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制裁下的生活什么样?让这个伊朗人亲口告诉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制裁下的生活什么样?让这个伊朗人亲口告诉你

“制裁一个国家就好比永久地废了一个人。你可以停止伤害,但是创伤会永远留在那里。”

图片来源:网络

2007年的时候,我在德黑兰大学读书。那时的我喜欢用紫色和绿色的施德楼三角舒写细字笔做笔记。某天家里桌子上的笔全部用完之后,我来到学校咖啡馆旁边的办公用品商店,准备再买一些舒写细字笔。

店里的库尔德男孩Farid说:“没有这种笔了。供应商说以后都不会有了。”

我问道:“为什么呢?”

“他们说是因为制裁,但是我并不确定。”他说。

“制裁?笔和制裁有毛线关系啊?”我惊讶地问道。

他耸了耸肩,疲惫的淡褐色眼睛里满是困惑。

而八年之后,原因已经相当明显了。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施以严厉制裁,造成伊朗国内物品紧缺。这是自两伊战争以来,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一段伊朗生活。

而现在,伊朗和P5+1之间达成核协议。这段压抑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充满光明的未来即将来到。

自我出生以来,制裁塑造了我的生活

出生于伊斯兰革命之后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制裁之下。1979年11月,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围攻之后,美国对伊朗进行了第一轮制裁。除了1981年至1984年这段短暂的时期之外,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从未停止。1995年3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总统令,扩大禁运范围,禁止美国公司同伊朗进行商业往来。

但是尽管90年代的制裁无比严苛,但当时的生活仍然比十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要好的多。

当时排长队买基本生活用品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我的父母必须用票券购买诸如面包、起司、肉等一切东西。类似纸、橡皮或女士尼龙袜等日用品常常很难买到。20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结婚之后搬入新家,由于制裁和战争双重打击,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完全停止,他们几乎找不到最基本的家具。为了获得一台冰箱,我的父母将其结婚证书提交给附近的清真寺。这个清真寺会帮助生活在附近的新婚夫妇获得必要的家具。几年之后,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我四岁的时候,我们家才有了手机。我五岁的时候家里才买了一些家具——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诸如小男孩死于前线、一家人被炸弹炸死的新闻。有段时间,我们附近的街上经常会出现炸弹。父亲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就会心惊胆战,不知道父亲是否还能回来。

但是当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战争早已结束了。虽然制裁仍在继续,但是伊朗人民已经找到了获得所需物品的其他途径。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和我的同学都知道这段艰难时光,我们会将其记在心中,但是那已经成为一个故事,一个夜深人静之时、当我们围坐在桌前就会不由自主想起的往事。

生活越来越好 直到“9·11”事件

直到数年之后,我才意识到,“9·11”事件其实是轻松了十年之久的伊朗人们再次进入困顿时期的转折点。尽管伊朗人并未参与此次袭击,但是西方却不断孤立伊朗。2002年,当西方发现伊朗纳坦兹的秘密铀浓缩设备时,再次加强对伊朗的孤立。乔治·布什政府将伊朗列入“邪恶轴心”的名单,并侵入阿富汗,逼近伊朗东部,而伊拉克则从西部进行包围。2005年,保守的德黑兰前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总统选举中战胜改革派之后,伊朗的处境更为艰难。

内贾德在国内进行的变革足以令人们痛苦不堪。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学安保人员(大部分是来自各省的年轻男孩)被从未见过的守卫所取代。我们曾一起就餐的食堂也被一道长长的蓝色帘子隔开,男女分坐。学校教授被迫退休,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开始担任行政职务。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从未觉得内贾德可以代表我们,但也对美国没有任何亲近之情。内贾德将全新的安保人员安插在我们学校,但美国却使我们四面楚歌。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不足,但是在食堂辩论中,我和同学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西方要与我们为敌,为什么这个世界就是不喜欢我们。我们开始把自己称为“被屏蔽的人”,外面的世界从来不曾看见过我们的生活,但对我们来说则一切照旧。

我们对内贾德的所作所为并不关心,然而国际上对于伊朗的谴责却此起彼伏。最开始,我们试着只专注学习、爱情、艺术和生活,但是很困难。国际上有些分析人士认为制裁动摇了伊朗人对于国家的信仰,但是这并不是真的,我和我的朋友从不这么想。我们反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单单给伊朗设置双重标准?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政府拒绝续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驱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人员。当年12月,2007年3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四次通过制裁伊朗的法案。

这几轮制裁措施出台后,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地得到商品了。飞往伊朗的航班越来越少,甚至很多都被取消了。杂志也因为居高不下的纸价难以为继。欧洲和美国也不再购买伊朗的石油,要知道,石油出口曾占到伊朗国民收入的60%-80%。

在我们的国家里,陌生的面孔开始通过操纵政权机构牢牢地掌握了权利。内贾德政府保守的政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束手束脚。

制裁之下,无人幸免,即使是癌症患者

单就制裁对于学术界的影响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的。所有大学都不允许更新搜索数据库,重要的科研设备变得极其稀缺。我们也不再拥有向国外申请奖学金留学的机会。

尽管有大量德黑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内,但是新的制裁政策逼迫着更多人进行自我放逐:几乎没有人愿意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内深造。世界的大门似乎已经紧闭。在我不能买到书写笔后的数月时间里,几乎所有书写工具、绘画工具都从文具店下架了。

走出大学外,制裁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在伊朗再也买不到我妈妈需要的维生素了。卫生棉和进口婴儿配方奶粉也没有了。我们踏遍全城所有的药店,都只得到了一个答案:这些东西因为制裁无处进口了。我爷爷眼病需要的德国眼药水也买不到了,伊朗产的眼药水只会让他更难受。

更严重的是,重病患者因为缺乏药物不能得到及时治疗。2011年至2014年间,在我去医院探访生病的亲戚时,我看到了很多病人的病情因为延迟治疗变得十分不乐观。

“什么,他们让我卖掉房子来支付医药费?那么如果我还是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一天,我遇到这个高个银发男子时,他正在质问医生。他刚刚开始接受化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三周后,他去世了。

几乎就像一个噩梦,伊朗的癌症率开始攀升。有一些医生认为这也得要怪国产的劣质石油。德黑兰的空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三不五时就被灰绿色的雾霾笼罩全城,让人几乎不能呼吸。

伊朗的银行被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Telecommunications)孤立,伊朗与外国金融业交流几乎不再可能。个体经济领域同样遭遇重创。纺织业和机动车制造业首当其冲,很多工厂纷纷倒闭。零件购买和设备维修成了全行业领域的一个问题。伊朗除了石油以外的两大出口产品,手工地毯和开心果也处于滞销状态。

所有这一切都让伊朗的经济来了一个自由落体。新一轮的制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据估计可能高达40%。牛奶和植物油这样的普通商品价格也高得离谱。一些日常商品只能在黑市买到,而官方和其他人自然也无法估计黑市里商品的通胀率。

不同的是,这一轮的制裁不再是一群人的挣扎。社会里冒出许许多多精明而不道德的投机分子,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谋取暴利。他们勾起了同胞的欲望和嫉妒心理。他们成了富有的商人,但是同胞们开始相互为敌,道德和社会生活开始解体。在战争年代,我从来不可能跟我爸爸要一个跟同学一样的玩具,因为我家有的大家都有,我家没有的大家都没有。但是在这一轮制裁中,我却看到我的堂弟们缠着叔叔让他买跟同学一样的高档玩具。

止核条约为伊朗带来了希望,也带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2013年,鲁哈尼当选为总统,并许诺要终止这一恶性循环,把理智和食物带回到伊朗。然而,此时的伊朗已是内外交困、积重难返,他的承诺至今还未实现。

2015年7月14日,当伊朗同六国签署协议后,我们被告知制裁时代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就在那天晚上,经历了二战、战后革命、两伊战争以及这些年制裁的祖父看到了这则新闻后只是浅浅一笑,看着远方,然后读着一句诗:“我们还是我们,但是叶在风中舞动。”

签署协议的那天晚上,我开车行驶在德黑兰街头,想要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反应的。Valiasr大街是中东地区最长的街道,它从北到南横贯整座城市。道路两旁曾经生长着高大的无花果树,但是现在只有在Valiasr北大街才有,那一区域也成了德黑兰的富人区。而南大街则聚集了很多人。人们从车里走出来,放着音乐,口哨声和欢呼声回荡在整个德黑兰的夜空。

我从没有在德黑兰看到过这么多豪车:莲花、奔驰、宝马。但是穿梭在这些车辆之间的摩托党更加引人注目。他们大多是来自南区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脏脏的T恤、假耐克鞋。当我向南驶去时,他们或是尖叫或是呼号,脸上洋溢的欢笑和死寂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

我已经活了30年。我生于革命后,长在两伊战争时。我见证过稳定,也见证过吵闹,我见证过流血,也见证过平静,还有那些暗涌其间难以定义的时光。尽管制裁即将被取消,但是我们不再期待一个简单的富足时代。即使一切都按照计划来,制裁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无法消除的。我认识的一位德黑兰大学经济学家如此说道:“制裁一个国家就好比永久地废了一个人。你可以停止伤害,但是创伤会永远留在那里。”

我在想这一切会是真的吗。一纸协议真的能为我们带来期许的一切——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复苏、政治更加开明和更多社会空间——我们早已失去的一切。谁又能保证一切不会再度化为泡影?经历了30年起起伏伏的伊朗人都知道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世界的意志,伊朗的命运并掌握伊朗人手中。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现实,最终只是这个现实改变了我们。对于很多伊朗人来说,制裁的结束只是伊朗这本未完待续的大书里一章的终结。你活着就在书写,你死了方可卒读。

 

Pedesrian是来自伊朗胡泽斯坦的女作家。

翻译: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vox.com

原标题::I live in Iran. Here's how sanctions have shaped my lif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制裁下的生活什么样?让这个伊朗人亲口告诉你

“制裁一个国家就好比永久地废了一个人。你可以停止伤害,但是创伤会永远留在那里。”

图片来源:网络

2007年的时候,我在德黑兰大学读书。那时的我喜欢用紫色和绿色的施德楼三角舒写细字笔做笔记。某天家里桌子上的笔全部用完之后,我来到学校咖啡馆旁边的办公用品商店,准备再买一些舒写细字笔。

店里的库尔德男孩Farid说:“没有这种笔了。供应商说以后都不会有了。”

我问道:“为什么呢?”

“他们说是因为制裁,但是我并不确定。”他说。

“制裁?笔和制裁有毛线关系啊?”我惊讶地问道。

他耸了耸肩,疲惫的淡褐色眼睛里满是困惑。

而八年之后,原因已经相当明显了。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施以严厉制裁,造成伊朗国内物品紧缺。这是自两伊战争以来,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一段伊朗生活。

而现在,伊朗和P5+1之间达成核协议。这段压抑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充满光明的未来即将来到。

自我出生以来,制裁塑造了我的生活

出生于伊斯兰革命之后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制裁之下。1979年11月,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围攻之后,美国对伊朗进行了第一轮制裁。除了1981年至1984年这段短暂的时期之外,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从未停止。1995年3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总统令,扩大禁运范围,禁止美国公司同伊朗进行商业往来。

但是尽管90年代的制裁无比严苛,但当时的生活仍然比十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要好的多。

当时排长队买基本生活用品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我的父母必须用票券购买诸如面包、起司、肉等一切东西。类似纸、橡皮或女士尼龙袜等日用品常常很难买到。20世纪80年代,我的父母结婚之后搬入新家,由于制裁和战争双重打击,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完全停止,他们几乎找不到最基本的家具。为了获得一台冰箱,我的父母将其结婚证书提交给附近的清真寺。这个清真寺会帮助生活在附近的新婚夫妇获得必要的家具。几年之后,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我四岁的时候,我们家才有了手机。我五岁的时候家里才买了一些家具——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整个战争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诸如小男孩死于前线、一家人被炸弹炸死的新闻。有段时间,我们附近的街上经常会出现炸弹。父亲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就会心惊胆战,不知道父亲是否还能回来。

但是当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战争早已结束了。虽然制裁仍在继续,但是伊朗人民已经找到了获得所需物品的其他途径。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和我的同学都知道这段艰难时光,我们会将其记在心中,但是那已经成为一个故事,一个夜深人静之时、当我们围坐在桌前就会不由自主想起的往事。

生活越来越好 直到“9·11”事件

直到数年之后,我才意识到,“9·11”事件其实是轻松了十年之久的伊朗人们再次进入困顿时期的转折点。尽管伊朗人并未参与此次袭击,但是西方却不断孤立伊朗。2002年,当西方发现伊朗纳坦兹的秘密铀浓缩设备时,再次加强对伊朗的孤立。乔治·布什政府将伊朗列入“邪恶轴心”的名单,并侵入阿富汗,逼近伊朗东部,而伊拉克则从西部进行包围。2005年,保守的德黑兰前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总统选举中战胜改革派之后,伊朗的处境更为艰难。

内贾德在国内进行的变革足以令人们痛苦不堪。我们习以为常的大学安保人员(大部分是来自各省的年轻男孩)被从未见过的守卫所取代。我们曾一起就餐的食堂也被一道长长的蓝色帘子隔开,男女分坐。学校教授被迫退休,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人开始担任行政职务。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从未觉得内贾德可以代表我们,但也对美国没有任何亲近之情。内贾德将全新的安保人员安插在我们学校,但美国却使我们四面楚歌。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不足,但是在食堂辩论中,我和同学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西方要与我们为敌,为什么这个世界就是不喜欢我们。我们开始把自己称为“被屏蔽的人”,外面的世界从来不曾看见过我们的生活,但对我们来说则一切照旧。

我们对内贾德的所作所为并不关心,然而国际上对于伊朗的谴责却此起彼伏。最开始,我们试着只专注学习、爱情、艺术和生活,但是很困难。国际上有些分析人士认为制裁动摇了伊朗人对于国家的信仰,但是这并不是真的,我和我的朋友从不这么想。我们反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单单给伊朗设置双重标准?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政府拒绝续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驱逐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人员。当年12月,2007年3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四次通过制裁伊朗的法案。

这几轮制裁措施出台后,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轻易地得到商品了。飞往伊朗的航班越来越少,甚至很多都被取消了。杂志也因为居高不下的纸价难以为继。欧洲和美国也不再购买伊朗的石油,要知道,石油出口曾占到伊朗国民收入的60%-80%。

在我们的国家里,陌生的面孔开始通过操纵政权机构牢牢地掌握了权利。内贾德政府保守的政策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束手束脚。

制裁之下,无人幸免,即使是癌症患者

单就制裁对于学术界的影响来说就是毁灭性的的。所有大学都不允许更新搜索数据库,重要的科研设备变得极其稀缺。我们也不再拥有向国外申请奖学金留学的机会。

尽管有大量德黑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国内,但是新的制裁政策逼迫着更多人进行自我放逐:几乎没有人愿意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内深造。世界的大门似乎已经紧闭。在我不能买到书写笔后的数月时间里,几乎所有书写工具、绘画工具都从文具店下架了。

走出大学外,制裁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在伊朗再也买不到我妈妈需要的维生素了。卫生棉和进口婴儿配方奶粉也没有了。我们踏遍全城所有的药店,都只得到了一个答案:这些东西因为制裁无处进口了。我爷爷眼病需要的德国眼药水也买不到了,伊朗产的眼药水只会让他更难受。

更严重的是,重病患者因为缺乏药物不能得到及时治疗。2011年至2014年间,在我去医院探访生病的亲戚时,我看到了很多病人的病情因为延迟治疗变得十分不乐观。

“什么,他们让我卖掉房子来支付医药费?那么如果我还是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一天,我遇到这个高个银发男子时,他正在质问医生。他刚刚开始接受化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三周后,他去世了。

几乎就像一个噩梦,伊朗的癌症率开始攀升。有一些医生认为这也得要怪国产的劣质石油。德黑兰的空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三不五时就被灰绿色的雾霾笼罩全城,让人几乎不能呼吸。

伊朗的银行被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Telecommunications)孤立,伊朗与外国金融业交流几乎不再可能。个体经济领域同样遭遇重创。纺织业和机动车制造业首当其冲,很多工厂纷纷倒闭。零件购买和设备维修成了全行业领域的一个问题。伊朗除了石油以外的两大出口产品,手工地毯和开心果也处于滞销状态。

所有这一切都让伊朗的经济来了一个自由落体。新一轮的制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据估计可能高达40%。牛奶和植物油这样的普通商品价格也高得离谱。一些日常商品只能在黑市买到,而官方和其他人自然也无法估计黑市里商品的通胀率。

不同的是,这一轮的制裁不再是一群人的挣扎。社会里冒出许许多多精明而不道德的投机分子,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谋取暴利。他们勾起了同胞的欲望和嫉妒心理。他们成了富有的商人,但是同胞们开始相互为敌,道德和社会生活开始解体。在战争年代,我从来不可能跟我爸爸要一个跟同学一样的玩具,因为我家有的大家都有,我家没有的大家都没有。但是在这一轮制裁中,我却看到我的堂弟们缠着叔叔让他买跟同学一样的高档玩具。

止核条约为伊朗带来了希望,也带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2013年,鲁哈尼当选为总统,并许诺要终止这一恶性循环,把理智和食物带回到伊朗。然而,此时的伊朗已是内外交困、积重难返,他的承诺至今还未实现。

2015年7月14日,当伊朗同六国签署协议后,我们被告知制裁时代就要一去不复返了。

就在那天晚上,经历了二战、战后革命、两伊战争以及这些年制裁的祖父看到了这则新闻后只是浅浅一笑,看着远方,然后读着一句诗:“我们还是我们,但是叶在风中舞动。”

签署协议的那天晚上,我开车行驶在德黑兰街头,想要看看这座城市是如何反应的。Valiasr大街是中东地区最长的街道,它从北到南横贯整座城市。道路两旁曾经生长着高大的无花果树,但是现在只有在Valiasr北大街才有,那一区域也成了德黑兰的富人区。而南大街则聚集了很多人。人们从车里走出来,放着音乐,口哨声和欢呼声回荡在整个德黑兰的夜空。

我从没有在德黑兰看到过这么多豪车:莲花、奔驰、宝马。但是穿梭在这些车辆之间的摩托党更加引人注目。他们大多是来自南区的年轻人。他们穿着脏脏的T恤、假耐克鞋。当我向南驶去时,他们或是尖叫或是呼号,脸上洋溢的欢笑和死寂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

我已经活了30年。我生于革命后,长在两伊战争时。我见证过稳定,也见证过吵闹,我见证过流血,也见证过平静,还有那些暗涌其间难以定义的时光。尽管制裁即将被取消,但是我们不再期待一个简单的富足时代。即使一切都按照计划来,制裁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无法消除的。我认识的一位德黑兰大学经济学家如此说道:“制裁一个国家就好比永久地废了一个人。你可以停止伤害,但是创伤会永远留在那里。”

我在想这一切会是真的吗。一纸协议真的能为我们带来期许的一切——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复苏、政治更加开明和更多社会空间——我们早已失去的一切。谁又能保证一切不会再度化为泡影?经历了30年起起伏伏的伊朗人都知道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世界的意志,伊朗的命运并掌握伊朗人手中。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现实,最终只是这个现实改变了我们。对于很多伊朗人来说,制裁的结束只是伊朗这本未完待续的大书里一章的终结。你活着就在书写,你死了方可卒读。

 

Pedesrian是来自伊朗胡泽斯坦的女作家。

翻译:韩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vox.com

原标题::I live in Iran. Here's how sanctions have shaped my lif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