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物】“变色龙”总统希拉克的传奇人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物】“变色龙”总统希拉克的传奇人生

他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法国,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来源:IC photo

记者 | 王磬

初秋降临巴黎的时候,86岁的法国人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走得很平静、家人环绕。”希拉克的女婿告诉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几分钟后,这位法国前总统的讣告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一直在与老年痴呆症艰难斗争。

两度担任总统、总理,他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希拉克,这位在逝世时几近失忆的耄耋老人,在过去长达半世纪的时空之中,曾搅动起法兰西的无数风云。

曾是共产主义者

1932年的冬天,希拉克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企业高管。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对希拉克寄予了厚望。

18岁时,希拉克曾希望成为一名商船海员,他在一艘往返于法国敦刻尔克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运煤船上工作了数个月。直到父亲赶到码头将他带回家,并把他送入法国久负盛名的巴黎政治学院。

正是在五十年代的巴黎政治学院,希拉克开始接触到当时在欧洲极为盛行的共产主义思潮,并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参与了不少共产党小组的组会,也分发过法共的机关报纸《人道报》(L'Humanité),还签署过由苏联主导的反核武器宣言。

像所有希望从政的法国青年一样,希拉克随后就读于被认为是法国政界“黄埔军校”的国家行政学院,并短期访学哈佛。期间正逢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他自愿加入法国军队远赴非洲参战。但由于他此前的共产主义背景,上级并不愿意给他一个正式的头衔。

不过,在政治生涯真正起飞之后,希拉克却几乎跟共产主义绝缘。

蓬皮杜的“推土机”

1962年,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希拉克加入了时任总理蓬皮杜的内阁团队,并深得后者赏识。

“希拉克就是我的‘推土机’。”蓬皮杜不只一次提到,“如果我告诉他,这棵树挡住了我的视线,他会在5分钟内砍掉它。”

这种雷厉风行的个性也成为伴随希拉克一生的标签。一位与他打过交道的外交官表示,跟他一起工作“不绕弯子,直指重点,但你需要系好安全带”。

他脾气火爆。八十年代末的一次英法峰会中,与会的撒切尔夫人想要砍掉对法国的农业补贴,招致希拉克当场恶语相加,“即使是房间里讲法语的英国人也必须查阅词典才能确定他对她的侮辱有多严重”。 

在六十年代,蓬皮杜是希拉克在政治上的引路人,为他的才华提供了第一个面向全法的舞台,并鼓励他以“戴高乐主义者”(Gaullist)的身份介入政坛。

“戴高乐主义”源自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基本思路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对抗美国霸权。

“戴高乐主义者”希拉克在1967年的议会选举中初尝甜头。成功进入议会之后,他又担任了社会事务部长。当轰动世界的法国“六八学潮”爆发时,他在与学生的谈判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希拉克日后的政治生涯里充满了“审时度势”的立场转换,但“戴高乐主义者”却始终是他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这一身份,在他于2003年担任总统时坚决反对法国加入伊拉克战争,达到顶峰。

“变色”的总理

在法国的政治光谱上,希拉克的整体立场“中间偏右”。但贯穿他政治生涯的,却是“左右摇摆”。

1974年的大选中,希拉克没有支持戴高乐派推出的官方候选人,而是倒向了更有声望的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后者在成为总统之后,将希拉克任命为总理。

不过,德斯坦贵族式知识分子的作风与政治实干家希拉克之间很快出现了分歧。两年之后,希拉克辞去了总理一职,并建立了自己的党派。

自1977年开始,希拉克当选为巴黎市长,并在此职位上先后盘踞了18年。这期间的扎实政绩为他打下民意基础,他让巴黎成为一个“更富文化气息、更宜居、更公平的城市”。同时他没有停止过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但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被击败。

到了1986年,希拉克第二次被邀请担任总理,与当时赢下了总统选举的社会党人密特朗一起共事。这是法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左右共治”的局面。很快,希拉克又与密特朗出现不合,他认为专断的密特朗蚕食了总理的决策空间,并于两年后再次辞职。

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希拉克开始被评价为“政治变色龙”。

在七十年代第一次担任总理期间,与倾向自由主义的德斯坦共事,希拉克的经济政策中不乏左翼主张,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管控。但到了八十年代的第二次总理任期,当面对更加硬核的左翼社会党人,希拉克又开始导向自由主义。

善于从选民眼中捕捉到需求,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公共发言,希拉克因此赢得了一个外号——“风向标”(weathervane)。《纽约时报》评价他,“将模糊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问鼎权力巅峰

1995年,以“弥合社会分裂”为竞选口号的希拉克终于赢下了总统选举,并在这一位置上蝉联至2007年。

仅仅上台六周之后,希拉克就向世界宣布,要在南太平洋开始法国自己的核试验。在批评者看来,这不仅背弃了他早年的反核主张,也遭到了各国的强烈反对。不过,在支持者看来,这正是希拉克“戴高乐主义”理念的延续,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美国”的法国。

这一理念在2003年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布什领导下的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正在寻求北约盟友的支持。希拉克对此坚决反对,不惜将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关系拉入冰点。这一决定赢得了法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战争永远是最后的手段,永远是失败的证据,永远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带来了死亡和痛苦。”亲身参与过战争(阿尔及利亚)的希拉克对此感受深切。

希拉克也是第一个公开承认法国需要对犹太人遭遇迫害承担责任的法国总统。在纳粹占领时期,75000名法国犹太人遭遇了引渡,但法国政府从未公开承认法国对此负有责任。希拉克的忏悔打破了对历史的官方描述,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尊敬。

希拉克的任内还将总统任期从原来的七年改为五年,废除了义务兵役制,并将法国带入了欧元区。在欧洲议题上,他倡导与德国紧密合作,试图打造一个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盟。

“打造一个把国家联合起来的欧洲(United Europe of States),而不是一个欧洲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Europe)”。希拉克曾这样表达他的欧洲愿景。

一个时代落幕

第一个七年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希拉克却不得不面对法国社会更加分裂的现实。他的紧缩计划让民意沸腾,并助长了极右翼势力的崛起。

在2002年的大选中,与希拉克一道杀入二轮投票的是老牌民粹政客勒庞(Jean-Marie Le Pen)。尽管最终希拉克以82%的选票赢下选举,却没能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继续辉煌。《卫报》对此评论道,民粹被击败的结果,留下了更多关于法国民主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2005年是希拉克政治生涯的最后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希拉克主导了推动欧盟一体化的欧洲制宪公投,却在法国遭遇惨败。希拉克推行的紧缩政策招致民众强烈反对,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在法国愈发积重难返。同年,巴黎郊区爆发了严重骚乱并扩散至全国。也在同一年,巴黎尝试申奥失败。

这一次,希拉克未能再次重振旗鼓。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同年由于中风入院,此后健康每况愈下。两年后任期即将结束时,希拉克宣布,将不再参与下次竞选,并逐渐退出政坛。

但风波并未因此停歇。2011年,由于担任巴黎市长期间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希拉克被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缓期执行。由于身体原因,希拉克并未入狱,但这对他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他也是二战以来第一位被定罪的法国前国家元首。

亲民的“巨人”总统

不管其政治生涯引发了多少争议,充满个人魅力的希拉克仍被广泛视为法国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高大、英俊潇洒的形象,幽默亲和的言辞,热爱文化艺术,标志性的法式吻手礼……这是希拉克在半个世纪中留给法国人的形象。《纽约时报》评价他,“即使是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也必须承认这位共和国总统热情、有楷模作用、关心民众并救助身陷麻烦之人。”

亲民,是希拉克最常被提及的品质之一。担任巴黎市长期间,他首次决定将法国的行政中心爱丽舍宫开放给民众参观、甚至允许老百姓直接给他发邮件。

“总统也是个普通人,希拉克将这一点植入了法国人的心中。他会慢跑,也会自己驾驶摩托车。”巴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Pascal Perrineau这样评价希拉克受欢迎的原因。“除此之外,他能弥合左右,他领导法国时正好处在法国社会相对好的一个时期。”

希拉克治下的法国也迎来了中法关系的“黄金十年”。他是在中国最为知名的法国领导人之一,也是西方领导人中知名的“亲华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在公共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希拉克,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并不存在一个‘私底下’的希拉克”。

“希拉克是谁?”他说,“私密的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只有政治个性才应该使我们感兴趣……当一个人开始承担政治责任时,关键是要让自己被(大众)理解。但是,如果他能让自己也被(大众)喜爱,那就更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物】“变色龙”总统希拉克的传奇人生

他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法国,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来源:IC photo

记者 | 王磬

初秋降临巴黎的时候,86岁的法国人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走得很平静、家人环绕。”希拉克的女婿告诉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几分钟后,这位法国前总统的讣告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一直在与老年痴呆症艰难斗争。

两度担任总统、总理,他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希拉克,这位在逝世时几近失忆的耄耋老人,在过去长达半世纪的时空之中,曾搅动起法兰西的无数风云。

曾是共产主义者

1932年的冬天,希拉克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企业高管。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对希拉克寄予了厚望。

18岁时,希拉克曾希望成为一名商船海员,他在一艘往返于法国敦刻尔克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运煤船上工作了数个月。直到父亲赶到码头将他带回家,并把他送入法国久负盛名的巴黎政治学院。

正是在五十年代的巴黎政治学院,希拉克开始接触到当时在欧洲极为盛行的共产主义思潮,并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参与了不少共产党小组的组会,也分发过法共的机关报纸《人道报》(L'Humanité),还签署过由苏联主导的反核武器宣言。

像所有希望从政的法国青年一样,希拉克随后就读于被认为是法国政界“黄埔军校”的国家行政学院,并短期访学哈佛。期间正逢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他自愿加入法国军队远赴非洲参战。但由于他此前的共产主义背景,上级并不愿意给他一个正式的头衔。

不过,在政治生涯真正起飞之后,希拉克却几乎跟共产主义绝缘。

蓬皮杜的“推土机”

1962年,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希拉克加入了时任总理蓬皮杜的内阁团队,并深得后者赏识。

“希拉克就是我的‘推土机’。”蓬皮杜不只一次提到,“如果我告诉他,这棵树挡住了我的视线,他会在5分钟内砍掉它。”

这种雷厉风行的个性也成为伴随希拉克一生的标签。一位与他打过交道的外交官表示,跟他一起工作“不绕弯子,直指重点,但你需要系好安全带”。

他脾气火爆。八十年代末的一次英法峰会中,与会的撒切尔夫人想要砍掉对法国的农业补贴,招致希拉克当场恶语相加,“即使是房间里讲法语的英国人也必须查阅词典才能确定他对她的侮辱有多严重”。 

在六十年代,蓬皮杜是希拉克在政治上的引路人,为他的才华提供了第一个面向全法的舞台,并鼓励他以“戴高乐主义者”(Gaullist)的身份介入政坛。

“戴高乐主义”源自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基本思路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对抗美国霸权。

“戴高乐主义者”希拉克在1967年的议会选举中初尝甜头。成功进入议会之后,他又担任了社会事务部长。当轰动世界的法国“六八学潮”爆发时,他在与学生的谈判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希拉克日后的政治生涯里充满了“审时度势”的立场转换,但“戴高乐主义者”却始终是他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这一身份,在他于2003年担任总统时坚决反对法国加入伊拉克战争,达到顶峰。

“变色”的总理

在法国的政治光谱上,希拉克的整体立场“中间偏右”。但贯穿他政治生涯的,却是“左右摇摆”。

1974年的大选中,希拉克没有支持戴高乐派推出的官方候选人,而是倒向了更有声望的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后者在成为总统之后,将希拉克任命为总理。

不过,德斯坦贵族式知识分子的作风与政治实干家希拉克之间很快出现了分歧。两年之后,希拉克辞去了总理一职,并建立了自己的党派。

自1977年开始,希拉克当选为巴黎市长,并在此职位上先后盘踞了18年。这期间的扎实政绩为他打下民意基础,他让巴黎成为一个“更富文化气息、更宜居、更公平的城市”。同时他没有停止过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但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被击败。

到了1986年,希拉克第二次被邀请担任总理,与当时赢下了总统选举的社会党人密特朗一起共事。这是法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左右共治”的局面。很快,希拉克又与密特朗出现不合,他认为专断的密特朗蚕食了总理的决策空间,并于两年后再次辞职。

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希拉克开始被评价为“政治变色龙”。

在七十年代第一次担任总理期间,与倾向自由主义的德斯坦共事,希拉克的经济政策中不乏左翼主张,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管控。但到了八十年代的第二次总理任期,当面对更加硬核的左翼社会党人,希拉克又开始导向自由主义。

善于从选民眼中捕捉到需求,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公共发言,希拉克因此赢得了一个外号——“风向标”(weathervane)。《纽约时报》评价他,“将模糊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问鼎权力巅峰

1995年,以“弥合社会分裂”为竞选口号的希拉克终于赢下了总统选举,并在这一位置上蝉联至2007年。

仅仅上台六周之后,希拉克就向世界宣布,要在南太平洋开始法国自己的核试验。在批评者看来,这不仅背弃了他早年的反核主张,也遭到了各国的强烈反对。不过,在支持者看来,这正是希拉克“戴高乐主义”理念的延续,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不依附于美国”的法国。

这一理念在2003年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布什领导下的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正在寻求北约盟友的支持。希拉克对此坚决反对,不惜将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关系拉入冰点。这一决定赢得了法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战争永远是最后的手段,永远是失败的证据,永远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带来了死亡和痛苦。”亲身参与过战争(阿尔及利亚)的希拉克对此感受深切。

希拉克也是第一个公开承认法国需要对犹太人遭遇迫害承担责任的法国总统。在纳粹占领时期,75000名法国犹太人遭遇了引渡,但法国政府从未公开承认法国对此负有责任。希拉克的忏悔打破了对历史的官方描述,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尊敬。

希拉克的任内还将总统任期从原来的七年改为五年,废除了义务兵役制,并将法国带入了欧元区。在欧洲议题上,他倡导与德国紧密合作,试图打造一个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盟。

“打造一个把国家联合起来的欧洲(United Europe of States),而不是一个欧洲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Europe)”。希拉克曾这样表达他的欧洲愿景。

一个时代落幕

第一个七年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希拉克却不得不面对法国社会更加分裂的现实。他的紧缩计划让民意沸腾,并助长了极右翼势力的崛起。

在2002年的大选中,与希拉克一道杀入二轮投票的是老牌民粹政客勒庞(Jean-Marie Le Pen)。尽管最终希拉克以82%的选票赢下选举,却没能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继续辉煌。《卫报》对此评论道,民粹被击败的结果,留下了更多关于法国民主的问题,而不是答案。

2005年是希拉克政治生涯的最后一个转折点。那一年,希拉克主导了推动欧盟一体化的欧洲制宪公投,却在法国遭遇惨败。希拉克推行的紧缩政策招致民众强烈反对,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在法国愈发积重难返。同年,巴黎郊区爆发了严重骚乱并扩散至全国。也在同一年,巴黎尝试申奥失败。

这一次,希拉克未能再次重振旗鼓。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同年由于中风入院,此后健康每况愈下。两年后任期即将结束时,希拉克宣布,将不再参与下次竞选,并逐渐退出政坛。

但风波并未因此停歇。2011年,由于担任巴黎市长期间挪用公款、滥用职权,希拉克被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缓期执行。由于身体原因,希拉克并未入狱,但这对他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他也是二战以来第一位被定罪的法国前国家元首。

亲民的“巨人”总统

不管其政治生涯引发了多少争议,充满个人魅力的希拉克仍被广泛视为法国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

高大、英俊潇洒的形象,幽默亲和的言辞,热爱文化艺术,标志性的法式吻手礼……这是希拉克在半个世纪中留给法国人的形象。《纽约时报》评价他,“即使是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也必须承认这位共和国总统热情、有楷模作用、关心民众并救助身陷麻烦之人。”

亲民,是希拉克最常被提及的品质之一。担任巴黎市长期间,他首次决定将法国的行政中心爱丽舍宫开放给民众参观、甚至允许老百姓直接给他发邮件。

“总统也是个普通人,希拉克将这一点植入了法国人的心中。他会慢跑,也会自己驾驶摩托车。”巴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Pascal Perrineau这样评价希拉克受欢迎的原因。“除此之外,他能弥合左右,他领导法国时正好处在法国社会相对好的一个时期。”

希拉克治下的法国也迎来了中法关系的“黄金十年”。他是在中国最为知名的法国领导人之一,也是西方领导人中知名的“亲华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在公共舞台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希拉克,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记者,“并不存在一个‘私底下’的希拉克”。

“希拉克是谁?”他说,“私密的生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只有政治个性才应该使我们感兴趣……当一个人开始承担政治责任时,关键是要让自己被(大众)理解。但是,如果他能让自己也被(大众)喜爱,那就更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