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哪一部烂尾剧让你至今无法原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哪一部烂尾剧让你至今无法原谅?

烂尾剧让人最心痛的地方就在于,你曾经真情实感的追过它,甚至可能还向周围的朋友疯狂安利过它。

文 | 酷云互动

如果说,看到烂剧可以转头就走,看到一部本来还不错的剧,逐渐走向烂尾,那心情,将会更加痛心疾首。

这就好比:

你正谈着美美的恋爱,突然对方告诉你:不好意思,我觉得我们不太合适;

你看着一个靓丽身影迎面走来,满怀期待,凑近一看,居然是如花。

(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此处就不上图了)

烂尾剧让人最心痛的地方就在于,你曾经真情实感的追过它,甚至可能还向周围的朋友疯狂安利过它。

然而,最后却是打了自己的脸。让自己伤了感情,又没了面子,心中一半是不甘心,一半是不相信,堪比被渣男狠心抛弃时的内心活动。

开播时,恋爱般甜蜜;结尾时,离婚般绝望。

一部好好的电视剧,怎么就烂尾了呢?这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下面,请收看大型解密之“走进烂尾”。

一,主创能力的制约

由于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后劲不足,造成观众只能看“半部好剧”。

其中原因,又可以分为:

1. 挖坑不填坑

前期剧情,为了吸引眼球,主创们脑洞打开,加入各种吸睛元素。比如平行世界,灵魂互换,多重人格,外星人机器人漫画人,悬疑探险等等,猎奇又新鲜,让观众眼前一亮。

可惜,坑是易挖不易填,前期的脑洞开的有多爽,后面填坑就有多惨,给剧情挖的坑,就会变成给自己挖的坑。

脑细胞确实不够用,再怎么苦思冥想,以作者的知识体系,用科学,伦理学,甚至玄学,都无法对之前的剧情做出合理的解释,要么就会自相矛盾,烂尾就成了必然。

此类烂尾主要存在于悬疑剧中。

比如南派三叔的盗墓宇宙,代表作为《沙海》,《老九门》,《盗墓笔记》等。南派三叔盗墓剧中的各种体系,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很多甚至连时间点也对不上。而且三叔年年挖新坑,不填坑。

尽管逼“疯”了一波又一波老粉,但是因为年年有新坑,所以年年都有新人入坑。让大家“欲罢不能”的同时,又带着一点期待:三叔这回是不是会把坑填上?

从来不兑现,但是又一直都给人希望,不得不说,三叔绝对是“天坑”界的太极高手,难怪能不停对粉丝“割韭菜”。

2. 人设崩坏

剧情和人设的崩坏,是相辅相成的。剧情崩坏,必然导致人设崩坏。

在一个前期走向较好的作品中,人物塑造是通过剧情来展现的,好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在剧情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有的人物能量强大,甚至还会根据剧情的走向,即使不依靠作者,也能拥有自己的逻辑和情感。

因此,每个人物,都需要作者走进其内心,随着剧情去刻画。

叙事结构越庞大,越有草灰蛇线的伏笔,人物刻画越错综复杂,就越要求创作者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去想每一个角色所想,让每一个角色的言行都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总而言之,一部所有人设都能立得住脚的作品,需要作者自身能量,能够“凌驾”于所有角色的能量之上,这样才能掌控好每一个角色的塑造力度和命运走向。

可以想象,作品要到达这个程度的“善终”,需要耗费作者多么大的心力。

因此,如果没有天纵奇才,将很难驾驭庞大的叙事结构。甚至很多不世出的大作家,都苦于无法给自己著作中的人物收尾。

古有《红楼梦》最后四十回熬死了曹雪芹。

曹雪芹自己写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然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前80回用了远远不止十年

今有乔治马丁迟迟写不出《冰与火之歌》的后几章。

乔治马丁表示:《凛冽的寒风》虽然只是小说中的第六卷,但是比一部小说还难些,简直是好多部小说,每一部都有一个主人公视角,还相应搭配着互不相同的一整套的队友、敌人、盟友、支持者,而所有这些又互相关联,关系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张特别复杂的关系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写到现在这个程度, 还要继续往下写就非常具有挑战性了。

剧情和人物,同时天崩地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属《权力的游戏》最终季。

在原著《冰与火之歌》作者不知道该如何收尾,爱惜羽毛,停下创作步伐的时候,《权力的游戏》的编剧和导演(导演和编剧是同两个人)已经开始了自我的放飞。

铺垫了七季的剧情,最终季只用了三集,就把所有人物写垮。

导演们的才华,完全无法匹配他们驾驭结局的野心。他们在主要人物的结局上,都花了心思研究。事实上,每个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是合理的。但是,过程太不合理了!

导演们过于想当然,生硬的给人物安排了看似合理,却缺乏解释的命运。观众们猜中了结局,却不曾想到这过程竟然草率到几乎没有。

可以说,《权力的游戏》烂尾对观众造成的伤害,是前无古人,应该也是后无来者的(但愿是后无来者,救救观众吧!)。

3.创作者的“贪心”

如果想太多,又掌控不到位,就容易“自食其果”。

比如,电视剧前期,为了打造话题度,挤进热搜,疯狂制造各种矛盾冲突,引发观众讨论。

到了收官阶段,又想利用大团圆结局,来寻求“最大公约数”,让更多观众在情感上可以接受。于是,就强行大团圆,不顾之前设计的种种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就强行和解。

《都挺好》的烂尾就属于这种情况。

苏大强的“洗白”,苏明玉和苏家的和解,都缺乏立脚点,缺乏和解的过程和动机。是为了团圆而团圆。

这个崩塌,之所以吐槽声量没有那么响,主要因为这个结局顺应了中国人心中的传统价值观,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期待。

但这并不能掩盖该剧严重的前后矛盾,以及主创既要博眼球,又要赚眼泪。既要鸡飞狗跳,又要政治正确的“贪心”。

还有一种“贪心”,是主创想要更多的创作视角,以此来丰富内容,结果“弄巧成拙”,反而造成视觉混乱,节奏拖沓。

《破冰行动》就是例子。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缉毒题材,前期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后期剧情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方向。主角们智商忽然集体下降,整个剧的主视角也从警察内部,转为了制毒村。

这不仅让观众的情绪和认识都产生了断裂,也让剧情的推进变得十分缓慢。

一部本应精彩紧凑的剧,变得冗长繁杂,在一次次莫名其妙的过场戏中,消磨掉了观众的耐心,和原先的惊喜。

《破冰行动》,本有机会成为继《人民的名义》之后,又一部主旋律高口碑的大爆款。这样高开低走,可惜了。

二, 市场环境的束缚

分析了内部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外部环境。

1.资本的影响

卫视平台的电视剧,是按集数来卖剧的。

对于制片方,相同单价下,集数越多,剧卖价越高。

对于平台方,集数越多,也可以让卫视的广告收入更大。

“注水”,应运而生。

拍摄素材固定的情况下,能剪辑出的和剧情相关的素材也是固定的。但是为了多“凑”集数,多帮制片方和平台赚钱,一些不那么精致的拍摄素材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被剪进了电视剧正片中。

加之电视剧的审查和购买,在我国一般都是“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开篇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剧好不好卖。

因为要赚钱,所以需要“注水”;也同样因为要赚更多的钱,“注水”不能发生在开头,那就只好“注”在结尾。

于是,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剧,会在收尾环节“发大水”,造成烂尾。而由于国内电视剧交易大多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即便是烂尾,对烂尾剧的经济利益损害并不大。

2. 评价体系的宽松

由于烂尾剧有一个漂亮的亮相,在各类平台上的评价和收视表现都不错,即使最后落幕草率,市场评价对烂尾剧的惩罚并不明显。是否能“善始善终”,大多数情况,只能依赖创作者的自觉。

而且,还有不少善良的观众会自发为剧找补:起码,题材还是不错的,演技还是在线的,前半段还是很优秀的。

观众在多年良莠不齐的剧海中,已经被训练出了极差的记忆力和极高的宽容度。

三, 续集的强行启动

还有些剧,直到电视剧收尾,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可是制片方就是不懂“见好就收”,还在资本的怂恿下,强行启动续集或者大电影。

典型的,就如“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爱情公寓》大电影。

电视剧版《爱情公寓》总共拍了四季,虽然被找出了很多“汉化”实锤,但是凭借出色的本土化改编,依然为自己赢得了众多粉丝,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经典剧目。

然而,就在去年,爱情公寓的大电影,却成为史无前例的圈钱之作。故事主线,甚至和“爱情公寓”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将另外一部盗墓题材电影强行改头换面,套上“爱情公寓”的IP外衣。

这种“偷天换日”的行为,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感,大电影也被戏称为“爱情公墓”。

《爱情公寓》大电影上映一天后,票房便急转直下,口碑也一路狂跌,对这个大IP造成了致命打击。

好剧都是相似的,烂尾剧则烂的各有特色。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让所有剧都不烂尾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是希望,所有的创作者都能有一颗尊重观众的心。

并不是所有的烂尾都不可原谅,如果真的是能力所限,我们可以理解。

但我们不能接受把观众当成圈钱,戏弄对象的恶意烂尾行为。这种烂尾,不能被原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哪一部烂尾剧让你至今无法原谅?

烂尾剧让人最心痛的地方就在于,你曾经真情实感的追过它,甚至可能还向周围的朋友疯狂安利过它。

文 | 酷云互动

如果说,看到烂剧可以转头就走,看到一部本来还不错的剧,逐渐走向烂尾,那心情,将会更加痛心疾首。

这就好比:

你正谈着美美的恋爱,突然对方告诉你:不好意思,我觉得我们不太合适;

你看着一个靓丽身影迎面走来,满怀期待,凑近一看,居然是如花。

(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此处就不上图了)

烂尾剧让人最心痛的地方就在于,你曾经真情实感的追过它,甚至可能还向周围的朋友疯狂安利过它。

然而,最后却是打了自己的脸。让自己伤了感情,又没了面子,心中一半是不甘心,一半是不相信,堪比被渣男狠心抛弃时的内心活动。

开播时,恋爱般甜蜜;结尾时,离婚般绝望。

一部好好的电视剧,怎么就烂尾了呢?这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下面,请收看大型解密之“走进烂尾”。

一,主创能力的制约

由于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后劲不足,造成观众只能看“半部好剧”。

其中原因,又可以分为:

1. 挖坑不填坑

前期剧情,为了吸引眼球,主创们脑洞打开,加入各种吸睛元素。比如平行世界,灵魂互换,多重人格,外星人机器人漫画人,悬疑探险等等,猎奇又新鲜,让观众眼前一亮。

可惜,坑是易挖不易填,前期的脑洞开的有多爽,后面填坑就有多惨,给剧情挖的坑,就会变成给自己挖的坑。

脑细胞确实不够用,再怎么苦思冥想,以作者的知识体系,用科学,伦理学,甚至玄学,都无法对之前的剧情做出合理的解释,要么就会自相矛盾,烂尾就成了必然。

此类烂尾主要存在于悬疑剧中。

比如南派三叔的盗墓宇宙,代表作为《沙海》,《老九门》,《盗墓笔记》等。南派三叔盗墓剧中的各种体系,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很多甚至连时间点也对不上。而且三叔年年挖新坑,不填坑。

尽管逼“疯”了一波又一波老粉,但是因为年年有新坑,所以年年都有新人入坑。让大家“欲罢不能”的同时,又带着一点期待:三叔这回是不是会把坑填上?

从来不兑现,但是又一直都给人希望,不得不说,三叔绝对是“天坑”界的太极高手,难怪能不停对粉丝“割韭菜”。

2. 人设崩坏

剧情和人设的崩坏,是相辅相成的。剧情崩坏,必然导致人设崩坏。

在一个前期走向较好的作品中,人物塑造是通过剧情来展现的,好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在剧情中逐渐丰满起来的。

有的人物能量强大,甚至还会根据剧情的走向,即使不依靠作者,也能拥有自己的逻辑和情感。

因此,每个人物,都需要作者走进其内心,随着剧情去刻画。

叙事结构越庞大,越有草灰蛇线的伏笔,人物刻画越错综复杂,就越要求创作者要有足够大的能量,去想每一个角色所想,让每一个角色的言行都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总而言之,一部所有人设都能立得住脚的作品,需要作者自身能量,能够“凌驾”于所有角色的能量之上,这样才能掌控好每一个角色的塑造力度和命运走向。

可以想象,作品要到达这个程度的“善终”,需要耗费作者多么大的心力。

因此,如果没有天纵奇才,将很难驾驭庞大的叙事结构。甚至很多不世出的大作家,都苦于无法给自己著作中的人物收尾。

古有《红楼梦》最后四十回熬死了曹雪芹。

曹雪芹自己写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然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前80回用了远远不止十年

今有乔治马丁迟迟写不出《冰与火之歌》的后几章。

乔治马丁表示:《凛冽的寒风》虽然只是小说中的第六卷,但是比一部小说还难些,简直是好多部小说,每一部都有一个主人公视角,还相应搭配着互不相同的一整套的队友、敌人、盟友、支持者,而所有这些又互相关联,关系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张特别复杂的关系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写到现在这个程度, 还要继续往下写就非常具有挑战性了。

剧情和人物,同时天崩地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属《权力的游戏》最终季。

在原著《冰与火之歌》作者不知道该如何收尾,爱惜羽毛,停下创作步伐的时候,《权力的游戏》的编剧和导演(导演和编剧是同两个人)已经开始了自我的放飞。

铺垫了七季的剧情,最终季只用了三集,就把所有人物写垮。

导演们的才华,完全无法匹配他们驾驭结局的野心。他们在主要人物的结局上,都花了心思研究。事实上,每个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是合理的。但是,过程太不合理了!

导演们过于想当然,生硬的给人物安排了看似合理,却缺乏解释的命运。观众们猜中了结局,却不曾想到这过程竟然草率到几乎没有。

可以说,《权力的游戏》烂尾对观众造成的伤害,是前无古人,应该也是后无来者的(但愿是后无来者,救救观众吧!)。

3.创作者的“贪心”

如果想太多,又掌控不到位,就容易“自食其果”。

比如,电视剧前期,为了打造话题度,挤进热搜,疯狂制造各种矛盾冲突,引发观众讨论。

到了收官阶段,又想利用大团圆结局,来寻求“最大公约数”,让更多观众在情感上可以接受。于是,就强行大团圆,不顾之前设计的种种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就强行和解。

《都挺好》的烂尾就属于这种情况。

苏大强的“洗白”,苏明玉和苏家的和解,都缺乏立脚点,缺乏和解的过程和动机。是为了团圆而团圆。

这个崩塌,之所以吐槽声量没有那么响,主要因为这个结局顺应了中国人心中的传统价值观,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期待。

但这并不能掩盖该剧严重的前后矛盾,以及主创既要博眼球,又要赚眼泪。既要鸡飞狗跳,又要政治正确的“贪心”。

还有一种“贪心”,是主创想要更多的创作视角,以此来丰富内容,结果“弄巧成拙”,反而造成视觉混乱,节奏拖沓。

《破冰行动》就是例子。

作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缉毒题材,前期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后期剧情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方向。主角们智商忽然集体下降,整个剧的主视角也从警察内部,转为了制毒村。

这不仅让观众的情绪和认识都产生了断裂,也让剧情的推进变得十分缓慢。

一部本应精彩紧凑的剧,变得冗长繁杂,在一次次莫名其妙的过场戏中,消磨掉了观众的耐心,和原先的惊喜。

《破冰行动》,本有机会成为继《人民的名义》之后,又一部主旋律高口碑的大爆款。这样高开低走,可惜了。

二, 市场环境的束缚

分析了内部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外部环境。

1.资本的影响

卫视平台的电视剧,是按集数来卖剧的。

对于制片方,相同单价下,集数越多,剧卖价越高。

对于平台方,集数越多,也可以让卫视的广告收入更大。

“注水”,应运而生。

拍摄素材固定的情况下,能剪辑出的和剧情相关的素材也是固定的。但是为了多“凑”集数,多帮制片方和平台赚钱,一些不那么精致的拍摄素材也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被剪进了电视剧正片中。

加之电视剧的审查和购买,在我国一般都是“黄金七分钟,生死前三集”。开篇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剧好不好卖。

因为要赚钱,所以需要“注水”;也同样因为要赚更多的钱,“注水”不能发生在开头,那就只好“注”在结尾。

于是,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剧,会在收尾环节“发大水”,造成烂尾。而由于国内电视剧交易大多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即便是烂尾,对烂尾剧的经济利益损害并不大。

2. 评价体系的宽松

由于烂尾剧有一个漂亮的亮相,在各类平台上的评价和收视表现都不错,即使最后落幕草率,市场评价对烂尾剧的惩罚并不明显。是否能“善始善终”,大多数情况,只能依赖创作者的自觉。

而且,还有不少善良的观众会自发为剧找补:起码,题材还是不错的,演技还是在线的,前半段还是很优秀的。

观众在多年良莠不齐的剧海中,已经被训练出了极差的记忆力和极高的宽容度。

三, 续集的强行启动

还有些剧,直到电视剧收尾,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可是制片方就是不懂“见好就收”,还在资本的怂恿下,强行启动续集或者大电影。

典型的,就如“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爱情公寓》大电影。

电视剧版《爱情公寓》总共拍了四季,虽然被找出了很多“汉化”实锤,但是凭借出色的本土化改编,依然为自己赢得了众多粉丝,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经典剧目。

然而,就在去年,爱情公寓的大电影,却成为史无前例的圈钱之作。故事主线,甚至和“爱情公寓”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将另外一部盗墓题材电影强行改头换面,套上“爱情公寓”的IP外衣。

这种“偷天换日”的行为,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感,大电影也被戏称为“爱情公墓”。

《爱情公寓》大电影上映一天后,票房便急转直下,口碑也一路狂跌,对这个大IP造成了致命打击。

好剧都是相似的,烂尾剧则烂的各有特色。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让所有剧都不烂尾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是希望,所有的创作者都能有一颗尊重观众的心。

并不是所有的烂尾都不可原谅,如果真的是能力所限,我们可以理解。

但我们不能接受把观众当成圈钱,戏弄对象的恶意烂尾行为。这种烂尾,不能被原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