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LPR、降准、专项债……稳增长政策还有哪些工具值得期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LPR、降准、专项债……稳增长政策还有哪些工具值得期待

货币政策在继续压降LPR报价利率的同时,也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在CPI通胀压力下降准概率大于降息。财政政策重点可能是利用往年剩余额度加快专项债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需求端也会加大托底力度,一是可能会刺激汽车消费,二是部分城市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变相放松地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宏观札记”为联讯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张德礼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9月27日,央行网站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的通稿。对比二季度例会的通稿,可以发现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变得更为谨慎,预计四季度的稳增长政策将加码。

判断政策目标组合中,将赋予稳增长更高的权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延续了7月末政治局会议的提法,考虑到7月政治局会议到现在已经间隔近两个月,央行继续这样定调经济,据此判断决策层可能认为这段时间经济并没有出现好转。8月生产和需求两端的经济数据同步走弱,9月高频指标显示增长动能继续疲弱,经济确实还没有出现企稳迹象。

二是调整了“逆周期调节”的表述。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通稿中,指出“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而本次会议调整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很清楚地看到央行认为逆周期政策应该加码。央行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部委之一,它对未来政策的定调,是在整个宏观调控框架之下的,代表了整个政策制定层的观点。

三是增加了“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说的是“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比“进一步”和“全面”,可以发现对六稳工作的迫切性以及推进力度,明显提升了许多。在地产调控全面收紧、地方债务严监管约束基建投资反弹空间、外部贸易环境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来稳定需求。

7月政治局会议,是政策转向的开始。8月末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到 “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 ,稳增长的信号进一步明确。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稳增长做了更为细致的部署,包括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加快地方债发行和使用等。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可以认为是央行对下一阶段稳增长工作的定调和部署。

在未来的稳增长过程中,对货币政策,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呢?笔者认为,未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可能会围绕以下两点展开。

第一,通过LPR报价改革,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LPR报价机制改革后,已经两次报价,一年期LPR报价利率降低了0.11%,最新的是4.20%,和相同期限的MLF还有0.90%的息差,有进一步压降空间。

本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通稿中,明确提到了要“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同样指出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推动实际运用”。这两个说的都应该是要降低LPR报价利率,并且在实际贷款时,贷款利率要逐步和LPR报价利率挂钩。

LPR报价机制改革后,报价行每个月报价一次。笔者预计,今年四季度的3个月中,1年期LPR报价利率可能还将有2-3次的下调,总的下调幅度可能达到或者超过0.10%。

第二,为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预计四季度将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降准概率大于降息。

LPR报价改革降低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应的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但在存款分流压力下,商业银行揽储成本易上难下,通过LPR报价改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是以挤压商业银行利润为代价的。短期可能还可以推进,但如果持续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后面LPR报价利率进一步下调会存在难度。

因此,需要通过宽松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但和主流观点关注的降MLF利率不同,笔者认为,更应该通过降准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

一方面,降准能起到的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效果更显著。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存款为主,根据央行公告,9月降准释放9000亿资金,能够降低银行成本150亿。而商业银行负债中MLF的占比较低,不足2%,而且降MLF利率只针对增量的,按每月投放4000亿MLF、MLF利率一次调低5个基点(即0.05%)来计算,一次MLF降息只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2亿,效果大大弱于降准。

另一方面,四季度CPI同比破3%是大概率事件,MLF利率不具备下调基础,但降准受到的掣肘要小很多。

除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外,预计财政政策也将加码,也会有一些刺激终端需求的政策出台。

财政政策前一段时间争论的焦点是,2020年的地方债额度能否提前到今年四季度发行。近期这方面的争论声有所减弱,官方也没有明确能否提前发行。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由于中国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未上调今年限额的情况下,今年四季度提起使用明年的额度发行地方债,将突破限额,因而存在法律上的约束。

今年四季度财政政策托底经济,更有可能的是使用以前年份剩余的1.13万亿专项债额度,加快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将所募集到的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向基建领域,撬动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上马基建项目。

需求端刺激政策,除了基建外,笔者认为可能的方向还有两个。

一是刺激汽车消费,汽车产业链对经济的影响,仅次于地产产业链,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加大报废补助等方式来扩大汽车需求,比刺激地产的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

二是地产调控总基调是“房住不炒”,但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部分城市已经变相放松,比如贵阳降低了公积金贷款申请要求,预计后续还将有地方政府会通过放松户籍制度、降低外地人口买房所需社保年限、调整限售政策等方式,延缓地产销售和投资的下行节奏。

总的来看,目前已经转向稳增长,未来的政策值得期待。货币政策在继续压降LPR报价利率的同时,也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在CPI通胀压力下降准概率大于降息。财政政策重点可能是利用往年剩余额度加快专项债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需求端也会加大托底力度,一是可能会刺激汽车消费,二是部分城市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变相放松地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LPR、降准、专项债……稳增长政策还有哪些工具值得期待

货币政策在继续压降LPR报价利率的同时,也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在CPI通胀压力下降准概率大于降息。财政政策重点可能是利用往年剩余额度加快专项债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需求端也会加大托底力度,一是可能会刺激汽车消费,二是部分城市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变相放松地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宏观札记”为联讯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张德礼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9月27日,央行网站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的通稿。对比二季度例会的通稿,可以发现央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变得更为谨慎,预计四季度的稳增长政策将加码。

判断政策目标组合中,将赋予稳增长更高的权重,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延续了7月末政治局会议的提法,考虑到7月政治局会议到现在已经间隔近两个月,央行继续这样定调经济,据此判断决策层可能认为这段时间经济并没有出现好转。8月生产和需求两端的经济数据同步走弱,9月高频指标显示增长动能继续疲弱,经济确实还没有出现企稳迹象。

二是调整了“逆周期调节”的表述。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通稿中,指出“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而本次会议调整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很清楚地看到央行认为逆周期政策应该加码。央行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部委之一,它对未来政策的定调,是在整个宏观调控框架之下的,代表了整个政策制定层的观点。

三是增加了“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说的是“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对比“进一步”和“全面”,可以发现对六稳工作的迫切性以及推进力度,明显提升了许多。在地产调控全面收紧、地方债务严监管约束基建投资反弹空间、外部贸易环境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来稳定需求。

7月政治局会议,是政策转向的开始。8月末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到 “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 ,稳增长的信号进一步明确。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稳增长做了更为细致的部署,包括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加快地方债发行和使用等。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可以认为是央行对下一阶段稳增长工作的定调和部署。

在未来的稳增长过程中,对货币政策,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呢?笔者认为,未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可能会围绕以下两点展开。

第一,通过LPR报价改革,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LPR报价机制改革后,已经两次报价,一年期LPR报价利率降低了0.11%,最新的是4.20%,和相同期限的MLF还有0.90%的息差,有进一步压降空间。

本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通稿中,明确提到了要“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同样指出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推动实际运用”。这两个说的都应该是要降低LPR报价利率,并且在实际贷款时,贷款利率要逐步和LPR报价利率挂钩。

LPR报价机制改革后,报价行每个月报价一次。笔者预计,今年四季度的3个月中,1年期LPR报价利率可能还将有2-3次的下调,总的下调幅度可能达到或者超过0.10%。

第二,为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预计四季度将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降准概率大于降息。

LPR报价改革降低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应的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但在存款分流压力下,商业银行揽储成本易上难下,通过LPR报价改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是以挤压商业银行利润为代价的。短期可能还可以推进,但如果持续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后面LPR报价利率进一步下调会存在难度。

因此,需要通过宽松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但和主流观点关注的降MLF利率不同,笔者认为,更应该通过降准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

一方面,降准能起到的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效果更显著。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以存款为主,根据央行公告,9月降准释放9000亿资金,能够降低银行成本150亿。而商业银行负债中MLF的占比较低,不足2%,而且降MLF利率只针对增量的,按每月投放4000亿MLF、MLF利率一次调低5个基点(即0.05%)来计算,一次MLF降息只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2亿,效果大大弱于降准。

另一方面,四季度CPI同比破3%是大概率事件,MLF利率不具备下调基础,但降准受到的掣肘要小很多。

除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外,预计财政政策也将加码,也会有一些刺激终端需求的政策出台。

财政政策前一段时间争论的焦点是,2020年的地方债额度能否提前到今年四季度发行。近期这方面的争论声有所减弱,官方也没有明确能否提前发行。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由于中国地方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未上调今年限额的情况下,今年四季度提起使用明年的额度发行地方债,将突破限额,因而存在法律上的约束。

今年四季度财政政策托底经济,更有可能的是使用以前年份剩余的1.13万亿专项债额度,加快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将所募集到的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向基建领域,撬动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上马基建项目。

需求端刺激政策,除了基建外,笔者认为可能的方向还有两个。

一是刺激汽车消费,汽车产业链对经济的影响,仅次于地产产业链,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加大报废补助等方式来扩大汽车需求,比刺激地产的成本更低、副作用更小。

二是地产调控总基调是“房住不炒”,但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部分城市已经变相放松,比如贵阳降低了公积金贷款申请要求,预计后续还将有地方政府会通过放松户籍制度、降低外地人口买房所需社保年限、调整限售政策等方式,延缓地产销售和投资的下行节奏。

总的来看,目前已经转向稳增长,未来的政策值得期待。货币政策在继续压降LPR报价利率的同时,也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降低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在CPI通胀压力下降准概率大于降息。财政政策重点可能是利用往年剩余额度加快专项债发行,并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需求端也会加大托底力度,一是可能会刺激汽车消费,二是部分城市在“因城施策”框架下变相放松地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