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就是悲剧所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就是悲剧所在

本周关键词:理查德·耶茨、加藤周一、唐人街、五代十国、杜尚、致命的时尚……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庸人自扰》

[美] 理查德·耶茨 著  姜向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9月

中国读者可能对理查德·耶茨(1926-1992)并不陌生: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曾在2008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凯特·温斯莱特与雷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也曾在201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入中文版。

小人物“咎由自取”般地遭遇生活危机与梦想幻灭是理查德·耶茨擅长书写的主题,这位作家也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革命之路》描写了一个典型中产家庭的中年危机故事,甫一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馆奖提名。《十一种孤独》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了二战后的美国普通人、边缘人的孤独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庸人自扰》最初出版于1975年,讲述的仍然是遭遇生活危机的普通人的故事。小说主角是一位年过35岁、无聊透顶却小有成就的推销员,因为背叛了婚姻家庭破裂,最终无处可去,辞去工作,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好莱坞,却没有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在精神危机中越陷越深。耶茨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生活也同样并不愉快,他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还曾经历精神崩溃,几次住进精神病院。《庸人自扰》是上海译文“理查德·耶茨文集”中的一册,这套书还包括《冷泉港》《天命》和《革命之路》。

《羊之歌:我的回想》 

[日]加藤周一 著  翁家慧 译
北京出版社·活字文化 2019年8月

《羊之歌》是日本作家加藤周一(1919-2008)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散文体自传,最初连载于1966年到1967年的《朝日周刊》。加藤周一是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和小说家,和丸山真男被并称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双峰”。

加藤周一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等。《羊之歌》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之间的生涯,续作则是从1945年写到了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如译者在序中所说,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喜爱诗歌、文艺,自称“不喜欢政治”的加藤周一,对日本社会现实不由自主的关心和投入。在二战期间,他自始至终对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不断对日本内外的政治形势、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并在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时,与其他著名文化人在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保卫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九条会”。

《羊之歌》是岩波书店青版文库中最为畅销的品种之一,出版以来已经重印六十余次,也被不少日本中学、大学收入了学生必读书目。此书属于北京出版社的“述往”丛书系列,这套丛书还有《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老舍评传》《启功评传》等。

《理想的读者》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  宋伟航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9年8月

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为博尔赫斯朗读的人。《和博尔赫斯在一起》(也在今年引入了中文版)一书中写到了他与博尔赫斯相处的日子,那时他十六岁,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书店的店员,博尔赫斯已经六十几岁,双目失明。书中还提到了眼盲的博尔赫斯喜爱老虎的明亮黄色,那段博尔赫斯与家养老虎的描写令人难忘。博尔赫斯坐在露天长凳上,突然感到一股来自庞大躯体的热量向他袭来,强劲有力的爪子搭在了他的肩上,“一只家养的老虎用这样的方式向它的梦想家致敬。博尔赫斯并不害怕。只是老虎喘息的热气夹杂着生肉的味道,令他有些困扰。”

曼古埃尔在《理想的读者》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阅读历程,他引用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镜中奇遇》来解构全书,讨论荷马的失明,追溯切·瓦格拉之死给年轻一代的冲击,谈及犹太身份的困扰,同时也写到了博尔赫斯的爱情往事。

《唐人街: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华 陈志明 编  张倍瑜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在美国电影里,唐人街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充满神秘和异域色彩之地,这里有时黑帮成群黄金遍地,有时又被视为模范社区。有社会激进主义者认为唐人街是充满劳动剥削的地方,有人认为唐人街是满足游客贪婪窥视欲的动物园,也有人将唐人街看成是种族主义的遗迹、储藏种族资源的仓库。

唐人街的真相是什么?这本书是一本研究唐人街的论文合集,在书中,学者们通过考察世界上各大城市——包括纽约、芝加哥、巴黎、里斯本和东京等地——的唐人街,揭示了唐人街的本质是什么,唐人街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学者们的意见当然也充满着分歧,北美的学者倾向认为唐人街是被隔离出来的,同时具有住宅与商业功能的社区,也有学者认为唐人街是带有华人文化意象的旅游胜地。而他们都同意,唐人街的共同点在于帮助新的移民适应当地社会——有的唐人街还会设立帮助新移民适应当地社会的实用中介服务,比如语言训练和就业指导等等。 

本书作者有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荣誉退休教授王保华、萨斯喀彻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胜生、日本筑波大学地理环境科学系教授山下青海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文丛系列,这个系列还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例如《人行道王国》《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等等。

《闽国:10世纪的中国南方王国》

[美]薛爱华 著  程章灿 侯承相 译
后浪·楚尘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8月

此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最早出版的汉学专著。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而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原因首先在于研究大一统的王朝对学者更有吸引力,中文文献资料也相对来说更为匮乏。薛爱华在序言中写道,五代与十国相比,五代的研究由于“天命时代传递的正统观念”影响还算比较彻底,而十国的正统性并没有得到其后帝国官方史学家承认——例如薛居正就在《旧五代史》中强调了十国的不合法性,提到其中的官衔与爵位,往往冠以“伪”字;各种各样的零碎材料,比如有关名人怪癖的逸事掌故,也是为了揭露南方王国国军的轻浮举止与不伦之行。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

薛爱华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国古代研究的“同义词”。他1958-1964年担任《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主编,其代表作包括《撒马尔罕的金桃》和《朱雀》《神女》等,《撒马尔罕的金桃》曾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引进,内容涉及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作一部唐朝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朱雀》和《神女》都由生活·读书·新知引入中文版,前者以“朱雀”为象征,书写对象是古代中国的热带地区,即今日的岭南与安南地区,后者围绕的是唐代文学的“龙女与雨女”神话主题。《朱雀》和《神女》的译者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程章灿,他也是《闽国》这本新书的译者之一。

《时尚的受害者:致命服饰图鉴史》

[英]艾莉森·马修斯·戴维 著  李婵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此书讲述的是时尚如何致命的故事,重点讨论的时空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英国和北美。那时候,追求着装优雅精致的人们更看重外在形象而非内在健康,女士们脚踩高跟鞋、身穿有箍衬裙、内裹紧身胸衣,男士们头戴厚重礼帽,汗如雨下,脖子被硬邦邦的衣领勒得透不过气,足下还有细长的高靴。1827年,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贾科莫·莱奥帕迪(Giacomo Leopardi)在作品《时尚与死神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Fashion and Death )中将“时尚”拟人化,称之为死神的姐妹。“被鞋子禁锢的蹒跚世人,束身衣让他们透不过气,眼珠鼓起……”

衣物看似是人类脆弱的血肉之躯的保护者,然而在很多时候,它们成为了死神的帮凶。奇装异服杀伤力强,平平无奇的日常衣装也不遑多让,袜子、衬衫、短裙、长裙,就连看似舒服的棉质睡袍,都是杀手阵营里的一员。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证时尚如何通过浸出化学毒素、传染疾病、造成事故(包括火灾和纠缠)来折磨那些制作它们、穿着它们的人们的。

本书作者、瑞尔森大学时装学院副教授艾莉森·戴维把日常无害的服装放在“显微镜”下,带领读者踏上了各式服饰的致命历史,通过调查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时尚物品和文本,向读者展示了虱子缠身的军服、让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意外勒死的围巾等。在这本书之外,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时尚系列丛书”还包括《古怪的身体》《迪奥的时尚笔记》《我的衣橱故事》等。

《杜尚》

[美]卡尔文·汤姆金斯 著  兰梅  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deerbook 2019年9月

这是一本杜尚的传记。作者是《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艺术评论家卡尔文·汤姆金斯,他曾经采访过杜尚,并撰写了《马塞尔·杜尚:午后访谈》(Marcel Duchamp:The Afternoon Interviews)。他与杜尚的初次见面发生于整整六十年前,那是 1959年10月,时年33岁的汤姆金斯是《新闻周刊》国际新闻部的撰稿人兼编辑,他被指派去采访这位赫赫有名的、已72岁高龄的艺术大师。杜尚被看作一个惜字如金的人,相当严苛地注重保护隐私,还把自己毕生作品说成是“一个喘气的人留下的废物”,在《下楼的裸女》(1912)和《泉》(1917)两件作品之后就避开了公众视线,这无疑为传记写作增加了难度。对汤姆金斯来说,杜尚不仅是一位传主,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这位艺术家去世为止。

2001年由理想国引进的皮埃尔·卡巴纳的《杜尚访谈录》也令人印象深刻。访谈展现了杜尚谈论生活的自在态度以及他反艺术的艺术家姿态,在访谈的最开始,即将80岁的杜尚就说自己一生都很幸运,基本没有为糊口而工作,也没有非要做出点什么出来的压力,他没有忧郁症、没有神经衰弱、没有大病。“我从某个时候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和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这使得我得以长时间地过着单身生活。”

《技术的真相》

[加拿大]厄休拉·M.富兰克林 著  田奥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厄休拉·M.富兰克林是德裔加拿大著名物理学家、冶金学家和作家。这本书是他发表于20年前的加拿大广播公司“梅西讲座”的讲稿。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正如富兰克林在序言中所说,“新兴技术、我们行事的新方式怎样推动了空间与时间的物理及社会边界的扩张。”

《技术的真相》属于“现代人小丛书”书系,这个系列还有《培养想象》和《无意识的文明》,前者是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 的著作——他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至今在文学研究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后者是加拿大政治哲学家约翰·拉尔斯顿·索尔探讨法团主义的作品。此前界面文化曾推荐过该系列中著名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画地为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就是悲剧所在

本周关键词:理查德·耶茨、加藤周一、唐人街、五代十国、杜尚、致命的时尚……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庸人自扰》

[美] 理查德·耶茨 著  姜向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9月

中国读者可能对理查德·耶茨(1926-1992)并不陌生: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曾在2008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凯特·温斯莱特与雷奥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也曾在201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入中文版。

小人物“咎由自取”般地遭遇生活危机与梦想幻灭是理查德·耶茨擅长书写的主题,这位作家也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革命之路》描写了一个典型中产家庭的中年危机故事,甫一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馆奖提名。《十一种孤独》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以冷峻的笔触书写了二战后的美国普通人、边缘人的孤独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庸人自扰》最初出版于1975年,讲述的仍然是遭遇生活危机的普通人的故事。小说主角是一位年过35岁、无聊透顶却小有成就的推销员,因为背叛了婚姻家庭破裂,最终无处可去,辞去工作,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好莱坞,却没有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在精神危机中越陷越深。耶茨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生活也同样并不愉快,他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还曾经历精神崩溃,几次住进精神病院。《庸人自扰》是上海译文“理查德·耶茨文集”中的一册,这套书还包括《冷泉港》《天命》和《革命之路》。

《羊之歌:我的回想》 

[日]加藤周一 著  翁家慧 译
北京出版社·活字文化 2019年8月

《羊之歌》是日本作家加藤周一(1919-2008)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散文体自传,最初连载于1966年到1967年的《朝日周刊》。加藤周一是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和小说家,和丸山真男被并称为“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双峰”。

加藤周一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等。《羊之歌》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之间的生涯,续作则是从1945年写到了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如译者在序中所说,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喜爱诗歌、文艺,自称“不喜欢政治”的加藤周一,对日本社会现实不由自主的关心和投入。在二战期间,他自始至终对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不断对日本内外的政治形势、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并在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时,与其他著名文化人在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保卫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九条会”。

《羊之歌》是岩波书店青版文库中最为畅销的品种之一,出版以来已经重印六十余次,也被不少日本中学、大学收入了学生必读书目。此书属于北京出版社的“述往”丛书系列,这套丛书还有《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老舍评传》《启功评传》等。

《理想的读者》

[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  宋伟航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9年8月

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为博尔赫斯朗读的人。《和博尔赫斯在一起》(也在今年引入了中文版)一书中写到了他与博尔赫斯相处的日子,那时他十六岁,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书店的店员,博尔赫斯已经六十几岁,双目失明。书中还提到了眼盲的博尔赫斯喜爱老虎的明亮黄色,那段博尔赫斯与家养老虎的描写令人难忘。博尔赫斯坐在露天长凳上,突然感到一股来自庞大躯体的热量向他袭来,强劲有力的爪子搭在了他的肩上,“一只家养的老虎用这样的方式向它的梦想家致敬。博尔赫斯并不害怕。只是老虎喘息的热气夹杂着生肉的味道,令他有些困扰。”

曼古埃尔在《理想的读者》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阅读历程,他引用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镜中奇遇》来解构全书,讨论荷马的失明,追溯切·瓦格拉之死给年轻一代的冲击,谈及犹太身份的困扰,同时也写到了博尔赫斯的爱情往事。

《唐人街:镀金的避难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华 陈志明 编  张倍瑜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在美国电影里,唐人街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充满神秘和异域色彩之地,这里有时黑帮成群黄金遍地,有时又被视为模范社区。有社会激进主义者认为唐人街是充满劳动剥削的地方,有人认为唐人街是满足游客贪婪窥视欲的动物园,也有人将唐人街看成是种族主义的遗迹、储藏种族资源的仓库。

唐人街的真相是什么?这本书是一本研究唐人街的论文合集,在书中,学者们通过考察世界上各大城市——包括纽约、芝加哥、巴黎、里斯本和东京等地——的唐人街,揭示了唐人街的本质是什么,唐人街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学者们的意见当然也充满着分歧,北美的学者倾向认为唐人街是被隔离出来的,同时具有住宅与商业功能的社区,也有学者认为唐人街是带有华人文化意象的旅游胜地。而他们都同意,唐人街的共同点在于帮助新的移民适应当地社会——有的唐人街还会设立帮助新移民适应当地社会的实用中介服务,比如语言训练和就业指导等等。 

本书作者有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荣誉退休教授王保华、萨斯喀彻温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胜生、日本筑波大学地理环境科学系教授山下青海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属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文丛系列,这个系列还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社会学、人类学著作,例如《人行道王国》《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等等。

《闽国:10世纪的中国南方王国》

[美]薛爱华 著  程章灿 侯承相 译
后浪·楚尘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8月

此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薛爱华最早出版的汉学专著。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而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原因首先在于研究大一统的王朝对学者更有吸引力,中文文献资料也相对来说更为匮乏。薛爱华在序言中写道,五代与十国相比,五代的研究由于“天命时代传递的正统观念”影响还算比较彻底,而十国的正统性并没有得到其后帝国官方史学家承认——例如薛居正就在《旧五代史》中强调了十国的不合法性,提到其中的官衔与爵位,往往冠以“伪”字;各种各样的零碎材料,比如有关名人怪癖的逸事掌故,也是为了揭露南方王国国军的轻浮举止与不伦之行。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

薛爱华1947年获得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唐代研究的领军人物,被称为中国古代研究的“同义词”。他1958-1964年担任《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主编,其代表作包括《撒马尔罕的金桃》和《朱雀》《神女》等,《撒马尔罕的金桃》曾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引进,内容涉及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作一部唐朝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朱雀》和《神女》都由生活·读书·新知引入中文版,前者以“朱雀”为象征,书写对象是古代中国的热带地区,即今日的岭南与安南地区,后者围绕的是唐代文学的“龙女与雨女”神话主题。《朱雀》和《神女》的译者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程章灿,他也是《闽国》这本新书的译者之一。

《时尚的受害者:致命服饰图鉴史》

[英]艾莉森·马修斯·戴维 著  李婵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此书讲述的是时尚如何致命的故事,重点讨论的时空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英国和北美。那时候,追求着装优雅精致的人们更看重外在形象而非内在健康,女士们脚踩高跟鞋、身穿有箍衬裙、内裹紧身胸衣,男士们头戴厚重礼帽,汗如雨下,脖子被硬邦邦的衣领勒得透不过气,足下还有细长的高靴。1827年,意大利浪漫主义诗人贾科莫·莱奥帕迪(Giacomo Leopardi)在作品《时尚与死神的对话》(Dialogue between Fashion and Death )中将“时尚”拟人化,称之为死神的姐妹。“被鞋子禁锢的蹒跚世人,束身衣让他们透不过气,眼珠鼓起……”

衣物看似是人类脆弱的血肉之躯的保护者,然而在很多时候,它们成为了死神的帮凶。奇装异服杀伤力强,平平无奇的日常衣装也不遑多让,袜子、衬衫、短裙、长裙,就连看似舒服的棉质睡袍,都是杀手阵营里的一员。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证时尚如何通过浸出化学毒素、传染疾病、造成事故(包括火灾和纠缠)来折磨那些制作它们、穿着它们的人们的。

本书作者、瑞尔森大学时装学院副教授艾莉森·戴维把日常无害的服装放在“显微镜”下,带领读者踏上了各式服饰的致命历史,通过调查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时尚物品和文本,向读者展示了虱子缠身的军服、让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意外勒死的围巾等。在这本书之外,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时尚系列丛书”还包括《古怪的身体》《迪奥的时尚笔记》《我的衣橱故事》等。

《杜尚》

[美]卡尔文·汤姆金斯 著  兰梅  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deerbook 2019年9月

这是一本杜尚的传记。作者是《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艺术评论家卡尔文·汤姆金斯,他曾经采访过杜尚,并撰写了《马塞尔·杜尚:午后访谈》(Marcel Duchamp:The Afternoon Interviews)。他与杜尚的初次见面发生于整整六十年前,那是 1959年10月,时年33岁的汤姆金斯是《新闻周刊》国际新闻部的撰稿人兼编辑,他被指派去采访这位赫赫有名的、已72岁高龄的艺术大师。杜尚被看作一个惜字如金的人,相当严苛地注重保护隐私,还把自己毕生作品说成是“一个喘气的人留下的废物”,在《下楼的裸女》(1912)和《泉》(1917)两件作品之后就避开了公众视线,这无疑为传记写作增加了难度。对汤姆金斯来说,杜尚不仅是一位传主,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这位艺术家去世为止。

2001年由理想国引进的皮埃尔·卡巴纳的《杜尚访谈录》也令人印象深刻。访谈展现了杜尚谈论生活的自在态度以及他反艺术的艺术家姿态,在访谈的最开始,即将80岁的杜尚就说自己一生都很幸运,基本没有为糊口而工作,也没有非要做出点什么出来的压力,他没有忧郁症、没有神经衰弱、没有大病。“我从某个时候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和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这使得我得以长时间地过着单身生活。”

《技术的真相》

[加拿大]厄休拉·M.富兰克林 著  田奥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厄休拉·M.富兰克林是德裔加拿大著名物理学家、冶金学家和作家。这本书是他发表于20年前的加拿大广播公司“梅西讲座”的讲稿。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正如富兰克林在序言中所说,“新兴技术、我们行事的新方式怎样推动了空间与时间的物理及社会边界的扩张。”

《技术的真相》属于“现代人小丛书”书系,这个系列还有《培养想象》和《无意识的文明》,前者是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 的著作——他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至今在文学研究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后者是加拿大政治哲学家约翰·拉尔斯顿·索尔探讨法团主义的作品。此前界面文化曾推荐过该系列中著名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画地为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