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本周关键词:王安忆、库切、图书装帧、医学、数学、时尚……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成长初始革命年》

王安忆 著
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2019-7

在今年译林出版社再版的文学访谈录《谈话录》一书中,王安忆曾讲述过自己的成长背景,她出生于1950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家庭,有安徽下乡的经历,对话中她提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关键节点“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也讲到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前辈同代以及她的写作历程。而在这本新近出版的《成长初始革命年》里,王安忆则用在1988年到2018年间发表的17篇作品整理出了“一个人的思想史”,其中有散文,有对谈,也有演讲、游记等。

第一部分是王安忆在寻根文学发起之际在浙江绍兴查访母系祖居的经历,在序言中,王安忆指出,这个阶段她的写作“经验被过度地挥霍,来不及积蓄能量,开发新世界”;在第二部分中,王安忆以《我的同学董小苹》一文回忆了儿时伙伴;《重建象牙塔》则是她为好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的文论集所作序言;第三篇《英特纳雄耐尔》谈到了她在“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时结识陈映真的往事。陈映真对于王安忆是“精神偶像”一般的存在,“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自1983年初见,“我一直追索着他,结果只染上了他的失望。……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拋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发表于1997年的《接近世纪初》则是作者在世纪末对悲观主义的反思,激励自己看见“结束之后的开始、破坏之后的建设”。第三部分是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与陈思和的《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以及在21世纪所做的四次发言。写作时间最接近现在、占据全书篇幅最多的是第四部分,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学和艺术的看法和学习实践心得。

这本书属于活字文化“视野丛书”系列,该丛书由北岛发起和主编,已经出版了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在中国当代活跃的作家、艺术家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的作品。读者可以跟随他们文化思想的脉络,穿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走过九十年代,并追随作者的视野进入对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探寻。

《耶稣的学生时代》

[南非]J.M.库切 著  杨向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7

对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得过两次布克奖的南非作家库切来说,《耶稣的学生时代》是他“耶稣三部曲”中继《耶稣的童年》后的第二部。在书的题记处,库切用《堂吉诃德》中的话自我打趣:“不论哪部书,续篇从来没有好的。”这本曾进入2016年布克奖候选名单的作品,也因为简洁到近乎干瘪的语言、冷淡如宜家陈列的环境铺陈以及近乎为零的社会细节招致了许多读者的抱怨:“像西班牙语翻译过来的英语译文”、“环境描述如同宜家”、“社会细节过少以至于人物不立体”。他这种大纲式风格的语言,一方面是对读者的挑战,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圣经》的模仿——实际上,这一系列的情节和《圣经》有多处互文。

在《耶稣的童年》中,西蒙、伊内斯带着男孩大卫从沙漠中的难民营出发,逃离了有序却毫无激情的诺维拉,来到了新城市埃斯特拉。大卫进入了当地神秘主义舞蹈学院,在这里他接受了校长夫人的指导,学会通过跳舞把数字从星星上召唤下来。接着,一桩谋杀降临在校长夫人的身上……库切的小说常常处理宏大的主题,“新移民”是其中之一,作为新移民,大卫等人不是固定不变地依附于某种文化上,而是不断变换着自己生活的地点、场合,不断在寻求新生活的可能性,追求身份认同和生命价值。在本书中,主人公在与其他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发表了关于激情、权力、秩序、羞耻等宏大主题的思考。

在该书中文版的新书分享会上,作家李洱用“晚期写作”风格来阐释库切这部作品的特点。他讲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多诺提出,晚期风格的特征是碎片、超验,库切自己也曾提起,晚期写作的叙事要素应尽量简单。这也正是《耶稣的学生时代》的特征。“晚期写作的特点十分鲜明,其中的叙事要素极为简单,但是总有一种浓烈的宗教气氛笼罩在作品上空,盘旋在上空,使我们难以非常清晰的把握。但是它又非常吸引人,文学和现实之间有非常深刻的关联。”

《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

[美]马丁·普克纳 著  陈芳代 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如副标题所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字的宏观故事。作者看到,文字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是通过四个阶段展开的。在第一个阶段,小群体的抄写员主宰了文字系统,从而掌控了那些从讲故事的人当中收集的文献,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在第二个阶段,在经典文本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时,佛陀、苏格拉底、耶稣等抨击了神职人员和抄写员的影响力,而其追随者发展出了新的写作风格;在第三个阶段,独立作者登场,这些作者开始的时候学习模仿古老文本,但随后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这样大胆的作者创造出了新的文学体裁,在这些体裁中,最重要的是小说;第四个阶段,随着纸和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批量生产和大众文学的新时代随之到来,报刊和海报传单相继诞生。在作者眼中,这四个阶段以及使其可能的故事和发明,构成了文字塑造的世界。

今天,技术改革依然在进行,文字被传播和阅读的方式不断改变。从电子邮件到博客和微博,我们面临着新和旧的组合。本书作者认为,仅仅坐在书桌前思考文学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星球的历史是不够的,他还来到了伟大文本和发明诞生的地方,与考古学家、翻译家和作家进行对话。在一系列阅读和游历之后,作者从四千年的世界文学里挑选出了16部他认为尤其具有意义的经典作品,写成了这本《文字的力量》。从《伊利亚特》《一千零一夜》到《共产党宣言》和《哈利·波特》,他讲述了世界文学的来龙去脉。读者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所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

《亲历切尔诺贝利》

[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著 刘建波 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8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33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今年,随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热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再度引起热议。在此之前,这一话题进入大众讨论是因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阿列克谢耶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们,并以独白的方式将这些访谈在书中加以呈现。这些人的故事也隐隐透露出一个事实: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不同,《亲历切尔诺贝利》的作者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Grigori Medvedev)并非作家,他是俄罗斯的一位高级工程师。1970年代曾担任切尔诺贝利1号反应堆的首席工程师。16年后,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之后,他第一时间被派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负责进行调查。因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对当时悲剧每日进展的记录,从工程师的角度还原了事故现场及起因,记录了经历现场的人们的证词。在本书当中,人们一方面可以读到造成事故中工作人员缺乏知识、领导层失败及混乱的原因,以及当局对各种问题严格保密、不愿正视而造成的更为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救援人员的英勇事迹和受害者的坚强。

《国王与诸神:约翰·加利亚诺、亚历山大·麦昆的人生起落与时尚帝国的兴衰》

[美]黛娜·托马斯 著  李孟苏 林艺璐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9

本书作者、《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黛娜·托马斯曾为《华盛顿邮报》撰写过一篇关于约翰·加利亚诺的报道,在此期间,她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时尚大佬吸毒、住进精神病院之类的新闻,从而开始关注设计师们光鲜背后的故事。随着麦昆在2010年饱经精神折磨后不幸离世和2011年加利亚诺因歧视犹太民族而被迪奥解雇,她也正式开始写作这本《国王与诸神》。

黛娜看到,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作为时尚帝国的两位“国王”,他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同性恋、内向而敏感、来自社会下层、来自同一间学校、创造力惊人、成为超级明星、自我毁灭……在20多年之前,他们登上了时尚舞台,年少成名。1997年,他们分别担任了LVMH集团旗下两个品牌的创意总监。麦昆酷爱用戏剧手法强调自己的服装设计,将服装意境扩展到想象的极限。Lady Gaga身上的疯狂设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乎都出麦昆之手。加利亚诺则钟爱复古奢华风格,荒诞而优雅,1997年,加利亚诺当年入主Dior的第一年,他就献上了以旗袍、双鱼、锦缎等中国元素为题的女装系列,再现18世纪美好年代的奢华极致。在2004年的秋冬高定系列中,加利亚诺的灵感来源则是辉煌浮华的维多利亚时期。

加利亚诺和麦昆的职业生涯也可视作时尚行业崛起的过程,时尚奢侈品行业从家族管理的小规模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产业。时尚越来越与创造无关,而与消费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时装设计师面临着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压力、难以完成的工作量和不停压来的最后期限。加利亚诺酗酒成性,加之工作上的压力,他经常酩酊大醉、神志不清,而在2010年,麦昆在位于伦敦的豪宅里上吊自杀。

《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著 李尚仁 译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8

现代医学的诞生并不是西方人独自完成的,它其实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在亚洲、非洲、美洲地区的殖民史中看到,医学不仅保护着殖民者的生命健康,促进经济活动,也肩负着文明开化的道德使命。虽然中国没有像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和非洲那样完全沦为殖民地,而且自身有着强大的本土医学传统,但是中国的医学经验还是受到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在和西方医学结合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也让中国、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

医学只是帮助殖民者进行治理的工具吗,还是说它是帮助被殖民者改善医疗条件的福音呢?答案或许不是二分这么简单。在本书中,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Pratik Chakrabarti)从全球史的视角,以地区和时间为主线,论述了16到20世纪中叶全球殖民过程中的医学发展。作者指出,关于鸦片、病媒、热带医学、疫苗接种和赤脚医生的故事,既是中国的历史,也是帝国的历史。在两者中定位权力、剥削和边缘的历史也很重要,“地方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史和帝国史,反之亦然。”

《艺术中的灰姑娘:西方书籍装帧》

[英]罗勃·谢泼德 著  李凌云 译
海豚出版社 2017-8

1912年4月15日凌晨3点,“世上最奢华之书”《伟大的奥玛》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大西洋的海底。这本书是英国装帧设计家桑格斯基为《鲁拜集》制作的特装版,凝聚了波斯艺术风格——共镶嵌了一千多颗宝石,包括红宝石、绿松石、紫水晶、托帕石、橄榄石、石榴石和一颗祖母绿。书封上有三只孔雀,羽翎镶上宝石;浓密的葡萄藤,果实由两百多颗紫水晶镶嵌而成,一条盘曲虬结的蛇,牙齿由象牙制作,眼睛则镶嵌着祖母绿……桑格斯基试图用奢华的设计与装帧展现本书的主题。

《艺术中的灰姑娘:西方书籍装帧》一书的英文名是The Cinderella of the Arts: A Short History of Sangorski & Sutcliffe,即“桑格斯基—萨克利夫图书装帧公司小史”。作者罗勃·谢泼德是英国知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作家,任谢菲尔德书店和桑格斯基—萨克利夫公司(即制作了《伟大的奥玛》一书的公司)的常务董事。他看到,书籍装帧艺术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中的灰姑娘”,而这家公司在传承这一高级手工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从该公司的早期岁月谈起,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伟大的奥玛》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这本书沉没之后该公司是如何发展装帧艺术的。除了阅读文字以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图片,一览书籍装帧的美妙奢华。

《最后的数学问题》

[美]马里奥·利维奥 著  黄征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8

不要被一本数学主题的书吓到!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数学证明,连公式都没有。本书作者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 )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和数学科普作家。他曾经收到过无数“民间”宇宙学研究者自行研究出来的关于宇宙的理论,但是他看到,只要这些理论无法用数学的语言进行精确描述,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评判。因为,数学是建设任何宇宙学理论需要的坚实的“脚手架”。

上帝是数学家吗?数学到底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数学为什么可以解释万物?在本书中,马里奥·利维奥从数学和逻辑的联系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本身的发展以及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他回顾了历史上以及当今世界中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认知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各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在研究过程当中体现出的远见卓识。其中包括信奉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以及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宇宙的伽利略、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儿,反对柏拉图主义的现代数学家阿蒂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第一版中文版在2010年出版,书名是《数学沉思录:古今数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新版修正了第一版译稿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

本周关键词:王安忆、库切、图书装帧、医学、数学、时尚……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成长初始革命年》

王安忆 著
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2019-7

在今年译林出版社再版的文学访谈录《谈话录》一书中,王安忆曾讲述过自己的成长背景,她出生于1950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家庭,有安徽下乡的经历,对话中她提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关键节点“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也讲到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前辈同代以及她的写作历程。而在这本新近出版的《成长初始革命年》里,王安忆则用在1988年到2018年间发表的17篇作品整理出了“一个人的思想史”,其中有散文,有对谈,也有演讲、游记等。

第一部分是王安忆在寻根文学发起之际在浙江绍兴查访母系祖居的经历,在序言中,王安忆指出,这个阶段她的写作“经验被过度地挥霍,来不及积蓄能量,开发新世界”;在第二部分中,王安忆以《我的同学董小苹》一文回忆了儿时伙伴;《重建象牙塔》则是她为好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的文论集所作序言;第三篇《英特纳雄耐尔》谈到了她在“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时结识陈映真的往事。陈映真对于王安忆是“精神偶像”一般的存在,“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自1983年初见,“我一直追索着他,结果只染上了他的失望。……我从来没有赶上过他,而他已经被时代拋在身后,成了落伍者,就好像理想国乌托邦,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它,却已经熟极而腻。”发表于1997年的《接近世纪初》则是作者在世纪末对悲观主义的反思,激励自己看见“结束之后的开始、破坏之后的建设”。第三部分是王安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与陈思和的《两个69届初中生的对话》以及在21世纪所做的四次发言。写作时间最接近现在、占据全书篇幅最多的是第四部分,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学和艺术的看法和学习实践心得。

这本书属于活字文化“视野丛书”系列,该丛书由北岛发起和主编,已经出版了张承志、徐冰、李零、韩少功、汪晖、李陀等在中国当代活跃的作家、艺术家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的作品。读者可以跟随他们文化思想的脉络,穿越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走过九十年代,并追随作者的视野进入对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探寻。

《耶稣的学生时代》

[南非]J.M.库切 著  杨向荣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7

对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得过两次布克奖的南非作家库切来说,《耶稣的学生时代》是他“耶稣三部曲”中继《耶稣的童年》后的第二部。在书的题记处,库切用《堂吉诃德》中的话自我打趣:“不论哪部书,续篇从来没有好的。”这本曾进入2016年布克奖候选名单的作品,也因为简洁到近乎干瘪的语言、冷淡如宜家陈列的环境铺陈以及近乎为零的社会细节招致了许多读者的抱怨:“像西班牙语翻译过来的英语译文”、“环境描述如同宜家”、“社会细节过少以至于人物不立体”。他这种大纲式风格的语言,一方面是对读者的挑战,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对《圣经》的模仿——实际上,这一系列的情节和《圣经》有多处互文。

在《耶稣的童年》中,西蒙、伊内斯带着男孩大卫从沙漠中的难民营出发,逃离了有序却毫无激情的诺维拉,来到了新城市埃斯特拉。大卫进入了当地神秘主义舞蹈学院,在这里他接受了校长夫人的指导,学会通过跳舞把数字从星星上召唤下来。接着,一桩谋杀降临在校长夫人的身上……库切的小说常常处理宏大的主题,“新移民”是其中之一,作为新移民,大卫等人不是固定不变地依附于某种文化上,而是不断变换着自己生活的地点、场合,不断在寻求新生活的可能性,追求身份认同和生命价值。在本书中,主人公在与其他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发表了关于激情、权力、秩序、羞耻等宏大主题的思考。

在该书中文版的新书分享会上,作家李洱用“晚期写作”风格来阐释库切这部作品的特点。他讲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多诺提出,晚期风格的特征是碎片、超验,库切自己也曾提起,晚期写作的叙事要素应尽量简单。这也正是《耶稣的学生时代》的特征。“晚期写作的特点十分鲜明,其中的叙事要素极为简单,但是总有一种浓烈的宗教气氛笼罩在作品上空,盘旋在上空,使我们难以非常清晰的把握。但是它又非常吸引人,文学和现实之间有非常深刻的关联。”

《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

[美]马丁·普克纳 著  陈芳代 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7

如副标题所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字的宏观故事。作者看到,文字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是通过四个阶段展开的。在第一个阶段,小群体的抄写员主宰了文字系统,从而掌控了那些从讲故事的人当中收集的文献,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在第二个阶段,在经典文本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时,佛陀、苏格拉底、耶稣等抨击了神职人员和抄写员的影响力,而其追随者发展出了新的写作风格;在第三个阶段,独立作者登场,这些作者开始的时候学习模仿古老文本,但随后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这样大胆的作者创造出了新的文学体裁,在这些体裁中,最重要的是小说;第四个阶段,随着纸和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批量生产和大众文学的新时代随之到来,报刊和海报传单相继诞生。在作者眼中,这四个阶段以及使其可能的故事和发明,构成了文字塑造的世界。

今天,技术改革依然在进行,文字被传播和阅读的方式不断改变。从电子邮件到博客和微博,我们面临着新和旧的组合。本书作者认为,仅仅坐在书桌前思考文学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星球的历史是不够的,他还来到了伟大文本和发明诞生的地方,与考古学家、翻译家和作家进行对话。在一系列阅读和游历之后,作者从四千年的世界文学里挑选出了16部他认为尤其具有意义的经典作品,写成了这本《文字的力量》。从《伊利亚特》《一千零一夜》到《共产党宣言》和《哈利·波特》,他讲述了世界文学的来龙去脉。读者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所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

《亲历切尔诺贝利》

[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著 刘建波 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8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33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也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今年,随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热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再度引起热议。在此之前,这一话题进入大众讨论是因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阿列克谢耶维奇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们,并以独白的方式将这些访谈在书中加以呈现。这些人的故事也隐隐透露出一个事实: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不同,《亲历切尔诺贝利》的作者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Grigori Medvedev)并非作家,他是俄罗斯的一位高级工程师。1970年代曾担任切尔诺贝利1号反应堆的首席工程师。16年后,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之后,他第一时间被派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负责进行调查。因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对当时悲剧每日进展的记录,从工程师的角度还原了事故现场及起因,记录了经历现场的人们的证词。在本书当中,人们一方面可以读到造成事故中工作人员缺乏知识、领导层失败及混乱的原因,以及当局对各种问题严格保密、不愿正视而造成的更为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救援人员的英勇事迹和受害者的坚强。

《国王与诸神:约翰·加利亚诺、亚历山大·麦昆的人生起落与时尚帝国的兴衰》

[美]黛娜·托马斯 著  李孟苏 林艺璐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9

本书作者、《新闻周刊》巴黎分社资深文化与时尚作家黛娜·托马斯曾为《华盛顿邮报》撰写过一篇关于约翰·加利亚诺的报道,在此期间,她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时尚大佬吸毒、住进精神病院之类的新闻,从而开始关注设计师们光鲜背后的故事。随着麦昆在2010年饱经精神折磨后不幸离世和2011年加利亚诺因歧视犹太民族而被迪奥解雇,她也正式开始写作这本《国王与诸神》。

黛娜看到,约翰·加利亚诺和亚历山大·麦昆作为时尚帝国的两位“国王”,他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同性恋、内向而敏感、来自社会下层、来自同一间学校、创造力惊人、成为超级明星、自我毁灭……在20多年之前,他们登上了时尚舞台,年少成名。1997年,他们分别担任了LVMH集团旗下两个品牌的创意总监。麦昆酷爱用戏剧手法强调自己的服装设计,将服装意境扩展到想象的极限。Lady Gaga身上的疯狂设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乎都出麦昆之手。加利亚诺则钟爱复古奢华风格,荒诞而优雅,1997年,加利亚诺当年入主Dior的第一年,他就献上了以旗袍、双鱼、锦缎等中国元素为题的女装系列,再现18世纪美好年代的奢华极致。在2004年的秋冬高定系列中,加利亚诺的灵感来源则是辉煌浮华的维多利亚时期。

加利亚诺和麦昆的职业生涯也可视作时尚行业崛起的过程,时尚奢侈品行业从家族管理的小规模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产业。时尚越来越与创造无关,而与消费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时装设计师面临着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压力、难以完成的工作量和不停压来的最后期限。加利亚诺酗酒成性,加之工作上的压力,他经常酩酊大醉、神志不清,而在2010年,麦昆在位于伦敦的豪宅里上吊自杀。

《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著 李尚仁 译
启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8

现代医学的诞生并不是西方人独自完成的,它其实和西方帝国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在亚洲、非洲、美洲地区的殖民史中看到,医学不仅保护着殖民者的生命健康,促进经济活动,也肩负着文明开化的道德使命。虽然中国没有像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和非洲那样完全沦为殖民地,而且自身有着强大的本土医学传统,但是中国的医学经验还是受到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中医和阿育吠陀医学在和西方医学结合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也让中国、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断层。

医学只是帮助殖民者进行治理的工具吗,还是说它是帮助被殖民者改善医疗条件的福音呢?答案或许不是二分这么简单。在本书中,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研究中心”教授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 (Pratik Chakrabarti)从全球史的视角,以地区和时间为主线,论述了16到20世纪中叶全球殖民过程中的医学发展。作者指出,关于鸦片、病媒、热带医学、疫苗接种和赤脚医生的故事,既是中国的历史,也是帝国的历史。在两者中定位权力、剥削和边缘的历史也很重要,“地方的历史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史和帝国史,反之亦然。”

《艺术中的灰姑娘:西方书籍装帧》

[英]罗勃·谢泼德 著  李凌云 译
海豚出版社 2017-8

1912年4月15日凌晨3点,“世上最奢华之书”《伟大的奥玛》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大西洋的海底。这本书是英国装帧设计家桑格斯基为《鲁拜集》制作的特装版,凝聚了波斯艺术风格——共镶嵌了一千多颗宝石,包括红宝石、绿松石、紫水晶、托帕石、橄榄石、石榴石和一颗祖母绿。书封上有三只孔雀,羽翎镶上宝石;浓密的葡萄藤,果实由两百多颗紫水晶镶嵌而成,一条盘曲虬结的蛇,牙齿由象牙制作,眼睛则镶嵌着祖母绿……桑格斯基试图用奢华的设计与装帧展现本书的主题。

《艺术中的灰姑娘:西方书籍装帧》一书的英文名是The Cinderella of the Arts: A Short History of Sangorski & Sutcliffe,即“桑格斯基—萨克利夫图书装帧公司小史”。作者罗勃·谢泼德是英国知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作家,任谢菲尔德书店和桑格斯基—萨克利夫公司(即制作了《伟大的奥玛》一书的公司)的常务董事。他看到,书籍装帧艺术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中的灰姑娘”,而这家公司在传承这一高级手工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从该公司的早期岁月谈起,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伟大的奥玛》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这本书沉没之后该公司是如何发展装帧艺术的。除了阅读文字以外,读者还可以通过图片,一览书籍装帧的美妙奢华。

《最后的数学问题》

[美]马里奥·利维奥 著  黄征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8

不要被一本数学主题的书吓到!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数学证明,连公式都没有。本书作者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 )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和数学科普作家。他曾经收到过无数“民间”宇宙学研究者自行研究出来的关于宇宙的理论,但是他看到,只要这些理论无法用数学的语言进行精确描述,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评判。因为,数学是建设任何宇宙学理论需要的坚实的“脚手架”。

上帝是数学家吗?数学到底是人类的发明还是发现?数学为什么可以解释万物?在本书中,马里奥·利维奥从数学和逻辑的联系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本身的发展以及数学与哲学的关系。他回顾了历史上以及当今世界中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认知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各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在研究过程当中体现出的远见卓识。其中包括信奉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阿基米德,以及自制天文望远镜探索宇宙的伽利略、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儿,反对柏拉图主义的现代数学家阿蒂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第一版中文版在2010年出版,书名是《数学沉思录:古今数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新版修正了第一版译稿当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