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量化对冲策略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对冲策略相较于主动管理策略的优势何在?在选股和择时方面有着怎样的不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界面新闻特别邀请到辉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文冠先生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界面新闻:相较于主动管理策略,量化对冲策略往往能够带来比较稳健的收益,您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上的支持吗?
申文冠:量化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进化,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量化私募都是16年开始的,所以量化私募的业绩大多可追述的是近3年的业绩。2015年大震荡后的近三年,是非常艰难的时期,很多主动管理型私募业绩惨淡,但是不少量化私募还是可以做出绝对收益的,其中优秀团队的业绩基本都能超过30%。
界面新闻:为什么主动管理策略在过去十年赚钱很难呢?
申文冠:其实这个逻辑很简单,主动管理策略主要是赚市场的钱、风格的钱,重仓某些行业、某些个股,所以当市场没行情,或者说基金经理偏好的行业和个股没有表现时,就赚不到钱,一般而言,中长期至少要有3个月的上涨行情,主动管理策略才容易赚钱,并且基金经理的状态特别重要,如果感觉不对,那么可能行情来了也不管用。
总体来看,主动管理策略要干对4件事情才能开始赚钱:1.宏观判断要准,什么时候是底和顶,特别是在A股,择时还是很重要的,而择时是个世界性难题。2.要知行合一,仓位要加上去。很多时候股市涨了不少了之后,仓位才敢加满。这也是为什么股市触底反弹的第一阶段,绝大部分主观跑不赢指数的核心原因。3.要选对行业。4.要选对个股。
界面新闻:量化对冲策略相比于主动管理策略,在选股和择时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申文冠:量化赚的是超额的钱,只要超额能稳定超过30%就可以,现在对量化来说是相对简单的事,即使股市下跌,不管是量化指数增强还是量化对冲,都能赚钱。不同于主观重仓行业和个股的交易行为,很多量化的选股都是超过300只的,个股比例不超过1%,所以不用担心买错行业和个股的问题。
量化策略不依赖于基金经理个人的偏好和经验,依靠数据逻辑和统计规律,所以不会有个人状态不好影响盈利的问题,也能快速跟随股市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小众的量化择时策略,不管市场表现如何,量化都是满仓做,不用担心股市上涨却没有仓位的问题。另外,量化交易速度足够快,也有很强的日内交易的团队,所以也可以赚每天股价波动的钱,克服主动管理的一些问题。
界面新闻:目前量化的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在当前的市场里,量化发展的情况如何?
申文冠:2017年开始的近三年,量价高频多因子模型大放异彩。2018年,不少量化私募,运用深度学习的框架,又给量化投资插上了人工智能的翅膀。在股指期货贴水长期超过15%的当前,不少量化新生代的团队在控制一定风格暴露、选股极度分散的前提下,硬生生干出了30%甚至更高的超额收益。2019年,进入量化领域的资金暴增,随着A股交易量的持续低迷,以及波动方向的不稳定,高频量价开始变得非常拥挤,做出超额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界面新闻:那您觉得量化对冲策略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怎样?
申:未来投资工具会不断丰富、双向机制也会更完善、境内外互联互通会越来越多,量化行业也将再次迎来百花齐放,然后最终走出几家有垄断性优势的头部私募的格局。资金实力、IT资源、智力资源、模型经验、品牌知名度等是成为头部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的护城河。
近期,不管是GDR、两融标的扩大、公募转融券上线,还是科创板上市,党和政府从政策和舆论方面,都在不遗余力地给予资本市场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支持。这些新市场、新动向、新工具,对量化行业发展是有非常重大的潜在价值的。比如公募转融券,等明年系统正式上线后,如果有稳定的券源供给,叠加可做空标的的扩容,不管是对于量化T+0策略、量化阿尔法策略、量化多空策略,还是主观的宏观对冲策略,都将能促进其实现一次质的飞越,我对证监会的市场改革措施高度赞成,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前进充满信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