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9年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行业研究报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9年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行业研究报告

当前,产业创新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有限,且大部分产业创新孵化器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与商业模式活力。

文|艾瑞咨询

孵化器作为创业服务的重要载体,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形式在软硬件条件、服务对象及服务门槛方面具有显著区别。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历经4个阶段,目前主要分为产业型孵化器、创投型孵化器、空间/物业型孵化器、媒体型孵化器和地产型孵化器等5种类型。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较好,从政策、技术、区域经济和社会等维度评价,均具备良好的引导效应与正向价值。

孵化器行业供给和需求量未来都将保持增长,资本赋能效应会被逐步弱化,更多依靠的是大企业产业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孵化器发展特点与国外同行相比具有典型区别,具体体现为受政策驱动影响较大,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策性补贴和业务营收等。

产业创新孵化器发展现状:

产业创新孵化器有别于传统孵化器形式,表现为在政府扶持下由大型企业主导运营,政府和外部机构对应提供引导扶持与相关服务。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孵化器行业整体链条中所占话语权比较大,成为驱动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覆盖新科技领域,同时联动辐射各细分赛道。产业创新孵化器的核心价值体现为既是区域核心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解决企业创新探索失灵的制度设计,其商业化路径根据不同类型的母公司主体形成分化,多依靠组合模式灵活增收。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在运营、资金及自身创新方面仍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

趋势展望:

未来,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应首先基于宏观背景明确定位,定位赋能辅助角色,提振产业发展动能并优化创新方式;其次,产业创新孵化器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作为企业和创新的核心链接点发挥更大价值;最后,产业创新孵化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愿景,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孵化器概念界定

孵化器对比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概念具有显著差异

在初创企业服务市场及创业圈中,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概念经常被同时提起。从定位及服务形式来看,三者都聚焦于为初创团队及创业个人提供包括办公场地、社交空间、外包服务及资源共享等多维度的周边服务,助力初创公司快速成长。但三者无论从软硬件条件、服务对象及服务门槛上来看都存在明显区别:孵化器更多定位于服务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此类企业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较为规整优质的办公环境,并配套政府及运营母公司丰富优质的产业资源与资金支持,入孵筛选规则相对严格;加速器是在孵化器孵化基础上,对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初创企业进行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快速升级迭代,加速其成长过程并与资本紧密对接;众创空间组织相对灵活,面向所有创新创业群体开放,与传统意义的孵化器相比门槛更低。

中国孵化器分类及商业延展性

商业化途径存在困境,产业型孵化器接替产业革新重担

通过对比孵化器属性和核心服务模式,可将中国整体孵化器行业分为五类,它们分别为产业型孵化器、创投型孵化器、空间/物业型孵化器、媒体型孵化器和地产型孵化器,此外由于孵化器行业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整体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并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例如产业+地产、创投+空间等复合型孵化器类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红利淡出行业舞台,孵化器服务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即如何依托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稳定发展,从而达到投资回报或商业落地的目的成为行业核心探讨问题。在各类孵化器中,由于产业型孵化器多由企业主导,且与企业业务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具有更高的商业落地可能性,成为行业核心探索方向之一。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历程

虽已历经四次迭代,但行业仍处于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起步较早,最初主要以提供基础的空间租赁作为核心服务,多依存于高校和研究院所发展。而在近十年期间由于国家双创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行业先后经历了政策赋能阶段和资本赋能阶段。在政策赋能阶段孵化器服务在空间租赁基础上,除提供政策申报外,延伸出提供代记账、人才招聘等多样化服务。而后行业进入资本赋能阶段,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针对企业资金需求直接入股投资或其他资本对接的孵化模式逐渐成熟。现阶段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型孵化器,通过企业自身丰富的产业资源赋能入孵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发展核心探索模式。

虽然中国孵化器行业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但从国内孵化器整体的盈利情况、运营稳定性和品牌影响力来看,整体行业的仍处于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如何结合中国特色政策与商业环境,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商业化服务模式仍需未来持续探索。

中国孵化器行业PEST分析

外部环境基础良好,有利于孵化器行业发展

中国孵化器行业供需分析

新增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为孵化器市场带来广阔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实有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7%和27.9%,市场主体得以充分发展。大量初创企业的持续涌现,对各类型孵化器的需求日趋明显,推动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孵化器4063家,场地面积接近1.2亿平方米,带动创业就业人数接近260万人,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75万家,在孵企业总收入6335.7亿元,累计毕业企业达11.1万家。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利好与产业集聚创新趋势深化,中国孵化器行业市场想象发展空间仍然可期。

中国孵化器行业投融资情况

资本投资逐步恢复理性,聚焦于早期孵化团队扶持

2015年至2019年4月,国内孵化器行业累计发生融资事件78起,呈逐年下降趋势,孵化器行业已由资本热炒阶段进入依靠实力打磨与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全新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创新孵化器的崛起,大型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倾向于内部整合资源对孵化器进行投入,商业资本投资空间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从融资轮次来看,国内孵化器行业的融资主要集中于天使轮和A轮,说明投资机构普遍看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优秀孵化团队,希望通过资本布局加速科技企业的孵化进程。

中外孵化器服务对比分析(1/2)

国外孵化器重视技术前沿探索,国内同行受政策驱动影响大

1959年第一家孵化器诞生于美国纽约,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微电子、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为支柱的一系列最新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科技革命高潮,小微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借助孵化器将最新科技成果快速商业化落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增长极。相对比而言,国内外孵化器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国外孵化器的兴起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产业逐渐形成的市场化过程,加速技术与资本流动成为核心诉求;国内孵化器演进过程受国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意志影响较大,以探索技术实现首次商业化与提供适配产业发展的管理咨询、投融资等周边服务为主要目标。此外,国外孵化器产业商业化程度普遍较高,孵化链条可锁定至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前期,国内孵化器更多关注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期企业,对种子期企业的孵化效果有限。

中外孵化器服务对比分析(2/2)

国外孵化器重视企业价值收益,国内同行依赖补贴与营收

国内外孵化器的目标客户都锁定在早期、特定行业、具有商业前景的初创企业,致力于为其提供成长初期缺乏的资源,以协助其实现商业价值快速增长。根据价值链管理理论,可将商业模式内涵拆分为价值定位、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等维度。尽管在这四个维度内国内外孵化器存在普遍的核心诉求,但受限于体制、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差异,国内外产业创新孵化器的探索方向及落地形式有所不同。国外孵化器更注重创客文化以及高技术投资回报,倾向于以获取在孵企业股份或抛售在孵企业股票收获溢价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并形成持续自主经营能力,通过技术累积与项目展示收获口碑;国内孵化器紧密围绕政策导向和产业价值定位制定预期发展目标,通过打通产学研环节以加速资源交换与集聚,为被孵企业提供空间租赁、申请政府补贴、获得税收分成、组织各类培训等获得收益,并不断积累资源与品牌影响力形成雪球效应。

产业创新孵化器概念界定

产业创新孵化器由企业主导运营并提供完整商业服务

随着初创企业及创业团队快速涌现,既有的孵化器数量与运营模式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各行业内头部企业(国企/民企/外企)与知名商业机构利用自身特色资源集聚与行业认知优势,从内部项目孵化起步,逐步发展为对外提供初创企业综合孵化服务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模式。与传统孵化器由政府或成熟科技园区发起、设立并提供资源支持的运营模式不同,产业创新孵化器指在政府扶持下由企业主导运营,为经过一定筛选条件的初创企业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并以商业规划、投融资撮合、工商税外包、人才招聘等服务模式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机构,可为被孵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推动被孵企业商业化进程,并加速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分类及特征

不同类型产业创新孵化器具备各自核心优势特征

产业创新孵化器由于主导企业的类型不同,又可分为国企主导型、央企主导型、外企主导型、传统私企主导型和互联网巨头主导型,其中前两类主要通过政策倾斜和产业资源集聚的方式来赋能创业企业发展,外企主导类则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化市场资源,帮助创业企业高效对接业务拓展,加速其市场化进程和产品实践,传统私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则在自身产业生态基础上,系统性推进创业企业商业落地的良性转化。

现阶段由于国央企改革仍在进程中,虽然国央企主导类产业创新孵化器在赋能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动力十足,但由于企业机制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商业实践与原产业结合过程中仍存在多方位掣肘,面临较大挑战。对比之下以传统私企主导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产业创新孵化器则更为灵活。未来传统私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将优先于其他产业创新孵化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国央企主导类仍是行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主体。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相关产业链剖析

产业参与主体大浪淘沙,共同建构行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中国孵化器产业链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生态逐渐健壮。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产业创新孵化器区别于其他孵化器,由于其客户定位不同,核心服务对象是母公司,价值服务也更加关注如何为母公司带来价值,即提供何种机制和组织安排,协助母公司践行开放式创新。作为创业团队与公司内部机构之间的缓冲区,产业创新孵化器不但可以降低彼此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也可以为内部闲置的创新成果提供外部商业化路径从而激发公司内部的“企业家精神”,并与外部资源方共同分担创新风险。正因如此,其中的大型企业对于产业创新孵化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其细分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但也正是这部分大型企业不断驱动着现阶段中国孵化器行业的转型升级征程。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领域聚焦

核心覆盖新科技领域,联动性辐射各细分赛道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覆盖领域由于多依托于大型企业,现阶段主要聚焦在新科技领域,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此外由于互联网巨头的参与,覆盖领域持续增加包括社交、电商、营销、视频和教育等。随着科技创新及技术落地加速实践,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生态将进一步健硕和丰富,但其中新科技将仍为发展道路上的核心主旋律。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核心价值

作为市场创新系统的核心中介扮演多种角色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存在一定的商业制度缺失,孵化器服务能够起到制度中介作用。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客户定位上偏重于对母公司负责,更多定位于服务母公司的创新战略,对于母公司而言孵化器是其践行开放式创新理念的重要平台。此外产业创新孵化器对企业具有潜在的实际商业价值,例如租金现金回报、投资回报、收并购提高企业市值回报、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产能效率的技术回报、提高企业短期影响力及公益性回报等。总体来看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市场创新系统核心中介,既是区域核心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解决企业创新探索失灵的制度设计。随着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重要力量,产业创新孵化器正在成为整合技术、知识与资本的重要工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商业化探索

两条路径下的多种盈利选择,但机构多采用组合模式灵活增收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机构主要通过空间租赁、政府补贴、培训/咨询费、持股孵化辅导、投资回报和税收分成等方式实现盈利。其中以空间租赁、政府补贴和税收分成作为主导盈利方式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竞争优势来自于资源获取能力和政府关系维护能力,对于国央企主导类有更高的适应性;而将持股孵化辅导、投资回报、培训/咨询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自身市场化运作能力,私企主导类、外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更具发展优势。但目前产业创新孵化服务机构多采用组合盈利模式,以丰富孵化器营收途径。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行业发展困境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渐入发展期面临的转型困境

孵化器作为特殊经济技术组织形态,对科技成果转化、新创企业扶植、区域经济繁荣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产业服务核心环节的中坚力量,正由探索期逐步进入多元发展期,尽管总体上发展良好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宏观层面,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企业层面,我国产业创新孵化器仍面临运营、资金和创新等发展困境。

发展趋势-基于宏观背景明确定位

未来定位赋能辅助角色,提振产业发展动能并优化创新方式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特殊时期,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耗费的增加,传统行业增长动力与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宏观经济整体面临下行风险。与此同时,由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改造的同时,裂变催生出全新的产业赛道与商业模式。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承接技术转移与资源外溢的优质载体,应定位于赋能辅助者。一方面,产业创新孵化器可以快速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初创技术企业,为产业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带来新鲜血液,补齐关键缺失环节,强化主导企业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布局力度;另一方面,产业创新孵化器可通过主导企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打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强化底层通用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创新模式由单一领域的离散式突破向跨领域的群体性突破转变,构建新型创新应用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产业国际化融合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这两种后发劣势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模式和技术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的关键。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中国企业和国际创新的核心承载者,一方面不断引进国外头部企业产业资源和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融合探索创新机制的建立与改革,持续助力中国企业加速实现从模仿者到引领者的转化,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发展趋势-差异化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愿景,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当前,产业创新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有限,且大部分产业创新孵化器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与商业模式活力。同时,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还有待明确,与政府、资本以及其它合作方的纽带需进一步研究梳理。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会逐步明确目标市场,对不同入孵企业进行分项研究与差异化战略制定,不断发掘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需求,创新变现及盈利模式,实现良性“造血式”运营发展;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也会向产业生态、资本合作、平台对接以及政府服务等细分方向延伸,提供差异化的创业企业服务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9年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行业研究报告

当前,产业创新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有限,且大部分产业创新孵化器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与商业模式活力。

文|艾瑞咨询

孵化器作为创业服务的重要载体,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形式在软硬件条件、服务对象及服务门槛方面具有显著区别。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历经4个阶段,目前主要分为产业型孵化器、创投型孵化器、空间/物业型孵化器、媒体型孵化器和地产型孵化器等5种类型。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较好,从政策、技术、区域经济和社会等维度评价,均具备良好的引导效应与正向价值。

孵化器行业供给和需求量未来都将保持增长,资本赋能效应会被逐步弱化,更多依靠的是大企业产业资源整合与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孵化器发展特点与国外同行相比具有典型区别,具体体现为受政策驱动影响较大,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策性补贴和业务营收等。

产业创新孵化器发展现状:

产业创新孵化器有别于传统孵化器形式,表现为在政府扶持下由大型企业主导运营,政府和外部机构对应提供引导扶持与相关服务。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孵化器行业整体链条中所占话语权比较大,成为驱动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覆盖新科技领域,同时联动辐射各细分赛道。产业创新孵化器的核心价值体现为既是区域核心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解决企业创新探索失灵的制度设计,其商业化路径根据不同类型的母公司主体形成分化,多依靠组合模式灵活增收。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在运营、资金及自身创新方面仍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

趋势展望:

未来,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应首先基于宏观背景明确定位,定位赋能辅助角色,提振产业发展动能并优化创新方式;其次,产业创新孵化器应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作为企业和创新的核心链接点发挥更大价值;最后,产业创新孵化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愿景,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孵化器概念界定

孵化器对比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概念具有显著差异

在初创企业服务市场及创业圈中,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概念经常被同时提起。从定位及服务形式来看,三者都聚焦于为初创团队及创业个人提供包括办公场地、社交空间、外包服务及资源共享等多维度的周边服务,助力初创公司快速成长。但三者无论从软硬件条件、服务对象及服务门槛上来看都存在明显区别:孵化器更多定位于服务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此类企业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较为规整优质的办公环境,并配套政府及运营母公司丰富优质的产业资源与资金支持,入孵筛选规则相对严格;加速器是在孵化器孵化基础上,对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初创企业进行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快速升级迭代,加速其成长过程并与资本紧密对接;众创空间组织相对灵活,面向所有创新创业群体开放,与传统意义的孵化器相比门槛更低。

中国孵化器分类及商业延展性

商业化途径存在困境,产业型孵化器接替产业革新重担

通过对比孵化器属性和核心服务模式,可将中国整体孵化器行业分为五类,它们分别为产业型孵化器、创投型孵化器、空间/物业型孵化器、媒体型孵化器和地产型孵化器,此外由于孵化器行业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整体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并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例如产业+地产、创投+空间等复合型孵化器类型。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红利淡出行业舞台,孵化器服务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即如何依托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稳定发展,从而达到投资回报或商业落地的目的成为行业核心探讨问题。在各类孵化器中,由于产业型孵化器多由企业主导,且与企业业务结合较为紧密,所以具有更高的商业落地可能性,成为行业核心探索方向之一。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历程

虽已历经四次迭代,但行业仍处于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

中国孵化器行业发展起步较早,最初主要以提供基础的空间租赁作为核心服务,多依存于高校和研究院所发展。而在近十年期间由于国家双创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行业先后经历了政策赋能阶段和资本赋能阶段。在政策赋能阶段孵化器服务在空间租赁基础上,除提供政策申报外,延伸出提供代记账、人才招聘等多样化服务。而后行业进入资本赋能阶段,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针对企业资金需求直接入股投资或其他资本对接的孵化模式逐渐成熟。现阶段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型孵化器,通过企业自身丰富的产业资源赋能入孵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发展核心探索模式。

虽然中国孵化器行业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但从国内孵化器整体的盈利情况、运营稳定性和品牌影响力来看,整体行业的仍处于较为初期的发展阶段,如何结合中国特色政策与商业环境,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商业化服务模式仍需未来持续探索。

中国孵化器行业PEST分析

外部环境基础良好,有利于孵化器行业发展

中国孵化器行业供需分析

新增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为孵化器市场带来广阔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实有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7%和27.9%,市场主体得以充分发展。大量初创企业的持续涌现,对各类型孵化器的需求日趋明显,推动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孵化器4063家,场地面积接近1.2亿平方米,带动创业就业人数接近260万人,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75万家,在孵企业总收入6335.7亿元,累计毕业企业达11.1万家。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利好与产业集聚创新趋势深化,中国孵化器行业市场想象发展空间仍然可期。

中国孵化器行业投融资情况

资本投资逐步恢复理性,聚焦于早期孵化团队扶持

2015年至2019年4月,国内孵化器行业累计发生融资事件78起,呈逐年下降趋势,孵化器行业已由资本热炒阶段进入依靠实力打磨与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全新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创新孵化器的崛起,大型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倾向于内部整合资源对孵化器进行投入,商业资本投资空间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从融资轮次来看,国内孵化器行业的融资主要集中于天使轮和A轮,说明投资机构普遍看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优秀孵化团队,希望通过资本布局加速科技企业的孵化进程。

中外孵化器服务对比分析(1/2)

国外孵化器重视技术前沿探索,国内同行受政策驱动影响大

1959年第一家孵化器诞生于美国纽约,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微电子、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为支柱的一系列最新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科技革命高潮,小微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借助孵化器将最新科技成果快速商业化落地,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增长极。相对比而言,国内外孵化器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有所不同:国外孵化器的兴起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产业逐渐形成的市场化过程,加速技术与资本流动成为核心诉求;国内孵化器演进过程受国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意志影响较大,以探索技术实现首次商业化与提供适配产业发展的管理咨询、投融资等周边服务为主要目标。此外,国外孵化器产业商业化程度普遍较高,孵化链条可锁定至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前期,国内孵化器更多关注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期企业,对种子期企业的孵化效果有限。

中外孵化器服务对比分析(2/2)

国外孵化器重视企业价值收益,国内同行依赖补贴与营收

国内外孵化器的目标客户都锁定在早期、特定行业、具有商业前景的初创企业,致力于为其提供成长初期缺乏的资源,以协助其实现商业价值快速增长。根据价值链管理理论,可将商业模式内涵拆分为价值定位、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等维度。尽管在这四个维度内国内外孵化器存在普遍的核心诉求,但受限于体制、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差异,国内外产业创新孵化器的探索方向及落地形式有所不同。国外孵化器更注重创客文化以及高技术投资回报,倾向于以获取在孵企业股份或抛售在孵企业股票收获溢价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并形成持续自主经营能力,通过技术累积与项目展示收获口碑;国内孵化器紧密围绕政策导向和产业价值定位制定预期发展目标,通过打通产学研环节以加速资源交换与集聚,为被孵企业提供空间租赁、申请政府补贴、获得税收分成、组织各类培训等获得收益,并不断积累资源与品牌影响力形成雪球效应。

产业创新孵化器概念界定

产业创新孵化器由企业主导运营并提供完整商业服务

随着初创企业及创业团队快速涌现,既有的孵化器数量与运营模式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各行业内头部企业(国企/民企/外企)与知名商业机构利用自身特色资源集聚与行业认知优势,从内部项目孵化起步,逐步发展为对外提供初创企业综合孵化服务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模式。与传统孵化器由政府或成熟科技园区发起、设立并提供资源支持的运营模式不同,产业创新孵化器指在政府扶持下由企业主导运营,为经过一定筛选条件的初创企业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并以商业规划、投融资撮合、工商税外包、人才招聘等服务模式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机构,可为被孵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推动被孵企业商业化进程,并加速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分类及特征

不同类型产业创新孵化器具备各自核心优势特征

产业创新孵化器由于主导企业的类型不同,又可分为国企主导型、央企主导型、外企主导型、传统私企主导型和互联网巨头主导型,其中前两类主要通过政策倾斜和产业资源集聚的方式来赋能创业企业发展,外企主导类则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化市场资源,帮助创业企业高效对接业务拓展,加速其市场化进程和产品实践,传统私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则在自身产业生态基础上,系统性推进创业企业商业落地的良性转化。

现阶段由于国央企改革仍在进程中,虽然国央企主导类产业创新孵化器在赋能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动力十足,但由于企业机制的复杂性,创业企业的商业实践与原产业结合过程中仍存在多方位掣肘,面临较大挑战。对比之下以传统私企主导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产业创新孵化器则更为灵活。未来传统私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将优先于其他产业创新孵化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国央企主导类仍是行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主体。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相关产业链剖析

产业参与主体大浪淘沙,共同建构行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中国孵化器产业链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生态逐渐健壮。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产业创新孵化器区别于其他孵化器,由于其客户定位不同,核心服务对象是母公司,价值服务也更加关注如何为母公司带来价值,即提供何种机制和组织安排,协助母公司践行开放式创新。作为创业团队与公司内部机构之间的缓冲区,产业创新孵化器不但可以降低彼此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也可以为内部闲置的创新成果提供外部商业化路径从而激发公司内部的“企业家精神”,并与外部资源方共同分担创新风险。正因如此,其中的大型企业对于产业创新孵化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其细分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但也正是这部分大型企业不断驱动着现阶段中国孵化器行业的转型升级征程。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领域聚焦

核心覆盖新科技领域,联动性辐射各细分赛道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覆盖领域由于多依托于大型企业,现阶段主要聚焦在新科技领域,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此外由于互联网巨头的参与,覆盖领域持续增加包括社交、电商、营销、视频和教育等。随着科技创新及技术落地加速实践,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生态将进一步健硕和丰富,但其中新科技将仍为发展道路上的核心主旋律。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核心价值

作为市场创新系统的核心中介扮演多种角色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存在一定的商业制度缺失,孵化器服务能够起到制度中介作用。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客户定位上偏重于对母公司负责,更多定位于服务母公司的创新战略,对于母公司而言孵化器是其践行开放式创新理念的重要平台。此外产业创新孵化器对企业具有潜在的实际商业价值,例如租金现金回报、投资回报、收并购提高企业市值回报、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产能效率的技术回报、提高企业短期影响力及公益性回报等。总体来看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市场创新系统核心中介,既是区域核心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解决企业创新探索失灵的制度设计。随着科技创新与技术创业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重要力量,产业创新孵化器正在成为整合技术、知识与资本的重要工具,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商业化探索

两条路径下的多种盈利选择,但机构多采用组合模式灵活增收

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服务机构主要通过空间租赁、政府补贴、培训/咨询费、持股孵化辅导、投资回报和税收分成等方式实现盈利。其中以空间租赁、政府补贴和税收分成作为主导盈利方式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竞争优势来自于资源获取能力和政府关系维护能力,对于国央企主导类有更高的适应性;而将持股孵化辅导、投资回报、培训/咨询作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产业创新孵化器,核心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自身市场化运作能力,私企主导类、外企主导类和互联网巨头主导类更具发展优势。但目前产业创新孵化服务机构多采用组合盈利模式,以丰富孵化器营收途径。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行业发展困境

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渐入发展期面临的转型困境

孵化器作为特殊经济技术组织形态,对科技成果转化、新创企业扶植、区域经济繁荣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产业服务核心环节的中坚力量,正由探索期逐步进入多元发展期,尽管总体上发展良好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宏观层面,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企业层面,我国产业创新孵化器仍面临运营、资金和创新等发展困境。

发展趋势-基于宏观背景明确定位

未来定位赋能辅助角色,提振产业发展动能并优化创新方式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特殊时期,随着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耗费的增加,传统行业增长动力与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宏观经济整体面临下行风险。与此同时,由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将成为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逐步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改造的同时,裂变催生出全新的产业赛道与商业模式。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承接技术转移与资源外溢的优质载体,应定位于赋能辅助者。一方面,产业创新孵化器可以快速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中下游初创技术企业,为产业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带来新鲜血液,补齐关键缺失环节,强化主导企业在相关产业领域的布局力度;另一方面,产业创新孵化器可通过主导企业的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打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强化底层通用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动创新模式由单一领域的离散式突破向跨领域的群体性突破转变,构建新型创新应用生态环境。

发展趋势-产业国际化融合

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助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这两种后发劣势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模式和技术创新是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探索的关键。产业创新孵化器作为中国企业和国际创新的核心承载者,一方面不断引进国外头部企业产业资源和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融合探索创新机制的建立与改革,持续助力中国企业加速实现从模仿者到引领者的转化,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发展趋势-差异化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愿景,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当前,产业创新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有限,且大部分产业创新孵化器缺乏差异化服务能力与商业模式活力。同时,产业创新孵化器在发展路径选择上还有待明确,与政府、资本以及其它合作方的纽带需进一步研究梳理。未来,产业创新孵化器会逐步明确目标市场,对不同入孵企业进行分项研究与差异化战略制定,不断发掘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需求,创新变现及盈利模式,实现良性“造血式”运营发展;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也会向产业生态、资本合作、平台对接以及政府服务等细分方向延伸,提供差异化的创业企业服务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