将趋近后者的理想状态。

现在看来,孙凌在四年前的断言不太准确。职前教育发展并未沿着他的预测延展下去,2018年市场仍然平淡,“就业培训”和“职前培训”这些词还未被熟稔地挂在嘴边,绝大多数学生还不习惯为职业技能培训付费。他回过头来总结,“市场会比较早,学生用户的认知需求还没有唤醒,市面上好的培训内容供给也不足。”

多位人士认为,资本的进入,将加速推动头部企业的试错和进化的步伐。沿着C端市场,职业前教育的下一站可能走向招聘,向B端收费。

金九银十的招聘季正是孙凌最忙的时候。他一个月内奔波于武汉、哈尔滨、南京等多个城市的高校,为大型企业做校园招聘。这一业务为智联招聘贡献年营收三亿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所担忧的市场接纳程度如今有多大改观呢?周振南告诉界面新闻,从2015年到2019年,此类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显著提升,愿意为此付费的人数和程度都比四年前要好。他看到爆款课程的变化,从行业介绍的基础通识课程变成了技能提升的专业课程。学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可是毋庸置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前教育仍然是服务优等生的领域。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些事实,少有人沮丧失望,倾向于构想一幅未来图景:良好的发展趋势、庞大的发展空间和校园消费市场。不少投资人和机构还看好下沉市场,想要撬动普通高校生和低年级的市场。

不久的将来,老沈还打算在职前教育领域东山再起,目前还不愿意向外透露具体方向。

(除孙凌以外,采访对象皆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