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2分的国产良心,哭着也要打五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2分的国产良心,哭着也要打五星

导演周轶君就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分六集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文 | 电影头条

相信多数在国内上过中小学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也不知道哪一天,老师就会突然如临大敌的推门而入,异常郑重其事的向班里的同学宣布,下周二将会有教育局的领导前来视察教学工作。

“大家本周回去都给我预习第三课的内容,下周一课堂上预演抽查!

另外这几个问题,预习完课文都思考一下。

下周一我会选定几位同学的回答作为答题学生,但其他人在我提问后也要积极举手。”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渐渐变成了一场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默契。

至于真实的教育场景,除了矛盾更加激烈的高考,好像没人真正去关心。

但最近一档高达9.2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开播,彻底改变了条姐的看法。

原来在中国,还是有媒体人真正的在关心教育问题。

导演周轶君就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分六集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并分别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完成了一场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话说条姐第一次认识导演兼主持人周轶君,还是因为《圆桌派》。

当时就因为周轶君的深刻视角,条姐记住了这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奇女子。

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阿拉伯语系的小君君,一开始是新华社的一名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

2006年后,才进入凤凰卫视任职,成为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她看问题的深刻性,时常带着哲思。常年的记者从业经历,也致使她的报道很少离地千里,不接地气。

而《他乡的童年》的节目风格,就与小君君的性格非常相似。

节目每期都有一个思考主题,而每期主题问题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比如第一期的日本,就在探讨教育中集体与个人的平衡。

虽然东亚各国之间摩擦不断,但不管怎么说,东亚各国的文化相似性相比于西方还是有更多相似点的,因此参考意义极高。

比如高度的集体性,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在学校中,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整齐划一的校服。

其实服饰从视觉方面,就是最会给学生带来身处集体中的感觉。

但民族特性的差异,使得东亚各国对于集体主义教育的差距千差万别。

而更加注重细节的日本,甚至在校园建筑上,也将自己文化中的注入其中。

节目中令条姐惊讶的是,学校连教室的门都暗藏玄机。要知道平时的门为了方便,往往会被设计成自动关闭的。

但这所学校为了从细节教导学生照顾他人的感受,做事要做到百分百。这里的门却偏偏设计成手动关闭式。

因为在冬天,如果门不关严,你的行为就很容易造成其他人的困扰。

仅仅因为一扇门,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全班同学都会因为你而生病受冻。

一个门锁细节的小改动,便把日本人细致,照顾集体的观念培养了出来。

但如日本社会极端的集体思想,虽然极易造就超强的民族凝聚力,能促使国家快速转型,迅速兴旺。

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不免会过度的压抑自己。

比如在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在日本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小朋友也不例外)

甚至很多日本人认为,当着他人哭泣,都是一种非常羞耻的行为。

而就是在如此的社会强压之下,日本的自杀率才常年居高不下。

于是日本为了教会国民释放自己,从很小的幼儿园开始,就非常重视在大集体之下的自我个性化教育。

甚至为了解压,日本还专门有感泪疗法师开设了成年人的催泪课程。

让家长学会建立自我认同与小朋友的教育同样重要。

而这些课程就是力图帮助日本,在集体与自我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至于第二集,小君君则来到了号称全世界竞争压力最小,创新性最强的芬兰,探讨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要知道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低竞争几乎就等同于没活力,又或是失败的代名词。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发达国家,国民可以如此没有“狼性”。竞争欲望如此之低,还怎样保持一个民族的活力?

节目中芬兰教育给了我们答案。

原来在一个高福利国家,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会如此不同。

其实,芬兰人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平等。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前,不会有任何考试,也没人能够用成绩排名,把你三六九等。

这时,每个人的任务就是玩。

个性化的教室和课程,还会为小朋友们开设打通学科边界的现象教育课。

而这些现象教育课往往会讲述一些连大人都不一定说的清的课题,比如感受时间、年龄和我自己。

但关于如此沉重课题的讨论,其实并不是需要学生给出完全标准正确的答案。

为的只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并在课堂中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与喜好。

而高税收高福利的芬兰,也使得这些人即便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事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也并不大,进入社会后的他们依然是平等的。

人们不用再削尖脑袋只钻向高就业率,高收入的热门专业。

教育变得不再功利,成功也不再是一个只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闭塞通道。

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和事业带来的成就感才更加真实。

于是,创新就成为一种成就感的来源,成为民族的活力的证明。

而芬兰教育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这一堂堂奇妙的现象教育课。

在第二次的课程中,老师亲自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森林,来认识森林的颜色

如果你没进入过森林,你印象中的森林会是绿色?土色?还是木头棕?

但只有你真正的来到森林,才会发现森林中有着自然界中最丰富的色彩。

对比着任意色卡,你都能在森林中找出完全一致的物体。

然而就是这样充足的自由空间,才给了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因为创意从来不是从旧纸堆中翻出来的,学术的重大突破也不是只靠异化了的书本知识的积累。

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年轻时往往做出学术上的重大突破。

但到了他们的晚年,积累的知识越多,学术上反而无法有更杰出的贡献。

牛顿如是,爱因斯坦亦如是。

虽然因为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差异,芬兰这种极度倡导个性化的西方教育,我们无法全盘学习。

可条姐相信,但凡是优秀的学校教育总有他的独到之处。无论是日本、印度、芬兰、英国还是以色列。

虽然每个民族的教育都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只要我们肯放下成见,去了解他人,去了解世界。

吸取一些更适合我们文化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可能得出,现有环境下的教育最优解?

然后再把这样的观念带给下一代,让我们祖国的教育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我想这也是周轶君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带给观众的思考。

不管你是一位受教育者,还是一位教育从业人员,甚至是一位家长。

只要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相信都会有所受益,从而成为这个教育闭环中更优秀的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2分的国产良心,哭着也要打五星

导演周轶君就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分六集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文 | 电影头条

相信多数在国内上过中小学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也不知道哪一天,老师就会突然如临大敌的推门而入,异常郑重其事的向班里的同学宣布,下周二将会有教育局的领导前来视察教学工作。

“大家本周回去都给我预习第三课的内容,下周一课堂上预演抽查!

另外这几个问题,预习完课文都思考一下。

下周一我会选定几位同学的回答作为答题学生,但其他人在我提问后也要积极举手。”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渐渐变成了一场表演者与观赏者之间的默契。

至于真实的教育场景,除了矛盾更加激烈的高考,好像没人真正去关心。

但最近一档高达9.2分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开播,彻底改变了条姐的看法。

原来在中国,还是有媒体人真正的在关心教育问题。

导演周轶君就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分六集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拍摄。

并分别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完成了一场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话说条姐第一次认识导演兼主持人周轶君,还是因为《圆桌派》。

当时就因为周轶君的深刻视角,条姐记住了这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奇女子。

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阿拉伯语系的小君君,一开始是新华社的一名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

2006年后,才进入凤凰卫视任职,成为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她看问题的深刻性,时常带着哲思。常年的记者从业经历,也致使她的报道很少离地千里,不接地气。

而《他乡的童年》的节目风格,就与小君君的性格非常相似。

节目每期都有一个思考主题,而每期主题问题的探讨都很有意义。

比如第一期的日本,就在探讨教育中集体与个人的平衡。

虽然东亚各国之间摩擦不断,但不管怎么说,东亚各国的文化相似性相比于西方还是有更多相似点的,因此参考意义极高。

比如高度的集体性,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在学校中,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整齐划一的校服。

其实服饰从视觉方面,就是最会给学生带来身处集体中的感觉。

但民族特性的差异,使得东亚各国对于集体主义教育的差距千差万别。

而更加注重细节的日本,甚至在校园建筑上,也将自己文化中的注入其中。

节目中令条姐惊讶的是,学校连教室的门都暗藏玄机。要知道平时的门为了方便,往往会被设计成自动关闭的。

但这所学校为了从细节教导学生照顾他人的感受,做事要做到百分百。这里的门却偏偏设计成手动关闭式。

因为在冬天,如果门不关严,你的行为就很容易造成其他人的困扰。

仅仅因为一扇门,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全班同学都会因为你而生病受冻。

一个门锁细节的小改动,便把日本人细致,照顾集体的观念培养了出来。

但如日本社会极端的集体思想,虽然极易造就超强的民族凝聚力,能促使国家快速转型,迅速兴旺。

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不免会过度的压抑自己。

比如在公共场合的大声喧哗,在日本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小朋友也不例外)

甚至很多日本人认为,当着他人哭泣,都是一种非常羞耻的行为。

而就是在如此的社会强压之下,日本的自杀率才常年居高不下。

于是日本为了教会国民释放自己,从很小的幼儿园开始,就非常重视在大集体之下的自我个性化教育。

甚至为了解压,日本还专门有感泪疗法师开设了成年人的催泪课程。

让家长学会建立自我认同与小朋友的教育同样重要。

而这些课程就是力图帮助日本,在集体与自我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至于第二集,小君君则来到了号称全世界竞争压力最小,创新性最强的芬兰,探讨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要知道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低竞争几乎就等同于没活力,又或是失败的代名词。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发达国家,国民可以如此没有“狼性”。竞争欲望如此之低,还怎样保持一个民族的活力?

节目中芬兰教育给了我们答案。

原来在一个高福利国家,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会如此不同。

其实,芬兰人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平等。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前,不会有任何考试,也没人能够用成绩排名,把你三六九等。

这时,每个人的任务就是玩。

个性化的教室和课程,还会为小朋友们开设打通学科边界的现象教育课。

而这些现象教育课往往会讲述一些连大人都不一定说的清的课题,比如感受时间、年龄和我自己。

但关于如此沉重课题的讨论,其实并不是需要学生给出完全标准正确的答案。

为的只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并在课堂中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天赋与喜好。

而高税收高福利的芬兰,也使得这些人即便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事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也并不大,进入社会后的他们依然是平等的。

人们不用再削尖脑袋只钻向高就业率,高收入的热门专业。

教育变得不再功利,成功也不再是一个只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闭塞通道。

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自我满足的幸福感和事业带来的成就感才更加真实。

于是,创新就成为一种成就感的来源,成为民族的活力的证明。

而芬兰教育的创新能力,就体现在这一堂堂奇妙的现象教育课。

在第二次的课程中,老师亲自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森林,来认识森林的颜色

如果你没进入过森林,你印象中的森林会是绿色?土色?还是木头棕?

但只有你真正的来到森林,才会发现森林中有着自然界中最丰富的色彩。

对比着任意色卡,你都能在森林中找出完全一致的物体。

然而就是这样充足的自由空间,才给了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机会。

因为创意从来不是从旧纸堆中翻出来的,学术的重大突破也不是只靠异化了的书本知识的积累。

想想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他们年轻时往往做出学术上的重大突破。

但到了他们的晚年,积累的知识越多,学术上反而无法有更杰出的贡献。

牛顿如是,爱因斯坦亦如是。

虽然因为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差异,芬兰这种极度倡导个性化的西方教育,我们无法全盘学习。

可条姐相信,但凡是优秀的学校教育总有他的独到之处。无论是日本、印度、芬兰、英国还是以色列。

虽然每个民族的教育都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只要我们肯放下成见,去了解他人,去了解世界。

吸取一些更适合我们文化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可能得出,现有环境下的教育最优解?

然后再把这样的观念带给下一代,让我们祖国的教育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然而,我想这也是周轶君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带给观众的思考。

不管你是一位受教育者,还是一位教育从业人员,甚至是一位家长。

只要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相信都会有所受益,从而成为这个教育闭环中更优秀的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