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已经7点多了,一天工作下来没剩下多大力气进行娱乐项目。正坐在那里无所事事,耳边又隐约传来唱戏的声音。这戏声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几乎天天如此,反正闲来无事,便寻声而去。
戏台在住处不远的河堤上,只有修建的木板小径通向那里,幽深僻静,是散步闲逛的绝好去处。戏一开台,这里便热闹起来。
走到桥上的时候,能清楚听到演员的念念有词,再近一些,响亮紧促的锣鼓声一蹦一跳扑进心里,脚步便跟上了锣鼓的节奏。听惯了流行音乐,听见这二胡、竹笙、锣鼓、梆子、月琴、铙钹,就如同每年春节回家,乡音土话一股脑涌来,有些突然的模式切换让人激动但倍感亲切,那是祖辈们听惯了的声音,早已融进身体血液里的。
戏台并不大,因为修在河堤上,周围全是高低土丘胖瘦树木。台下观众区不大不小,目测一百来号人,中老年人为主力军,板凳上坐得差不多了,最后排还有人站着抽支烟强势围观。
听戏我是听不大懂的,除非像美剧那样有一行行字幕。可是我并不在意能否听懂台上在唱什么,只要仔细看和听就足够了。仿佛少时听周杰伦的歌,含混不清的歌词连珠炮式穿过耳际却不知所云什么鸟语,只是沉迷在曲调的新奇和歌者无拘的吟唱声里流连忘返,听了一遍又一遍,全不理会一首歌毕,只听懂一句半句歌词。
一片欢呼声中,上来一个小生一个花旦。那花旦唱起词来声音温柔似水,甩袖如行云,收袖像轻拍托起的婴儿般小心优雅,动作轻柔似弱风扶柳,羞涩又婉转有话不直说的情意迂迂回回。一曲意犹未尽,铺垫情绪的乐器声里,一位老生走着慢步上台。老生刚烈起来气贯满场荡气回肠,令人心生敬畏。台下大爷大妈们大声叫好大力鼓掌,这本是热衷于曝光于大庭广众城市广场的大妈们的擅长项目,一贯低调沉稳的大爷们也拍掌叫吼,气势不输大妈,令人称奇。
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敲打弹拉乐声不停息,场景微调花旦重新上台。这一段并无多少戏词,花旦走步,抖袖,旋转,摆架势,抛眼神,紧慢有致,踩锣鼓点暧昧默契。习风一阵吹来裙裾漫摆,看着听着人不免在座位上摇摇晃晃,心里一唱一和旌旗飘飘荡荡。
下午停驻的小雨散发在湿润空气里,戏台两边的假树上小灯伪装成密集花朵,开了一树洁白一树鲜红,错落排列。河边的灌木叶子上雨滴在灯光照耀下宛如一颗颗宝石玉珠反射着亮光,在某个恰好的角度被人发现。几场戏罢,夜又深了几分,主持人道了晚安,观众热烈鼓掌感谢演员和乐器老师。走时还不忘把长条板凳搬上戏台还给剧团,告别时笑容堆脸。平时饱受非议跳舞扰民的中老年人此时友善随和。这恐怕就是传统戏曲的美作用于人唤醒审美意识,而产生共鸣的表现吧。因为审美而美,因为欣赏而被欣赏。
戏曲式微,不如歌曲大行其道。流行音乐追根溯源也要从民歌乡谣戏曲里汲取养分。戏曲唱历史唱传奇唱人物悲欢唱爱情离合,唱了千百年仍音韵不失,味道纯甄,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散场时夜黑星稀。河水倒映着近处路灯远处高楼广告霓虹,夜深了却神清气爽少了些倦意。大戏已经唱了好多天,谢幕时主持人说明天还要继续唱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